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命第六

關燈
你富裕;一樣的經商,而别人卻使你發财。

    我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飯菜,住的是茅草屋,外出便步行。

    你穿的是繡着花紋的絲綢衣服,吃的是一精一美的飯菜,住的是高大華麗的房屋,外出則車馬成群。

    在家庭中,你嬉戲歡笑有不理我的念頭;在朝廷上,你誇誇其談有輕視我的臉色。

    請客問候沒有我的份,外出遊玩不和我同行;已經有好多年了。

    你自以為仁德超過了我嗎?&rdquo西門子說:&ldquo我無法知道真實原因。

    你做事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順利,這不就是厚薄不同的證明嗎?你卻說和我都一樣,你的臉皮也太厚了。

    &rdquo北宮子無法回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

    半路上碰到了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問:&ldquo你是從哪裡回來,獨自行走,且面帶深深的慚愧臉色呢?&rdquo北宮子說了上述情況。

    東郭先生說:&ldquo我可以消除你的慚愧,和你再到西門氏家去問問他。

    &rdquo東郭先生問西門子說:&ldquo你為什麼要那麼厲害地侮辱北宮子呢?姑且說說原因吧。

    &rdquo西門子說:&ldquo北宮子講他的時代、家族、年齡、相貌、言論、做事都與我相同,而低賤與尊貴、貧苦與富有卻與我不一樣。

    我對他說:我無法知道真實原因。

    你做事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順利,這恐怕是厚薄不同的證明吧?你卻說你跟我都一樣,你的臉皮也太厚了。

    &rdquo東郭先生說:&ldquo你所講的厚薄不過是說才能和仁德的差别,我所講的厚薄與此不同。

    北宮子的仁德厚,命運薄,你的命運厚,仁德薄。

    你的顯達,不是憑智慧得到的;北宮子的窮困,不是冒昧的過失。

    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

    而你卻以德薄命厚自以為了不起,北宮子又以德厚命薄自覺慚愧,都不懂得本來的道理。

    &rdquo西門子說:&ldquo先生不要講了。

    我不敢再說了。

    &rdquo北宮子回去以後,穿他的粗布衣服,覺得有狐貉裘毛那樣的一溫一暖;吃他的粗糧大豆,覺得有一精一美飯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像是住在寬廣的大廈中;乘坐他的柴車,像是有華麗雕飾的高大車馬。

    終身舒适自得,不知道榮辱在他們那裡還是在自己這裡。

    東郭先生聽到後說:&ldquo北宮子 已經糊塗很久了,一句話便能醒悟,也是容易醒悟啊!&rdquo 【原文】 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①,同處于齊,管夷吾事公子糾②,鮑叔牙事公子小白③。

    齊公族多一寵一,嫡庶并行④。

    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⑤,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⑥。

    既而公孫無知作亂⑦,齊無君,二公子争入。

    管夷吾與小白戰于莒,道射中小白帶鉤。

    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⑧。

    鮑叔牙謂桓公曰:&ldquo管夷吾能,可以治國。

    &rdquo桓公曰:&ldquo我仇也,願殺之。

    &rdquo鮑叔牙曰:&ldquo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

    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

    君必舍之⑨!&rdquo遂召管仲。

    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

    桓公禮之⑩,而位于高、國之上■,鮑叔牙以身下之。

    任以國政,号曰仲父。

    桓公遂霸。

    管仲嘗歎曰:&ldquo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公賈■,分财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知我不羞小節而■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rdquo此世稱管鮑善一交一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實無善一交一,實無用能也。

    實無善一交一、實無用能者,非更有善一交一,更有善用能也。

    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鮑叔非能舉賢,不得不舉;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ldquo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于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rdquo夷吾曰:&ldquo公誰欲欤?&rdquo小白曰:&ldquo鮑叔牙可。

    &rdquo曰:&ldquo不可。

    其為人也■,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使之理國■,上且■乎君,下且逆乎民。

    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rdquo小白曰:&ldquo然則孰可?&rdquo對曰:&ldquo勿已,則隰朋可。

    其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以德分人謂之聖人,以财分人謂之賢人。

    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

    其于國有不聞也,其于家有不見也。

    勿已,則隰朋可。

    &rdquo然則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

    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終;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

    厚薄之去來,弗由我也。

     【注釋】 ①鮑叔牙&mdash&mdash春秋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戚&mdash&mdash親近。

