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第三

關燈
sh&mdash與一般人相同。

    張湛注:&ldquo取濟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潛著而人莫知。

    &rdquo ⑥五帝&mdash&mdash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其說不一。

    (1)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

    (2)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颛顼。

    (3)少吳(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堯、虞舜。

     ⑦三王&mdash&mdash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一說指夏禹、商湯、周代的文王和武王。

     【譯文】 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學習幻化之術,尹文先生三年都沒有告訴他。

    老成子請問自己錯在哪裡,并要求退學。

    尹文先生向他作揖,引他進入室内,叫左右的人離開一房間後對他說:&ldquo過去老聃往西邊去,回頭告訴我說:一切有生命的氣,一切有形狀的物,都是虛幻的。

    創造萬物的開始,一陰一陽一之氣的變化,叫做生,叫做死。

    懂得這個規律而順應這種變化,根據具體情形而推移變易的,叫做化,叫做幻。

    創造萬物的技巧微妙,功夫高深,本來就難以全部了解,難以完全把握。

    根據具體情形變易的技巧明顯,功夫低淺,所以随時發生,又随時消滅。

    懂得了幻化與生死沒有什麼不同,才可以學習幻化之術。

    我和你也在幻化着,為什麼一定要再學呢?&rdquo老成子回去後,根據尹先生的話深思了三個月,于是能自一由自在地時隐時現,又能翻一交一四季,使冬天打雷,夏天結冰,使飛鳥在地上走,走獸在天上飛。

    但終生沒有把這些法術寫成書,因而後世沒有傳下來。

    列子先生說:&ldquo善于幻化的人,他的道術隐秘而平常,他的功績與一般人相同。

    五帝的德行,三王的功績,不一定都是由智慧和勇力而來,也許是由幻化來完成的,誰能推測到呢?&rdquo 【原文】 覺有八征①,夢有六候②。

    奚謂八征?一曰故③,二曰為④,三曰得,四曰喪⑤,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八曰死。

    此者八征,形所接也⑥。

    奚謂六候?一日正夢⑦,二曰蘁夢⑧,三曰思夢⑨,四曰寤夢⑩,五曰喜夢,六曰懼夢,此六者,神所一交一也(11)。

    不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惑其所由然;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知其所由然。

    知其所由然,則無所怛(12)。

    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

    故一陰一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13);一陽一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14);一陰一陽一俱壯,則夢生殺(15)。

    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

    是以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以沈實為疾者,則夢溺。

    藉帶而寝 則夢蛇(16),飛鳥銜發則夢飛。

    将一陰一夢火,将疾夢食。

    飲酒者憂,歌儛者哭。

    子列子曰:&ldquo神遇為夢,形接為事。

    故晝想夜夢,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夢自消。

    信覺不語,信夢不達,物化之往來者也。

    古之真一人,其覺自忘,其寝不夢,幾虛語哉(17)?&rdquo 【注釋】 ①征&mdash&mdash征兆,某種迹象所顯示的原因與未來。

     ②候&mdash&mdash占驗,依據某種迹象預測其原因與未來。

     ③故&mdash&mdash指過去的事情。

     ④為&mdash&mdash指現在的事情。

     ⑤喪&mdash&mdash失,喪失,損失。

     ⑥此者八征,形所接也&mdash&mdash俞樾:&ldquo當作&lsquo此八者,形所接也&rsquo,與下文&lsquo此六者,神所一交一也&rsquo相對。

    &rdquo王叔岷:&ldquo疑本作&lsquo此八征者,形所接也&rsquo,與下文&lsquo此六候者,神所一交一也&rsquo相對。

    今本下文&lsquo六&rsquo下既捝&lsquo候&rsquo字,此文亦錯亂不可讀矣。

    &rdquo ⑦正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平居自夢。

    &rdquo ⑧蘁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周官》注雲:&ldquo蘁當為驚愕之愕,謂驚愕而夢。

    &rdquo ⑨思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因思念而夢。

    &rdquo ⑩寤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覺時道之而夢。

    &rdquo (11)此六者,神所一交一也&mdash&mdash王叔岷:&ldquo宋徽宗《義解》:&ldquo故曰,此六候者,神所一交一也。

    &rsquo是所見本&lsquo六&rsquo下有&lsquo候&rsquo字,與上文&lsquo此八征者,形所接也&rsquo相對。

    當據補。

    &rdquo (12)怛&mdash&mdash音dá(達),畏懼。

     (13)一陰一氣壯,夢涉大水而恐懼&mdash&mdash古代一陰一陽一理論認為水為一陰一,火為一陽一,故對夢的原因有此種解釋。

     (14)燔焫&mdash&mdash燔,焚燒。

    焫,音ru&ogra一ve,燒。

     (15)一陰一陽一俱壯,則夢生殺&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一陰一陽一,以和為用者也。

