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也。
&rdquo眥,音z(自),眶。
&igra一ve ⑤以氂懸虱于牖&mdash&mdash氂,音máo(毛),長毛。
牖,音yǒu(有),窗。
⑥南面&mdash&mdash面向南。
⑦燕角之弧&mdash&mdash弧,木弓。
燕角,燕國的牛角。
燕角之弧,木幹上配有燕角的弓。
⑧朔蓬之簳&mdash&mdash朔,楊伯峻:&ldquo&lsquo朔&rsquo字當為&lsquo荊&rsquo,形近而誤。
《考工記》:&lsquo燕之角,荊之幹,此材之美者也。
&rsquo即此文所本。
且&lsquo荊&rsquo與&lsquo燕&rsquo對舉,似非泛指朔方而言。
&rdquo蓬,草名,其莖可以做箭。
簳,音gǎn(杆),箭。
⑨高蹈拊膺&mdash&mdash蹈,跳。
拊,拍。
膺,胸。
⑩相遇于野&mdash&mdash王叔岷:&ldquo《事文類聚·前集》四二、《合璧事類·前集》五七、《天中記》四一引&lsquo相&rsquo上并有&lsquo一日&rsquo二字,當從之。
&rdquo ■窮&mdash&mdash盡。
■以棘刺之端扞之&mdash&mdash棘,有刺的草木。
扞,音h&agra一ven(汗),抵擋。
【譯文】 甘蠅是古代很會射箭的人,一張開弓,走獸便趴下,飛鳥便落地。
有個弟子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巧超過了他的老師。
又有一個叫紀昌的人,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ldquo你先學習不眨眼的本領,然後才可以談射箭的事。
&rdquo紀昌回家後,仰卧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對着上下不停移動的踏闆。
兩年以後,即使錐尖碰着眼眶,也不眨一眨眼。
他把這個本領告訴了飛衛,飛衛說:&ldquo不行,還必須學會看東西,然後才可以學射箭,看小東西能像看大東西一樣,看細微的東西能像看顯著的東西一樣,然後再來告訴我。
&rdquo于是紀昌用一根長毛系住一隻虱子挂在窗子上,面朝南望這隻虱子。
十天之中,他所看到的虱子逐漸變大;到三年之後,就像看車輪那麼大了。
再看别的東西,就都成了丘陵和高山。
于是他用燕國的牛角裝飾的弓、楚國的蓬草做的箭去射那隻虱子,正好穿透了虱子的心髒,而挂虱子的長毛卻沒有斷。
他又把這個本領報告了飛衛,飛衛高高地跳起來拍着胸脯說:&ldquo你已經得到本領了!&rdquo紀昌完全學到了飛衛的技藝之後,心想天下能夠和自己相敵的,隻有飛衛一個人了,于是一陰一謀殺害飛衛,有一次在野外碰到了,兩人互相射箭,箭頭在半道相撞,墜一落到地上,連塵土也沒有被揚起來。
飛衛的箭先射完了,紀昌不還留下一支,他射出這支箭後,飛衛用一根草刺的尖端去抵擋, 一點不差地擋住了箭。
于是兩人流着眼淚扔掉了弓,在路上互相跪拜,請求結為父子,并割臂發誓,不得把技巧傳給他人。
【原文】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①。
造父之始從一習一禦也,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ldquo古詩言:&lsquo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②,必先為裘③。
&rsquo汝先觀吾趣④。
趣如吾,然後六辔可持⑤,六馬可禦。
&rdquo造父曰:&ldquo唯命所從。
&rdquo泰豆乃立木為塗⑥,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
趣走往還,無跌失也。
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
泰豆歎曰:&ldquo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禦者,亦如此也⑦。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
推于禦也,齊輯乎辔銜之際⑧,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
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⑨,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得之于銜,應之于辔;得之于辔,應之于手;得之于手,應之于心。
