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二

關燈
麼緣故。

    旅舍的夥計回答說:&ldquo那美麗的自以為美麗,我并不覺得她美麗;那醜陋的自以為醜陋,我并不覺得她醜陋。

    &rdquo楊子說:&ldquo弟子們記住!行為善良而能去掉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裡會不受人喜歡呢?&rdquo 【原文】 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①。

    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

    二者亦知②,而人未之知。

    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③;柔,先出于己者④。

    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則殆矣。

    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

    以此勝一身若徒⑤,以此任天下若徒。

    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

    粥子曰⑥:&ldquo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

    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

    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

    強勝不若己⑦,至于若己者剛⑧;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rdquo老聃曰:&ldquo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

    &rdquo 【注釋】 ①不常勝之道&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不常勝&rsquo當作&lsquo常不勝&rsquo。

    下文雲&lsquo常勝之道柔,常不勝之道強&rsquo,承此言。

    &rdquo ②亦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lsquo亦&rsquo當作&lsquo易&rsquo。

    &rdquo《釋文》:&ldquo&lsquo亦&rsquo本作 &lsquo易&rsquo。

    &rdquo ③先不己若者&mdash&mdash先,勝于,勝過。

    不己若者,力量不如自己的人。

     ④出于己者&mdash&mdash力量大于自己的人。

     ⑤勝一身若徒&mdash&mdash一身,一個人。

    若徒,好像什麼也沒有幹。

    張湛汪:&ldquo徒,空默之謂也。

    &rdquo ⑥粥子&mdash&mdash亦作鬻子,名熊,周文王師,楚國君主的祖先。

     ⑦強者不若己&mdash&mdash王叔岷:&ldquo《淮南·原道篇》&lsquo不若己&rsquo下有&lsquo者&rsquo字(《文子·道原篇》同),與下文句法一律,當從之。

    &rdquo ⑧至于若己者剛&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必有折也。

    &rdquo吳闿生:&ldquo剛,當作戕,故注雲&lsquo必有折也&rsquo。

    &rdquo戕,音qiāng(槍),殘害。

    本文指被殘害。

     【譯文】 天下有經常取勝的方法,有經常不能取勝的方法。

    經常取勝的方法叫做柔弱,經常不能取勝的方法叫做剛強。

    二者容易明白,但人們卻不懂得。

    所以上古時的話說:剛強可以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人,柔弱可以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人。

    可以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旦碰到力量與自己相當的人,那就危險了。

    可以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就沒有危險了。

    以柔弱戰勝一個人,會像什麼也沒有幹一樣;以柔弱統治天下人,也會像什麼也沒有幹一樣。

    這叫做不想取勝而自然取勝,不想統治而自然統治。

    鬻子說過:&ldquo要想剛硬,必須要堅守柔軟;要想強大,必須要保持虛弱。

    柔軟積聚多了一定剛硬,虛弱積聚多了一定堅強。

    看他所積聚的是什麼,就可以知道他禍與福的發展方向。

     剛強能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一旦碰到力量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受挫折;柔弱能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rdquo老聃說:&ldquo剛強的軍隊會被消滅,剛強的樹木會被折斷。

    柔弱的東西屬于生存的一類,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

    &rdquo 【原文】 狀不必童而智童①,智不必童而狀童。

    聖人取童智而遺童狀。

    衆人近童狀而疏童智,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②,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趣者③,謂之人,而入未必無獸心。

    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傅翼戴角④,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一獸,而禽一獸未必無人心。

    雖有人心,以狀而見疏矣。

    疱犧氏⑤、女蝸氏⑥、神農氏⑦、夏後氏⑧,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夏桀⑨、殷纣⑩、魯桓(11)、楚穆(12),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一獸之心,而衆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也(13)。

    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14),帥熊、罴(15)、狼、豹、(16)、虎為前驅,鵰(17)、鹖(18)、鷹、鸢(19)為旗幟,此以力使禽一獸者也。

    堯使夔典樂(20),擊石拊石(21),百獸率舞(22);蕭韶九成(23),鳳皇來儀(24),此以聲緻禽一獸者也。

    然則禽一獸之心,奚為異人?形音與人異,而不知接之之道焉(25)。

    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禽一獸之智有自然與人童者,其齊欲攝生(26),亦不假智于人也(27)。

