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第五

關燈
沒走幾步就到了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鈎就釣上了六隻大鳌,合起來背上就回到了他們國家,然後燒的大鳌的骨頭來占蔔吉兇。

    于是岱輿和員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邊,沉入了大海,神仙和聖人流離遷徙的多得要用億數來計算。

    天帝大發脾氣,于是逐漸縮小了龍伯國的國土使它越來越狹,逐漸縮小了龍伯國的人民使他們越來越矮。

    到伏羲、神農時,那個國家的人還有幾十丈高。

    從中國往西四十萬裡有一個僬僥國,人高隻有一尺五寸。

    最東北邊有人名叫淨人,身高隻有 九寸。

    荊州南面有一種冥靈樹,生一次葉的時間需五百年,落一次葉的時間也達五百年。

    上古時有一種大椿樹,生一次葉需八千年,落一次葉也達八千年。

    腐爛的土壤上有一種叫菌芝的植物,早上長出來,到晚上就死去了。

    春天和夏天有一種叫蠓蚋的小飛蟲,下雨時出生,一見太一陽一就死了。

    終北國以北有個溟海,又叫天池,其中有一種魚,寬達數千裡,它的長度和寬度相稱,魚的名字叫做鲲。

    又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鵬,翅膀像垂在天上的雲,它的身體和翅膀相稱。

    世上的人哪裡知道有這些東西呢?大禹治水出行時見到了,伯益知道後給它們起了名字,夷堅聽說後把它們記錄了下來。

    一江一浦之間生有一種極細小的蟲子,它的名字叫焦螟,成群地飛起來聚集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它們互相之間還碰不到。

    在睫毛上休息、住宿,飛來飛去,蚊子一點也不覺察。

    離朱、子羽在大白天擦了眼睛去觀看,也看不到它們的形體;俞、師曠在夜深入靜時掏空耳朵低着腦袋去傾聽,也聽不到它們的聲音。

    隻有黃、帝和容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一同齋戒三個月,心念死寂,形體廢棄,然後慢慢地用神念去觀察,才能看得土塊一樣的東西,像是嵩山的山丘;慢慢地用氣去傾聽,才能聽得砰砰的聲音,像是雷霆的聲音。

    吳國和楚國有一種大樹,它的名字叫做柚,綠色的樹葉到冬天還是青青的,果實是紅的,味道是酸的。

    吃它的皮和汁,可以治愈氣逆的疾病。

    中原人珍愛它,但移植到淮河以北便成了枳。

    八哥不能渡過濟水,狗獾渡過汶水就死了,這些都是地氣造成的。

    縱然如此,形狀和氣質不同,但本性是一樣的,不必互相一交一換,天性就很完備,天分也很充足。

    我怎麼能辨别它們的大小,怎麼能辨别它們的長短,怎麼能辨别它們的同異呢?&rdquo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①,方七百裡,高萬仍,本在冀州之南②,河一陽一之北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④,出入之迂也⑤,聚室而謀,曰:&ldquo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⑥,達于漢一陰一⑦,可乎?&rdquo雜然相許⑧。

    其妻獻疑曰:&ldquo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⑨,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rdquo雜曰:&ldquo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⑩。

    &rdquo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臾笑而止之,曰:&ldquo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rdquo北山愚公長息曰:&ldquo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rdquo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漢之一陰一無隴斷焉■。

    &rdquo 【注釋】 ①太形、王屋二山&mdash&mdash張湛注:&ldquo&lsquo形&rsquo,當作&lsquo行&rsquo。

    太行在河内野王具,王屋在河東垣縣。

    &rdquo ②冀州&mdash&mdash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兩省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