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⑩,心閑體正,六辔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莫不中節■。
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原隰之夷■,視之一也。
吾術窮矣。
汝其識之!&rdquo 【注釋】 ①造父、泰豆氏&mdash&mdash古代擅長駕車的人。
②冶&mdash&mdash鑄造金屬制品的工人。
③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于,必先為裘&mdash&mdash《禮記·學記》:&ldquo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rdquo張湛注:&ldquo箕裘皆須柔屈補接而後成器。
為弓冶者,調筋角,和金鐵亦然。
故學者必先攻其所易,然後能成其所難,所以為谕也。
&rdquo ④趣&mdash&mdash通&ldquo趨&rdquo,快步行走。
⑤六辔&mdash&mdash辔,音p&egra一vei(配),駕馭牲口的缰繩。
古代四馬之車,每匹馬各有兩辔,共有八辔,但因兩旁兩馬的内辔系在栻前,在禦者之手的隻有六辔,故六辔又為缰繩的代稱。
本文中的&ldquo六辔&rdquo似指六匹馬的缰繩,觀此處雲:&ldquo六辔可持,六馬可禦&rdquo,&ldquo六辔&rdquo與&ldquo六馬&rdquo對文,顯然六辔所系不是四馬。
下文又有&ldquo六辔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rdquo之文,二十四蹄為六馬,可證本文&ldquo六辔&rdquo所系為六馬。
⑥塗&mdash&mdash通&ldquo途&rdquo,道路。
⑦凡所禦者,亦如此也&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立木如足,布之如步。
《莊子》雲,側足之外皆去其土,則不能履之者,心不定也。
若禦馬者亦如使其足,則妙矣。
&rdquo ⑧齊輯乎辔銜之際&mdash&mdash輯,協調駕車的衆馬。
銜,青銅或鐵制,放在馬口内,用以勒馬。
⑨旋曲中規矩&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矩&rsquo字衍文。
本作&lsquo進退中繩而旋曲中規&rsquo,言&lsquo直者中繩,曲者中規&rsquo也。
《淮南子·主術訓》引此文無&lsquo矩&rsquo字。
&rdquo ⑩策&mdash&mdash馬鞭。
■莫不中節&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與和鸾之一聲相應也。
&rdquo和鸾,古代車馬上的鈴铛。
■■&mdash&mdash音xiǎn(險),同&ldquo險&rdquo。
■原隰&mdash&mdash高平為原,下濕為隰,本文指原野。
【譯文】 造父的老師叫泰豆氏,造父一開始跟随他學習駕車時,所持禮儀十分謙卑,但泰豆三年也沒有教他。
造父持禮更加謹慎,泰豆才告訴他說:&ldquo古詩說:&lsquo優秀弓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學習做簸箕;優秀冶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學習做皮衣。
&rsquo你先看我快步行走。
如果能和我一樣地快步行走,然後才可以掌握缰繩,駕馭馬匹。
&rdquo造父說:&ldquo一切聽您的命令。
&rdquo泰豆于是把木棍立起來作道路,木樁上隻能放一隻腳,根據步伐大小放置,然後踩在木樁上行走,來回快跑,也沒有跌落下來。
造父學習這個技巧,三天就完全學到手了。
泰豆贊歎說:&ldquo你怎麼這麼靈敏呀?掌握得真快啊!凡是要駕禦馬車的,也要像這樣子。
剛才你在木樁上走路時,踩得穩的是腳,指揮者是心。
把這推廣到駕車上,在協調缰繩和銜鐵的時候,快慢與口令相和諧,正确的指揮發于心胸之内,而掌握節拍在于手臂之間。
體内有了适中的思慮,身外符合馬匹的情性,所以能進退遵循繩墨,旋曲符合規矩,選擇道路,長途奔馳,氣力綽綽有餘,這才是真正掌握了駕車的技巧。
在銜鐵上得到信号,馬上就能在缰繩上有所回應;在缰繩上得到信号,馬上就能在乎上有所回應。
在手上得到信号,馬上就在心上有所回應。
這樣就用不着眼睛看,用不着鞭子趕,心情閑适,身體正直,六匹馬的缰繩不亂,二十四隻馬蹄的步伐沒有誤差,回轉與進退,沒有不符合節拍的。
然後,可以使車輪之外沒有其它痕迹,可以使馬蹄之外沒有其它地面也照樣能行走,并沒有覺得山谷的艱險和原野的平坦,看上去完全一樣。
