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二

關燈
【原文】 顔回問乎仲尼曰①:&ldquo吾嘗濟乎觞深之淵矣②,津人操舟若神③。

    吾問焉,曰:&lsquo操舟可學邪?&rsquo曰:&lsquo可。

    能遊者可教也,善遊者數能④。

    乃若夫沒人⑤,則未嘗見舟而谡操之者也⑥。

    &rsquo吾問焉,而不告。

    敢問何謂也?&rdquo仲尼曰:&ldquo⑦!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⑧,而未達其實,而固且道與⑨?能遊者可教也⑩,輕水也:善遊者之數能也,忘水也(11)。

    乃若夫沒人之未嘗見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12)。

    覆卻萬物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13),惡往而不暇?以瓦摳者巧(14),以鈎樞者憚(15),以黃金摳者惛(16)。

    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

    凡重外者拙内(17)。

    &rdquo 【注釋】 ①顔回&mdash&mdash字子淵,魯國人,孔子弟子。

     ②觞&mdash&mdash古代盛酒器。

     ③津人&mdash&mdash擺渡的船夫。

     ④數能&mdash&mdash不學自能,猶天生之能。

    數,命數,定數。

     ⑤沒人&mdash&mdash能在水下潛泳之人。

     ⑥谡操&mdash&mdash谡,音s&ugra一ve(速),起立。

    谡操,拿起舵就能掌船。

     ⑦&mdash&mdash《釋文》雲:&ldquo音衣,與譩同,歎聲也。

    &rdquo ⑧玩&mdash&mdash玩味,研讨。

     ⑨而固且道與&mdash&mdash張湛注釋為&ldquo今且為汝說之也。

    &rdquo陶鴻慶釋為&ldquo固不足以知道也。

    &rdquo&ldquo下文&lsquo壺子曰:吾與汝貫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rsquo,注引向秀曰&lsquo夫實由文顯,道以事彰&rsquo雲雲,正得其旨。

    疑此文&lsquo且&rsquo亦當作&lsquo得&rsquo,古文&lsquo&rsquo字壞其下半,遂誤為且矣。

    &rdquo陶說可以。

    ⑩能遊者&mdash &mdash陶鴻慶:&ldquo&lsquo能遊者&rsquo下當有&lsquo之&rsquo字。

    &rdquo (10)忘水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忘水則無矜畏之心。

    &rdquo (11)卻&mdash&mdash退。

     (12)方&mdash&mdash并。

     (13)陳&mdash&mdash陳列。

    舍&mdash指心。

    張湛:&ldquo神明所居,故謂之舍。

    &rdquo (14)摳&mdash&mdash《釋文》雲:&ldquo摳,探也,以手藏物探而取之曰摳。

    &rdquo (15)鈎&mdash&mdash《釋文》雲:&ldquo鈎,銀銅為之。

    &rdquo憚&mdash&mdash怕,畏懼。

     (16)惛&mdash&mdash迷糊。

     (17)重外者拙内&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唯忘内外,遺輕重,則無巧拙矣。

    &rdquo 【譯文】 顔回問孔子說:&ldquo我曾坐船渡過像酒壺一樣陡的深淵,渡船的船夫掌船十分神妙。

    我問他:&lsquo掌船可以學嗎?&rsquo他說:&lsquo可以。

    能遊泳的人可以教會,善于遊泳的人不需要學習自己就會。

    至于那些能在深水中潛泳的人,即使從未見過船,拿起舵也能掌船。

    &rsquo我問他原因,他不告訴我。

    請問這怎麼講呢?&rdquo孔子說:&ldquo唉!我和你在書本上讨論這件事已經很久了,卻并沒有明白它的實際内容,又何況要了解道術呢?能夠遊泳的人可以教會他,是因為他不怕水;善于遊泳的人不需要學習自己就會,是因為他忘了那是水。

