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

關燈
發引千鈞&mdash&mdash發,指頭發。

    引,牽引。

    鈞,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一 般以三十斤為一鈞。

    千鈞,即三千斤。

     (21)白馬非馬&mdash&mdash白馬,白色的馬。

    馬,指一般概念的馬。

    白馬與一般概念的馬是不能等同的。

    這就如同玫瑰花與花、張三與人不能等同一樣。

     (22)孤犢未嘗有母&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不詳此義。

    &rdquo盧重玄解:&ldquo謂之孤犢,安得有母也?&rdquo (23)尤&mdash&mdash過失,錯誤。

     (24)無意則心同&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同于無也。

    &rdquo無是指心的本體。

    沒有意念,則心的作用歸于無,即同于心的本體。

     (25)無指則皆至&mdash&mdash萬物沒有概念便無法區分。

     (26)盡物者常有&mdash&mdash能夠包括一切事物的,隻能是永恒的&ldquo有&rdquo,即存在。

     (27)影不移的,說在改也&mdash&mdash說影子不移動的理由,是因為人一體移動後,原來的影子消失了,又産生了新了影子,而不是影子在移動。

     (28)發引千鈞,勢至等也&mdash&mdash&mdash根頭發能牽引三千斤物體,是因為&ldquo勢&rdquo到了能牽引三千斤的程度。

     (29)白馬非馬,形名離也&mdash&mdash形,指馬的形狀。

    若說馬的形狀,則白馬也是馬。

    名,概念。

    但說馬的概念,則&ldquo白馬&rdquo與&ldquo馬&rdquo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

    形與名分離,隻說&ldquo白馬&rdquo與&ldquo馬&rdquo這兩個概念,那麼白馬當然就不是馬了。

     (30)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有母&rsquo下當更疊&lsquo有母&rsquo二字。

    本雲:&lsquo孤犢未嘗有母。

    有母,非孤犢也。

    &rsquo《莊子·天下篇》釋文引李雲:&lsquo駒生有母,言孤則無母。

    孤稱立,則母名去也。

    &rsquo此可證&lsquo有母非孤犢&rsquo之義。

    &rdquo意為:既稱&ldquo孤犢&rdquo,便不能有母;當它有母一之時,尚未成為&ldquo孤犢&rdquo。

     (31)有條&mdash&mdash有條有理。

     (32)餘竅&mdash&mdash《釋文》:&ldquo穢穴也。

    &rdquo 【譯文】 中山公子牟這個人,是魏國賢能的公子。

    喜歡與賢人一交一遊,不過問國家事務,而欣賞趙國人公孫龍。

    樂正子輿這班人為此而笑話他。

    公子牟說:&ldquo你為什麼要笑話我欣賞公孫龍呢?&rdquo子輿說:&ldquo公孫龍的為人,言行沒有師承,為學沒有朋友,好猾善辯卻沒有道理,知識雜亂而不成一家之言,喜歡奇談怪論而胡說八道,企圖迷惑别人的心,折服别人的口,與韓檀研一習一的那一套一樣。

    &rdquo公子牟變了臉色,說:&ldquo你憑什麼這樣指責公孫龍的過錯呢?請說出具體事實。

    &rdquo子輿說:&ldquo我笑公孫龍欺哄孔穿,他說:&lsquo很會射箭的人能使後一根箭的箭頭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一箭挨着一箭,一箭連着一箭,前面一箭對準目标尚未射到,後面一箭的箭尾已經放上了弓弦,看上去好像連成了一根箭。

    &rsquo孔穿大為驚駭。

    公孫龍說:&lsquo這還不是最妙的。

    逢蒙的弟子叫鴻超,因對妻子大發脾氣,要吓唬她,便用烏号的弓,綦衛的箭,射她的眼睛。

    箭頭碰到了眼珠子,她卻沒有眨一下眼睛,箭掉到地上,卻沒有一點塵土飛揚。

    &rsquo這難道是聰明人所說的話嗎?&rdquo公子牟說:&ldquo聰明人說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蠢的人所能明白的。

    後一根箭的箭頭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是因為後一根箭的用力與方向和前一根箭完全相同。

    箭碰到眼珠子而沒有眨一下眼睛,是因為箭的力量到了眼睛那裡時已經用盡了。

    你又懷疑什麼呢?&rdquo樂正子輿說:&ldquo你和公孫龍是同一類人,哪能不掩飾他的錯誤呢?我再說說他 更荒謬的言論。

    公孫龍欺哄魏王說:&lsquo有意念産生,但心的本體卻沒有活動。

    有了具體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有具體事物,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進去。

    影子是不會移動的。

    頭發可以牽引三千斤重的物體。

    白馬不是馬。

    孤牛犢不曾有過母親。

    他那些與人們的看法相違背、與常理相反的言論,說也說不完。

    &rdquo公子牟說:&ldquo你不懂得這些至理名言,反而認為是謬論,其實錯誤的是你。

    沒有意念,心的作用與本體才能同一。

    沒有具體概念,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

    能包括所有事物的,隻能是永恒的&lsquo存在&rsquo。

    說影子不會移動,是因為人移動後,原來的影子消失了,又産生了新的影子,新影子并不是舊影子的移動。

    頭發能牽引三千斤重的物體,是因為&lsquo勢&rsquo到了能牽引三千斤的程度。

    白馬不是馬,是把馬的形狀與馬的概念分離開來而言的。

    孤牛犢不曾有過母親,是因為母親健在的時候,它還不能稱作孤牛犢。

    &rdquo樂正子輿說:&ldquo你認為公孫龍的言論都是有道理的。

    假如他放個屁,你也會把他吃掉。

    &rdquo公子牟沉默了好久,告辭說:&ldquo請過些時候,再邀你來辯論。

    &rdquo 【原文】 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欣,不治欤?不知億兆之願戴已欤,不願戴己欤?顧問左右,左右不知。

