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第五

關燈


    &rsquo楚之南有炎人之國⑩,其親戚死■,■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積而焚之■,熏則煙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

    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而未足為異也。

     【注釋】 ①祝發而裸&mdash&mdash《釋文》:&ldquo孔安國注《尚書》雲:祝者,斷截其發也。

    《漢書》雲:越人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

    一本作&lsquo被&rsquo,恐誤。

    裸,謂不以衣蔽形也。

    &rdquo ②鞨巾&mdash&mdash鞨,音m&ogra一ve(末)。

    鞨巾,男子束發的頭巾。

     ③九土所資&mdash&mdash九土,指九州,古代就其所知的大一陸劃分的九個地理區域。

    《周禮·職方》作幽州、并州、冀州、兖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

    資,供給,資源。

     ④葛&mdash&mdash絲織品。

     ⑤辄沐之國&mdash&mdash沐,張湛注:&ldquo又休。

    &rdquo《釋文》作&ldquo休&rdquo,雲,&ldquo辄,《說文》作耴,耳垂也。

    休,美也。

    &rdquo ⑥鮮而食之&mdash&mdash鮮,盧文弨:&ldquo鮮,當以解剝為義。

    &rdquo汪中:&ldquo鮮,析也,聲之轉。

    &rdquo王重民:&ldquo鮮,蓋&lsquo解&rsquo字之誤。

    &rdquo ⑦大父&mdash&mdash祖父。

     ⑧大母&mdash&mdash祖母。

     ⑨以&mdash&mdash與。

    北宋本、吉府本、《墨子·節葬篇》作&ldquo與&rdquo。

     ⑩炎人之國&mdash&mdash《釋文》&ldquo炎&rdquo作&ldquo啖&rdquo,雲:&ldquo啖,本作炎。

    &rdquo《墨 子·節葬篇》作&ldquo啖&rdquo。

     ■親戚&mdash&mdash古指父母兄弟等。

    《史記·五帝本紀》&ldquo事舜親戚&rdquo,張守節正義:&ldquo親戚,謂父瞽叟、後母、弟象、妹顆乎等。

    &rdquo本文下有&ldquo乃成為孝子&rdquo一句,則此處當指父母。

     ■■&mdash&mdash音xiǔ(朽),腐爛。

    《釋文》:&ldquo■本作■,音寡,剔肉也。

    又音朽。

    &rdquo ■儀渠之國&mdash&mdash即義渠國,在今甘肅省境内。

     ■■&mdash&mdash《釋文》:&ldquo■,音柴。

    《說文》:燒柴焚燎以祭滅神。

    或通作柴。

    &rdquo ■熏&mdash&mdash火煙上出。

     ■登遐&mdash&mdash又作&ldquo登假&rdquo、&rdquo登霞&rdquo、&ldquo升霞&rdquo、&ldquo升假&rdquo,猶言仙去。

     【譯文】 南方國家的人截斷頭發而裸露身體,北方國家的人頭劄布中而身穿皮裘,中州國家的人頭戴禮帽而身穿衣裳。

    依據九州條件的不同,有的種地有的經商,有的打獵有的捕魚,就像冬天穿皮襖、夏天穿絲綢,水行坐船、陸行乘車一樣。

    不用說話自然明白,順應本性自然成功。

    越國的東方有個辄沐國,第一個兒子生下來後,就解剝并吃掉他,說是對下面的弟弟有好處。

    他們的祖父去世了,要把祖母背出去扔掉,說:&lsquo死鬼的妻子不能與我們住在一起。

    &rsquo楚國的南方有個炎人國,他們的父母去世了,要把身上的肉剔下來扔掉,然後把骨頭埋到土裡,才算是孝子。

    秦國的西方有個儀渠國,他們的父母去世了,要把柴火堆起來放在一屍一體下焚燒,燒的一屍一體的煙氣直往上跑,叫:做升天,這樣才算是孝子。

    在上面的人以此為政事,在下面的人以此為風俗,而沒有覺得有什麼奇怪的。

     【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ldquo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rdquo一兒&ldquo以日初出遠①,而日中時近也。

