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

關燈
⑦執政之功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喻彼為大豕,自以為執政者也。

    &rdquo ⑧牢藉&mdash&mdash《釋文》:&ldquo牢,牲牢也,圈也。

    藉,謂以竹木圍繞,又刺也。

    &rdquo ⑨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機,巧也。

    &rdquo ⑩矜&mdash&mdash自以為賢能。

     【譯文】 鄭國的圃澤有很多賢能之人,東裡有很多才智之士。

    圃澤有個學者叫伯豐子的,路過東裡,碰到了一鄧一析。

    一鄧一析回頭對自己的弟子笑了笑說:&ldquo我為你們戲弄他一下,看那個過來的人怎麼辦?&rdquo一鄧一析的弟子們說:&ldquo我們希望能看到。

    &rdquo一鄧一析對伯豐子說:&ldquo你知道被養育與養育的區别嗎?被别人養活而不能自己養活自己的,是狗與豬一類的動物;養育萬物而使萬物為自己所用的,是人的能力。

    讓你們這些人吃得飽,穿上衣服并得到休息的,都是我們這些掌握政權的人的功勞。

    而你們隻會男女老少群居聚集在一起,為的是吃到牛牢豬圈和廚房裡的食物,這與狗豬一類動物有什麼區别?&rdquo伯豐子不加理會。

    伯豐子的随從從後面上來插話說:&ldquo大夫沒有聽說過齊國和魯國有許多很有才能的人嗎?有的擅長于蓋房子,有的檀長于五金皮革制品,有的擅長于彈奏樂器,有的擅長于讀書計數,有的擅長于帶兵作戰,有的擅長于宗廟祭祀活動,各種各樣的人才都具備了。

    但卻沒有宰相,沒有能管理和使用他們的人。

    管理他們的不需要專門的知識,使用他們的人不需要專門的技能,而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隻能被管理和使用。

    你們這些掌握政權的人,都是我們所管理和使用的,你有什麼值得傲慢的呢?&rdquo一鄧一析沒有話可說,示意他的弟子離開。

     【原文】 公儀伯以力聞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①。

    王備禮以聘之。

    公儀伯至,觀形,懦夫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ldquo女之力何如?&rdquo公儀伯曰:&ldquo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②,堪秋蟬之翼③。

    &rdquo王作色曰:&ldquo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④,曳九牛之尾⑤,猶憾其弱⑥。

    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而力聞天下,何也?&rdquo公儀伯長息退席,曰:&ldquo善哉王之間也!臣敢以實對。

    臣之師有商丘子者,力無敵于天下,而六親不知,以未嘗用其力故也。

    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lsquo人欲見其所不見,視人所不窺,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為。

    故學視者先見輿薪⑦,學聽者先聞撞鐘。

    夫有易于内者無難于外。

    于外無難,故名不出 其一家。

    ⑧&rsquo今臣之名聞于諸侯,是臣違師之教,顯臣之能者也。

    然則臣之名不以負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猶愈于負其力者乎?&rdquo 【注釋】 ①周宣王&mdash&mdash西周天子,名靖,厲王子。

    公元前828年&mdash前782年在位。

    《釋文》:&ldquo公儀,堂谿,氏也。

    皆周賢士。

    &rdquo ②螽&mdash&mdash音zhōng(終),蝗蟲。

     ③堪&mdash&mdash俞樾:&ldquo堪當讀為戡。

    《說文》戈部:&lsquo勘,刺也。

    &rsquo春螽之股細,故言折,見能折而斷也。

    秋蟬之翼薄,故言戡,見能刺而破之也。

    作堪者假字耳。

    《尚書》&lsquo西伯既勘黎&rsquo,《爾雅·釋诂》注引作&lsquo堪&rsquo,此古字通用之證。

    &rdquo ④兕&mdash&mdash音s(寺),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皮厚,可以制甲。

     &igra一ve ⑤曳&mdash&mdash拖。

     ⑥憾&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憾,恨。

    &rdquo ⑦輿薪&mdash&mdash輿,本謂車箱,因指車子。

    薪,柴火。

    輿薪,指一車柴火。

     ⑧家&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家&rdquo,北宋本、《藏》本、秦刻盧重玄本、汪本作&lsquo道&rsquo,吉府本、世德堂本作&lsquo家&rsquo。

    今從吉府、世德堂本。

    &rdquo 【譯文】 公儀伯以力氣大而聞名于各諸侯國,堂谿公把這事報告了周宣王。

    周宣王準備了聘禮去請他。

    公儀伯來了後,宣王看他的樣子,像個懦夫。

    宣王心中疑惑,問道:&ldquo你的力氣怎樣?&rdquo公儀伯說:&ldquo我的力氣能折斷春天蝗蟲的大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

    &rdquo宣王變了臉色,說:&ldquo我的力氣能撕開犀兕牛的皮革,拖住九頭牛的尾巴,我還嫌力氣太小。

    你隻能折斷春天蝗蟲的大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卻以力氣大而聞名于天下,這是為什麼呢?&rdquo公儀伯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離開了坐席,說:&ldquo大王問得好啊!我大膽地把實際情況告訴您。

    我的老師中有個叫商丘子的,力氣大得天下沒有對手,而他的至親密友卻不知道,這是他從來沒有用過他的力氣的緣故。

    我死心塌地去侍候他,他才告訴我說:&lsquo人們都想見自己所見不到的,看别人所看不見的,想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幹别人所不幹的。