    至于那些能在深水中潛泳的人,即使從未見過船,拿起舵也能掌船,這是因為他把深淵看成是山陵,把翻船看成是車子從山坡上後退了。

    千萬件翻船、退車一類的事擺在他面前,他也不放心上,幹什麼事不自一由自在呢?用瓦片投擲的人很有技巧,用銀鈎投擲便有些害怕,用黃金投擲就昏昏沉沉了。

    技巧是一樣的,而有所顧惜,是因為看重身外之物了。

    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心裡的素質一定很拙劣。

    &rdquo 【原文】 孔子觀于呂梁①,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②,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③。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棠行④。

    孔子從而問之,曰:&ldquo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裡,鼋鼍魚鼈所不能遊,向吾見子道之⑤,以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了并流将承子。

    子出而被發行歌,吾以子為鬼也。

    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rdquo曰:&ldquo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⑥。

    與赍俱入⑦,與汩偕出⑧,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

    &rdquo孔子曰:&ldquo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也?&rdquo曰:&ldquo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rdquo 【注釋】 ①呂梁&mdash&mdash一說在一江一蘇彭城,誤。

    司馬彪:&ldquo呂梁在離石縣西是也。

    《水經注》雲: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裡。

    其水西流,曆于呂梁之山。

    而為呂梁洪。

    昔呂梁未辟,河出盂門之上。

    蓋大禹所辟以通河也。

    今離石縣西曆山尋河,并無過峘,至是乃為巨險,即呂梁矣。

    在離石北以東百有餘裡。

    &rdquo離石縣在今山西省。

     ②鼍&mdash&mdash音tuó(駝),即揚子鳄。

     ③并流而承之&mdash&mdash《釋文》:&ldquo并音傍。

    《史記》、《漢書》傍海、傍河皆作并。

    承音拯。

    《方言》:出溺為承。

    &rdquo ④棠行&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棠當作塘,行當作下。

    &rdquo ⑤道&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道當為蹈。

    &rdquo ⑥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故猶素也。

    任其真素,則所遇而安也。

    順性之理,則物莫之逆也。

    自然之理不可以智知,知其不可知,謂之命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一習一其故,安其性,忽然神會,以成其命,得之不自知也。

    &rdquo&ldquo命者,契乎神道也。

    &rdquo ⑦赍&mdash&mdash音q(齊)。

    周克昌雲:&ldquo赍通齊,又假作&lsquo臍&rsquo,引申為中心、 í中央之義。

    本文特指漩渦之中心部分。

    &rdquo ⑧汩&mdash&mdash音gǔ(骨),湧出的泉水。

    《莊子·達生》郭象注:&ldquo回伏而湧出者,汩也。

    &rdquo 【譯文】 孔子在呂梁山遊覽,看見瀑布有幾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濺出三十裡,鼋鼍魚鼈也不能遊動,卻看見一個男人在那裡遊泳,以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一殺的人,便叫弟子順着水流去救他。

    誰知這個人遊了幾百步又出來了,披着頭發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孔子趕上去問他說:&ldquo呂梁瀑布有幾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濺出三十裡,鼋鼍魚鼈也不能遊動,剛才我看見你在水裡面遊,以為是有痛苦而想自一殺的人,便叫弟子順着水流去救你。

    你出來後披着頭發,一面走一面唱歌,我以為你是鬼怪。

    但仔細看你,仍然是人。

    請問遊泳有道術嗎?&rdquo那人說:&ldquo沒有,我沒有什麼道術。

    我從這裡的水的流勢起步,順着水有本性起伏,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與漩渦一起進入水流的中心,與湧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順從水的流動方向而不另出已見,這就是我遊泳的方法。

    &rdquo孔子問:&ldquo什麼叫從這裡的條件起步,順着水的本性成長,不知不覺就成功了?&rdquo那人說:&ldquo我生在山區就安心住在山上,這就是從這裡的條件起步;長在水邊就安心住在水邊,這就是順着水的本性成長;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成功卻成功了,這就是不知不覺的成功。