     ③河一陽一&mdash&mdash邑名,春秋屬晉國,故城在今河南孟縣西35裡。

     ④懲&mdash&mdash《釋文》:&ldquo《韓詩外傳》雲:懲,苦也。

    &rdquo ⑤迂&mdash&mdash迂曲,繞遠路。

     ⑥豫&mdash&mdash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地區。

     ⑦漢一陰一&mdash&mdash漢,水名,主幹在湖北,流入長一江一。

    一陰一,水的南岸。

     ⑧雜然&mdash&mdash雜,都,共同。

    雜然,同聲貌。

     ⑨魁父之丘&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魁父,小山也,在陳留界。

     ⑩隐土&mdash&mdash《淮南子·地形訓》:&ldquo東北薄州曰隐土。

    &rdquo ■■&mdash&mdash音ch&egra一ven(趁),同&ldquo龀&rdquo,兒童換齒,因指童年。

    舊說男八歲,女七歲換齒。

     ■跳&mdash&mdash跳躍。

    《漢書·高帝紀》:&ldquo漢王跳。

    &rdquo晉灼曰:&ldquo跳,獨出意也。

    &rdquo本文作此解亦可通。

     ■徹&mdash&mdash通。

     ■苦&mdash&mdash《道藏》本、《釋文》本、吉府本均作&ldquo若&rdquo,當據改。

     ■操蛇之神&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大荒經》雲:山海神皆執蛇。

    &rdquo ■一厝朔東&mdash&mdash厝,音cu&ogra一ve(錯),安置。

    朔,地名,當今山西北部。

     ■雍&mdash&mdash古九州之一,在今陝西、甘肅二省及青海一部分地區。

     ■隴斷&mdash&mdash斷面高的崗壟,本文指山崗。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裡,高八千丈,原來在冀州之南、河一陽一之北。

    山北面有位愚公,年紀将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大山居住。

    苦于大山堵塞了山北往山南的去路,出入都要繞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議,說:&ldquo我和你們用畢生一精一力削平險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達漢水之一陰一,行嗎?&rdquo全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

    他的老伴提出了疑問,說:&ldquo憑你的力氣,連一個小小的土丘也動不了,又能對太行山、玉屋山怎樣呢?而且挖出來的土塊石頭又安放到哪裡呢?&rdquo大家紛紛說:&ldquo倒到渤海的海邊,隐土的北邊。

    &rdquo愚公于是就帶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敲石挖土,用簸箕運到渤海的海邊。

    鄰居京城氏的寡一婦有個男孩,剛到換牙齒的年齡,蹦蹦跳跳地也跑來幫忙。

    冬夏季節變換一次,才能往返一趟。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勸阻他們,說:&ldquo你愚蠢得也太厲害了!以你快要死的年紀,剩下的一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根毫毛也毀不掉,又能對土塊和石頭怎樣呢?&rdquo北山愚公長歎道:&ldquo你的思想太頑固,頑固得無法說通,連寡一婦和小孩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有兒子在。

    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要擔心挖不平呢?&rdquo河曲智叟無話回答。

    操蛇的山神聽說了,怕他們真的挖個不停,便報告了天帝。

    天帝被他們的誠心所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這兩座山,一座放到了朔州的東面,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之南、漢水之一陰一再沒有山丘阻塞了。

     【原文】 誇父不量力①,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際②,渴欲得飲,赴飲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一屍一膏肉所浸③,生一鄧一林。

    一鄧一林彌廣數千裡焉④。

     【注釋】 ①誇父&mdash&mdash《淮南子·地形訓》高誘注:&ldquo誇父,神獸也。

    &rdquo《山海經·海外北經》郭璞注:&ldquo誇父者,蓋神人之名也。

    &rdquo ②隅谷&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隅谷,虞淵也,日所入。

    &rdquo ③浸&mdash&mdash浸潤。

     ④一鄧一林&mdash&mdash《淮南子·地形訓》高誘注:&ldquo一鄧一猶木也。

    &rdquo王叔岷:&ldquo《草堂詩箋補遺》十、《記纂淵海》九、《事文類聚·前集》二引并不疊&lsquo一鄧一林&rsquo二字,疑衍。

    &rdquo彌&mdash&mdash遠。

     【譯文】 誇父自不量力,要追趕太一陽一的影子。

    追到太一陽一隐沒的隅谷的邊上,口渴了想喝水,便跑到黃河與渭水邊喝水,黃河、渭水不夠喝,準備到北方大澤去喝。

    還沒有走到,就渴死在半道上了。

    他扔掉的手杖,由于一屍一體中血肉的浸潤,生長成了一片樹林,叫一鄧一林。

    一鄧一林寬廣,方圓達數千裡。

     【原文】 大禹曰:&ldquo六一合之間①,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②。

    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rdquo夏革曰:&ldquo然則亦有不侍神靈而生,不待一陰一陽一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殺戳而夭,不待将迎而壽③,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④,不待舟車而行,其道自然,非聖人之所通也。