    &rdquo一兒曰②:&ldquo日初出大如車蓋③,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rdquo一兒曰:&ldquo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腎中如探湯④: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rdquo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ldquo孰為汝多知乎⑤?&rdquo 【注釋】 ①一兒以日初出遠&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兒&rsquo下當有&lsquo曰我&rsquo二字,方與上句一律。

    &rdquo楊伯峻:&ldquo《事類賦》天部三、《禦覽》三、又三八五引正有&lsquo曰我&rsquo二字。

    &rdquo ②一兒曰&mdash&mdash王重民:&ldquo《禦覽》三引&lsquo一兒&rsquo上有&lsquo曰爾何以知&rsquo五字。

    &rdquo王叔岷:&ldquo《天中記》一引&lsquo一兒&rsquo上亦有&lsquo曰爾何以知&rsquo五字,《事類賦》一天部一引&lsquo一兒&rsquo上有&lsquo曰爾何以知之&rsquo六字。

    &rdquo ③車蓋&mdash&mdash王重民:&ldquo《意林》、《初學記》一、《禦覽》三引&lsquo車蓋&rsquo并作&lsquo車輪&rsquo。

    &rdquo王叔岷:&ldquo《事類賦》一天部一引&lsquo車蓋&rsquo亦作&lsquo車輪&rsquo,《韻府群玉》十八引亦作&lsquo車輪&rsquo。

    &rdquo ④及其日中如探湯&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日&rsquo字衍文。

    &lsquo其&rsquo即指日也,若有&lsquo日&rsquo字,則文詞贅矣。

    《類聚》一、《初學記》一、《禦覽》三引并無&lsquo日&rsquo字,可證。

    &rdquo王叔岷:&ldquo《法苑珠林》七、《事類賦》一、《禦覽》三八五、《韻府群玉》五八引并無&lsquo日&rsquo字。

    《意林》、《錦繡萬花谷·前 集》一引則并無&lsquo其&rsquo字。

    疑一本&lsquo日&rsquo作&lsquo其&rsquo,傳寫因并竄入耳。

    &rdquo探,音t&agra一ven(灘),試探,伸手拿取。

    湯,熱水。

     ⑤為&mdash&mdash謂,認為。

     【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覽,看見兩個小孩在争辯,便問他們為什麼争辯。

    一個小孩說:&ldquo我認為太一陽一剛出山時離我們近,而中午時離我們遠。

    &rdquo另一個小孩說:&ldquo我認為太一陽一剛出山時離我們遠,而中午時離我們近。

    &rdquo一個小孩說:&ldquo太一陽一剛出山時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正是離人遠的看來小,而離人近的看起來大嗎?&rdquo另一個小孩說:&ldquo太一陽一剛出山時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離人近時熱而離人遠時涼嗎?&rdquo孔子不能裁決。

    兩個小孩笑着說:&ldquo誰說你知識豐富啊?&rdquo 【原文】 均,天下之至理也,連于形物亦然①。

    均發均縣②,輕重而發絕③,發不均也④。

    均也,其絕也莫絕⑤。

    人以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⑥,芒針為鈎⑦,荊筿為竿⑧,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⑨,綸不絕,鈎不伸,竿不撓。

    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

    詹何曰:&ldquo臣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戈也⑩,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學鈎■,五年始盡其道。

    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鈎,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魚見臣之鈎餌,猶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緻重也。

    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于一握,将亦奚事哉?&rdquo楚王曰:&ldquo善。