    &rdquo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見痀偻者承蜩①,猶掇之也②。

    仲尼曰:&ldquo子巧乎!有道邪?&rdquo曰:&ldquo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墜③,則失者锱铢④;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也⑤,若橛株駒⑥;吾執臂若槁木之枝⑦。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⑧,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rdquo孔子顧謂弟子曰:&ldquo用志不分,乃疑于神⑨。

    其痀偻丈人之謂乎!&rdquo丈人曰:&ldquo汝逢衣徒也⑩,亦何知問是乎?修汝所以,而後載言其上。

    &rdquo 【注釋】 ①痀偻&mdash&mdash駝背。

    《莊子·達生》成玄英疏:&ldquo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rdquo承蜩&mdash&mdash成玄英疏:&ldquo承蜩,取蟬也。

    &rdquo蜩,音tiáo(條),蟬。

     ②掇&mdash&mdash拾取。

     ③垸&mdash&mdash音huán(環),通&ldquo丸&rdquo。

     ④锱铢&mdash&mdash锱铢,古代重量單位。

    按《孫子算經》卷上,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二十四铢為一兩。

    古人常用來比喻微小的數量。

     ⑤吾處也&mdash&mdash許維遹:&ldquo&lsquo處&rsquo下捝(脫)&lsquo身&rsquo字。

    &lsquo吾處身&rsquo與下文&lsquo吾執臂&rsquo對言。

    《釋文》有&lsquo身&rsquo字,《莊子·達生篇》亦有&lsquo身&rsquo字,可據補。

    &rdquo ⑥若橛株駒&mdash&mdash橛,短木。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

    株駒,《莊子·達生》 作&ldquo株拘&rdquo,有盤根錯節之意。

    張湛注:&ldquo崔撰曰:橛株駒,斷樹也。

    &rdquo ⑦吾執臂&mdash&mdash王叔岷:&ldquo&lsquo執臂&rsquo下當有&lsquo也&rsquo字,乃與上文句法一律。

    《莊子·達生篇》正有&lsquo也&rsquo字。

    &rdquo ⑧不反不側&mdash&mdash陳鼓應:&ldquo不反不側,形容内心凝靜,心無二念。

    &rdquo ⑨疑于神&mdash&mdash疑,王叔岷:&ldquo疑猶拟也。

    《莊子·天地篇》&lsquo子非夫博學以拟聖&rsquo,《淮南·俶真篇》作&lsquo疑&rsquo,即其比。

    &rdquo ⑩逢衣&mdash&mdash儒服。

    《釋文》:&ldquo《禮記·儒行篇》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

    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鄭玄注雲:逢猶大也,謂大掖之衣。

    向秀曰:儒服寬而長大者。

    &rdquo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經過一片樹林,看見一位駝背老人在粘蟬,就像撿東西一樣容易。

    孔子問:&ldquo您真巧啊!有道術嗎?&rdquo那人答道:&ldquo我有道術。

    經過五六個月的訓練,我把二個泥丸摞在竹竿頭上而不會掉下來,粘蟬失手的次數就很少了;摞三個而不會掉下來,粘蟬失手的次數隻有十分之一;摞五個而不會掉下來,粘蟬就像撿東西一樣了。

    我站在地上,像殘斷的樹樁;我伸出手臂,像枯槁的樹枝。

    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很多,而我隻知道蟬的翅膀。

    我心無二念,不用任何事物分散我對蟬的翅膀的注意力,為什麼會粘不到呢?&rdquo孔子回頭對弟子說:&ldquo心志專一而不分散,就會達到神妙境界。

    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吧!&rdquo老人說:&ldquo你這個穿長袍大褂的儒者,怎麼想起來問這件事呢?好好研究你的仁義之道,然後把這些事記載下來吧。

    &rdquo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①,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②。

    其父曰:&ldquo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

    &rdquo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故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齊智之所知,則淺矣。

