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情好轉。
(13)灰然&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灰,或作全。
&rdquo《莊子·應帝王》作&ldquo全&rdquo。
(14)杜權&mdash&mdash陳鼓應:&ldquo權,變,動。
謂閉塞中有變動。
&rdquo引林雲銘:&ldquo閉藏之中,稍露動變端倪。
&rdquo (15)天壤&mdash&mdash指天地之際。
天地一交一則生氣生。
壤,土,地。
(16)名實不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任自然而覆載,則名利之飾皆為棄物。
&rdquo指任其自然。
(17)機發于踵&mdash&mdash機,指生機。
踵,腳後跟。
(18)善者幾&mdash&mdash善者,指病情好轉,元氣開始恢複。
幾,《莊子·應帝王》作&ldquo機&rdquo,指生機。
(19)坐不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或無坐字。
&rdquo《莊子·應帝王》無&ldquo坐&rdquo字。
齋,《釋文》作&ldquo齊&rdquo,《莊子》亦作&ldquo喬&rdquo。
不齋,指氣色變化不定,精神恍惚,無法看相。
(20)太沖莫眹&mdash&mdash太沖,即太虛。
眹,音zh&egra一ven(陣),通&ldquo朕&rdquo,征兆,迹象。
太沖莫眹,指太虛之時,元氣混沌,無明顯迹象可征。
(21)衡氣機&mdash&mdash衡,平。
衡氣機,指太虛之時,一陰一陽一未分,元氣的生機比較平衡時的狀态。
(22)鲵旋之潘為淵&mdash&mdash鲵,音n(倪),雌鲸。
潘,奚侗雲:&ldquo&lsquo潘&rsquo當為&lsquo瀋&rsquo, í沈之叚字。
&rdquo&ldquo引伸之則有深意。
&rdquo&ldquo沈為淵者,尤言深為淵耳。
&rdquo陳鼓應注引李勉雲:&ldquo所以雲深者,以喻壺子之道深沈如淵。
&rdquo (23)濫水&mdash&mdash《釋文》引《爾雅》:&ldquo水湧出也。
&rdquo (24)沃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水泉從上溜下也。
&rdquo指瀑布。
(25)氿水&mdash&mdash氿,音guǐ(軌)。
氿水,《釋文》:&ldquo水泉從旁出也。
&rdquo指決口之處。
(26)雍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河水決出複還入也。
&rdquo (27)汧水&mdash&mdash汧,音qiān(牽)。
《爾雅》:&ldquo水決之澤為汧。
&rdquo (28)肥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水所出異為肥也。
&rdquo水出于異地而合流會歸為一,稱肥水。
(29)是為九淵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此九水名義見《爾雅》。
&rdquo盧重玄解:&ldquo心運于太沖之氣,漠然無迹,蕩然有形,而轉運不常,若水之變動殊名,未嘗離乎淵澄也,故不得其狀而辯之矣。
&rdquo (30)自失而走&mdash&mdash《釋文》:&ldquo喪失精神而走。
&rdquo (31)未始出吾宗&mdash&mdash指不曾開我的道者面目,楊伯峻:&ldquo&lsquo未始出吾宗,即《莊子》&lsquo不離其宗&rsquo,《淮南子·覽冥訓》&lsquo未始出其宗&rsquo之意。
&rdquo (32)虛而猗移&mdash&mdash虛,指無所執者。
張湛注:&ldquo向秀曰:無心以随變也。
&rdquo猗移,《釋文》:&ldquo猗移,委移,至順之貌。
&rdquo (33)不知其誰何&mdash&mdash陳鼓應:&ldquo不知道我是怎麼回事。
&rdquo (34)茅靡&mdash&mdash楊伯峻《集釋》引光聰諧:&ldquo茅靡正謂如茅之從風靡,波流正謂如波之逐水流,皆言無逆于物。
&rdquo (35)食狶如食人&mdash&mdash食,飼。
狶,音xī(希),豬。
《釋文》:&ldquo楚人呼豬作狶。
&rdquo (36)雕瑑複樸&mdash&mdash瑑,音zhu&agra一ven(篆),雕刻。
張湛注:&ldquo向秀曰:雕琢之文,複其真樸,則外事去矣。
&rdquo陳鼓應則雲:&ldquo指去雕琢而複歸于樸。
&rdquo郭象注:&ldquo去華取實。
&rdquo成玄英疏:&ldquo雕琢華飾之務,悉皆異除,直置任真,複于樸素之道者也。
&rdquo宣穎&ldquo雕去巧琢,歸于真也。
&rdquo李勉:&ldquo&lsquo雕&rsquo字誤,應作&lsquo去&rsquo。
言雕琢之事,悉皆廢去,複歸于樸。
&rdquo (37)然而封戎&mdash&mdash。
音fēn(分),通&ldquo紛&rdquo。
&rdquo紛然,紛繁複雜的樣子,指一切瑣碎事務。
戎,《釋文》作&ldquo哉&rdquo。
雲:&ldquo哉,一本作戎,音哉。
&rdquo《莊子·應常王》作&ldquo紛而封哉&rdquo。
成玄英疏:&ldquo封,守也。
雖複涉世紛擾,和光接物,而守于真本,确爾不移。
&rdquo (38)壹以是終&mdash&mdash自始至終都是這樣。
壹,一概,都,完全。
【譯文】 有一個神奇的巫師從齊國來到鄭國居住,名字叫季鹹,知道人的生死存亡、禍福夭壽,所預言的年、月、旬、日,準确如神。
鄭國人見了他,都避開他走得遠遠的。
列子見到他,佩服得如癡如醉,并回來把這事告訴了壺丘子,說:&ldquo原來我以為您的道術是最高的了,現在又有了比您更高的人。
&rdquo壺子說:&ldquo我和你在書本上讨論過這些事,卻并沒有明白它的實際内容,又 何況要了解道術呢?隻有許多雌性動物而沒有雄性動物,又怎麼能生出卵來呢?你卻要以你這點小道術與世上的人周旋,必然要露出真實面目,所以便容易讓人看透而為你相面。