    牝牡相偶,母子相親;避平依險,違寒就一溫一;居則有群,行則有列;小者居年,壯者居外;飲則相攜,食則鳴群。

    太古之時,則與人同處,與人并行。

    帝王之時,始驚駭散亂矣。

    逮于末世(28),隐伏逃竄,以避患害。

    今東方介氏之國,其國人數數解六言之語者(29),蓋偏知之所得(30)。

    太古神聖之人,備知萬物情态,悉解異類音聲。

    會而聚之,訓而受之,同于人民。

    故先會鬼 神魑魅(31),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一獸蟲蛾(32),言血氣之類心智不殊遠也。

    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

     【注釋】 ①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童當作同。

    &rdquo ②骸&mdash&mdash指形骸,形體。

     ③倚&mdash&mdash站立。

    《廣雅·釋诂四》:&ldquo倚,立也。

    &rdquo《易·說卦》:&ldquo參天兩地而倚數。

    &rdquo虞注:&ldquo倚,立也。

    &rdquo趣&mdash&mdash音qū(趨),通&ldquo趨&rdquo,快步行走。

     ④傅&mdash&mdash通&ldquo附&rdquo,附着。

     ⑤疱犧氏&mdash&mdash亦作伏羲、宓羲、包犧、伏戲。

    傳說為中國人的始祖,與女蝸氏兄妹相婚而生人類。

    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據說八卦也始于他的創作。

     ⑥女娲氏&mdash&mdash娲,音wā(蛙)。

    女娲氏,傳說為中國人的始祖,與伏羲相婚而生人類。

    其後,他們禁止兄妹通婚。

    又傳她曾用黃土造人,并煉五色石補天,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

     ⑦神農氏&mdash&mdash傳說為上古帝王,農業與醫藥的發明者,用木制農具,教民農業生産,又曾嘗百草,教人治病。

     ⑧夏後氏&mdash&mdash傳說為上古帝王,夏朝的建立者。

    原為部落首領,奉舜命治水有功,成為部落聯盟領袖。

     ⑨夏桀&mdash&mdash夏朝最後一個帝王,名履癸,荒一婬一暴虐,被商湯所滅,出奔南方而死。

     ⑩殷纣&mdash&mdash即商纣,商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名受,又稱帝辛,荒一婬一暴虐,被周武王所滅,自焚而死。

    因商都在盤庚時遷至殷,故商朝又稱殷朝,商纣王又稱殷纣王。

     (11)魯桓&mdash&mdash春秋時魯國國君,公元前711年&mdash前694年在位。

    聽信語言,殺兄自立,又接受宋賄賂的鼎入于周公廟,均為非禮行為。

    後被齊襄公所殺。

     (12)楚穆&mdash&mdash春秋時楚國國君,公元前625年&mdash前614年在位。

    殺父自立,亦屬禽一獸之行。

     (13)幾&mdash&mdash音jī(機),希望。

     (14)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mdash&mdash黃帝,傳說力古代帝王,姓姬,号軒轅氏、有熊氏。

    炎帝、傳說為上古姜姓部落首領,号烈山氏。

    炎帝擾亂各部落,黃帝得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啄鹿東南)打敗炎帝。

     (15)罴&mdash&mdash音p(皮),熊的一種。

     í (16)&mdash&mdash音ch&ugra一ve(初)。

    《爾雅釋獸》:&ldquo,獌,似狸。

    &rdquo但比狸大。

     (17)鵰&mdash&mdash王叔岷:&ldquo《藝文類聚》九十、九一、《初學記》二二、《禦覽》兒一九、《玉海》八三引&lsquo鵰&rsquo上井有&lsquo以&rsquo字,當從之。