     【注釋】 ①漚&mdash&mdash音ōu(歐),通&ldquo鷗&rdquo。

    《釋文》:&ldquo漚音鷗,漚鳥,水鸮也,今江湖畔形色似白鴿而群飛者是也。

    &rdquo ②住&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住當作數。

    &rdquo王叔岷:&ldquo《藝文類聚》九二、《禦覽》九二五、《爾雅翼》十七、《容齋四筆》十四、《記纂淵海》五六、《事文類聚·複集》四六、《合壁事類·别集》六九、《韻府群玉》八、《天中記》五九引皆作數。

    &rdquo 【譯文】 海邊有個喜歡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上去,跟鷗鳥玩耍,鷗鳥來玩的有成百隻以上。

    他父親說:&ldquo我聽說鷗鳥都愛跟你遊玩,你抓一隻來,我玩玩。

    &rdquo第二天他來到海上,鷗鳥都在空中飛翔而不下來。

    所以說:&ldquo最好的語言是沒有語言,最高的作為是沒有作為。

    同别人比試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淺陋的。

     【原文】 趙襄子率徒十萬狩于中山①,藉芿燔林②,扇赫百裡。

    有一人從石壁中出,随煙燼上下,衆謂鬼物。

    火過,徐行而出,若無所經涉者。

    襄子怪而留之。

    徐而察之:形色七竊,人也;氣息音聲,人也。

    問:&ldquo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火?&rdquo其人曰:&ldquo奚物而謂石?奚物而謂火?&rdquo襄子曰:&ldquo而向之所 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

    &rdquo其人曰:&ldquo不知也。

    &rdquo魏文侯聞之③,問子夏曰④:&ldquo彼何人哉?&rdquo子夏曰:&ldquo以商所聞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無得傷閡者⑤,遊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rdquo文侯曰:&ldquo吾子奚不為之?&rdquo子夏曰:&ldquo刳心去智⑥,商未之能。

    雖然,試語之有暇矣。

    &rdquo文侯曰:&ldquo夫子奚不為之?&rdquo子夏曰:&ldquo夫子能之而能不為者也。

    &rdquo文侯大說⑦。

     【注釋】 ①趙襄子&mdash&mdash名毋卹,一作無恤,戰國初趙國的國君,公元前475年至前425年在位。

    狩&mdash&mdash張湛:&ldquo火敗曰狩。

    &rdquo中山&mdash&mdash王重民:&ldquo《禦覽》五十一、《類聚》八十并引&lsquo中山&rsquo作&lsquo山中&rsquo。

    &rdquo楊伯峻:&ldquo中山,春秋時為鮮虞,戰國時力中山國,在今河北保定地區定縣一帶。

    &rdquo ②藉芿燔林&mdash&mdash藉,踐踏。

    芿,音rěng(仍),亂草。

    燔,音fán(凡),焚燒。

     ③魏文侯&mdash&mdash名斯,戰國初魏國的國君,公元前445年至前396年在位。

     ④子夏&mdash&mdash姓蔔,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⑤閡&mdash&mdash阻礙。

     ⑥刳&mdash&mdash音k&ugra一ve(枯),剖開并挖空。

     ⑦說&mdash&mdash音yu&egra一ve(悅),通&ldquo悅&rdquo。

     【譯文】 趙襄子率領仆從十萬人在中山打獵,踐踏雜草,燒毀樹林,烈炎燒及百裡之遠。

    有個人從石壁中走出來,跟随着煙火忽上忽下,大家以為是鬼。

    火勢過去以後,他慢慢地走出來,像什麼也沒有經曆過一樣。

    趙襄子感到奇怪,便留住他。

    慢慢地觀察他,看他的形貌、膚色與七竅是人,氣息聲音也是人,于是問他:&ldquo什麼道術使你能住在石壁中?什麼道術使你能進入火焰中?&rdquo那人說:&ldquo什麼東西叫做石壁?什麼東西叫做火焰?&rdquo趙襄子說:&ldquo你剛才出來的地方就是石壁,你剛才所踩過的東西就是火焰。