    &rdquo 【注釋】 ①連&mdash&mdash牽連,涉及。

    張湛注:&ldquo連,屬也。

    &rdquo ②均發均縣&mdash&mdash發,頭發。

    縣,音xuán(懸),同懸。

     ③絕&mdash&mdash斷。

     ④發不均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下&lsquo發&rsquo字疑涉上而衍。

    林希逸《口義》:&lsquo故曰,輕重而發絕,不均也。

    &rsquo是所見本正無下&lsquo發&rsquo字,《墨子·經說下篇》同。

    &rdquo ⑤其絕也莫絕&mdash&mdash其絕,張湛注:&ldquo若其均也,甯有絕理。

    &rdquo莫絕,張湛注:&ldquo言不絕也。

    &rdquo ⑥詹何&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詹何,楚人,以善釣聞于國。

    &rdquo綸&mdash&mdash魚線。

    ⑦芒針&mdash&mdash稻麥之芒,其銳如針,故稱芒針。

     ⑧荊筿&mdash&mdash荊,灌木名。

    筿,音xiǎo(小),小竹。

     ⑨汩&mdash&mdash音gǔ(骨),迅疾貌。

    《釋文》:&ldquo汩,古物切,疾也。

    &rdquo⑩蒲且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rdquo楚國人。

    弋&mdash&mdash用繩系在箭上射。

     ■繳&mdash&mdash音zhuó(酌),系在箭上的生絲繩,射鳥時用。

     ■鸧&mdash&mdash音cāng(倉),即鸧鹒,鳥名,又稱黃鹂、黃莺、黃鳥。

     ■放&mdash&mdash音fǎng(訪),通&ldquo仿&rdquo。

     ■沈埃聚沫&mdash&mdash沉澱的塵埃,聚集在一起的泡沫。

     【譯文】 均是天下最高的準則,涉及到有形的物體也是這樣。

    均勻的頭發能懸挂均勻的物體,有輕有重而頭發斷絕,就是因為不均勻的緣故。

    力量均勻,本 來應該斷的也不會斷。

    一般人認為不是這樣,但自然會有懂得這個道理的人。

    詹何用一根蠶絲做魚線,用稻麥的芒針做魚鈎,用荊條和嫩竹做魚竿,用剖開來的米粒做魚餌,在八十丈深的深淵和湍急的急流中釣到能裝滿一輛車子的大魚,魚線不斷,魚鈎不直,魚竿不彎。

    楚王聽說後感到奇怪,便召他來問其中的道理。

    詹何說:&ldquo我聽我已故的父親說,蒲且子射鳥,用柔弱的弓和纖細的絲線,趁着風勢射出去,能把一雙黃鹂從青雲之上射下來,就是因為用心專一,動手均勻。

    我沿用他的方法,摸仿着去學習釣魚,用了五年時間才完全掌握了這種技術。

    當我在河邊拿着魚竿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隻想着鈎魚,扔出魚線,沉下魚鈎,手不輕不重,任何事物不能擾亂。

    魚看見我的釣餌,認為是沉澱下來的塵埃和聚集在一起的泡沫,毫不懷疑地吞了下去。

    這就是我所以能以柔弱制一服剛強,以輕物得到重物的道理。

    大王治理國家如果也能這樣,那天下就可以在你的手掌上運轉,還會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呢?&rdquo楚王說:&ldquo說得好!&rdquo 【原文】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①。

    扁鵲治之,既同愈。

    謂公扈、齊嬰曰:&ldquo汝曩之所疾,自外而于府藏者,固藥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與體偕長,今為汝攻之,何如?&rdquo二人曰:&ldquo願先聞其驗②。