我的技巧沒有了,你好好記住吧!&rdquo 【原文】 魏黑卵又■嫌殺丘邴章①,丘邴章之子來丹謀報父之仇。
丹氣甚猛,形甚露②,計粒而食,順風而趨。
雖怒,不能稱兵以報之③。
恥假力于人,誓手劍以屠黑卵。
黑卵悍志絕衆,力抗百夫,節骨皮肉,非人類也。
延頸承刀,披胸受矢④,■锷摧屈⑤,而體無痕撻⑥。
負其材力,視來丹猶雛■也⑦。
來丹之友申他曰:&ldquo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子過矣⑧,将奚謀焉?&rdquo來丹垂涕曰:&ldquo願子為我謀。
&rdquo申他曰:&ldquo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一童子服之⑨,卻三軍之衆,奚不請焉?&rdquo來丹遂适衛,見孔周,執仆禦之禮,請先納妻子⑩,後言所欲。
孔周曰:&ldquo吾有三劍,唯子所擇,皆不能殺人■。
且先言其狀。
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
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一交一■,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
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
三日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
其觸物也,■然而過■,随過随合,覺疾而不血刃焉■。
此三寶者,傳之十二世矣,而無施于事,匣而藏之,未嘗啟封。
&rdquo來丹曰:&ldquo雖然,吾必請其下者。
&rdquo孔周乃歸其妻子,與齋七日,晏一陰一之間■,跪而授其下劍,來丹再拜受之以歸。
來丹遂執劍從黑卵,時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頸至腰三斬之,黑卵不覺。
來丹以黑卵之死,趣而退,遇黑卵之子于門,擊之三下,如投虛。
黑卵之子方笑曰:&ldquo汝何■而三招予■?&rdquo來丹知劍之不能殺人也,歎而歸。
黑卵既醒,怒其妻曰:&ldquo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
&rdquo其子曰:&ldquo疇昔來丹之來,遇我于門,三招我,亦使我體疾而支強■。
彼其厭我哉■?&rdquo 【注釋】 ①暱嫌&mdash&mdash■,即&lsquo昵&rsquo。
張湛注:&ldquo暱嫌,私恨。
&rdquo ②形甚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禮記·檀弓》:&lsquo■手足形。
&rsquo鄭注:&lsquo形&rsquo體也。
&rsquo《左傳·昭元年》:&lsquo勿使有所壅閉揪底以露其體。
&rsquo杜注&lsquo露&rsquo羸也。
&rsquo&lsquo形甚露&rsquo猶言&lsquo體甚羸&rsquo也。
下文張注雲&lsquo體羸虛&rsquo,正得其義。
&rdquo ③稱兵&mdash&mdash稱,舉。
兵,武器。
張湛注:&ldquo有膽氣而體羸虛,不能舉兵器也。
&rdquo ④刀&mdash&mdash《集釋》:&ldquo《藏》本、世德堂本作&lsquo刃&rsquo。
&rdquo披&mdash&mdash披露,顯露。
⑤■锷摧屈&mdash&mdash■,音máng(忙),刀劍的尖鋒。
锷,音&egra一ve,劍刃。
摧,毀壞。
屈,彎曲。
⑥體無痕撻&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撻&rsquo字與上文義不相合,《禦覽》三百八十六,又四百八十二引并無&lsquo撻&rsquo字,疑是衍文。
&rdquo一胡一懷琛雲:&ldquo&lsquo痕撻&rsquo二字疑倒。
&rdquo撻,用鞭子或棍子打。
⑦■&mdash&mdash音k&ogra一veu(扣),待母哺食的小鳥。
⑧易&mdash&mdash輕慢,輕賤。
⑨服&mdash&mdash佩帶。
⑩納&mdash&mdash一交一付,本文指送去作抵押。
■殺人&mdash&mdash楊伯峻:&ldquo殺人謂殺人至死也。
&rdquo ■混然無際&mdash&mdash泯然,完全沒有的樣子。
際,一交一會之處。
■昧爽之一交一&mdash&mdash昧,昏暗。
爽,明亮,昧爽之一交一,由暗轉明之際,即黎明。
■竊竊然&mdash&mdash明察貌。
■■然&mdash&mdash■,音huō,刀削物的聲音。
■血刃&mdash&mdash血沾刀口。