    今本捝(脫)&lsquo以&rsquo字,文意不完。

    &rdquo (18)鹖&mdash&mdash似野雞。

    《釋文》:&ldquo一本作鹗。

    &rdquo一胡一懷琛:&ldquo作鹗者是也。

    原文所言皆猛獸、鸷鳥,鹖非鸷鳥,非其倫也。

    以作鹗為是。

    &rdquo鹗,亦稱魚鷹。

     (19)鸢&mdash&mdash音yuān(冤),亦稱&ldquo老鷹&rdquo。

     (20)夔&mdash&mdash音ku(葵),傳為堯、舜時的樂官,一足。

     í (21)擊石拊石&mdash&mdash石,指石制的磐。

    拊,音fǔ(府),擊。

     (22)率&mdash&mdash跟随。

     (23)蕭韶九成&mdash&mdash蕭,竹制的管樂器。

    韶,舜樂名。

    九成,樂曲一終為一成。

    九成,猶九章、九阕。

    箫韶九成,言箫韻之樂,奏九度為一終。

     (24)鳳皇來儀&mdash&mdash謂鳳凰飛來跳舞且有容儀,古人以為是祥瑞。

     (25)而不知接之之道&mdash&mdash《釋文》作&ldquo而人不知接之之道&rdquo,雲:&ldquo一本無人字。

    &rdquo此處指一般人不知接近鳥獸的方法,緊接下來說&ldquo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rdquo,&ldquo人&rdquo與&ldquo聖人&rdquo相對為言,故有&ldquo人&rdquo字為是。

     (26)攝生&mdash&mdash保養身體。

     (27)假&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假&rsquo或作&lsquo暇&rsquo,暇、假皆讀為了。

    &rdquo (28)逮于末世&mdash&mdash逮,及,等到。

    末世,衰亂之世。

     (29)數數&mdash&mdash音shu&ogra一veshu&ogra一ve,常常。

     (30)偏知&mdash&mdash異常的智慧。

     (31)魑魅&mdash&mdash音chī(癡)m&egra一vei(妹):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

     (32)末聚禽一獸蟲蛾&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百獸率舞是也。

    &rdquo 【譯文】 形狀不一定相同而智慧相同,智慧不一定相同而形狀相同。

    聖人選取相同的智慧,而不選取相同的形狀。

    一般人選取相同的形狀而不選取相同的智慧。

    形狀與自己相同的,便親近而喜愛它;形狀與自己不同的,便疏遠而害怕它。

    有七尺長的身軀,手與腳不一樣,頭上長頭發,口中生牙齒,能站立并快步行走的,叫做人,而人未必沒有禽一獸之心。

    即使有禽一獸之心,也以人的形狀而得到他人的親近。

    身上長翅,頭上生角,龇着牙齒,張着腳爪,擡着頭飛,低着頭跑,叫做禽一獸,而禽一獸未必沒有人心。

    即使有人心,也以禽一獸的形狀而被人疏遠。

    扈犧氏、女蝸氏、神農氏、夏後氏,或者是蛇身人面,或者是牛頭虎鼻,他們有不是人的形狀,而有大聖人的道德。

    夏桀王、殷纣王、魯桓公、楚穆王,他們的形狀面貌與七竅都和人一樣,但卻有禽一獸之心,而人們卻堅持以他們有和人一樣的形狀而希望他們有很高的智慧,這是辦不到的。

    黃帝在阪泉的郊野與炎帝作戰時,曾統帥熊、罴、狼、豹、驅、虎為前驅,鵰、鹖、鷹、鸢為旗幟,這是用力量役使禽一獸的例子。

    堯使用夔主管音樂,敲擊着磬鐘,各種野獸跟着跳舞;蕭韶樂曲成了套,鳳凰也來朝拜,這是用樂聲吸引禽一獸的例子。

    那麼禽一獸之心,與人有什麼不同呢?形狀聲音與人不同,一般人便不知道與它們交往的方法。

    聖人沒有什麼不知道,沒有什麼不通曉,所以能吸引并能役使它們。

    禽一獸的智慧有生來就與人相同的,它們都想保養身體,智慧也不比人低。

    雌雄互相匹配,母子互相親愛;避開平地,依托險峻;逃離寒冷,尋求一溫一暖;居住時結夥成群,出行時依次成列;幼生的住在裡面,強壯的住在外面;喝水時互相提攜,吃食時一起叫鳴。

    上古的時候,它們同人類在一起居住,和人類一同出行。

    到了有帝王的時候,才開始被驚吓而散亂了。

    等到衰敗的亂世,它們更是隐藏逃竄,以避免禍患。

    現在東方有個介氏之國,這個國家的人常常懂六畜的語言,大概是有異常智慧的緣故。

    上古的神聖之人,對萬物的性質形态全都明白,對異類的語言聲音全都了解。

    把它們會合聚集起來,對它們進行訓練教授,和對待人民一樣。

    所以先會合鬼神妖怪,然後通達八方人民,最後聚集禽一獸昆蟲,說凡是有血有氣的動物,它們的頭腦智慧相差得并不太遠。

    神聖之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教授訓練所有的動物沒有什麼遺漏。

     【原文】 宋有狙公者①,愛狙。

    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匾焉②,将限其食。

    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ldquo與若芧③,朝三而暮四,足乎?&rdquo衆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ldquo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rdquo衆狙皆伏而喜。