你試試把他請來,讓他看看我的相。
&rdquo第二天,列子帶着季鹹來見壺子。
季鹹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唉!您的老師快要死了,不能活了,過不了十天了。
我看他形色怪異,面如濕灰。
&rdquo列子進來後,哭得衣服都濕了,把此話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大地的表象,在不動不靜中生存,所以他看見我杜塞了生機。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季鹹又同列子來見壺子。
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您的老師遇到我真是太幸運了!有救了。
全身都有生氣了,我看見他閉塞的生機在萌動了。
&rdquo列子進來把這話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天地一交一接,虛名實利都不入千心,而生機卻已在腳後跟發動起來,這就是閉塞生機的萌動。
所以他看到我好轉的生機。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季鹹又同列子來見壺子。
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您的老師坐在那裡心神恍惚,我無從給他看相,等他心神安定下來,我再給他看相。
&rdquo列子進來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太虛無迹象可征,所以他看到了我混沌平衡的生機。
鲸魚盤旋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停積之處成為深淵,水流運動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湧出之處成為深淵,水流陡落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決口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回攏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入澤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會合之處成為深淵,這是九種深淵。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列子又帶季鹹來見壺子。
還沒有站定,季鹹就驚慌失色地逃走了。
壺子說:&ldquo追上他!&rdquo列子追趕不上,回來報告壺子,說:&ldquo已經不見了,已經消失了,我追不上他了。
&rdquo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并沒有離開我的本來面目。
我無所執而随着他變化,他便搞不清我是怎麼回事。
于是我又像草一樣跟着他颠倒,像水一樣跟着他流動,所以他就逃走了。
&rdquo列子這時才明白自己還沒有學到什麼,便返回到家中,三年不出門,替他妻子燒火做飯,喂豬像伺候人一樣周到,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愛,不事雕琢而複歸真樸,像土塊一樣獨立而不受幹擾,在紛繁的瑣事中卻心神一緻,如此直到終身。
【原文】 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①。
伯昏瞀人曰:&ldquo奚方而反②?&rdquo曰:&ldquo吾驚焉。
&rdquo&ldquo惡乎驚?&rdquo&ldquo吾食于十漿③,而五漿先饋。
&rdquo伯昏瞀人曰:&ldquo若是,則汝何為驚己?&rdquo曰:&ldquo夫内誠不解④,形諜成光⑤,以外鎮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其所患⑥。
夫漿人特為食羹之貨,多餘之赢⑦,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
而況萬乘之主⑧,身勞于國,而智盡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
&rdquo伯昏瞀人曰:&ldquo善哉觀乎!汝處己,人将保汝矣⑨。
&rdquo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屦滿矣⑩。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11)。
立有間(12),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履徒跣而走(13),暨乎門(14),問曰:&ldquo先生既來,曾不廢藥乎(15)?&rdquo曰:&ldquo已矣。
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汝保也。
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異(16)。
且必有感也,搖而本身,又無謂也(17)。
與汝遊者,莫汝告也。
彼所小言,盡人毒也。
莫覺莫悟,何相孰也(18)?&rdquo 【注釋】 ①伯昏督人&mdash&mdash本篇&ldquo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rdquo節作&ldquo伯昏無人&rdquo。
②奚方而反&mdash&mdash方,事。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引金其源:&ldquo《易·複卦》&lsquo後 不省方&rsquo,注:&lsquo方,事也。