■晏&mdash&mdash晴朗。
■偃于牖下&mdash&mdash偃,仰卧。
牖,音yǒu(有),窗。
■蚩&mdash&mdash癡貌。
■嗌疾而腰急&mdash&mdash嗌,音&agra一vei(愛),咽喉窒塞。
急,緊縮。
■支強&mdash&mdash支,通&ldquo肢&rdquo。
強,緊硬。
■厭&mdash&mdash音yā(鴨),指厭勝,以法術制一服他人。
【譯文】 魏黑卵因私怨殺死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兒子來丹準備為父親報仇。
來丹的氣勢非常勇猛,但形體卻十分羸弱,數着米粒兒吃飯,順着風才能走路。
雖然憤怒,卻不能舉起武器去報複。
又不願意借用别人的力量,發誓要親手用劍殺死黑卵。
魏黑卵志氣強悍超過了所有的人,力量也能抗擊一百個敵手,筋骨皮肉,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抵擋的。
他伸長頸項迎接刀砍,敞開胸脯接受箭擊,刀劍的鋒刃被損壞彎曲,他的身體卻沒有一點被擊過的痕迹。
依仗着自己的本領和力氣,把來丹看作是一隻剛出殼的小鳥,來丹的朋友申他說:&ldquo你怨恨黑卵到了極點,黑卵小瞧你也太過分了,你打算怎麼辦呢?&rdquo來丹流着眼淚說:&ldquo希望你替我想想辦法。
&rdquo申他說:&ldquo我聽說衛國孔周的祖先得到了殷代天子的寶劍,一個小孩佩帶着它,打退了三軍的官兵,為什麼不去求他呢?&rdquo于是來丹去了衛國,見到了孔周,行一奴一仆的大禮,請求把妻子兒女抵押給他,再談要求什麼。
孔周說:&ldquo我有三把劍,任由你去選擇,但都殺不死人。
姑且先說說它們的情況。
一把劍叫含光,看它看不見,用它不 覺得它存在。
它觸碰到物體,你完全感覺不到物體有實體,它從體内經過也沒有感覺。
另一把劍叫承影,在清晨天将亮的時候,或傍晚天将暗的時候,面向北觀察它,淡淡地似乎有件東西存在着,但看不清它的形狀。
它觸碰到物體,清清楚楚有點聲音,它從體内經過,卻不覺得疼痛。
再一把劍叫宵練,白天能看見它的影子但看不到亮光,夜間能看見它的亮光,但看不見它的形狀。
它觸碰到身體,咔嚓一下就過去了,一過去就又合起來,雖然能感覺到疼痛,但刀刃上卻沒有沾上一絲血迹。
這三把寶劍,已經傳了十三代了,也沒有使用過,放在匣子裡珍藏着,從未打開。
&rdquo來丹說:&ldquo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要借用最次的一把。
&rdquo于是孔周把他的妻子兒女還給了他,同他一起齋戒七天,在一個半晴半一陰一的天氣,跪着拿給他最次的劍,來丹兩次拜謝後接受了劍返回家中。
從此來丹便拿着劍跟蹤黑卵,一天黑卵喝醉了酒躺在窗下,來丹從頸項到腰間斬了黑卵三刀,黑卵也沒有覺察。
來丹以為黑卵死了,急忙離開,在門口卻碰上了黑卵的兒子,于是又用劍砍了他三下,好像是砍到了虛空一樣。
黑卵的兒子這才笑着說:&ldquo你傻乎乎地向我三次招手幹什麼?&rdquo來丹明白這劍真的殺不死人了,哀歎着回了家。
黑卵醒來後,向他妻子發火說:&ldquo你趁我喝醉時脫光了我的衣服,使我咽喉堵塞,腰也疼痛了。
&rdquo他兒子說:&ldquo剛才來丹來過,在門口碰上了我,三次向我招手,也使我身體疼痛,四肢麻木。
他難道是用什麼法術來制一服我們嗎?&rdquo 【原文】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锟■之劍①,火浣之布②。
其劍長尺有咫③,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皇子以為無此物,傳之者妄。
蕭叔曰:&ldquo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誣理哉!&rdquo 【注釋】 ①锟■&mdash&mdash又作&ldquo昆吾&rdquo。
《釋文》:&ldquo昆吾,龍劍也。
《河圖》曰:&lsquo瀛州多積石,名昆吾,可為劍。
&rsquo《一屍一子》雲:&lsquo昆吾之劍可切玉。
&rsquo&rdquo ②火浣之布&mdash&mdash浣,音hu&agra一ven(換),洗濯。
火浣之布,用火洗濯的布,即今所謂石棉布。
③咫&mdash&mdash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為一咫。
【譯文】 周穆王大舉征伐西方民族時,西方民族曾貢獻锟铻劍和火洗布。
那劍長一尺八寸,鋼質純熟,刀刃赤色,用它來切斷玉石像切斷泥土一樣。
火洗布,洗它的時候必須投入火中,布即成為火的顔色,而污垢則成為布的顔色,從火中把布取出抖動幾下,布就白得像雪花一般。
皇太子認為世上沒有這種東西,傳說的是虛妄之事。