    物之以能鄙相籠④,皆猶此也。

    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衆狙也。

    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注釋】 ①狙公&mdash&mdash狙,音jū(居),猕猴。

    狙公,張湛注:&ldquo好養猿猴者,因謂之狙公也。

    &rdquo ②匮&mdash&mdash缺乏,貧困。

     ③芧&mdash&mdash音x&ugra一ve(序),栎樹,本文指栎實,即橡子。

     ④以能鄙相籠&mdash&mdash籠,音lǒng(垅),籠絡,欺騙。

    《釋文》雲:&ldquo&lsquo能鄙相籠&rsquo,一本作&lsquo智鄙相籠&rsquo。

    &rdquo楊伯峻雲:&ldquo疑作&lsquo智&rsquo者是,下文&lsquo以智籠群愚、衆狙&rsquo正秉此而言。

    &rdquo鄙,吳闿生雲:&ldquo鄙讀為否。

    &rdquo 【譯文】 宋國有個飼養猴子的人,很喜歡猴子。

    他養了一群猴子,能理解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還減少家裡人的生活費用,以滿足猴子的需要。

    不久家裡貧困起來,他打算限制猴子的食物,又怕猴子不聽自己的話,便先欺騙它們說:&ldquo喂你們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嗎?&rdquo衆猴子都跳起來發了怒。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ldquo喂你們橡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嗎?&rdquo猴子們聽了,都趴在地上十分高興。

    動物之間以智慧與否互相籠絡欺騙,都像這個樣子。

    聖人用智慧來籠絡欺騙那些愚笨的人,也就像養猴人用智慧籠絡欺騙那些猴子一樣。

    名義與實際都沒有虧損,卻能使它們時而高興,時而發怒啊! 【原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鬥雞①。

    十日而問:&ldquo雞可鬥已乎?&rdquo曰:&ldquo未也。

    方虛驕而恃氣②。

    &rdquo十日又問。

    曰:&ldquo未也。

    猶應影向③。

    &rdquo十日又問。

    曰:&ldquo未也。

    猶疾視而盛氣④。

    &rdquo十日又問。

    曰:&ldquo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⑤。

     望之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⑥。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耳。

    &rdquo 【注釋】 ①紀渻子&mdash&mdash渻,音shěng(省)。

    一本作&ldquo消&rdquo。

     ②虛驕而恃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無實而自矜者。

    &rdquo ③猶應影向&mdash&mdash向,《釋文》:&ldquo向音響。

    &rdquo林希逸:&ldquo聞響而應,見影而動,則是此心猶為外物所動也。

    &rdquo ④疾視而盛氣&mdash&mdash疾視,怒目而視。

    盛氣,氣勢旺盛。

     ⑤已無變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彼命敵而我不應,忘勝負矣。

    &rdquo ⑥其德全矣&mdash&mdash全德,指氣專志一的精神狀态。

    《天瑞篇》:&ldquo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rdquo這裡講的&ldquo莫加&rdquo的至德,即全德,由下文有&ldquo其在老耄&rdquo,&ldquo雖未及嬰孩之全&rdquo雲雲,可知。

    氣志專一,不為外物所動,如嬰孩,如木雞,如槁木死灰,即為全德。

     【譯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飼養鬥雞。

    周宣王過了十天就問:&ldquo雞可以鬥了嗎?&rdquo回答說:&ldquo不行。

    還沒有真本領,隻知依仗驕傲之氣。

    &rdquo過了十天又問。

    回答說:&ldquo不行。

    它看到别的雞的影子、聽到别的雞的聲音就想應戰。

    &rdquo過了十天又問。

    回答說:&ldquo不行。

    還瞪着眼睛,氣勢旺盛。

    &rdquo過了十天又問。

    回答說:&ldquo差不多了。

    即使别的雞大聲鳴叫,它的情緒也不會變動了。

    看上去像個木頭雞了。

    它的德已經完整了。

    别的雞沒有敢應戰的,隻有轉身逃跑罷了。

    &rdquo 【原文】 惠盎見宋康王①。

    康王蹀足謦欬②,疾言曰:&ldquo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也,不說為仁義者也。