&rsquo&rdquo ③十漿&mdash&mdash《莊子·列禦寇》釋文引司馬彪:&ldquo十家并賣漿。
&rdquo④内誠不解&mdash&mdash陳鼓應引丁展成《莊子音義釋》:&ldquo&lsquo誠&rsquo為&lsquo情&rsquo之假借字。
&rdquo ⑤形諜成光&mdash&mdash陳鼓應:&ldquo諜,動。
形諜,形容舉動。
成光,有光儀。
&rdquo ⑥&mdash&mdash音jī(跻),成玄英疏:&ldquo亂也。
&rdquo ⑦多餘之赢&mdash&mdash本&ldquo多&rdquo字上有&ldquo無&rdquo字。
俞樾:&ldquo若雲&lsquo無多餘之赢&rsquo,則下不必更言&lsquo其為利也薄&rsquo矣。
盧重玄本無&lsquo無&rsquo&rdquo字,《莊子·列禦寇篇》亦無&lsquo無&rsquo字。
當據删。
&rdquo ⑧萬乘之主&mdash&mdash指國君。
一車四馬為一乘。
萬乘之主,指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
春秋以前隻有周天子才能擁有萬乘兵車,戰國時七國諸侯先後稱王,才可稱萬乘之主。
⑨保&mdash&mdash歸附。
《莊子·列禦寇》釋文引司馬:&ldquo保,附也。
&rdquo ⑩屦&mdash&mdash音j&ugra一ve(據),用麻、葛制成的單底鞋。
(11)敦杖蹙之乎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敦,豎也。
&rdquo蹙,支撐。
頤,下巴。
《莊子·列禦寇》成玄英疏,&ldquo以杖柱頤,聽其言說,倚立間久,忘言而歸也。
&rdquo (12)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少時也。
&rdquo (13)提履徒跣&mdash&mdash履,鞋。
跣,音xiǎn(顯),赤腳。
徒跣,赤腳步行。
(14)暨&mdash&mdash《釋文》:&ldquo暨,至也。
&rdquo (15)廢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廢,置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廢當多發。
先生既來,何不發藥石之言少垂訓耳。
&rdquo王叔岷,&ldquo《莊子·列禦寇篇》&lsquo廢&rsquo正作&lsquo發&rsquo。
廢、發古通。
&rdquo (16)感豫出異&mdash&mdash用言行來感動别人,事先應當知道所出現的結果,是使自己與衆不同。
此句與上句《莊子》作&ldquo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
&rdquo (17)且必有感也,搖而本身,又無謂也&mdash&mdash許維遹:&ldquo&lsquo且必有感也&rsquo,&lsquo必&rsquo當作&lsquo心&rsquo,形近緻訛。
&rdquo王重民:&ldquo&lsquo身&rsquo有&lsquo性&rsquo義,蓋&lsquo身&rsquo&lsquo性&rsquo古通用。
&lsquo本身&rsquo猶&lsquo本性&rsquo也。
&rdquo此句《莊子》作&ldquo必且有感搖而本才。
&rdquo (18)何相孰也&mdash&mdash陳鼓應:&ldquo&lsquo孰&rsquo為&lsquo熟&rsquo之本字。
相一習一熟,相親愛的意思。
&rdquo 【譯文】 列子到齊國去,半路上又返了回來,遇到了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問:&ldquo怎麼又回來了?&rdquo列子說:&ldquo我感到震驚。
&rdquo&ldquo為什麼震驚?&rdquo&ldquo我在有十家酒店的小鎮吃飯,剛到那裡就有五家酒店贈送給我酒菜。
&rdquo伯昏瞀人問:&ldquo這樣,你為什麼要感到震驚呢?&rdquo列子說:&ldquo心中的情欲沒有消融,形态舉動便有光彩,以這外貌鎮服人心,使人輕易把自己視為老人而尊重,這可能帶來禍患。
那酒店老闆特地準備些酒菜飯食,為的是得到多餘的利潤,他們的盈利很少,他們的權勢也很小,尚且這樣對待我。
又何況擁有萬乘兵車的君主,身體勞瘁于國家,而智能耗盡于政事,他一定會任用我去辦事,并希望我取得功效的。
所以我感到震驚。
&rdquo伯昏瞀人說:&ldquo你的看法真是太好了!你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人們一定會歸附你的。
&rdquo伯昏瞀人沒過多久去列子家,門外的鞋子都已經擺滿了。
伯昏瞀人面向北站着,豎着拐杖支撐着下巴。
站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就走了。
接待賓客的人告訴了列子。
列子提着鞋子光着腳趕了出來,追到大門口,問道:&ldquo先生既然來了,還不說幾句啟發訓導我 的話嗎?&rdquo瞀人說:&ldquo算了吧!我原來就告訴你說,人們将歸附于你,果然歸附你了吧。
這不是你有能力使别人歸附于你,而是你沒有能力使别人不歸附于你。
你哪裡用得着以言行去感動别人呢?你事先就應當知道以言行感動别人的結果會使自己與衆不同。
而且心有所動,必然會動搖你的本性,這就更沒有意義了。
同你交往的人,沒有人會告訴你。
他們所說的閑言碎語,都是毒害人的話。
不幫助别人覺悟,又怎麼能稱為好朋友呢?&rdquo 【原文】 楊朱南之沛①,老聃西遊于秦②。
邀于郊③,至梁而遇老子④。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⑤:&ldquo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⑥。
&rdquo楊朱不答。
