力命第六

關燈
之于始,或厚之于終&rsquo。

    如今本,則與上二句意複。

    &rdquo 【譯文】 管夷吾、鮑叔牙兩人一交一朋友十分親近,都在齊國做事,管夷吾幫助公子糾,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

    當時齊國公族的公子被一寵一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沒有區别。

    大家害怕發生動亂,管仲與召忽幫助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

    後來公孫無知發動兵亂,齊國沒有君主,兩位公子搶着回國。

    管夷吾與公子小白在莒國境内作戰,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鈎。

    公子小白立為齊君以後,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也被迫自一殺,管夷吾被囚禁。

    鮑叔牙對桓公說:&ldquo管夷吾很能幹,可以治理國家。

    &rdquo桓公說:&ldquo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殺了他。

    &rdquo鮑叔牙說:&ldquo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沒有個人怨恨,而且一個人能盡力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盡力為國君做事,您如果想稱霸為王,非管夷吾不可。

    請您一定赦免他!&rdquo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國。

    魯國把他送了回來,齊國鮑叔牙到郊外迎接,釋放了他的囚禁。

    桓公用厚禮對待他,地位在高氏與國氏之上,鮑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

    桓公把國政一交一給管仲,稱他為&ldquo仲父&rdquo。

    桓公終于稱霸于諸侯。

    管仲曾感歎說:&ldquo我年輕窮困的時候,曾經與鮑叔一道做買賣,分配錢财時總是多給自己,鮑叔不 認為是我貪婪,知道我貧窮。

    我曾替鮑叔出主意而非常失敗,鮑叔不認為是我愚笨,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

    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是我不好,知道我沒有碰到機會。

    我曾三次作戰三次敗逃,鮑叔不認為是我膽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顧。

    公子糾失敗了,召忽自一殺了,我也被囚禁而受恥辱,鮑叔不認為是我無一恥,知道我不在乎小節而以不能揚名于天下為恥辱。

    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鮑叔。

    &rdquo這是人們稱道的管、鮑善于結一交一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

    然而實際上無所謂善于結一交一朋友、實際上無所謂任用能人。

    說他們實際上無所謂善于結一交一朋友、實際上無所謂任用能人,并不是說世上有比他們更善于結一交一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事,而是說召忽不是能夠自一殺,而是不得不自一殺;鮑叔不是能夠推舉賢能,而是不能不推舉賢能;小白不是能夠任用仇人,而是不得不任用仇人。

    到管夷吾生了重病的時候,小白問他,說:&ldquo仲父的病已經很重,不能再瞞着你了,如果你的病治不好,那我把國家政事一交一給誰呢?&rdquo管夷吾問:&ldquo您想一交一給誰呢?&rdquo小白說:&ldquo鮑叔牙可以。

    &rdquo管仲說:&ldquo不行,他的為人,是一個廉潔的好人,但他不把比自己差的人當人看待,一聽到别人的過錯,終身也不會忘記。

    用他來治理國家,在上面會困擾國君,在下面會違背民意。

    他得罪于您,也就不會太久了。

    &rdquo小白問:&ldquo那麼誰行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不得已的話,隰朋可以。

    他的為人,在上面能忘掉自己,在下面能使下屬不卑不亢,對于自己不如黃帝而感到慚愧,對于别人不如自己表示同情。

    把仁德分給别人的叫做聖人,把錢财分給别人的叫做賢人。

    以為自己賢能而瞧不起别人的人,沒有能得到别人擁護的;自己雖賢能而能尊重别人的人,沒有得不到别人擁護的。

    他對于國事有所不聞,對于家事也有所不見。

    不得已的話,隰朋還可以。

    &rdquo可見管夷吾并不是要輕視鮑叔,而是不得不輕視他;并不是要重視隰朋,而是不得不重視他。

    開始時重視,有可能後來要輕視;開始時輕視,有可能後來要重視,重視與輕視的變化,并不由我自己。

     【原文】 一鄧一析操兩可之說①,設無窮之辭,當子産執政②,作《竹刑》③。

    鄭國用之,數難子産之治,子産屈之。

    子産執而戮之,俄而誅之④。

    然則子産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一鄧一析非能屈子産,不得不屈;子産非能誅一鄧一析,不得不誅也。

     【注釋】 ①一鄧一析&mdash&mdash(前545&mdash前501年)鄭國人,做過鄭國大夫,是先秦法家的先驅,對後來戰國辯者也有一定影響。

     ②子産&mdash&mdash(?&mdash前522年),即公孫僑,公孫成子,鄭國貴族子國之子,名僑,字子産。

    鄭簡公十二年(前554年)為卿,二十二年(前543年)執政,曾把刑書鑄于鼎上。

     ③竹刑&mdash&mdash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條文。

     ④子産執而戮之,俄而誅之&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子産&rsquo二字涉上文衍。

