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

關燈
o你是聖人嗎?&rdquo孔子說:&ldquo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學問廣博知識豐富就是了。

    &rdquo宋國太宰問:&ldquo三王是聖人嗎?&rdquo孔子說:&ldquo三王是善于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

    &rdquo又問:&ldquo五帝是聖人嗎?&rdquo孔子說:&ldquo五帝是善于推行仁義道德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也不知道。

    &rdquo又問:&ldquo三皇是聖人嗎?&rdquo孔子說:&ldquo三皇是善于順應時勢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

    &rdquo宋國太宰大為驚駭,說:&ldquo那麼誰是聖人呢?&rdquo孔子的臉色一時有些變化,然後說:&ldquo西方的人中有一位聖人,不治理國家而國家不亂,不說話而使人自然信服,不教化而政令自然實行,偉大而寬廣啊,百姓不知怎麼稱贊他才好。

    我懷疑他是聖人,不知道真的是聖人呢?真的不是聖人呢?&rdquo宋國太宰默默地在心中計議說:&ldquo孔子在欺哄我啊!&rdquo 【原文】 子夏問孔子曰①:&ldquo顔回之為人奚若②?&rdquo子曰:&ldquo回之仁賢于丘也。

    &rdquo曰;&ldquo子貢之為人奚若③?&rdquo子曰:&ldquo賜之辯賢于丘也。

    &rdquo曰:&ldquo子路之為 人奚若④?&rdquo子曰:&ldquo由之勇賢于丘也。

    &rdquo曰:&ldquo子張之為人奚若⑤?&rdquo子曰:&ldquo師之莊賢于丘也。

    &rdquo子夏避席而問曰:&ldquo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rdquo曰:&ldquo居!吾語汝。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⑥,賜能辯而不能讷⑦,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rdquo 【注釋】 ①子夏&mdash&mdash姓蔔,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奚若&mdash&mdash何如,怎麼樣。

     ③子貢&mdash&mdash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孔子弟子。

     ④子路&mdash&mdash名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

     ⑤子張&mdash&mdash姓颛孫,名師,字子張,陳人,孔子弟子。

     ⑥反&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反,變也。

    夫守一而不變,無權智以應物,則所适必閡矣。

    &rdquo俞樾:&ldquo&lsquo反&rsquo字無義,疑&lsquo刃&rsquo字之誤。

    &rdquo,&ldquo刃與忍通。

    &rdquo忍,忍心,《新書·道術》:&ldquo恻隐憐人謂之慈,反慈力忍。

    &rdquo ⑦讷&mdash&mdash說話遲鈍。

     【譯文】 子夏問孔子說:&ldquo顔回的為人怎樣?&rdquo孔子說:&ldquo顔回的仁慈之心比我強。

    &rdquo又問:&ldquo子貢的為人怎樣?&rdquo孔子說:&ldquo端木賜的辯說能力比我強。

    &rdquo又問:&ldquo子路的為人怎樣?&rdquo孔子說:&ldquo仲由的勇敢程度比我強。

    &rdquo又問:&ldquo子張的為人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颛孫師的莊重嚴肅比我強。

    &rdquo子夏離開座位問道:&ldquo那麼這四個人為什麼要來做您的學生呢?&rdquo孔子說:&ldquo坐下!我告訴你。

    顔回能仁慈卻不能狠心,端木賜能辯論卻不能沉默,仲由能勇敢卻不能怯弱,颛孫師能莊重卻不能随和。

    把四人的長處合起來一交一換我的長處,我也是不幹的。

    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而不三心二意的原因。

    &rdquo 【原文】 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①。

    從之處者,日數而不及②。

    雖然,子列子亦微焉③。

    朝朝相與辯,無不聞。

    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谒請。

    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見者。

    門之徒役以為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④。

    有自楚來者,問子列子曰:&ldquo先生與南郭子奚敵?&rdquo子列子曰:&ldquo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⑤,往将奚為?雖然,試與汝偕往。

    &rdquo閱弟子四十人同行⑥。

    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⑦,而不可與接。

    顧視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與群。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⑧。

    子列子之徒駭之⑨。

    反舍,鹹有疑色。

    子列子曰:&ldquo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⑩。

    用無言為言亦言,無知為知亦知。

    無言與不言(11),無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無所不言,亦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

    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rdquo 【注釋】 ①乃&mdash&mdash《釋文》:&ldquo&lsquo乃居&rsquo,一本作&lsquo反居&rsquo。

