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分辨呢?姑且聽信法官的裁決算了。
&rdquo 【原文】 宋一陽一裡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①。
阖室毒之②。
谒史而蔔之,弗占③;谒巫而禱之,弗禁;谒醫而攻之,弗已。
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子以後産之半請其方④。
儒生曰:&ldquo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
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廖乎!&rdquo于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ldquo疾可已也。
然吾之方密,傳世98不以告人。
試屏左右⑤,獨與居室七日。
&rdquo從之。
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
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⑥。
宋人執而問其以。
華子曰:&ldquo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
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
吾恐将來之存忘、得夫、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複得乎?&rdquo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
孔子曰:&ldquo此非汝所及乎!&rdquo顧謂顔回紀⑦之。
【注釋】 ①今不識先,後不識今&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今不識先,後不識今&rsquo二句有誤。
《禦覽》七三八引作&lsquo不識先後,不識今古&rsquo,近是。
&rdquo ②阖室毒之&mdash&mdash阖,全。
毒,《釋文》:&ldquo毒,苦也。
&rdquo ③占&mdash&mdash驗。
楊伯峻:&ldquo《荀子·賦篇》&lsquo請占以五泰&rsquo,楊倞注:&lsquo占,驗也。
&rdquo ④居&mdash&mdash陶鴻慶:&ldquo居猶蓄也,謂其素所蓄積也。
《天瑞篇》&lsquo沒其先居之财&rsquo,義與此同。
&rdquo ⑤屏&mdash&mdash音bng(餅),退避。
&igra一ve ⑥戈&mdash&mdash古代主要兵器。
橫刃,裝有木長柄。
⑦紀&mdash&mdash通&ldquo記&rdquo,記載。
【譯文】 宋國一陽一裡的華子中年時得了健忘症,早晨拿的東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放下的東西到早晨就忘了;在路上忘記走路,在家裡忘記坐下;不知道先後,不知道今古。
全家都為他苦惱。
請史官來占蔔,不能靈驗;請巫師來祈禱,沒有效果;請醫生來診治,也不見好轉。
魯國有個儒生自我推薦說能治好他的病,華子的妻子和兒女以家産的一半作為報酬,請他開藥方。
儒生99說:&ldquo這種病本來就不是算卦龜蔔所能占驗,不是祈禱請求所能生效,不是藥物針灸所能診治的。
我試試變化他的心靈,改換他的思慮,也許能夠治好。
&rdquo于是試着脫掉他的衣服,他便去尋找衣服;不給他吃飯,他便去尋找食物;把他關在黑暗處,他便去尋找光明。
儒生高興地告訴他的兒子說:&ldquo病可以治好了。
但我的方法秘密,隻傳子孫不告訴旁人。
請其他人回避一下,讓我單獨和他在室内待七天。
&rdquo大家按他的要求辦了。
沒有人知道儒生幹了些什麼,而華子多年積累起來的病突然全都除去了。
華子清醒以後,便大發雷霆,廢黜妻子,懲罰兒子,并拿起戈矛驅逐儒生。
宋國人把他捉住并問他為什麼 這樣做。
華子說:&ldquo過去我健忘,腦子裡空空蕩蕩不知道天地是有還是無。
現在突然明白了過去的一切,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千頭萬緒紛紛擾擾全部出現了。
我害怕将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還像這樣擾亂我的心,再求片刻的淡忘,還能得到嗎?&rdquo子貢聽說後感到奇怪,把這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ldquo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啊!&rdquo回頭叫顔回把此事記錄下來。
【原文】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壯而有迷罔之疾。
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飨香以為朽③,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
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
楊氏告其父曰:&ldquo魯之君子多術藝,将能已乎!汝奚不訪焉?&rdquo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④。
老聃曰:&ldquo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
且一身之100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
天下盡迷,孰傾之哉⑤?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⑥、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⑦,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⑧,不若遄歸也⑨。
&rdquo 【注釋】 ①逢&mdash&mdash音páng(旁),&ldquo逢&rdquo的本字,姓。
②惠&mdash&mdash通&ldquo慧&rdquo,聰明。
③飨&mdash&mdash食用。
朽&mdash&mdash猶臭。
④證&mdash&mdash通&ldquo症&rdquo,病。
⑤傾&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傾&rsquo字與上文不相應,蓋&lsquo正&rsquo字之誤。
此老聃與逢氏之言,謂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乃真病耳。
特以同病者多,反覺不病。
若天下盡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rdquo&ldquo《禦覽》四百九十引正作&lsquo正&rsquo,可證。
&rdquo ⑥臭味&mdash&mdash臭,音xi&ugra一ve(秀)。
臭味,氣味。
⑦郵&mdash&mdash通&ldquo尤&rdquo,最。
⑧榮&mdash&mdash通&ldquo赢&rdquo,負擔。
⑨遄&mdash&mdash音chuán(傳),迅速。
【譯文】 秦國的逢氏有個小孩,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以後卻得了迷糊的病症。
聽到唱歌以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為是黑色,聞到香氣以為是臭氣,嘗到甜昧以為是苦味,做錯了事卻以為是正确。
