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第五

關燈
,十一月律。

    &rdquo ⑨沍&mdash&mdash音h&ugra一ve(互),本作&ldquo沍&rdquo,凍結。

     ⑩叩徵弦以激蕤賓&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徵,火音,屬夏。

    蕤賓,五月律。

    &rdquo徵,音zhǐ(隻)。

    蕤,音ru。

     í ■命宮而總四弦&mdash&mdash宮,土音,屬長夏,兼有四季。

    四弦,指商、角、羽、徵四音。

     ■澧&mdash&mdash盧文明:&ldquo澧與醴同。

    &rdquo醴泉,甘美的泉水。

     ■蹈&mdash&mdash頓足踏地,跳。

     ■師曠之清角&mdash&mdash師曠,春秋時晉平公樂師,字子野。

    清角,指五音中角音,奏出清聲時,稱為清角。

    張湛注:&ldquo師曠為晉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随之;三奏之,裂帷幕,破俎豆,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伏,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故曰得聲者或吉或兇也。

    &rdquo ■鄒衍之吹律&mdash&mdash鄒衍,又作&ldquo驺衍&rdquo,戰國末哲學家,一陰一陽一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齊國人,曾為燕昭王師。

    《漢書·藝文志》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皆不傳。

    律,指十二律。

    張湛注:&ldquo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

    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rdquo 【譯文】 匏巴彈琴,能使鳥兒飛舞、魚兒跳躍。

    鄭國的師文聽說後,便離開了家,跟随師襄遊學,按指調弦,但三年也彈不好一支樂曲。

    師襄說:&ldquo你可以回家了。

    &rdquo師文放下他的琴,歎了口氣說:&ldquo我并不是不能調弦,也并不是彈不好樂曲,而是我心中所存在的不是琴弦,腦子所想的不是樂聲,心内不能專注,心外便不能與樂器相應,所以不敢放開手去撥動琴弦。

    姑且少給我一些時日,看看我以後怎樣。

    &rdquo沒多久,又去見師襄。

    師襄問:&ldquo你的琴怎樣了?&rdquo師文說:&ldquo行了。

    請讓我試試吧。

    &rdquo于是在春天裡撥動了商弦,奏出了南呂樂律,涼爽的風忽然吹來,草木随之成熟并結出了果實。

    到了秋天,又撥動角弦,奏出了夾鐘樂律,一溫一暖的風慢慢回旋,草木随之發芽并開出了花朵。

    到了夏天,又撥動羽弦,奏出了黃鐘樂律,霜雪一交一相降落,一江一河池塘突然凍結成冰。

    到了冬天,又撥動徵弦,奏出了蕤賓樂律,一陽一光熾熱強烈,堅固的冰塊立刻融化。

    彈奏将要結束,又撥動宮弦,奏出了四季調和樂律,于是和暖的南風回翔,吉祥的彩雲飄蕩,甘甜的雨露普降,清美的泉水流淌。

    師襄便撫摸着心房蹦了起來,說:&ldquo你彈奏得太微妙了!即使是師曠彈奏的清角,鄒衍吹奏的聲律,也不能超過你,他們将挾着琴弦、拿着蕭管跟在你後面向你請教了。

    &rdquo 【原文】 薛譚學讴于秦青①,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于郊衢②,撫節悲歌③,聲振林木,響遏行雲④。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ldquo昔韓娥東之齊⑤,匮糧,過雍門⑥,鬻歌假食⑦。

    既去而餘音繞梁■⑧,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⑨,一裡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娥還,複為曼聲長歌,一裡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rdquo 【注釋】 ①薛譚學讴于秦青&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二人,秦國之善歌者。