蕭叔說:&ldquo皇太子真的太自信了,也真的誣蔑了事物之理啊!&rdquo
&rdquo眥,音z(自),眶。
&igra一ve ⑤以氂懸虱于牖&mdash&mdash氂,音máo(毛),長毛。
牖,音yǒu(有),窗。
⑥南面&mdash&mdash面向南。
⑦燕角之弧&mdash&mdash弧,木弓。
燕角,燕國的牛角。
燕角之弧,木幹上配有燕角的弓。
⑧朔蓬之簳&mdash&mdash朔,楊伯峻:&ldquo&lsquo朔&rsquo字當為&lsquo荊&rsquo,形近而誤。
《考工記》:&lsquo燕之角,荊之幹,此材之美者也。
&rsquo即此文所本。
且&lsquo荊&rsquo與&lsquo燕&rsquo對舉,似非泛指朔方而言。
&rdquo蓬,草名,其莖可以做箭。
簳,音gǎn(杆),箭。
⑨高蹈拊膺&mdash&mdash蹈,跳。
拊,拍。
膺,胸。
⑩相遇于野&mdash&mdash王叔岷:&ldquo《事文類聚·前集》四二、《合璧事類·前集》五七、《天中記》四一引&lsquo相&rsquo上并有&lsquo一日&rsquo二字,當從之。
&rdquo ■窮&mdash&mdash盡。
■以棘刺之端扞之&mdash&mdash棘,有刺的草木。
扞,音h&agra一ven(汗),抵擋。
【譯文】 甘蠅是古代很會射箭的人,一張開弓,走獸便趴下,飛鳥便落地。
有個弟子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巧超過了他的老師。
又有一個叫紀昌的人,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ldquo你先學習不眨眼的本領,然後才可以談射箭的事。
&rdquo紀昌回家後,仰卧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對着上下不停移動的踏闆。
兩年以後,即使錐尖碰着眼眶,也不眨一眨眼。
他把這個本領告訴了飛衛,飛衛說:&ldquo不行,還必須學會看東西,然後才可以學射箭,看小東西能像看大東西一樣,看細微的東西能像看顯著的東西一樣,然後再來告訴我。
&rdquo于是紀昌用一根長毛系住一隻虱子挂在窗子上,面朝南望這隻虱子。
十天之中,他所看到的虱子逐漸變大;到三年之後,就像看車輪那麼大了。
再看别的東西,就都成了丘陵和高山。
于是他用燕國的牛角裝飾的弓、楚國的蓬草做的箭去射那隻虱子,正好穿透了虱子的心髒,而挂虱子的長毛卻沒有斷。
他又把這個本領報告了飛衛,飛衛高高地跳起來拍着胸脯說:&ldquo你已經得到本領了!&rdquo紀昌完全學到了飛衛的技藝之後,心想天下能夠和自己相敵的,隻有飛衛一個人了,于是一陰一謀殺害飛衛,有一次在野外碰到了,兩人互相射箭,箭頭在半道相撞,墜一落到地上,連塵土也沒有被揚起來。
飛衛的箭先射完了,紀昌不還留下一支,他射出這支箭後,飛衛用一根草刺的尖端去抵擋, 一點不差地擋住了箭。
于是兩人流着眼淚扔掉了弓,在路上互相跪拜,請求結為父子,并割臂發誓,不得把技巧傳給他人。
【原文】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①。
造父之始從一習一禦也,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ldquo古詩言:&lsquo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②,必先為裘③。
&rsquo汝先觀吾趣④。
趣如吾,然後六辔可持⑤,六馬可禦。
&rdquo造父曰:&ldquo唯命所從。
&rdquo泰豆乃立木為塗⑥,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
趣走往還,無跌失也。
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
泰豆歎曰:&ldquo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禦者,亦如此也⑦。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
推于禦也,齊輯乎辔銜之際⑧,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
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⑨,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得之于銜,應之于辔;得之于辔,應之于手;得之于手,應之于心。