    所以練一習一眼神的總是先看裝滿車子的木柴,練一習一聽聲音的總是先聽撞鐘的聲音。

    在心裡覺得容易,做起來便不會困難。

    做起來沒有困難,因而名聲也就出不了家庭。

    &rsquo現在我的名聲傳遍了各諸侯國,是我違背了老師的教導,顯示了自己能力的緣故。

    那就是說,我的名聲不是由我倚仗自己的力氣得到的,而是由我運用自己的力氣得到的,這不是比倚仗自己力氣的人更好一些嗎?&rdquo 【原文】 中山公子牟者①,魏之賢公子也。

    好與賢人遊,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②。

    樂正子輿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ldquo子何笑牟之悅公孫龍也?&rdquo子輿曰:&ldquo公孫龍之為人也,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③,漫衍而無家④,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肄之⑤。

    &rdquo公子牟變容曰:&ldquo何子狀公孫龍之過欤?請聞其實。

    &rdquo子輿曰:&ldquo吾笑龍之诒孔穿⑥,言:&lsquo善射者能今後镞中前括⑦,發發相及,矢矢相屬⑧。

    前矢造準而無絕落,後矢之括猶銜弦,視之若一焉⑨。

    &rsquo孔穿駭之。

    龍曰:&lsquo此未其妙者。

    逢蒙之弟子曰鴻超,怒其妻而怖之,引烏号之弓⑩,綦衛之箭(11),射其目。

    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12),矢隧地而塵不揚(13)。

    &rsquo是豈智者之言與?&rdquo公子 牟曰:&ldquo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曉。

    後镞中前括,鈞後于前(14)。

    矢注眸子而眶不睫,盡矢之勢也。

    子何疑焉?&rdquo樂正子輿曰:&ldquo子,龍之徒,焉得不飾其阙?吾又言其尤者(15)。

    龍诳魏王曰:&lsquo有意不心(16),有指不至(17)。

    有物不盡(18)。

    有影不移(19)。

    發引千鈞(20)。

    白馬非馬(21)。

    孤犢未嘗有母(22)&rsquo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

    &rdquo公子牟曰:&ldquo子不谕至言而以為尤也(23),尤其在子矣。

    夫無意則心同(24)。

    無指則皆至(25)。

    盡物者常有(26)。

    影不移者,說在改也(27)。

    發引千鈞,勢至等也(28)。

    白馬非馬,形名離也(29)。

    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30)。

    &rdquo樂正子輿曰:&ldquo子以公孫龍之鳴皆條也(31)。

    設令發于餘竅(32),子亦将承之。

    &rdquo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ldquo請待餘日,更谒子論。

    &rdquo 【注釋】 ①中山公子牟&mdash&mdash魏侯之子,封于中山,名牟,故稱。

     ②公孫龍&mdash&mdash戰國時哲學家,趙國人。

     ③佞給&mdash&mdash佞,音nng(甯),巧言谄媚。

    給,音jǐ(己),口齒伶俐。

     &igra一ve佞給,指善于花言巧辯。

     ④漫衍而無家&mdash&mdash漫衍,散漫,不受拘束。

    無家,張湛注:&ldquo儒墨刑名亂行而無定家。

    &rdquo ⑤肄&mdash&mdash研一習一。

     ⑥诒&mdash&mdash音d&agra一vei(殆),欺騙。

     ⑦後镞中前括&mdash&mdash镞,音zú(族),箭頭。

    括,箭的末端。

     ⑧屬&mdash&mdash音zhǔ(主),接連。

     ⑨視之若一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箭相連屬無絕落處,前箭著堋,後箭複中前箭,而後所湊者猶銜弦,視之如一物之相連也。

    &rdquo ⑩烏号之弓&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烏号,黃帝弓。

    &rdquo (11)綦衛之箭&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綦,地名,出美箭。

    衛,羽也。

    &rdquo (12)矢來往眸子而眶不睫&mdash&mdash來,《釋文》作&ldquo末&rdquo。

    楊伯峻:&ldquo&lsquo來&rsquo字當從《釋文》作&lsquo末&rsquo,眸,音móu(謀)。

    眸子,瞳人。

    眶,音ku&agra一veng(匡),眼圈。

    睫,音jié(捷),眨眼。

     (13)隧&mdash&mdash音zhu(墜),通&ldquo墜&rdquo。

     &igra一ve (14)鈞&mdash&mdash通&ldquo均&rdquo,同。

    鈞後于前,指後箭與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相同。

     (15)尤&mdash&mdash突出的。

     (16)有意不心&mdash&mdash有意念産生,但不是心本體的活動,隻是心的作用,心本體是寂然不動的。

     (17)有指不至&mdash&mdash指,手指,引申為事物的概念。

    至,到。

    有指不至,有了具體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如說:&ldquo拿蘋果來&rdquo,則桔子、香蕉便拿不來。

    說&ldquo叫張三來&rdquo,則李四、王五便&ldquo不至&rdquo。

     (18)有物不盡&mdash&mdash與&ldquo有指不至&rdquo相近。

    隻要有具體事物的名稱,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進去。

    隻有不稱某物,隻說&ldquo有&rdquo,才能包括全部事物。

     (19)有影不移&mdash&mdash一般人認為人的影子随人而動,但公孫尤認為影子是不動的。

    影子的變化是因為人動以後産生了新的影子,原來的影子消失了。

    影子隻有産生與消失,而不能移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