    &rdquo讴,歌唱。

     ②餞于郊衢&mdash&mdash餞,以酒食送行。

    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③撫節&mdash&mdash打着節拍。

     ④遏&mdash&mdash阻止。

     ⑤韓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韓國善歌者也。

    &rdquo ⑥雍門&mdash&mdash《釋文》:&ldquo雍門,地名。

    杜預:齊城門也。

    &rdquo ⑦鬻歌假食&mdash&mdash鬻,音y&ugra一ve(育),賣。

    假食,寄食,依靠别人吃飯。

     ⑧梁■&mdash&mdash■,音l(麗),棟,中梁。

    梁,又作梁麗,棟梁。

     &igra一ve ⑨曼聲&mdash&mdash長聲。

    張湛注:&ldquo曼聲猶長引也。

    &rdquo ⑩一裡&mdash&mdash《釋文》:&ldquo一裡,一本作十裡。

    &rdquo ■遽&mdash&mdash急。

     ■■舞&mdash&mdash因歡欣而鼓掌跳舞。

     ■厚賂發之&mdash&mdash賂,贈送财物。

    發,送。

    張湛注:&ldquo發猶遣也。

    &rdquo ■放&mdash&mdash通&ldquo仿&rdquo,仿效。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完全學到手,自以為沒有什麼可學的了,于是告辭回家。

    秦青也不制止,還在郊外的大路口為他餞行,并打着節拍唱着悲傷的歌曲,聲音振動了樹林,回響擋住了行雲。

    薛譚這才認錯并請求返回繼續學習,終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

    秦青曾對他的朋友說:&ldquo過去韓娥往東到齊國去,糧食吃完了,經過雍門時;便依靠賣唱來維持生活。

    她走了以後,留下來的聲音還在屋梁間回蕩,三天沒有停止,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沒有離開。

    韓娥經過旅館時,旅館裡的人侮辱了她。

    于是韓娥拖長了聲音悲哀地哭泣,周圍一裡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憂愁,相對流淚,三天沒有吃飯。

    旅館裡的人急忙追趕她,向她賠情道歉,韓娥回來後,又拖長了聲音長時間地唱歌,周圍一裡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歡喜雀躍地拍着手跳起舞來,誰也不能自己停下來,都忘記了剛才的悲哀。

    然後給她很多錢财送她回家去。

    所以雍門附近的人直到現在還喜歡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韓蛾留下來的聲音啊!&rdquo 【原文】 伯牙善鼓琴①,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②,鐘子期曰:&ldquo善哉!峨峨兮若泰山!&rdquo志在流水,鐘子期曰:&ldquo善哉!洋洋兮若一江一河!&rdquo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于泰山之一陰一,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鐘子期辄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歎曰:&ldquo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④。

    吾于何逃聲哉?&rdquo 【注釋】 ①伯牙&mdash&mdash春秋時善彈琴者。

    《呂氏春秋·本味》:&ldquo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lsquo善戰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rsquo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ldquo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rsquo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rdquo ②志在登高山&mdash&mdash衛叔岷:&ldquo&lsquo登&rsquo字疑衍。

    &lsquo志在高山&rsquo與下&lsquo志在流水&rsquo相對。

    《記纂淵海》五二、七八、《合壁事類·前集》五七、《韻府群玉》八引皆無&lsquo登&rsquo字。

    《呂氏春秋·本味篇》、《韓詩外傳》九、《說苑·尊賢篇》并同。

    &rdquo ③霖雨之操&mdash&mdash霖雨,連綿的大雨。

    操,琴曲的一種。

    應劭《風俗通·聲音》:&ldquo其遇閉塞憂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

    &rdquo ④志想象猶吾心&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言心暗合與己無異。

    &rdquo 【譯文】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音。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着高山,鐘子期說:&ldquo好啊!高大莊嚴地像泰山!&rdquo心裡想着流水,鐘子期說:&ldquo好啊!浩浩蕩蕩地像一江一河!&rdquo伯牙想到什麼,鐘子期一定能領會到。

    伯牙在泰山北面 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拿起琴彈了起來。

    先彈《霖雨之操》,又彈《崩山之音》,每彈一曲,鐘子期都能領會它的旨趣。

    于是伯牙放下琴歎道:&ldquo你聽琴的本領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簡直和我想的一樣,我哪裡逃得掉你對聲音的識别能力呢?&rdquo 【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①,越崑■,不至弇山②。