至舍,進溶漱中栉⑦,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ldquo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lsquo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
&rsquo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⑧,是以不敢。
今夫子間矣,請問其過。
&rdquo老子曰:&ldquo而睢睢而盱盱⑨,而誰與居?大白若辱⑩,盛德若不足。
&rdquo楊朱蹴然變容曰:&ldquo敬聞命矣。
&rdquo其往也,舍迎将家(11),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竈(12)。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
【注釋】 ①楊朱&mdash&mdash戰國初哲學家。
先秦古籍中又稱他為一陽一子居。
魏國人。
反對墨家的&ldquo兼愛&rdquo和儒家的&ldquo仁義&rdquo思想,主張&ldquo貴生&rdquo、&ldquo貴己&rdquo、&ldquo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rdquo。
沛&mdash&mdash今一江一蘇沛縣。
②老聃&mdash&mdash春秋時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據說姓李名耳,字伯一陽一,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裡人,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隐,著《老子》一書。
老子與楊朱不同時,本文述兩人相遇事,當是寓言。
《莊子》載此事,即在《寓言篇》中。
秦&mdash&mdash今陝西省一帶。
③邀&mdash&mdash《釋文》:&ldquo邀,抄也,遮也。
&rdquo ④梁&mdash&mdash今河南開封市。
⑤中道&mdash&mdash《釋文》:&ldquo中道,道中。
&rdquo ⑥今不可教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與至人遊而未能去其矜誇,故曰不可教者也。
&rdquo ⑦涫漱巾栉&mdash&mdash涫,音qu&agra一ven(貫),通&ldquo盥&rdquo,盥洗,本文指洗手的水。
漱,漱口,本文指漱口水。
中,毛巾。
栉,音zh(質),梳篦的總稱。
&igra一ve ⑧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音閑,下同。
&rdquo ⑨睢睢而盱盱&mdash&mdash睢,音suī(雖)。
睢睢,仰視貌。
盱,音xū(虛)。
盱盱,直視貌。
《釋文》引高誘注:&ldquo睢盱,視聽貌。
&rdquo陳鼓應:&ldquo睢,仰目。
盱,張目。
皆傲視貌。
&rdquo陳說可從。
⑩辱&mdash&mdash楊伯峻《集釋》引馬其昶:&ldquo辱借為黩。
&rdquo黩,音dú(渎),黑。
(11)舍迎将家&mdash&mdash楊伯峻:&ldquo《道藏》各本&lsquo舍&rsquo下有&lsquo者&rsquo字,惟《四解》本無&lsquo者&rsquo字,汪本亦無&lsquo者&rsquo字,是也。
&rdquo俞樾:&ldquo舍與舍者不同。
下雲&lsquo舍者避席&rsquo,又雲&lsquo舍者與之争席矣&rsquo,皆謂同一居逆旅者。
此雲&lsquo舍&rsquo,則謂逆旅主人也。
主逆旅者即謂之舍,猶典市者即謂之市,主農者即謂之田。
&rdquo迎将,迎接。
(12)炀&mdash&mdash音yáng(一陽一),烤火。
【譯文】 楊朱向南到沛地,老聃西遊到秦地。
楊朱抄郊野的小路,至梁地遇到了老子。
老子在半路上仰天長歎道:&ldquo起初我以為你是可以教導的,現在看來不可教導了。
&rdquo楊朱沒吭聲。
到了旅舍,楊朱給老子送上洗臉水、嫩口水、毛巾和梳子,把鞋子脫在門外,跪着走到老子面前,說:&ldquo剛才您老人家仰天長歎道:&lsquo起初我以為你是可以教導的,現在看來不可教導了。
&rsquo學生想請教您原因,但路上您沒有空,所以不敢問。
現在您有空了,請問我哪裡做錯了。
&rdquo老子說:&ldquo你神态傲慢,誰還願意和你相處呢?最潔白的東西好像十分黑暗,最道德的人好像有所不足。
&rdquo楊朱立刻變得十分恭敬地說:&ldquo敬聽教誨了。
&rdquo楊朱往沛地去,走到旅舍的時候,主人十分客氣地迎接他進房間,老闆安排坐席,老闆娘拿來毛巾和梳子,旅舍的客人讓出了坐席,在竈前烤火的人讓出了竈門。
當他從沛地回來的時候,旅舍的客人們已不再拘束,同他争搶坐席了。
【原文】 楊朱過宋①,東之于逆旅②。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③,惡者貴而美者賤。
楊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ldquo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rdquo楊子曰:&ldquo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④,安往而不愛哉?&rdquo 【注釋】 ①宋&mdash&mdash在今河南東部和山東、一江一蘇、安徽之間。
②東之于逆旅&mdash&mdash《莊子·山木》作:&ldquo一陽一子之宋,宿于逆旅。
&rdquo《韓非子·說林上》作:&ldquo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
&rdquo逆旅,旅舍。
③惡&mdash&mdash醜陋,與&ldquo美&rdquo相對。