    &lsquo戮之&rsquo即&lsquo誅之&rsquo,詞意亦複。

    疑&lsquo戮&rsquo當作&lsquo拘&rsquo。

    《禦覽》六百二十六引無&lsquo屈之于産執而戮之&rsquo八字,乃以其不可解而以意削之,足證其誤久矣。

    &rdquo周克昌:&ldquo戮者,當衆羞辱也。

    &rdquo&ldquo疑&lsquo戮&rsquo當作&lsquo拘&rsquo之說,亦純同多餘矣。

    &rdquo 【譯文】 一鄧一析持模棱兩可的論題,創設沒有結果的詭辯,在子産執政的時候,作了一部寫在竹簡上的法律《竹刑》。

    鄭國使用它,多次使子産的政事發生困難,子産隻能屈服。

    于是子産便把一鄧一析抓了起來,并當衆羞辱他,不久就殺了他。

    可見子産并不是能夠使用《竹刑》,而是不得不用它;一鄧一析并不是能夠使子産屈服,而是不得不使他屈服;子産并不是能夠誅殺一鄧一析,而是不得不誅殺他。

     【原文】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①,或死或生,有矣。

    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奈何。

    故曰,窈然無際②,天道自會;漠然無分③,天道自運。

    天地不能犯,聖智不能幹,鬼魅不能欺。

    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甯之④,将之迎之⑤。

     【注釋】 ①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生或死有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此義之生而更死,之死而更生者也。

    &rdquo陶鴻慶雲:&ldquo兩&lsquo不&rsquo字衍文,本作&lsquo可以生,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rsquo,言可以生而或死,可以死而或生也。

    &rdquo ②窈然&mdash&mdash幽遠貌。

     ③漠然&mdash&mdash寂靜貌。

     ④平之甯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平甯,無所施為。

    &rdquo ⑤将之迎之&mdash&mdash将,送往。

    迎,迎接。

    本文指消失與出現。

     【譯文】 應該出生便出生了,這是天的福佑;應該死亡的便死亡了,這也是天的福佑。

    應該出生卻沒有出生,這是天的懲罰;應該死亡卻沒有死亡的,這也是天的懲罰。

    應該出生的出生了,應該死亡的死亡了,這是有的;應該出生的卻死亡了,應該死亡的卻出生了,這也是有的。

    但是出生也好,死亡也好,既不是外物的作用,也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命運決定的。

    人們的智慧對它是無可奈何的。

    所以說,深遠沒有邊際,天道是自然會聚的;寂靜沒有界限,天道是自然運動的。

    天地不能侵犯它,聖明智慧不能幹擾它,鬼魅不能欺騙它,自然的意思是無聲無息就成就了,平常而安甯,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原文】 楊朱之友曰季梁。

    季梁得病,七日大漸①。

    其子環而泣之,請醫。

    季梁謂楊朱曰:&ldquo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之?&rdquo楊朱歌曰:&ldquo天其弗識,人一胡一能覺?匪祐自天,弗孽由人②。

    我乎汝乎!其弗知乎!醫乎巫乎!其知之乎?&rdquo其子弗曉,終谒三醫。

    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

    矯氏謂季梁曰:&ldquo汝寒一溫一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饑飽色欲,一精一慮煩散,非天非鬼③。

    雖慚,可攻也。

    &rdquo季梁曰:&ldquo衆醫也,亟屏之!&rdquo俞氏曰:&ldquo女始則胎氣不足,乳湩有餘④,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弗可已也。

    &rdquo季梁曰:&ldquo良醫也,且食之!&rdquo盧氏曰:&ldquo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

    藥石其如汝何?&rdquo 季梁曰:&ldquo神醫也,重贶遣之⑤!&rdquo俄而季梁之疾自瘳⑥。

     【注釋】 ①漸&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漸,劇也。

    &rdquo ②孽&mdash&mdash病害。

     ③非天非鬼&mdash&mdash《集釋》:&ldquo北宋本、汪本、秦本&lsquo天&rsquo作&lsquo夭&rsquo。

    &lsquo夭&rsquo當借為&lsquo妖&rsquo,雖可通,但依下文&lsquo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rsquo證之,則作&lsquo天,者近是。

    今從《藏》本、元本正。

    &rdquo ④湩&mdash&mdash音d&ogra一veng(凍),乳一汁。

     ⑤贶&mdash&mdash音ku&agra一veng(況),賜與。

     ⑥瘳&mdash&mdash音chōu(抽),病愈。

     【譯文】 楊朱的一個朋友叫季梁。

    季梁生病,至第七日已病危。

    他的兒子們圍繞着他哭泣,請醫生醫治。

    季梁對楊朱說:&ldquo我兒子不懂事到了這樣厲害的程度,你為什麼不替我唱個歌使他們明白過來呢?&rdquo楊朱唱道:&ldquo天尚且不認識,人又怎麼能明白?并不是由于天的保佑,也不是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