     ②公子糾&mdash&mdash齊襄公之弟。

     ③公子小白&mdash&mdash齊襄公與公子糾之弟,後即位為齊桓公,公元前685&mdash643年在位,為春秋時第一霸主。

     ④嫡庶并行&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齊傅公母弟夷忡年生公孫無知,僖公愛之,令禮秩同于太子也。

    &rdquo齊僖公為文襄公之父,時齊襄公為太子,名諸兒。

     ⑤召忽&mdash&mdash人名。

    《釋文》:&ldquo召本作邵。

    &rdquo《史記·齊太公世家》雲:襄公&ldquo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

    &rdquo ⑥莒&mdash&mdash春秋時國名,都城在今山東莒縣。

     ⑦公孫無知作亂&mdash&mdash公孫無知為齊僖公母弟夷仲年之子,僖公愛之,禮秩同于太子,襄公即位後,黜無知秩服,無知怨恨,十二年後,終于殺襄公,自立為齊君。

    但不久又被雍林渠丘大夫所殺。

    事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⑧管夷吾被囚&mdash&mdash《史記·齊太公世家》:&ldquo齊遺魯書曰:&lsquo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一殺之。

    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

    不然,将圍魯。

    &rsquo 魯人患之,遂殺子糾于笙渎。

    召忽自一殺,管仲請囚。

    &rdquo ⑨舍&mdash&mdash通&ldquo釋&rdquo。

    釋放、赦免。

     ⑩桓公禮之&mdash&mdash《史記·齊太公世家》:&ldquo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齊祓而見桓公。

    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rdquo ■高、國&mdash&mdash齊國的兩家勢力最大的大夫。

    齊桓公能回國即位,因有高、國兩大家族為内應而得以成功。

     ■賈&mdash&mdash音gǔ(古),作買賣。

    古代行商為商,坐商為賈。

     ■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言病之甚不可複諱而不言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将死不可諱言。

    &rdquo病病,世德堂本作&ldquo病疾&rdquo。

    楊伯峻雲:&ldquo《說文》:&lsquo疾,病也。

    &rsquo&lsquo病,疾加也。

    &rsquo古書凡疾劇皆謂疾病。

    &rdquo&ldquo世德堂本作&lsquo病疾&rsquo,是其倒文,淺人不察,遽改為&lsquo病病&rsquo。

    &rdquo可不諱,王重民:&ldquo據張注,則正文&lsquo可不&rsquo二字當倒乙。

    《管子·戒篇》、《小稱篇》并作&lsquo不可諱&rsquo。

    &rdquo ■雲至于大病&mdash&mdash王重民:&ldquo張氏以&lsquo可不諱雲’四子為句,因釋雲&lsquo不可複諱而不言也&rsquo,亦非是。

    &lsquo雲&rsquo字當下屬為句。

    &lsquo雲&rsquo猶&lsquo如&rsquo也。

    &lsquo雲至于大病&rsquo,猶&lsquo如至于大病&rsquo也。

    說見《釋詞》。

    &rdquo ■其為人也&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人&rsquo字下之&lsquo也&rsquo字依《藏》本增,與下文&lsquo其為人也&rsquo一律。

    &rdquo ■理國&mdash&mdash王重民:&ldquo《莊子·徐無鬼篇》&lsquo理國&rsquo作&lsquo治國&rsquo,此亦當作&lsquo治&rsquo,避諱所改也。

    《治要》引正作&lsquo治&rsquo。

    &rdquo ■上忘而下不叛&mdash&mdash叛,指叛換,又作&ldquo畔援&rdquo,跋扈。

    王重民:&ldquo上忘而下不叛,謂于上則忘其高,于下又不自亢也。

    &rdquo ■愧其不若黃帝&mdash&mdash王重民:&ldquo《治要》引&lsquo愧&rsquo下無&lsquo其&rsquo字,是也。

    《莊子·徐無鬼》、《呂覽·貴公篇》并無,可證。

    &rdquo ■以賢臨人&mdash&mdash王重民:&ldquo《治要》引上&lsquo人&rsquo字下有&lsquo者&rsquo字,是也。

    此與下文&lsquo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rsquo句相對。

    下句有&lsquo者&rsquo字,則上句本有&lsquo者,字甚明。

    &rdquo ■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rsquo當作&lsquo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