④自賢之行&mdash&mdash王叔岷:&ldquo《韓非子·說林上篇》&lsquo之行&rsquo作&lsquo之心&rsquo,審文意,當從之。
&rdquo 【譯文】 楊朱經過來國,向東到了旅舍。
旅舍主人有兩個小老婆,其中一人美麗,一人醜陋,醜陋的受尊一寵一而美麗的受冷落。
楊子問這是什
(13)灰然&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灰,或作全。
&rdquo《莊子·應帝王》作&ldquo全&rdquo。
(14)杜權&mdash&mdash陳鼓應:&ldquo權,變,動。
謂閉塞中有變動。
&rdquo引林雲銘:&ldquo閉藏之中,稍露動變端倪。
&rdquo (15)天壤&mdash&mdash指天地之際。
天地一交一則生氣生。
壤,土,地。
(16)名實不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任自然而覆載,則名利之飾皆為棄物。
&rdquo指任其自然。
(17)機發于踵&mdash&mdash機,指生機。
踵,腳後跟。
(18)善者幾&mdash&mdash善者,指病情好轉,元氣開始恢複。
幾,《莊子·應帝王》作&ldquo機&rdquo,指生機。
(19)坐不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或無坐字。
&rdquo《莊子·應帝王》無&ldquo坐&rdquo字。
齋,《釋文》作&ldquo齊&rdquo,《莊子》亦作&ldquo喬&rdquo。
不齋,指氣色變化不定,精神恍惚,無法看相。
(20)太沖莫眹&mdash&mdash太沖,即太虛。
眹,音zh&egra一ven(陣),通&ldquo朕&rdquo,征兆,迹象。
太沖莫眹,指太虛之時,元氣混沌,無明顯迹象可征。
(21)衡氣機&mdash&mdash衡,平。
衡氣機,指太虛之時,一陰一陽一未分,元氣的生機比較平衡時的狀态。
(22)鲵旋之潘為淵&mdash&mdash鲵,音n(倪),雌鲸。
潘,奚侗雲:&ldquo&lsquo潘&rsquo當為&lsquo瀋&rsquo, í沈之叚字。
&rdquo&ldquo引伸之則有深意。
&rdquo&ldquo沈為淵者,尤言深為淵耳。
&rdquo陳鼓應注引李勉雲:&ldquo所以雲深者,以喻壺子之道深沈如淵。
&rdquo (23)濫水&mdash&mdash《釋文》引《爾雅》:&ldquo水湧出也。
&rdquo (24)沃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水泉從上溜下也。
&rdquo指瀑布。
(25)氿水&mdash&mdash氿,音guǐ(軌)。
氿水,《釋文》:&ldquo水泉從旁出也。
&rdquo指決口之處。
(26)雍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河水決出複還入也。
&rdquo (27)汧水&mdash&mdash汧,音qiān(牽)。
《爾雅》:&ldquo水決之澤為汧。
&rdquo (28)肥水&mdash&mdash《釋文》:&ldquo水所出異為肥也。
&rdquo水出于異地而合流會歸為一,稱肥水。
(29)是為九淵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此九水名義見《爾雅》。
&rdquo盧重玄解:&ldquo心運于太沖之氣,漠然無迹,蕩然有形,而轉運不常,若水之變動殊名,未嘗離乎淵澄也,故不得其狀而辯之矣。
&rdquo (30)自失而走&mdash&mdash《釋文》:&ldquo喪失精神而走。
&rdquo (31)未始出吾宗&mdash&mdash指不曾開我的道者面目,楊伯峻:&ldquo&lsquo未始出吾宗,即《莊子》&lsquo不離其宗&rsquo,《
&rdquo (32)虛而猗移&mdash&mdash虛,指無所執者。
張湛注:&ldquo向秀曰:無心以随變也。
&rdquo猗移,《釋文》:&ldquo猗移,委移,至順之貌。
&rdquo (33)不知其誰何&mdash&mdash陳鼓應:&ldquo不知道我是怎麼回事。
&rdquo (34)茅靡&mdash&mdash楊伯峻《集釋》引光聰諧:&ldquo茅靡正謂如茅之從風靡,波流正謂如波之逐水流,皆言無逆于物。
&rdquo (35)食狶如食人&mdash&mdash食,飼。
狶,音xī(希),豬。
《釋文》:&ldquo楚人呼豬作狶。
&rdquo (36)雕瑑複樸&mdash&mdash瑑,音zhu&agra一ven(篆),雕刻。
張湛注:&ldquo向秀曰:雕琢之文,複其真樸,則外事去矣。
&rdquo陳鼓應則雲:&ldquo指去雕琢而複歸于樸。
&rdquo郭象注:&ldquo去華取實。
&rdquo成玄英疏:&ldquo雕琢華飾之務,悉皆異除,直置任真,複于樸素之道者也。
&rdquo宣穎&ldquo雕去巧琢,歸于真也。
&rdquo李勉:&ldquo&lsquo雕&rsquo字誤,應作&lsquo去&rsquo。
言雕琢之事,悉皆廢去,複歸于樸。
&rdquo (37)然而封戎&mdash&mdash。
音fēn(分),通&ldquo紛&rdquo。
&rdquo紛然,紛繁複雜的樣子,指一切瑣碎事務。
戎,《釋文》作&ldquo哉&rdquo。
雲:&ldquo哉,一本作戎,音哉。
&rdquo《莊子·應常王》作&ldquo紛而封哉&rdquo。
成玄英疏:&ldquo封,守也。
雖複涉世紛擾,和光接物,而守于真本,确爾不移。
&rdquo (38)壹以是終&mdash&mdash自始至終都是這樣。
壹,一概,都,完全。
【譯文】 有一個神奇的巫師從齊國來到鄭國居住,名字叫季鹹,知道人的生死存亡、禍福夭壽,所預言的年、月、旬、日,準确如神。
鄭國人見了他,都避開他走得遠遠的。
列子見到他,佩服得如癡如醉,并回來把這事告訴了壺丘子,說:&ldquo原來我以為您的道術是最高的了,現在又有了比您更高的人。
&rdquo壺子說:&ldquo我和你在書本上讨論過這些事,卻并沒有明白它的實際内容,又 何況要了解道術呢?隻有許多雌性動物而沒有雄性動物,又怎麼能生出卵來呢?你卻要以你這點小道術與世上的人周旋,必然要露出真實面目,所以便容易讓人看透而為你相面。