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⑩,心閑體正,六辔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莫不中節■。
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原隰之夷■,視之一也。
吾術窮矣。
汝其識之!&rdquo 【注釋】 ①造父、泰豆氏&mdash&mdash古代擅長駕車的人。
②冶&mdash&mdash鑄造金屬制品的工人。
③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于,必先為裘&mdash&mdash《禮記·學記》:&ldquo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rdquo張湛注:&ldquo箕裘皆須柔屈補接而後成器。
為弓冶者,調筋角,和金鐵亦然。
故學者必先攻其所易,然後能成其所難,所以為谕也。
&rdquo ④趣&mdash&mdash通&ldquo趨&rdquo,快步行走。
⑤六辔&mdash&mdash辔,音p&egra一vei(配),駕馭牲口的缰繩。
古代四馬之車,每匹馬各有兩辔,共有八辔,但因兩旁兩馬的内辔系在栻前,在禦者之手的隻有六辔,故六辔又為缰繩的代稱。
本文中的&ldquo六辔&rdquo似指六匹馬的缰繩,觀此處雲:&ldquo六辔可持,六馬可禦&rdquo,&ldquo六辔&rdquo與&ldquo六馬&rdquo對文,顯然六辔所系不是四馬。
下文又有&ldquo六辔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rdquo之文,二十四蹄為六馬,可證本文&ldquo六辔&rdquo所系為六馬。
⑥塗&mdash&mdash通&ldquo途&rdquo,道路。
⑦凡所禦者,亦如此也&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立木如足,布之如步。
《
若禦馬者亦如使其足,則妙矣。
&rdquo ⑧齊輯乎辔銜之際&mdash&mdash輯,協調駕車的衆馬。
銜,青銅或鐵制,放在馬口内,用以勒馬。
⑨旋曲中規矩&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矩&rsquo字衍文。
本作&lsquo進退中繩而旋曲中規&rsquo,言&lsquo直者中繩,曲者中規&rsquo也。
《淮南子·主術訓》引此文無&lsquo矩&rsquo字。
&rdquo ⑩策&mdash&mdash馬鞭。
■莫不中節&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與和鸾之一聲相應也。
&rdquo和鸾,古代車馬上的鈴铛。
■■&mdash&mdash音xiǎn(險),同&ldquo險&rdquo。
■原隰&mdash&mdash高平為原,下濕為隰,本文指原野。
【譯文】 造父的老師叫泰豆氏,造父一開始跟随他學習駕車時,所持禮儀十分謙卑,但泰豆三年也沒有教他。
造父持禮更加謹慎,泰豆才告訴他說:&ldquo古詩說:&lsquo優秀弓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學習做簸箕;優秀冶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學習做皮衣。
&rsquo你先看我快步行走。
如果能和我一樣地快步行走,然後才可以掌握缰繩,駕馭馬匹。
&rdquo造父說:&ldquo一切聽您的命令。
&rdquo泰豆于是把木棍立起來作道路,木樁上隻能放一隻腳,根據步伐大小放置,然後踩在木樁上行走,來回快跑,也沒有跌落下來。
造父學習這個技巧,三天就完全學到手了。
泰豆贊歎說:&ldquo你怎麼這麼靈敏呀?掌握得真快啊!凡是要駕禦馬車的,也要像這樣子。
剛才你在木樁上走路時,踩得穩的是腳,指揮者是心。
把這推廣到駕車上,在協調缰繩和銜鐵的時候,快慢與口令相和諧,正确的指揮發于心胸之内,而掌握節拍在于手臂之間。
體内有了适中的思慮,身外符合馬匹的情性,所以能進退遵循繩墨,旋曲符合規矩,選擇道路,長途奔馳,氣力綽綽有餘,這才是真正掌握了駕車的技巧。
在銜鐵上得到信号,馬上就能在缰繩上有所回應;在缰繩上得到信号,馬上就能在乎上有所回應。
在手上得到信号,馬上就在心上有所回應。
這樣就用不着眼睛看,用不着鞭子趕,心情閑适,身體正直,六匹馬的缰繩不亂,二十四隻馬蹄的步伐沒有誤差,回轉與進退,沒有不符合節拍的。
然後,可以使車輪之外沒有其它痕迹,可以使馬蹄之外沒有其它地面也照樣能行走,并沒有覺得山谷的艱險和原野的平坦,看上去完全一樣。
我的技巧沒有了,你好好記住吧!&rdquo 【原文】 魏黑卵又■嫌殺丘邴章①,丘邴章之子來丹謀報父之仇。