    &rdquo扁鵲謂公扈曰:&ldquo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

    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

    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

    &rdquo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

    二人辭歸。

    于是公扈反齊嬰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識。

    齊嬰亦反公扈之寶,有其妻子③,妻子亦弗識。

    二室因相與訟,求辨于扁鵲。

    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④。

     【注釋】 ①同請扁鵲求治&mdash&mdash俞樾:&ldquo既言請,又言求,于義夏矣。

    &lsquo請&rsquo乃&lsquo詣&rsquo字之誤也。

    詣,至也。

    言至扁鵲之所而求治也。

    &rdquo扁鵲,戰國時醫學家。

    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醫名甚著。

    後因診治秦武王病,被秦太醫令妒忌殺害。

     ②驗&mdash&mdash征兆。

    楊伯峻釋驗為證,即症。

     ③有&mdash&mdash占有。

    《集釋》:&ldquo《禦覽》三七六引作&lsquo而有其妻子&rsquo。

    &lsquo有&rsquo上有&lsquo而&rsquo字,與上句同。

    &rdquo ④訟乃已&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夫形體者,無知之物也。

    神識者,有知之主也。

    守乎本則真全而合道,滞乎質由失性而徇情。

    俗人徒見形之有憎愛,不知神之為主宰也。

    今言易其心而各有妻子者,明心為情主,形實無知耳。

    所以道者莫貴乎養神也。

    &rdquo 【譯文】 魯公扈和趙齊嬰兩人有病,一同到扁鵲那裡請求醫治。

    扁鵲為他們看了病,不久就一起治愈了。

    扁鵲對公扈和齊嬰說:&ldquo你們以前所害的病,是從外面侵入腑藏的,用藥草和針砭就能治好。

    現在你們有生下來就有的病,和身體一同增長,現在為你們治療,怎麼樣?&rdquo他二人說:&ldquo希望先說說我們病的症狀。

    &rdquo扁鵲對公扈說:&ldquo你的心志剛強但氣魄柔弱,所以計謀太多而缺乏果斷。

    齊嬰心志柔弱但氣魄剛強,所以計謀太少而十分專橫。

    如果把你們的心一交一換一下,那就都會很好了。

    &rdquo扁鵲于是叫兩人喝了毒酒,讓他們昏迷了三天,剖開胸膛,取出心髒,一交一換以後又放了進去,給他們吃了神藥, 醒來以後一切和原來一樣。

    兩人告辭回家。

    于是公扈回到了齊嬰的家,并擁有他的妻子兒女,妻子兒女卻不認識他。

    齊嬰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占有他的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也不認識他。

    兩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鵲來分辨緣由。

    扁鵲說明了此事發生的原因,官司才解決。

     【原文】 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①。

    鄭師文聞之②,棄家從師襄遊③,柱指鈎弦④,三年不成章⑤。

    師襄曰:&ldquo子可以歸矣。

    &rdquo師文舍其琴,歎曰:&ldquo文非弦之不能鈎,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内不得于心,外不應于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

    且小假之,以觀其後。

    &rdquo無幾何,複見師襄。

    師襄曰:&ldquo子之琴何如?&rdquo師文曰:&ldquo得之矣。

    請嘗試之。

    &rdquo于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⑥,涼風忽至,草木成實。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⑦,一溫一風徐回,草木發榮。

    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⑧,霜雪一交一下,川池暴沍⑨。

    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⑩,一陽一光熾烈,堅冰立散。

    将終,命官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泉湧■。

    師襄乃撫心高蹈曰■:&ldquo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rdquo 【注釋】 ①匏巴&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匏巴,古善鼓琴人也。

    &rdquo匏,音páo(袍)。

     ②鄭師文&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師文,鄭國樂師。

    &rdquo ③師襄&mdash&mdash《淮南子·主術訓》高誘注:&ldquo師襄,魯樂太師也。

    &rdquo善鼓琴,《論語》謂之&ldquo擊磬襄&rdquo。

    孔子嘗從其學。

     ④柱指鈎弦&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安指調弦。

    &rdquo注中&ldquo安&rdquo,世德堂本作&ldquo按&rdquo。

    《釋文》:&ldquo柱,一本作住。

    &rdquo則柱當作&ldquo按&rdquo解,指為&ldquo手指&rdquo,鈎作&ldquo調&rdquo解。

    若以柱為樂器上的弦枕木,指為指法,鈞為樂調,弦為彈弦法,則此句意為向師襄學習柱法、指法、樂調與彈弦法,亦可通。

     ⑤章&mdash&mdash音樂一曲為一章。

     ⑥叩商弦以召南呂&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商,金音,屬秋。

    南呂,八月律。

    &rdquo商,五音(中國五聲音階的五個音級)之一。

    五音為宮、商、角、徵、羽。

    中國古代一陰一陽一五行理論把五音與五行、四時(四季)相配。

    其配合關系為:角音為木,屬春;徵音為火,屬夏;商音為金,屬秋;羽音為水,屬冬;宮音為土,屬長夏(六月)并兼有四季。

    南呂,十二律,中國古代律制,用三分損益法将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之一。

    十二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古人把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

    其配合方法,從黃鐘開始,依次為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hellip&hellip。

     ⑦叩角弦以激夾鐘&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角,木音,屬春。

    夾鐘,二月律。

    &rdquo ⑧叩羽弦以召黃鐘&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羽,水音,屬冬。

    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