你試試把他請來,讓他看看我的相。
&rdquo第二天,列子帶着季鹹來見壺子。
季鹹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唉!您的老師快要死了,不能活了,過不了十天了。
我看他形色怪異,面如濕灰。
&rdquo列子進來後,哭得衣服都濕了,把此話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大地的表象,在不動不靜中生存,所以他看見我杜塞了生機。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季鹹又同列子來見壺子。
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您的老師遇到我真是太幸運了!有救了。
全身都有生氣了,我看見他閉塞的生機在萌動了。
&rdquo列子進來把這話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天地一交一接,虛名實利都不入千心,而生機卻已在腳後跟發動起來,這就是閉塞生機的萌動。
所以他看到我好轉的生機。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季鹹又同列子來見壺子。
出去後對列子說:&ldquo您的老師坐在那裡心神恍惚,我無從給他看相,等他心神安定下來,我再給他看相。
&rdquo列子進來告訴了壺子。
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是太虛無迹象可征,所以他看到了我混沌平衡的生機。
鲸魚盤旋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停積之處成為深淵,水流運動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湧出之處成為深淵,水流陡落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決口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回攏之處成為深淵,水流入澤之處成為深淵,水流會合之處成為深淵,這是九種深淵。
再請他來一趟吧!&rdquo第二天,列子又帶季鹹來見壺子。
還沒有站定,季鹹就驚慌失色地逃走了。
壺子說:&ldquo追上他!&rdquo列子追趕不上,回來報告壺子,說:&ldquo已經不見了,已經消失了,我追不上他了。
&rdquo壺子說:&ldquo剛才我顯示給他看的并沒有離開我的本來面目。
我無所執而随着他變化,他便搞不清我是怎麼回事。
于是我又像草一樣跟着他颠倒,像水一樣跟着他流動,所以他就逃走了。
&rdquo列子這時才明白自己還沒有學到什麼,便返回到家中,三年不出門,替他妻子燒火做飯,喂豬像伺候人一樣周到,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愛,不事雕琢而複歸真樸,像土塊一樣獨立而不受幹擾,在紛繁的瑣事中卻心神一緻,如此直到終身。
【原文】 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①。
伯昏瞀人曰:&ldquo奚方而反②?&rdquo曰:&ldquo吾驚焉。
&rdquo&ldquo惡乎驚?&rdquo&ldquo吾食于十漿③,而五漿先饋。
&rdquo伯昏瞀人曰:&ldquo若是,則汝何為驚己?&rdquo曰:&ldquo夫内誠不解④,形諜成光⑤,以外鎮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其所患⑥。
夫漿人特為食羹之貨,多餘之赢⑦,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
而況萬乘之主⑧,身勞于國,而智盡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
&rdquo伯昏瞀人曰:&ldquo善哉觀乎!汝處己,人将保汝矣⑨。
&rdquo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屦滿矣⑩。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11)。
立有間(12),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履徒跣而走(13),暨乎門(14),問曰:&ldquo先生既來,曾不廢藥乎(15)?&rdquo曰:&ldquo已矣。
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汝保也。
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異(16)。
且必有感也,搖而本身,又無謂也(17)。
與汝遊者,莫汝告也。
彼所小言,盡人毒也。
莫覺莫悟,何相孰也(18)?&rdquo 【注釋】 ①伯昏督人&mdash&mdash本篇&ldquo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rdquo節作&ldquo伯昏無人&rdquo。
②奚方而反&mdash&mdash方,事。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引金其源:&ldquo《易·複卦》&lsquo後 不省方&rsquo,注:&lsquo方,事也。
&rsquo&rdquo ③十漿&mdash&mdash《莊子·列禦寇》釋文引司馬彪:&ldquo十家并賣漿。
&rdquo④内誠不解&mdash&mdash陳鼓應引丁展成《莊子音義釋》:&ldquo&lsquo誠&rsquo為&lsquo情&rsquo之假借字。
&rdquo ⑤形諜成光&mdash&mdash陳鼓應:&ldquo諜,動。