丹氣甚猛,形甚露②,計粒而食,順風而趨。
雖怒,不能稱兵以報之③。
恥假力于人,誓手劍以屠黑卵。
黑卵悍志絕衆,力抗百夫,節骨皮肉,非人類也。
延頸承刀,披胸受矢④,■锷摧屈⑤,而體無痕撻⑥。
負其材力,視來丹猶雛■也⑦。
來丹之友申他曰:&ldquo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子過矣⑧,将奚謀焉?&rdquo來丹垂涕曰:&ldquo願子為我謀。
&rdquo申他曰:&ldquo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一童子服之⑨,卻三軍之衆,奚不請焉?&rdquo來丹遂适衛,見孔周,執仆禦之禮,請先納妻子⑩,後言所欲。
孔周曰:&ldquo吾有三劍,唯子所擇,皆不能殺人■。
且先言其狀。
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
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一交一■,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
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
三日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
其觸物也,■然而過■,随過随合,覺疾而不血刃焉■。
此三寶者,傳之十二世矣,而無施于事,匣而藏之,未嘗啟封。
&rdquo來丹曰:&ldquo雖然,吾必請其下者。
&rdquo孔周乃歸其妻子,與齋七日,晏一陰一之間■,跪而授其下劍,來丹再拜受之以歸。
來丹遂執劍從黑卵,時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頸至腰三斬之,黑卵不覺。
來丹以黑卵之死,趣而退,遇黑卵之子于門,擊之三下,如投虛。
黑卵之子方笑曰:&ldquo汝何■而三招予■?&rdquo來丹知劍之不能殺人也,歎而歸。
黑卵既醒,怒其妻曰:&ldquo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
&rdquo其子曰:&ldquo疇昔來丹之來,遇我于門,三招我,亦使我體疾而支強■。
彼其厭我哉■?&rdquo 【注釋】 ①暱嫌&mdash&mdash■,即&lsquo昵&rsquo。
張湛注:&ldquo暱嫌,私恨。
&rdquo ②形甚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禮記·檀弓》:&lsquo■手足形。
&rsquo鄭注:&lsquo形&rsquo體也。
&rsquo《
&rsquo杜注&lsquo露&rsquo羸也。
&rsquo&lsquo形甚露&rsquo猶言&lsquo體甚羸&rsquo也。
下文張注雲&lsquo體羸虛&rsquo,正得其義。
&rdquo ③稱兵&mdash&mdash稱,舉。
兵,武器。
張湛注:&ldquo有膽氣而體羸虛,不能舉兵器也。
&rdquo ④刀&mdash&mdash《集釋》:&ldquo《藏》本、世德堂本作&lsquo刃&rsquo。
&rdquo披&mdash&mdash披露,顯露。
⑤■锷摧屈&mdash&mdash■,音máng(忙),刀劍的尖鋒。
锷,音&egra一ve,劍刃。
摧,毀壞。
屈,彎曲。
⑥體無痕撻&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撻&rsquo字與上文義不相合,《禦覽》三百八十六,又四百八十二引并無&lsquo撻&rsquo字,疑是衍文。
&rdquo一胡一懷琛雲:&ldquo&lsquo痕撻&rsquo二字疑倒。
&rdquo撻,用鞭子或棍子打。
⑦■&mdash&mdash音k&ogra一veu(扣),待母哺食的小鳥。
⑧易&mdash&mdash輕慢,輕賤。
⑨服&mdash&mdash佩帶。
⑩納&mdash&mdash一交一付,本文指送去作抵押。
■殺人&mdash&mdash楊伯峻:&ldquo殺人謂殺人至死也。
&rdquo ■混然無際&mdash&mdash泯然,完全沒有的樣子。
際,一交一會之處。
■昧爽之一交一&mdash&mdash昧,昏暗。
爽,明亮,昧爽之一交一,由暗轉明之際,即黎明。
■竊竊然&mdash&mdash明察貌。
■■然&mdash&mdash■,音huō,刀削物的聲音。
■血刃&mdash&mdash血沾刀口。
■晏&mdash&mdash晴朗。
■偃于牖下&mdash&mdash偃,仰卧。
牖,音yǒu(有),窗。
■蚩&mdash&mdash癡貌。