    返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③,穆王薦之④,問曰:&ldquo若有何能?&rdquo偃師曰:&ldquo臣唯命所試。

    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

    &rdquo穆王曰:&ldquo日以俱來⑤,吾與若俱觀之。

    &rdquo越日⑥:偃師谒見王,王薦之,曰:&ldquo若與偕來者何人邪?&rdquo對曰:&ldquo臣之所造能倡者⑦。

    &rdquo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⑧,信人也⑨。

    巧夫顉其頤⑩,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

    千變萬化,惟意所适。

    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内禦并觀之。

    技将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立欲誅偃師。

    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

    王谛料之■,内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

    合會複如初見■。

    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

    穆王始悅而歎曰:&ldquo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rdquo诏貳車載之以歸■。

    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鸢■,自謂能之極也。

    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注釋】 ①巡狩&mdash&mdash又作&ldquo巡守&rdquo。

    古代帝王每隔五年出外視察諸侯所鎮守的地方,稱&ldquo巡狩&rdquo。

     ②不至■山&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不&rsquo字疑衍。

    《穆天子傳》雲:&lsquo天子遂驅,升于■山。

    &rsquo《周穆王篇》亦雲:&lsquo乃觀日之所入。

    &rsquo亦指登■山事也。

    是穆王曾至■山。

    若有不字,則與事實不合矣。

    &rdquo■,音yǎn(眼)。

    ■山,即■茲山,又稱崦嵫山,在今甘肅天水縣西境。

    古人以為是太一陽一降落的地方。

     ③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中道有國獻此工巧之人也。

    &rdquo楊伯峻:&ldquo依張注雲雲,則原文當作&lsquo反還,未及,中道國有獻工人名偃師&rsquo。

    今本&lsquo國&rsquo&lsquo道&rsquo二字誤倒,遂以&lsquo未及中國&rsquo為句。

    文義雖通,失其本真矣。

    &rdquo ④薦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薦當作進。

    &rdquo召見之意。

     ⑤日以俱來&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日謂别日。

    &rdquo ⑥越日&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越日&rsquo,元本、世德堂本并作&lsquo翌日&rsquo,《禦覽》七五二引作&lsquo越日&rsquo。

    &rdquo ⑦倡&mdash&mdash古代以樂舞為生的藝人。

     ⑧趣&mdash&mdash同&ldquo趨&rdquo,快步行走。

     ⑨信人&mdash&mdash信,确實。

    信人,像真的人。

     ⑩■&mdash&mdash音qīn(欽),又讀h&agra一ven(憾)。

    《釋文》:&ldquo■猶搖頭也。

    &rdquo ■瞬&mdash&mdash眨眼。

     ■懾&mdash&mdash恐懼,害怕。

     ■谛&mdash&mdash仔細。

     ■合會&mdash&mdash即會合,聚集在一起。

     ■貳車&mdash&mdash副車。

    《禮記·少儀》鄭玄注:&ldquo貳車,佐車皆副車也,朝 祀之副曰貳,戎獵之副曰佐。

    &rdquo ■班輸之雲梯&mdash&mdash班輸,即公輸班,姓公輸,名班,春秋時魯國人,亦稱魯班,當時有名的巧匠。

    張湛注:&ldquo班輸作雲梯,可以淩虛仰攻。

    &rdquo ■墨翟之飛鸢&mdash&mdash鸢,音yuān(冤),鳥名,又稱&ldquo老鷹&rdquo。

    墨翟(約前468&mdash376年),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派的創始人。

    張湛注:&ldquo墨子作木鸢,飛三日不集。

    &rdquo楊伯峻:&ldquo《墨子·魯問篇》:&lsquo公輸子削竹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rsquo《淮南子·齊俗訓》:&lsquo魯般,墨子作木為鸢而飛之,三日不集。