形諜,形容舉動。
成光,有光儀。
&rdquo ⑥&mdash&mdash音jī(跻),成玄英疏:&ldquo亂也。
&rdquo ⑦多餘之赢&mdash&mdash本&ldquo多&rdquo字上有&ldquo無&rdquo字。
俞樾:&ldquo若雲&lsquo無多餘之赢&rsquo,則下不必更言&lsquo其為利也薄&rsquo矣。
盧重玄本無&lsquo無&rsquo&rdquo字,《莊子·列禦寇篇》亦無&lsquo無&rsquo字。
當據删。
&rdquo ⑧萬乘之主&mdash&mdash指國君。
一車四馬為一乘。
萬乘之主,指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
春秋以前隻有周天子才能擁有萬乘兵車,戰國時七國諸侯先後稱王,才可稱萬乘之主。
⑨保&mdash&mdash歸附。
《莊子·列禦寇》釋文引司馬:&ldquo保,附也。
&rdquo ⑩屦&mdash&mdash音j&ugra一ve(據),用麻、葛制成的單底鞋。
(11)敦杖蹙之乎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敦,豎也。
&rdquo蹙,支撐。
頤,下巴。
《莊子·列禦寇》成玄英疏,&ldquo以杖柱頤,聽其言說,倚立間久,忘言而歸也。
&rdquo (12)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少時也。
&rdquo (13)提履徒跣&mdash&mdash履,鞋。
跣,音xiǎn(顯),赤腳。
徒跣,赤腳步行。
(14)暨&mdash&mdash《釋文》:&ldquo暨,至也。
&rdquo (15)廢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廢,置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廢當多發。
先生既來,何不發藥石之言少垂訓耳。
&rdquo王叔岷,&ldquo《莊子·列禦寇篇》&lsquo廢&rsquo正作&lsquo發&rsquo。
廢、發古通。
&rdquo (16)感豫出異&mdash&mdash用言行來感動别人,事先應當知道所出現的結果,是使自己與衆不同。
此句與上句《莊子》作&ldquo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
&rdquo (17)且必有感也,搖而本身,又無謂也&mdash&mdash許維遹:&ldquo&lsquo且必有感也&rsquo,&lsquo必&rsquo當作&lsquo心&rsquo,形近緻訛。
&rdquo王重民:&ldquo&lsquo身&rsquo有&lsquo性&rsquo義,蓋&lsquo身&rsquo&lsquo性&rsquo古通用。
&lsquo本身&rsquo猶&lsquo本性&rsquo也。
&rdquo此句《莊子》作&ldquo必且有感搖而本才。
&rdquo (18)何相孰也&mdash&mdash陳鼓應:&ldquo&lsquo孰&rsquo為&lsquo熟&rsquo之本字。
相一習一熟,相親愛的意思。
&rdquo 【譯文】 列子到齊國去,半路上又返了回來,遇到了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問:&ldquo怎麼又回來了?&rdquo列子說:&ldquo我感到震驚。
&rdquo&ldquo為什麼震驚?&rdquo&ldquo我在有十家酒店的小鎮吃飯,剛到那裡就有五家酒店贈送給我酒菜。
&rdquo伯昏瞀人問:&ldquo這樣,你為什麼要感到震驚呢?&rdquo列子說:&ldquo心中的情欲沒有消融,形态舉動便有光彩,以這外貌鎮服人心,使人輕易把自己視為老人而尊重,這可能帶來禍患。
那酒店老闆特地準備些酒菜飯食,為的是得到多餘的利潤,他們的盈利很少,他們的權勢也很小,尚且這樣對待我。
又何況擁有萬乘兵車的君主,身體勞瘁于國家,而智能耗盡于政事,他一定會任用我去辦事,并希望我取得功效的。
所以我感到震驚。
&rdquo伯昏瞀人說:&ldquo你的看法真是太好了!你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人們一定會歸附你的。
&rdquo伯昏瞀人沒過多久去列子家,門外的鞋子都已經擺滿了。
伯昏瞀人面向北站着,豎着拐杖支撐着下巴。
站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就走了。
接待賓客的人告訴了列子。
列子提着鞋子光着腳趕了出來,追到大門口,問道:&ldquo先生既然來了,還不說幾句啟發訓導我 的話嗎?&rdquo瞀人說:&ldquo算了吧!我原來就告訴你說,人們将歸附于你,果然歸附你了吧。
這不是你有能力使别人歸附于你,而是你沒有能力使别人不歸附于你。
你哪裡用得着以言行去感動别人呢?你事先就應當知道以言行感動别人的結果會使自己與衆不同。
而且心有所動,必然會動搖你的本性,這就更沒有意義了。
同你交往的人,沒有人會告訴你。
他們所說的閑言碎語,都是毒害人的話。
不幫助别人覺悟,又怎麼能稱為好朋友呢?&rdquo 【原文】 楊朱南之沛①,老聃西遊于秦②。
邀于郊③,至梁而遇老子④。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⑤:&ldquo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⑥。
&rdquo楊朱不答。
至舍,進溶漱中栉⑦,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ldquo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lsquo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
&rsquo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⑧,是以不敢。