■嗌疾而腰急&mdash&mdash嗌,音&agra一vei(愛),咽喉窒塞。
急,緊縮。
■支強&mdash&mdash支,通&ldquo肢&rdquo。
強,緊硬。
■厭&mdash&mdash音yā(鴨),指厭勝,以法術制一服他人。
【譯文】 魏黑卵因私怨殺死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兒子來丹準備為父親報仇。
來丹的氣勢非常勇猛,但形體卻十分羸弱,數着米粒兒吃飯,順着風才能走路。
雖然憤怒,卻不能舉起武器去報複。
又不願意借用别人的力量,發誓要親手用劍殺死黑卵。
魏黑卵志氣強悍超過了所有的人,力量也能抗擊一百個敵手,筋骨皮肉,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抵擋的。
他伸長頸項迎接刀砍,敞開胸脯接受箭擊,刀劍的鋒刃被損壞彎曲,他的身體卻沒有一點被擊過的痕迹。
依仗着自己的本領和力氣,把來丹看作是一隻剛出殼的小鳥,來丹的朋友申他說:&ldquo你怨恨黑卵到了極點,黑卵小瞧你也太過分了,你打算怎麼辦呢?&rdquo來丹流着眼淚說:&ldquo希望你替我想想辦法。
&rdquo申他說:&ldquo我聽說衛國孔周的祖先得到了殷代天子的寶劍,一個小孩佩帶着它,打退了三軍的官兵,為什麼不去求他呢?&rdquo于是來丹去了衛國,見到了孔周,行一奴一仆的大禮,請求把妻子兒女抵押給他,再談要求什麼。
孔周說:&ldquo我有三把劍,任由你去選擇,但都殺不死人。
姑且先說說它們的情況。
一把劍叫含光,看它看不見,用它不 覺得它存在。
它觸碰到物體,你完全感覺不到物體有實體,它從體内經過也沒有感覺。
另一把劍叫承影,在清晨天将亮的時候,或傍晚天将暗的時候,面向北觀察它,淡淡地似乎有件東西存在着,但看不清它的形狀。
它觸碰到物體,清清楚楚有點聲音,它從體内經過,卻不覺得疼痛。
再一把劍叫宵練,白天能看見它的影子但看不到亮光,夜間能看見它的亮光,但看不見它的形狀。
它觸碰到身體,咔嚓一下就過去了,一過去就又合起來,雖然能感覺到疼痛,但刀刃上卻沒有沾上一絲血迹。
這三把寶劍,已經傳了十三代了,也沒有使用過,放在匣子裡珍藏着,從未打開。
&rdquo來丹說:&ldquo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要借用最次的一把。
&rdquo于是孔周把他的妻子兒女還給了他,同他一起齋戒七天,在一個半晴半一陰一的天氣,跪着拿給他最次的劍,來丹兩次拜謝後接受了劍返回家中。
從此來丹便拿着劍跟蹤黑卵,一天黑卵喝醉了酒躺在窗下,來丹從頸項到腰間斬了黑卵三刀,黑卵也沒有覺察。
來丹以為黑卵死了,急忙離開,在門口卻碰上了黑卵的兒子,于是又用劍砍了他三下,好像是砍到了虛空一樣。
黑卵的兒子這才笑着說:&ldquo你傻乎乎地向我三次招手幹什麼?&rdquo來丹明白這劍真的殺不死人了,哀歎着回了家。
黑卵醒來後,向他妻子發火說:&ldquo你趁我喝醉時脫光了我的衣服,使我咽喉堵塞,腰也疼痛了。
&rdquo他兒子說:&ldquo剛才來丹來過,在門口碰上了我,三次向我招手,也使我身體疼痛,四肢麻木。
他難道是用什麼法術來制一服我們嗎?&rdquo 【原文】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锟■之劍①,火浣之布②。
其劍長尺有咫③,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皇子以為無此物,傳之者妄。
蕭叔曰:&ldquo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誣理哉!&rdquo 【注釋】 ①锟■&mdash&mdash又作&ldquo昆吾&rdquo。
《釋文》:&ldquo昆吾,龍劍也。
《河圖》曰:&lsquo瀛州多積石,名昆吾,可為劍。
&rsquo《一屍一子》雲:&lsquo昆吾之劍可切玉。
&rsquo&rdquo ②火浣之布&mdash&mdash浣,音hu&agra一ven(換),洗濯。
火浣之布,用火洗濯的布,即今所謂石棉布。
③咫&mdash&mdash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為一咫。
【譯文】 周穆王大舉征伐西方民族時,西方民族曾貢獻锟铻劍和火洗布。
那劍長一尺八寸,鋼質純熟,刀刃赤色,用它來切斷玉石像切斷泥土一樣。
火洗布,洗它的時候必須投入火中,布即成為火的顔色,而污垢則成為布的顔色,從火中把布取出抖動幾下,布就白得像雪花一般。
皇太子認為世上沒有這種東西,傳說的是虛妄之事。
蕭叔說:&ldquo皇太子真的太自信了,也真的誣蔑了事物之理啊!&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