    抗則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殺也。

    &rdquo (16)藉&mdash&mdash以物襯墊。

     (17)幾&mdash&mdash讀為豈。

    《釋文》:&ldquo幾音豈。

    &rdquo 【譯文】 醒有八種征兆,夢有六種原因。

    什麼是八種征兆?一是在重複過去的事情,二是在做新的事情,三是有所收獲,四是有所喪失,五是有所悲哀,六是有所喜悅,七是即将新生,八是即将死亡。

    這八種征兆,都是形體所接觸的事情。

    什麼是六種原因?一是平時自然而然的夢,二是因驚愕而緻夢,三是因思慮而緻夢,四是因醒悟而緻夢,五是因高興而緻夢,六是因畏懼而緻夢。

    這六種原因,都是精神所一交一接的事情。

    不懂得神感事變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發生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懂得神感事變所引起的原因的人,事情一發生便明白是怎麼回事。

    明白是怎麼回事,便無所畏懼。

    一個人一體魄的充實、空虛、虧損、增強,都與天地相通,與外物相應。

    所以一陰一氣過于旺盛,就會夢見過大河而恐懼;一陽一氣過于旺盛,就會夢見過大火而被燒的;一陰一陽一二氣都過于旺盛,就會夢見生死殘殺。

    吃是太飽會夢見給别人财物,沒有吃飽會夢見奪取别人财物。

    所以以元氣浮虛為病症的,就會夢見身體飛揚;以元氣沉實力病症的就會夢見身體被淹埋。

    枕着帶子睡覺會夢見蛇,飛鳥銜住頭發會夢見飛升。

    天氣将一陰一會夢見大火,身體将病會夢見吃飯。

    喝了酒以後會 在夢中憂愁,唱歌跳舞以後會在夢中哭泣。

    列子說:&ldquo精神與事物相遇便成為夢,形體與事物接觸便成為事。

    所以白天思慮與夜間做夢,都是精神與形體遇到某些事物的緣故。

    因此精神凝結在一點上的人,白天不會思慮,夜間也不會做夢。

    真正清醒的人不用語言,真在做夢的人并不通達,隻是随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往來。

    古代的真一人,醒着的時候連自己也忘記了,睡眠的時候不會做夢,難道是虛假的話嗎?&rdquo 【原文】 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

    一陰一陽一之氣所不一交一,故寒暑亡辨①;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晝夜亡辨。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

    五旬一覺,以夢中92所為者實,覺之所見者妄。

    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②,跨河南北③,越岱東西④,萬有餘裡。

    其一陰一陽一之審度⑤,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⑥,故一晝一夜。

    其民有智有愚。

    萬物滋殖,才藝多方。

    有君臣相臨,禮法相持,其所雲為不可稱計。

    一覺一寐,以為覺之所為者實,夢之所見者妄。

    東極之北隅有國日阜落之國。

    其土氣常燠⑦,日月餘光之照。

    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實,不知火食,性剛悍,強弱相藉⑧,貴勝而不尚義,多馳步,少休息,常覺而不眠。

     【注釋】 ①亡辨&mdash&mdash亡,無。

    辨,分别。

     ②齊&mdash&mdash按周克昌說,齊通臍,引申為中央、中心之義。

     ③河&mdash&mdash黃河。

     ④岱&mdash&mdash泰山的别名。

     ⑤審度&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審度&rsquo二字傳寫誤倒,本作&lsquo一陰一陽一之度審&rsquo。

    下句雲&lsquo其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rsquo,度與分對,審與察對,以是明之。

    &rdquo度,程度,本文指一陰一陽一二氣的比例。

    審,明悉。

     ⑥分察&mdash&mdash分,音f&egra一ven(份),職分。

    察,明顯。

     ⑦燠&mdash&mdash音y&ugra一ve(郁),暖。

    觀下文&ldquo日月餘光之照&rdquo,當指太一陽一光線很弱的寒冷地區,故&ldquo燠&rdquo字恐有誤,當為&ldquo寒&rdquo字之誤。

     ⑧藉&mdash&mdash踐踏。

    欺淩。

     【譯文】 最西方的南角有個國家,不知道與哪些國家接壤,名叫古莽之國。

    一陰一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