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

關燈
【原文】 仲尼閑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

    子貢不敢問,出告顔回。

    顔回援琴而歌。

    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ldquo若奚獨樂?&rdquo回曰:&ldquo夫子奚獨憂?&rdquo孔子曰:&ldquo先言爾志。

    &rdquo曰:&ldquo吾昔聞之夫子曰:&lsquo樂天知命故不憂。

    &rsquo回所以樂也。

    &rdquo孔子愀然有間,曰:&ldquo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

    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為正也。

    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

    今告若其實: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于心慮①,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

    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将以治天下,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

    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

    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②?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于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

    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③。

    雖然、吾得之矣。

    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謂樂知也④。

    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

    《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為?&rdquo顔回北面拜手曰⑤:&ldquo回亦得之矣。

    &rdquo出告子貢。

    子貢茫然自失,歸家一婬一思七日⑥,104不寝不食,以至骨立⑦。

    顔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門,弦歌誦書,終身不辍。

     【注釋】 ①亡&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亡&rsquo本作&lsquo止&rsquo,今從《藏》本、世德堂本、秦本正。

    &rdquo ②矣&mdash&mdash楊伯峻:&ldquo于省吾《易經新證》以為&lsquo矣&rsquo即《詩·召南·采蘩》&lsquo于以采蘩,之&lsquo以&rsquo,何也。

    &rdquo ③此樂天知命者之所優&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禦覽》四六八引&lsquo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rsquo下有&lsquo也&rsquo字。

    &rdquo ④所謂&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所謂&rsquo二字,各本皆倒作&lsquo謂所&rsquo,今從吉府本正。

    &rdquo ⑤拜&mdash&mdash王念孫:&ldquo拜乃之僞。

    &rdquo,今&ldquo拱&rdquo字。

    楊伯峻:&ldquo拜形相近而誤也。

    &rdquo ⑥一婬一&mdash&mdash深。

     ⑦骨立&mdash&mdash形容人消瘦到了極點。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閑坐着,子貢進來侍候,見他面帶愁容。

    子貢不敢詢問,出來告訴顔回。

    顔回便一面彈琴一面唱歌。

    孔子聽到了琴聲,果然把顔回叫了進去,問道:&ldquo你為什麼獨自快樂?&rdquo顔回說:&ldquo老師為什麼獨自憂愁?&rdquo孔子說:&ldquo先說說你的想法。

    &rdquo顔回說:&rdquo我過去聽老師說:&lsquo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規律,所以就沒有優愁。

    &rsquo這就是我快樂的原因。

    &rdquo孔子的臉色變得凄然,然後說:&ldquo有這話嗎?你把意思領會錯了。

    這是我過去的話,請以今天的話為準。

    你隻知道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卻不知道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有很多憂愁的另一面。

    現在告訴你關于這個問題的正确看法:修養自身,聽任命運的窮困與富貴,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慮不會被外界改變和擾亂,這就是你所說的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

    過去我整理《詩經》、《尚書》,訂正禮制與樂律,準備以此治理天下,流傳後世,并不是隻修養自身、治理魯國就滿足了。

     而魯國的國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喪失秩序,仁義道德一天天衰敗,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

    這個學說在一個國家的今天還行不通,又能對整個天下與後世怎樣呢?我這才知道《詩經》、《尚書》、禮制樂律對于治理亂世沒有什麼作用,但卻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

    這就是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的人所憂愁的事情。

    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明白了一些。

    我們所說的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并不是古人所說的樂于順應自然、懂得命運。

    沒有樂,沒有知,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知,所以沒有不快樂的事,沒有不知道的事,沒有不憂愁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詩經》、《尚書》、禮制樂律,又喪失了什麼呢?又為什麼要改革它呢?&rdquo顔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說:&ldquo我也明白了。

    &rdquo他出來告訴了子貢。

    子貢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

    顔回又去開導他,然後才回到孔子門下,彈琴唱歌,誦讀詩書,一生也沒停止過。

     【原文】 陳大夫聘魯①,私見叔孫氏②。

    叔孫氏曰:&ldquo吾國有聖人。

    &rdquo曰:&ldquo非孔丘邪?&rdquo曰:&ldquo是也。

    &rdquo何以知其聖乎?&rdquo叔孫氏曰:&ldquo吾常聞之顔回曰:&lsquo孔丘能廢心而用形。

    &rsquo&rdquo陳大夫曰:&ldquo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rdquo曰:&ldquo聖人孰謂?&rdquo曰:&ldquo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③,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rdquo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緻之。

    亢倉子應聘而至。

    魯侯卑辭請問之。

    亢倉子曰:&ldquo傳子者妄。

    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rdquo魯侯曰:&ldquo此增異矣。

    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

    &rdquo亢倉子曰:&ldquo我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來幹我者,我必知之。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rdquo魯侯大悅。