意識所到的地方,無論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不颠倒錯亂的。
一個姓楊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親說:&ldquo魯國的君子多才多藝,可能能治好吧!你為麼不去拜訪呢?&rdquo孩子的父親去了魯國,當路過陳國時,碰到了老聃,便告訴他兒子的病症。
老聃說:&ldquo你的愚昧哪裡能知道你兒子的迷糊?現在天下的人對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搞不清楚,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害糊裡糊塗,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清醒的人。
而且一個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傾覆,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鄉傾覆,一鄉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國傾覆,一國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傾覆。
天下人都迷糊,誰能糾正呢?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兒子的話,那麼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樂、聲色、氣味、是非,又有誰能糾正呢?我這些話未必不是 迷糊的表現,更何況魯國的君子們都是迷糊得最厲害的人,又怎麼能解開别人的迷糊呢?不如擔着你的糧食,趕快回去吧!&rdquo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長于楚,及老而還本國。
過晉國,同行者诳之,指城曰:&ldquo此燕國之城。
&rdquo其人愀然變容①。
指社曰:&ldquo此若裡之杜②。
&rdquo乃喟然而歎。
指舍曰:&ldquo此若先人之廬。
&rdquo乃涓然而泣③。
指垅曰④:&ldquo此若先人之冢。
&rdquo其人哭不良禁。
同行者啞然大笑,曰:&ldquo予昔绐若⑤,此晉國耳。
&rdquo其人一大慚。
及至燕,真見燕國之城杜,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
【注釋】 ①愀然&mdash&mdash凄慘貌。
②社&mdash&mdash土地廟。
③涓然&mdash&mdash細水慢流貌。
④垅&mdash&mdash同&ldquo壟&rdquo,墳墓。
⑤绐&mdash&mdash音d&agra一vei(怠),欺騙。
【譯文】 燕國有個人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老年才回本國去。
路過晉國時,同行的人欺騙他,指着城牆說:&ldquo這是燕國的城牆。
&rdquo那人凄怆地改變了面容。
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廟說:&ldquo這是你那個地方的土地廟。
&rdquo那人長歎了一聲。
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說:&ldquo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
&rdquo那人流着眼淚哭了起來。
同行的人指着墳墓說:&ldquo這是你先人的墓地。
&rdquo那人禁不住大哭起來。
同行的人失聲大笑說:&ldquo我剛才是在欺騙你,這是晉國啊!&rdquo那人一大為慚愧。
等到了燕國,真的見到了燕國的城牆和土地廟,真的見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時,悲傷的心情便少了。
&rdquo 【原文】 宋一陽一裡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①。
阖室毒之②。
谒史而蔔之,弗占③;谒巫而禱之,弗禁;谒醫而攻之,弗已。
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子以後産之半請其方④。
儒生曰:&ldquo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
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廖乎!&rdquo于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ldquo疾可已也。
然吾之方密,傳世98不以告人。
試屏左右⑤,獨與居室七日。
&rdquo從之。
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
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⑥。
宋人執而問其以。
華子曰:&ldquo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
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
吾恐将來之存忘、得夫、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複得乎?&rdquo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
孔子曰:&ldquo此非汝所及乎!&rdquo顧謂顔回紀⑦之。
【注釋】 ①今不識先,後不識今&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今不識先,後不識今&rsquo二句有誤。
《禦覽》七三八引作&lsquo不識先後,不識今古&rsquo,近是。
&rdquo ②阖室毒之&mdash&mdash阖,全。
毒,《釋文》:&ldquo毒,苦也。
&rdquo ③占&mdash&mdash驗。
楊伯峻:&ldquo《
&rdquo ④居&mdash&mdash陶鴻慶:&ldquo居猶蓄也,謂其素所蓄積也。
《天瑞篇》&lsquo沒其先居之财&rsquo,義與此同。
&rdquo ⑤屏&mdash&mdash音bng(餅),退避。
&igra一ve ⑥戈&mdash&mdash古代主要兵器。
橫刃,裝有木長柄。
⑦紀&mdash&mdash通&ldquo記&rdquo,記載。
【譯文】 宋國一陽一裡的華子中年時得了健忘症,早晨拿的東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放下的東西到早晨就忘了;在路上忘記走路,在家裡忘記坐下;不知道先後,不知道今古。
全家都為他苦惱。
請史官來占蔔,不能靈驗;請巫師來祈禱,沒有效果;請醫生來診治,也不見好轉。
魯國有個儒生自我推薦說能治好他的病,華子的妻子和兒女以家産的一半作為報酬,請他開藥方。
儒生99說:&ldquo這種病本來就不是算卦龜蔔所能占驗,不是祈禱請求所能生效,不是藥物針灸所能診治的。
我試試變化他的心靈,改換他的思慮,也許能夠治好。
&rdquo于是試着脫掉他的衣服,他便去尋找衣服;不給他吃飯,他便去尋找食物;把他關在黑暗處,他便去尋找光明。
儒生高興地告訴他的兒子說:&ldquo病可以治好了。
但我的方法秘密,隻傳子孫不告訴旁人。
請其他人回避一下,讓我單獨和他在室内待七天。
&rdquo大家按他的要求辦了。
沒有人知道儒生幹了些什麼,而華子多年積累起來的病突然全都除去了。
華子清醒以後,便大發雷霆,廢黜妻子,懲罰兒子,并拿起戈矛驅逐儒生。
宋國人把他捉住并問他為什麼 這樣做。
華子說:&ldquo過去我健忘,腦子裡空空蕩蕩不知道天地是有還是無。