    客将何以教寡人?&rdquo惠盎對曰:&ldquo臣有道于此,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擊之弗中。

    大王獨無意邪?&rdquo宋王曰:&ldquo善。

    此寡人之所欲聞也。

    &rdquo惠盎曰:&ldquo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此猶辱也。

    臣有道于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弗敢擊。

    夫弗敢,非無其志也。

    臣有道于此,使人本無其志也。

    夫無其志也,未有爰利之心也。

    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

    此其賢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③。

    大王獨無意邪?&rdquo宋王曰:&ldquo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rdquo惠盎對曰:&ldquo孔墨是已④。

    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願安利之⑤。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竟之内⑥,皆得其利矣。

    其賢于孔墨也遠矣。

    &rdquo宋王無以應。

    惠盎趨而出。

    宋王謂左右曰:&ldquo辯矣,客之以說服寡人也⑦。

    &rdquo 【注釋】 ①惠盎&mdash&mdash張湛往:&ldquo惠盎,惠施之族。

    &rdquo惠施,戰國時宋國人,曾為魏國宰相,善辯,與莊子善。

    宋康王&mdash&mdash《呂氏春秋·順說篇》高誘注:&ldquo康王,宋昭公曾孫,辟公之子,名侵,立十一年,僭号稱王。

    四十五年,大為不道,故曰宋子不足仁義者也。

    齊湣王伐滅之。

    &rdquo ②蹀足謦欬&mdash&mdash蹀,音dié (蝶),頓足。

    謦欬,音qǐng(請)k&agra一vei(忾),咳嗽。

     ③四累&mdash&mdash陶鴻慶:&ldquo累,層累也,猶言四層之上也。

    &rdquo ④墨&mdash&mdash指墨子(約前468&mdash&mdash前376年)春秋末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宋國人,後長期住魯國。

    主張&ldquo兼愛&rdquo、&ldquo尚賢&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明鬼&rdquo。

     ⑤延頸舉踵&mdash&mdash伸長頸項,踮起腳跟,形容殷切盼望。

     ⑥竟&mdash&mdash通&ldquo境&rdquo。

     ⑦說&mdash&mdash辯說。

     【譯文】 惠盎拜見宋康王。

    康王正頓着腳咳嗽着,急急地說:&ldquo我所喜歡的是勇敢且有力量的人,不喜歡談論仁義道德的人。

    您打算用什麼來教導我呢?&rdquo惠盎回答說:&ldquo我這裡有一種道術,能使别人即使勇敢,也刺不進我的身體;即使有力量,也打不中我。

    難道大王對此沒有興趣嗎?&rdquo宋康王說:&ldquo好!這正是我所想要聽到的。

    &rdquo惠盎說:&ldquo刺我不進,打我不中,這還是在受侮辱。

    我這裡還有一種道術,能使人雖然勇敢卻不敢刺我,雖有力量卻不敢打我。

    不過不敢并不等于不想。

    我這裡還有一種道術,能使人根本就不想打人。

    不過不想打還沒有愛護幫助你的思想。

    我這裡還有一種道術,能使天下的男人女子沒有不高高興興要愛護幫助你的。

    這比勇敢、有力量要好得多,是比上述四種道術都好的道術。

    難道大王對此沒有興趣嗎?&rdquo宋康王說:&ldquo這正是我所想要得到的。

    &rdquo惠盎說:&ldquo孔子、墨子就是這樣。

    孔丘、墨翟沒有土地卻成為君主,沒有官職卻成為官長,天下的男人女子沒有不伸着脖子、踮着腳盼望他們,希望得到安定和幫助的。

    現在大王是一個擁有萬乘兵車的君主,如果真有這樣的志向,那麼國境之内的百姓,就都會得到好處。

    那恩惠就會比孔丘、墨翟多得多了。

    &rdquo宋康王無話可說。

    惠盎快步走了出去。

    宋康王對身邊的人說:&ldquo會說話啊,客人竟然這樣辯說把我說服了。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