今夫子間矣,請問其過。
&rdquo老子曰:&ldquo而睢睢而盱盱⑨,而誰與居?大白若辱⑩,盛德若不足。
&rdquo楊朱蹴然變容曰:&ldquo敬聞命矣。
&rdquo其往也,舍迎将家(11),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竈(12)。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
【注釋】 ①楊朱&mdash&mdash戰國初哲學家。
先秦古籍中又稱他為一陽一子居。
魏國人。
反對墨家的&ldquo兼愛&rdquo和儒家的&ldquo仁義&rdquo思想,主張&ldquo貴生&rdquo、&ldquo貴己&rdquo、&ldquo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rdquo。
沛&mdash&mdash今一江一蘇沛縣。
②老聃&mdash&mdash春秋時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據說姓李名耳,字伯一陽一,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裡人,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隐,著《老子》一書。
老子與楊朱不同時,本文述兩人相遇事,當是寓言。
《莊子》載此事,即在《寓言篇》中。
秦&mdash&mdash今陝西省一帶。
③邀&mdash&mdash《釋文》:&ldquo邀,抄也,遮也。
&rdquo ④梁&mdash&mdash今河南開封市。
⑤中道&mdash&mdash《釋文》:&ldquo中道,道中。
&rdquo ⑥今不可教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與至人遊而未能去其矜誇,故曰不可教者也。
&rdquo ⑦涫漱巾栉&mdash&mdash涫,音qu&agra一ven(貫),通&ldquo盥&rdquo,盥洗,本文指洗手的水。
漱,漱口,本文指漱口水。
中,毛巾。
栉,音zh(質),梳篦的總稱。
&igra一ve ⑧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音閑,下同。
&rdquo ⑨睢睢而盱盱&mdash&mdash睢,音suī(雖)。
睢睢,仰視貌。
盱,音xū(虛)。
盱盱,直視貌。
《釋文》引高誘注:&ldquo睢盱,視聽貌。
&rdquo陳鼓應:&ldquo睢,仰目。
盱,張目。
皆傲視貌。
&rdquo陳說可從。
⑩辱&mdash&mdash楊伯峻《集釋》引馬其昶:&ldquo辱借為黩。
&rdquo黩,音dú(渎),黑。
(11)舍迎将家&mdash&mdash楊伯峻:&ldquo《道藏》各本&lsquo舍&rsquo下有&lsquo者&rsquo字,惟《四解》本無&lsquo者&rsquo字,汪本亦無&lsquo者&rsquo字,是也。
&rdquo俞樾:&ldquo舍與舍者不同。
下雲&lsquo舍者避席&rsquo,又雲&lsquo舍者與之争席矣&rsquo,皆謂同一居逆旅者。
此雲&lsquo舍&rsquo,則謂逆旅主人也。
主逆旅者即謂之舍,猶典市者即謂之市,主農者即謂之田。
&rdquo迎将,迎接。
(12)炀&mdash&mdash音yáng(一陽一),烤火。
【譯文】 楊朱向南到沛地,老聃西遊到秦地。
楊朱抄郊野的小路,至梁地遇到了老子。
老子在半路上仰天長歎道:&ldquo起初我以為你是可以教導的,現在看來不可教導了。
&rdquo楊朱沒吭聲。
到了旅舍,楊朱給老子送上洗臉水、嫩口水、毛巾和梳子,把鞋子脫在門外,跪着走到老子面前,說:&ldquo剛才您老人家仰天長歎道:&lsquo起初我以為你是可以教導的,現在看來不可教導了。
&rsquo學生想請教您原因,但路上您沒有空,所以不敢問。
現在您有空了,請問我哪裡做錯了。
&rdquo老子說:&ldquo你神态傲慢,誰還願意和你相處呢?最潔白的東西好像十分黑暗,最道德的人好像有所不足。
&rdquo楊朱立刻變得十分恭敬地說:&ldquo敬聽教誨了。
&rdquo楊朱往沛地去,走到旅舍的時候,主人十分客氣地迎接他進房間,老闆安排坐席,老闆娘拿來毛巾和梳子,旅舍的客人讓出了坐席,在竈前烤火的人讓出了竈門。
當他從沛地回來的時候,旅舍的客人們已不再拘束,同他争搶坐席了。
【原文】 楊朱過宋①,東之于逆旅②。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③,惡者貴而美者賤。
楊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ldquo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rdquo楊子曰:&ldquo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④,安往而不愛哉?&rdquo 【注釋】 ①宋&mdash&mdash在今河南東部和山東、一江一蘇、安徽之間。
②東之于逆旅&mdash&mdash《莊子·山木》作:&ldquo一陽一子之宋,宿于逆旅。
&rdquo《韓非子·說林上》作:&ldquo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
&rdquo逆旅,旅舍。
③惡&mdash&mdash醜陋,與&ldquo美&rdquo相對。
④自賢之行&mdash&mdash王叔岷:&ldquo《韓非子·說林上篇》&lsquo之行&rsquo作&lsquo之心&rsquo,審文意,當從之。
&rdquo 【譯文】 楊朱經過來國,向東到了旅舍。
旅舍主人有兩個小老婆,其中一人美麗,一人醜陋,醜陋的受尊一寵一而美麗的受冷落。
楊子問這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