    問外朝,外朝不知。

    問在野,在野不知。

    堯乃微服遊于康衢①,聞兒童謠曰:&ldquo立我蒸民②,莫匪爾極③,不識不知④。

    順帝之則⑤。

    &rdquo堯喜問曰:&ldquo誰教爾為此言?&rdquo童兒曰:&ldquo我聞之大夫。

    &rdquo問大夫。

    大夫曰:&ldquo古詩也⑥。

    &rdquo堯還宮,召舜,因禅以天下⑦。

    舜不辭而受之。

     【注釋】 ①康衢&mdash&mdash衢,音qú(渠)。

    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②立我蒸民&mdash&mdash立,成。

    蒸,張湛注:&ldquo蒸,衆也。

    &rdquo ③莫匪爾極&mdash&mdash匪,通&ldquo非&rdquo。

    爾,你。

    極,準則。

     ④不識不知&mdash&mdash猶言不知不覺。

     ⑤順帝之則&mdash&mdash則,法則。

    此句言順應天帝的法則,以上四句詩,前二句今見于《詩·周頌·思文》,後二句今見于《詩·大雅·皇矣》。

     ⑥古詩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當今而言古詩,則今同于古也。

    &rdquo古人把上古想像為最理想的社會,&ldquo今同于古&rdquo是對天下治理得好的贊揚。

     ⑦禅&mdash&mdash音sh&agra一ven(善),以帝位讓人。

    張湛注:&ldquo功成身退。

    &rdquo 【譯文】 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還是沒有治理好?不知廣大百姓願意擁戴自己呢,還是不願意擁戴自己?回頭問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不知道。

    問宮外朝廷上的百官,他們也不知道。

    問不做官的長者,他們又不知道。

    堯于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在四通八達的大路上遊覽打聽,聽到有兒童唱的歌謠說:&ldquo您養育我們百姓,沒有不合您的準則。

    大家全都不知不覺,遵循着天帝的法則。

    &rdquo堯高興地問道:&ldquo誰教你唱這首歌的?&rdquo兒童答道:&ldquo我們是從大夫那裡聽來的。

    &rdquo又問大夫。

    大夫說,&ldquo這是一首古詩。

    &rdquo堯回到宮中,召見舜,便把帝位讓給了他。

    舜沒有推辭便接受了。

     【原文】 關尹喜曰:&ldquo在己無居①,形物其箸②。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③。

    物自違道,道不違物。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 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視聽形智以求之,弗當矣。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④,廢之莫知其所。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⑤。

    知而亡情⑥,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

    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

    雖無為而非理也⑦。

     【注釋】 ①居&mdash&mdash固執,執著。

    張湛注:&ldquo汛然無系,豈有執守之所?&rdquo ②形物其著&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形物猶事理也。

    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rdquo楊伯峻,&ldquo《莊子·天下篇》作&lsquo形物自著&rsquo。

    細味張注,似張湛所據本亦作&lsquo自箸&rsquo。

    作&lsquo其&rsquo者于義不長,或&lsquo為&rsquo字之訛誤欤?&rdquo ③若&mdash&mdash順從。

     ④六虛&mdash&mdash上下四方空虛之處。

     ⑤而性成之&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而性成之&rsquo當作&lsquo性而成之&rsquo。

    《湯問篇》&lsquo默而得之,性而成之&rsquo是其證。

    &rdquo性,本性,自然之性,此處指順應事物的本性。

     ⑥亡&mdash&mdash《集釋》:&ldquo亡,北宋本、吉府本、世德堂本作&lsquo忘&rsquo。

    &rdquo ⑦雖無為而非理也&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夫無為者而無不為也。

    若兀然如聚塊、積塵者,雖則去情無為,非至理者也。

    &rdquo 【譯文】 關尹喜說:&ldquo隻要自己不執著,一切有形之物就會自然顯著。

    這時事物的運動就會像水一樣流暢,事物的靜止就會像鏡子一樣平淨,事物的反應就會像回聲一樣迅速,所以事物的道本來是順應事物的變化的。

    隻有事物違背道,道不會違背事物。

    善于順應道的人,也不用耳朵,也不用眼睛,也不用體力,也不用心思;想去順應道卻又使用眼睛、耳朵、形體與心智去尋求,就不得當了。

    道看上去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後面;使用它能充滿上下四方,不用它又不知道它在哪裡。

    也不是有心人能使它遠離,也不是無心人能使它靠近,隻有能以沉默去取得、順應本性去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它。

    懂得了而不去用情,有能力而不去作為,這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能。

    發用無知,怎麼會有情?發用無能,怎麼會有為?不過是聚集起來的土塊,積累起來的塵埃罷了。

    僅僅是無為,還不是自然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