現在突然明白了過去的一切,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千頭萬緒紛紛擾擾全部出現了。
我害怕将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還像這樣擾亂我的心,再求片刻的淡忘,還能得到嗎?&rdquo子貢聽說後感到奇怪,把這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ldquo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啊!&rdquo回頭叫顔回把此事記錄下來。
【原文】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壯而有迷罔之疾。
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飨香以為朽③,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
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
楊氏告其父曰:&ldquo魯之君子多術藝,将能已乎!汝奚不訪焉?&rdquo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④。
老聃曰:&ldquo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
且一身之100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
天下盡迷,孰傾之哉⑤?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⑥、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⑦,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⑧,不若遄歸也⑨。
&rdquo 【注釋】 ①逢&mdash&mdash音páng(旁),&ldquo逢&rdquo的本字,姓。
②惠&mdash&mdash通&ldquo慧&rdquo,聰明。
③飨&mdash&mdash食用。
朽&mdash&mdash猶臭。
④證&mdash&mdash通&ldquo症&rdquo,病。
⑤傾&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傾&rsquo字與上文不相應,蓋&lsquo正&rsquo字之誤。
此老聃與逢氏之言,謂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乃真病耳。
特以同病者多,反覺不病。
若天下盡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rdquo&ldquo《禦覽》四百九十引正作&lsquo正&rsquo,可證。
&rdquo ⑥臭味&mdash&mdash臭,音xi&ugra一ve(秀)。
臭味,氣味。
⑦郵&mdash&mdash通&ldquo尤&rdquo,最。
⑧榮&mdash&mdash通&ldquo赢&rdquo,負擔。
⑨遄&mdash&mdash音chuán(傳),迅速。
【譯文】 秦國的逢氏有個小孩,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以後卻得了迷糊的病症。
聽到唱歌以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為是黑色,聞到香氣以為是臭氣,嘗到甜昧以為是苦味,做錯了事卻以為是正确。
意識所到的地方,無論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不颠倒錯亂的。
一個姓楊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親說:&ldquo魯國的君子多才多藝,可能能治好吧!你為麼不去拜訪呢?&rdquo孩子的父親去了魯國,當路過陳國時,碰到了老聃,便告訴他兒子的病症。
老聃說:&ldquo你的愚昧哪裡能知道你兒子的迷糊?現在天下的人對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搞不清楚,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害糊裡糊塗,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清醒的人。
而且一個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傾覆,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鄉傾覆,一鄉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國傾覆,一國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傾覆。
天下人都迷糊,誰能糾正呢?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兒子的話,那麼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樂、聲色、氣味、是非,又有誰能糾正呢?我這些話未必不是 迷糊的表現,更何況魯國的君子們都是迷糊得最厲害的人,又怎麼能解開别人的迷糊呢?不如擔着你的糧食,趕快回去吧!&rdquo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長于楚,及老而還本國。
過晉國,同行者诳之,指城曰:&ldquo此燕國之城。
&rdquo其人愀然變容①。
指社曰:&ldquo此若裡之杜②。
&rdquo乃喟然而歎。
指舍曰:&ldquo此若先人之廬。
&rdquo乃涓然而泣③。
指垅曰④:&ldquo此若先人之冢。
&rdquo其人哭不良禁。
同行者啞然大笑,曰:&ldquo予昔绐若⑤,此晉國耳。
&rdquo其人一大慚。
及至燕,真見燕國之城杜,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
【注釋】 ①愀然&mdash&mdash凄慘貌。
②社&mdash&mdash土地廟。
③涓然&mdash&mdash細水慢流貌。
④垅&mdash&mdash同&ldquo壟&rdquo,墳墓。
⑤绐&mdash&mdash音d&agra一vei(怠),欺騙。
【譯文】 燕國有個人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老年才回本國去。
路過晉國時,同行的人欺騙他,指着城牆說:&ldquo這是燕國的城牆。
&rdquo那人凄怆地改變了面容。
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廟說:&ldquo這是你那個地方的土地廟。
&rdquo那人長歎了一聲。
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說:&ldquo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
&rdquo那人流着眼淚哭了起來。
同行的人指着墳墓說:&ldquo這是你先人的墓地。
&rdquo那人禁不住大哭起來。
同行的人失聲大笑說:&ldquo我剛才是在欺騙你,這是晉國啊!&rdquo那人一大為慚愧。
等到了燕國,真的見到了燕國的城牆和土地廟,真的見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時,悲傷的心情便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