    &rdquo楊伯峻:&ldquo《禦覽》四零六引正作&lsquo反&rsquo。

    &rdquo郭&mdash&mdash外城。

     ②日&mdash&mdash一胡一懷琛:&ldquo&lsquo日&rsquo為&lsquo百&rsquo字之誤。

    &rdquo王叔岷:&ldquo《初學記》十八引&lsquo處&rsquo作&lsquo遊&rsquo,&lsquo日&rsquo作&lsquo百&rsquo,《禦覽》四百四引&lsquo日&rsquo亦作&lsquo百&rsquo,疑作&lsquo百&rsquo者是也。

    &rdquo ③微&mdash&mdash幽昧,不明。

    《詩·小雅·十月之一交一》:&ldquo彼月而微,此日而 微。

    &rdquo鄭玄箋:&ldquo微謂不明也。

    &rdquo ④敵&mdash&mdash仇。

     ⑤惕&mdash&mdash陶鴻慶雲:&ldquo&lsquo惕&rsquo當為&lsquo&rsquo。

    《說文》:&lsquo,一交一也。

    &rsquo即&lsquo易&rsquo之本字。

    &lsquo形無&rsquo者,謂其形無一交一易也。

    &rdquo ⑥閱&mdash&mdash彙集。

     ⑦欺魄&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欺魄,土人也。

    &rdquo土人即泥人。

    王重民:&ldquo欺魄用以請雨。

    &rdquo&ldquo此謂南郭子若欺魄者,以見其得道之深,即所謂形若槁木、心若死灰也。

    &rdquo ⑧衎衎然&mdash&mdash衎,音k&agra一ven(看)。

    盧重玄解:&ldquo衎衎然,求勝之氣耳。

    &rdquo ⑨子列子之徒駭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見其一屍一居,則自同土木;見其接物,則若有是非,所以驚。

    &rdquo ⑩進&mdash&mdash通&ldquo盡&rdquo。

     (11)與&mdash&mdash俞樾:&ldquo與猶為也。

    &rdquo 【譯文】 列子拜壺丘子林為師,以伯昏瞀人為友,然後居住在城南邊上,跟列子相交往的,以百計數也不夠。

    即使這樣,列子也不誇耀自大。

    他們天天地一起讨論問題,遠近沒有不知道的。

    而與南郭子隔牆為鄰二十年,卻從不互相拜訪來往。

    在路上相遇時,眼睛像不認識一樣。

    門下的弟子和仆役都以為列子與南郭子有仇,一點不懷疑。

    有一個從楚國來的人,問列子說:&ldquo先生與南郭子為什麼互相敵視?&rdquo列子說:&ldquo南郭子形貌充實而心靈空虛,耳朵不聽,眼睛不看,口不說話,心靈沒有知覺,形體沒有變動,去拜訪他幹什麼呢?即使這樣,我姑且和你一起去一趟看看吧。

    &rdquo于是列子選了四十個弟子同行。

    見到南郭子,果然和土偶一樣,不能同他一交一談。

    回頭看看列子,精神與形體已不在一起,也不能同他談論了。

    沒有一會兒,南郭子指着列子弟子末行一人,和他談話,一副好勝的神氣,好像抓住了真理,是一位勝利者。

    列子的弟子大為驚駭。

    回到住處,都帶着疑問的面色。

    列子說:&ldquo懂得真意的人不再說話,什麼都懂的人也不再說話。

    以無言為言也是一種言,以無知為知也是一種知。

    應當以無言為不言,以無知為不知。

    這樣,也說了,也知了,也是無所不說,也是無所不知,也是什麼都沒有說,也是什麼都不知道。

    像這樣就行了,你們為什麼要一胡一亂驚訝呢?&rdquo 【原文】 子列子學也①,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進矣。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②。

    心凝形釋,骨内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則理無所隐矣。

     【注釋】 ①子列子學也&mdash&mdash指列子向老商氏學乘風之道。

    此節已見《黃帝篇》&ldquo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rdquo一節。

    張湛注:&ldquo《黃帝篇》已有此章,釋之詳矣。

    所以重出者,先明得性之極,則乘變化而無窮;後明順心之理,則無幽而不照。

    二章雙出,各有攸趣,可不察哉?&rdquo ②口無不同&mdash&mdash&ldquo口&rdquo字衍。

    &ldquo同&rdquo下應有&ldquo也&rdquo字。

    《黃帝篇》作&ldquo無不同也&rdquo。

     【譯文】 列子在學習道術的時候,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商斜着眼睛看一下罷了。

    又在兩年之内,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商才開始放松臉面笑了笑。

    又在兩年之内,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席子上。

    又在兩年之内,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身外身内都忘得一幹二淨了。

    從此以後,眼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别了。

    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都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倚靠着什麼,兩腳踩着什麼,心靈想着什麼,言論包藏着什麼。

    如此而已,那一切道理也就沒有什麼可隐藏的了。

     【原文】 初,子列子好遊。

    壺丘子曰:&ldquo禦寇好遊,遊何所好?&rdquo列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