    &rsquo《韓非子·外儲說》:&lsquo墨子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

    &rsquo《論衡·儒增篇》雲:&lsquo儒書你魯般、墨子之巧,刻木為鸢,飛之三日而不集。

    &rsquo又《亂龍篇》同。

    《抱樸子·應嘲篇》:&lsquo墨子刻木雞以戾天。

    &rsquo或雲魯般,或雲墨子,或同屬二人;或以為鸢,或以為鵲,或以為雞;同一事而傳聞異詞也。

    &rdquo ■東門賈、禽滑厘&mdash&mdash東門賈,公輸班弟子。

    禽滑厘,墨翟弟子,滑,音gǔ(骨)。

     ■規矩&mdash&mdash規,圓規,校正圓形的工具。

    矩,校正方形的工具,二者為木工所必備。

     【譯文】 周穆王到西部視察,越過昆侖山,到達弇茲山。

    然後返回來,尚未到達中原地區,路上有人自願奉獻技藝給穆王,名叫偃師,穆王召見他,問道:&ldquo你有什麼才能?&rdquo偃師說:&ldquo我能按你的任何想法去做。

    但我已經造出了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

    &rdquo穆王說:&ldquo過幾天你把它帶來,我們一塊兒看看。

    &rdquo過了一天,偃師又來拜見穆王,穆王召見了他,說:&ldquo和你一道來的是什麼人啊?&rdquo偃師回答說:&ldquo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人。

    &rdquo穆王驚奇地看着它,行走俯仰,和真一人一樣。

    那個巧木匠搖它的頭,便唱出了符合樂律的歌;捧它的手,便跳起了符合節拍的舞。

    千變萬化,你想叫它幹什麼它就能幹什麼。

    穆王以為是個真一人,便叫盛姬及宮内待禦一起來觀看。

    表演快要結束的時候,那個會唱歌跳舞的人眨了眨眼睛,向穆王的左右嫔妃招手。

    穆王大怒,立刻要殺偃師。

    偃師十分害怕,連忙剖開那唱歌跳舞的人讓穆王看,原來都是用皮革、木料、膠水、油漆、白粉、黑粉、紅粉、青粉等材料湊合起來的,穆王仔細察看,體内的肝、膽、心、肺、脾、腎、腸、胃,體外的筋骨、四肢、骨節、皮膚、汗毛、牙齒、頭發等,全是假的,但卻沒有不具備的,聚合起來又和一開始見到的一樣。

    穆王試探着拿走它的心,它的嘴便不能再說話;拿走它的肝,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東西;拿走它的腎,它的腳便不能再走路。

    穆王這才高興地贊歎道:&ldquo人的技巧竟然可以與創造萬物的天帝具有相同的功能嗎?&rdquo命令偃師坐上副車回到中原。

    班輸的雲梯,墨翟的飛鸢,自稱是最高的技能了。

    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聽到了偃師的技巧,便告訴了兩位老師,這兩位終身再也不敢談論自己的技藝,卻時時拿着規矩在研究。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①。

    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ldquo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rdquo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②,以目承牽挺③。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皆④,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ldquo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 而後告我。

    &rdquo昌以氂懸虱于牖⑤。

    南面而望之⑥。

    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

    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⑦、朔蓬之簳射之⑧,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⑨:&ldquo汝得之矣!&rdquo紀昌既盡衛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衛。

    相遇于野⑩,二人一交一射,中路矢鋒相觸,而墜于地,而塵不揚。

    飛衛之矢先窮■,紀昌遺一矢,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端扞之■,而無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塗,請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術于人。

     【注釋】 ①彀&mdash&mdash音g&ogra一veu(夠),張滿弓一弩一。

     ②偃&mdash&mdash仰卧。

    機&mdash&mdash指織布機。

     ③以目承牽挺&mdash&mdash承,從下向上看。

    牽挺,張湛注:&ldquo牽挺,機蹑。

    &rdquo蹑為古代織機上提綜的踏闆。

     ④倒眥&mdash&mdash倒,王重民:&ldquo《禦覽》七百四十五引&lsquo倒&rsquo作&lsquo到&rsquo,又八百二十五引亦作&lsquo到&rsquo,疑作&lsquo到&rsquo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