    &rdquo 【注釋】 ①六一合&mdash&mdash天地和四方。

     ②要之以太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太歲即木星,木星公轉周期為十一八六年,古人誤以為十二年,于是分黃道帶為十二次,每年經過一次,故雲要之以太歲。

    要,約也。

    &rdquo可供參考。

    古代以太歲紀年,太歲則為一年的綱要,故也可釋為綱要。

     ③将迎&mdash&mdash猶言将養、保養。

     ④缯纩&mdash&mdash音zēng(增)ku&agra一veng(礦),絲綿織品。

     【譯文】 大禹說:&ldquo上下四方之間,四海之内,日月照耀着它,星辰圍繞着它,四季使它有規則,太歲使它有綱要。

    由神靈所産生,形狀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長壽,隻有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rdquo夏革說:&ldquo但是也有不需要神靈就能産生,不需要一陰一陽一二氣就有形體,不需要日月就有光明,不需要殺戳就會死亡,不需要保養就會長壽,不需要五谷就有飯吃,不需要絲綢就有衣穿,不需要車船就能行路,它的方法是自然而然,這就不是聖人所能明白的了。

    &rdquo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①,謬之一國②,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裡。

    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③。

    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

    四方悉平,周以喬陟④。

    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⑤,狀若■■⑥。

    頂有口,狀若員環⑦,名曰滋穴。

    有水湧出,名曰神瀵⑧,臭過蘭椒⑨,味過醪醴⑩。

    一源分為四埒■,注于山下,經營一國,亡不悉■。

    土氣和,亡劄厲■。

    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濟居■,不君不臣;男女雜遊,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一溫一适,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聲,相攜而疊謠■,終日不辍音。

    饑倦則飲神瀵,力志和平。

    過則醉,經旬乃醒。

    沐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

    周穆王北遊過其國,三年忘歸。

    既反周室,慕其國,■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嫔禦者,數月乃複。

     管仲勉齊桓公因遊遼口■,俱之其國,幾■舉■。

    隰朋谏曰■:&ldquo君舍齊國之廣,人民之衆,山川之觀,殖物之阜■,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滿朝,肆咤則徒卒百萬■,視■則諸侯從命■,亦奚羨于彼而棄齊國之社稷,從戎夷之國乎?此仲父之耄■,奈何從之?&rdquo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

    仲曰:&ldquo此固非朋之所及也。

    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rdquo 【注釋】 ①塗&mdash&mdash通&ldquo途&rdquo,道路。

     ②之&mdash&mdash到,前往。

     ③際畔&mdash&mdash邊界。

    齊限&mdash&mdash定限。

     ④喬陟&mdash&mdash陟,音zh(至)。

    《釋文》:&ldquo《爾雅》雲:喬,高曲也。

     &igra一ve又雲:山三襲,陟。

    郭璞雲:重隴也。

    &rdquo ⑤山名壺領&mdash&mdash王叔岷:&ldquo《禦覽》五八、《天中記》九引&lsquo山&rsquo字并不疉,疑衍。

    &rdquo ⑥甔甀&mdash&mdash音dān(耽)zhu(墜)。

    甔,為壇子一類瓦器。

    甄為小口甕。

     &igra一ve ⑦員&mdash&mdash通&ldquo圓&rdquo。

     ⑧瀵&mdash&mdash音f&egra一ven(糞),由地底噴出的泉水。

     ⑨臭過蘭椒&mdash&mdash臭,音xi&ugra一ve(秀),氣味。

    蘭,蘭草,即澤蘭,香草。

    椒,花椒。

     ⑩醪醴&mdash&mdash音láo(勞)lǐ(劄),甜酒。

     ■埒&mdash&mdash音li&egra一ve(劣),山上的水道。

    張湛注:&ldquo山上水流曰埒。

    &rdquo ■劄厲&mdash&mdash劄,因遭瘟疫而早夭。

    厲,通&ldquo疠&rdquo,染疫病。

    《釋文》:&ldquo劄厲,疫死也。

    &rdquo ■侪&mdash&mdash音chái(柴),類,等。

     ■孳阜&mdash&mdash孳,生長繁殖。

    阜,盛多。

     ■疊&mdash&mdash輪流。

     ■■&mdash&mdash音chǎng(廠),同&ldquo■&rdquo,■然,失意貌。

     ■管仲&mdash&mdash(?&mdash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的宰相,助齊桓公稱霸,被稱為&ldquo仲父&rdquo, ■尅舉&mdash&mdash尅同&ldquo克&rdquo,能夠。