    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注釋】 ①大夫&mdash&mdash周代的等級,國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食一縣的貢賦,在設置縣令之前,也為一縣的行政長官。

    聘&mdash&mdash古代國與國之間派使者訪問,稱為聘。

     ②叔孫氏&mdash&mdash當時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家貴族之一。

    另兩家是孟孫氏、季孫氏。

    他們都是魯桓公之子仲慶父的後代,故稱&ldquo三桓&rdquo。

     ③亢倉子&mdash&mdash《釋文》:&ldquo亢倉音庚桑,名楚,《史記》作亢倉子。

    &rdquo賈逵《姓氏英覽》:&ldquo吳郡有庚桑姓,稱為士族。

    &rdquo 【譯文】 陳國的一名大夫被派到魯國去訪問,以私人身份會見了叔孫氏。

    &rdquo叔孫氏:&ldquo我國有一位聖人。

    &rdquo陳國大夫問:&ldquo不就是孔丘嗎?&rdquo叔孫氏說:&ldquo是的。

    &rdquo陳國大夫問:&ldquo怎麼知道他是聖人呢?&rdquo叔孫氏說:&ldquo我經常聽顔回說:&lsquo孔丘能放棄心靈而隻用形體。

    &rsquo&rdquo陳國大夫說:&ldquo我國也有一位聖人,您不知道嗎?&rdquo叔孫氏問:&ldquo聖人是誰?&rdquo陳國大夫說:&ldquo老聃的弟子中有個叫亢倉子的人,學到了老聃的道術,能用耳朵看東西,用眼睛聽聲音。

    &rdquo魯侯聽到此事大為驚異,派大官用豐厚的禮物去請他。

    亢倉子應邀來到魯國。

    魯侯謙虛地向他請教。

    亢倉子說:&ldquo傳說的話不真實。

    我能不用耳朵聽,不用眼睛看,但并不能改變耳目的作用。

    &rdquo魯侯說:&ldquo這就更奇怪了。

    那麼你的道術是什麼樣的呢?我很想聽聽。

    &rdquo亢倉子說:&ldquo我的形體與心相合,心與氣相合,氣與神相合,神與無相合,如果有極隐微的東西,極弱小的聲音, 即使遠在八方荒遠之地以外,或近在眉睫以内,來幹擾我的,我一定都能知道。

    我也不曉得是我的七竅四肢所感覺到的,還是心腹六髒所知道的,它自然而然就知道罷了。

    &rdquo魯侯十分高興。

    過了些天把這事告訴了仲尼,仲尼笑了笑,沒有回答。

     【原文】 商太宰見孔子曰①:&ldquo丘聖者欤②?&rdquo孔子曰:&ldquo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rdquo商太宰曰:&ldquo三王聖者欤?&rdquo孔子曰:&ldquo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③。

    &rdquo曰:&ldquo五帝聖者欤?&rdquo孔子曰:&ldquo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

    &rdquo曰:&ldquo三皇聖者欤?&rdquo孔子曰:&ldquo三皇善任因時者④,聖則丘弗知。

    &rdquo商太宰大駭,曰:&ldquo然則孰者為聖?&rdquo孔子動容有間,曰:&ldquo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⑤。

    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欤?真不聖欤?&rdquo商太宰嘿然心計曰⑥:&ldquo孔丘欺我哉!&rdquo 【注釋】 ①商太宰&mdash&mdash商,即周代的宋國,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微子,建都商丘,是為宋國。

    因是商後,故又稱商。

    前286年為齊所滅。

    太宰,官名,掌天子或諸侯内外事務,或在君主左右贊畫君命者。

     ②欤&mdash&mdash音yú(于),此處表疑問語氣。

     ③弗&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弗&rsquo各本作&lsquo不&rsquo,今從《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

    &rdquo ④三皇&mdash&mdash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有多種說法,《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王曆》說,為天皇、地皇、人皇。

    任&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善任因時&rsquo義不可通。

    蓋本作&lsquo三皇善因時者&rsquo,&lsquo任&rsquo字因上文&lsquo三王善任智勇&rsquo&lsquo五帝善任仁義&rsquo諸&lsquo任&rsquo字而衍,智勇、仁義可言任,因時則不必言任矣。

    《類聚》三十、《禦覽》四百零一引并無&lsquo任&rsquo字。

    &rdquo ⑤名&mdash&mdash此處用作動詞,稱譽的意思。

     ⑥嘿&mdash&mdash音m&ogra一ve(墨),同&ldquo默&rdquo。

     【譯文】 宋國的太宰去見孔子,問:&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