    舉,行動,起行。

     ■隰朋&mdash&mdash齊桓公時大夫,助管仲相桓公,成霸業。

    隰音x(席)。

     í ■殖物之阜&mdash&mdash殖,種植。

    阜,盛多。

     ■肆咤&mdash&mdash肆,放縱。

    咤,叱咤,怒斥。

    張湛注:&ldquo肆疑作叱。

    &rdquo ■視■&mdash&mdash視,通&ldquo指&rdquo。

    ■,音huī(揮),通&ldquo揮&rdquo。

     ■耄&mdash&mdash音m&agra一veo(冒),昏亂。

     ■不可知&mdash&mdash俞樾:&ldquo張注曰:&lsquo此國自不可得往耳。

    &rsquo然則不可知之者,不可得往也。

    &rdquo此說可供參考。

     【譯文】 大禹治理洪水,迷失了道路,錯到了一個國家,在北海北邊的海濱,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裡。

    那個國家名叫終北,不知它的邊界到哪裡為止。

    沒有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這些東西。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很平坦,四周則有三重山脈圍繞。

    國家的正當中有座山,山名叫做壺領,形狀像個瓦甕。

    山頂上有個口,形狀像個圓環,名叫滋穴。

    有水從中湧出,名叫神瀵,香味勝過蘭椒,甘美勝過甜酒。

    從這一個水源分出四條支流,流注到山腳下, 經過全國,沒有浸潤不到的地方。

    土氣中和,沒有因疫養成疠而早夭的人。

    人性柔弱,順其自然,不競逐,不争奪;心地善良,筋骨軟弱,不驕傲,不嫉妒;年長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沒有國君,沒有大臣;男女混雜遊耍,沒有媒的,沒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種田,不收割;土氣一溫一和适宜,不織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歲才死,不早夭,不生病。

    那裡的人民繁衍無數,有喜有樂,沒有衰老、悲哀和痛苦。

    那裡的風俗喜歡音樂,手拉手輪流唱歌,歌聲整天不停。

    饑餓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氣和心志便又恢複中和與平靜。

    喝多了便醉,十幾天才能醒。

    用神泉的水洗澡,膚色柔滑而有光澤,香氣十幾天才消散。

    周穆王北遊時曾經過那個國家,三年忘記回家。

    回到周國宮殿以後,仍然思慕那個國家,覺得十分失意,不想吃酒肉,也不見嫔妃,好幾個月以後才恢複正常。

    管仲聽說後勸齊桓公遊遼口,一同到那個國家去,幾乎要動身了。

    隰朋勸阻說:&ldquo您丢棄齊國廣闊的土地,衆多的人民,可觀的山川,豐富的物産,隆盛的禮義,華麗的穿戴,妖豔嫔妃充滿後宮,文武忠良充滿朝廷,叱咤一聲就能聚集徒卒百萬,号令一下就能使諸侯聽命,又為什麼要羨慕别的國家而抛棄齊國的祖宗和土地,去野蠻落後的國家呢?這是仲父的糊塗,為什麼要聽他的?&rdquo桓公于是停止了出遊的準備,把隰朋的話告訴了管仲。

    管仲說:&ldquo這本來不是隰朋所能明白的。

    我隻怕那個國家去不了,齊國的富饒有什麼可留戀的?隰朋的話有什麼可顧及的?&rdquo 【原文】 南國之人祝發而裸①,北國之人鞨中而裘②,中國之人冠冕而裳。

    九土所資③,或農或商,或田或漁,如冬裘夏葛④,水舟陸車,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越之東有辄沐之國⑤,其長子生,則鮮而食之⑥,謂之宜弟。

    其大父死⑦,負其大母而棄之⑧,曰:&lsquo鬼妻不可以同一居處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