    &rdquo那人說:&ldquo我不知道。

    &rdquo魏文侯聽說後,問子夏說:&ldquo那是個什麼樣的人?&rdquo子夏說:&ldquo以我從孔子那裡聽來的話說,中和之人與萬物完金混同,因而萬物不能傷害與阻礙他,在金石中遊玩,在水火中行走,都是可以的。

    &rdquo魏文侯又問:&ldquo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呢?&rdquo子夏說:&ldquo挖掉心肺,抛棄思慮,我不能辦到。

    即使這樣,姑且說一說還是有可能的。

    &rdquo文侯說:&ldquo孔子為什麼不這樣做呢?&rdquo子夏說:&ldquo他老人家能辦得到,但是不願意這樣做。

    &rdquo文侯十分高興。

     【原文】 有神巫自齊來處于鄭,命曰季鹹①,知人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如神。

    鄭人見之,皆避而走②。

    列子見之而心醉③,而歸以告壺丘子④,曰:&ldquo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rdquo壺子曰:&ldquo吾與汝無其文,未既其實⑤,而固得道與?衆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⑥?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

    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rdquo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ldquo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數矣。

    吾見怪焉,見濕灰焉⑦。

    &rdquo列子入,涕泣沾衿⑧,以告壺子。

    壺子曰:&ldquo向吾示之以地文⑨,罪乎不誫不止⑩,是殆見吾杜德幾也(11)。

    嘗又與來!&rdquo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ldquo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12)。

    灰然有生矣(13),吾見杜權矣(14)。

    &rdquo列子入告壺子。

    壺子曰:&ldquo向吾示之以天壤(15),名實不入(16),而機發于踵(17),此為杜權。

     是殆見吾善者幾也(18)。

    嘗又與來!&rdquo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ldquo子之先生坐不齋(19),吾無得而相焉。

    試齋,将且複相之。

    &rdquo列子入告壺子。

    壺子曰:&ldquo向吾示之以太沖莫眹(20),是殆見吾衡氣幾也(21)。

    鲵旋之潘為淵(22),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23),沃水之潘為淵(24),氿水之潘為淵(25),雍水之潘為淵(26),汧水之潘為淵(27),肥水之潘為淵(28),是為九淵焉(29)。

    嘗又與來!&rdquo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30)。

    壺子曰:&ldquo追之!&rdquo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報壺子,曰:&ldquo已滅矣,已失矣,吾不及也。

    &rdquo壺子曰:&ldquo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31)。

    吾與之虛而猗移(32),不知其誰何(33)。

    因以為茅靡(34),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rdquo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爂,食稀如食人(35),于事無親,雕瑑複撲(36),塊然獨以其形立,然而封戎(37),壹以是終(38)。

     【注釋】 ①命曰季鹹&mdash&mdash命,通&ldquo名&rdquo。

    《釋文》:&ldquo季鹹,姓季名鹹,鄭人也。

    &rdquo②皆避而走&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不喜自聞死日也。

    &rdquo ③列子見之而心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迷惑其道也。

    &rdquo ④壺子&mdash&mdash壺丘子林,列子之師,鄭人。

     ⑤無其文&mdash&mdash王叔岷:&ldquo上文顔回問津人操舟章作&lsquo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達其實&rsquo,&lsquo玩&rsquo字義長。

    疑&lsquo既&rsquo即&lsquo玩&rsquo之誤,下&lsquo既&rsquo字亦當作&lsquo玩&rsquo。

    其作&lsquo無&rsquo者,&lsquo玩&rsquo壞為&lsquo元&rsquo,傳寫因易為無耳。

    &rdquo ⑥而又奚卵焉&mdash&mdash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引陳壽昌說:&ldquo有雌無雄,無以生卵,以喻有文無實,不得謂之道。

    &rdquo ⑦濕灰&mdash&mdash陳鼓應:&ldquo喻其毫無生氣。

    &rdquo又引林雲銘:&ldquo死灰尚有或燃之時,濕灰則不能。

    &rdquo ⑧衿&mdash&mdash古代衣服的一交一領,引申為胸襟。

     ⑨地文&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塊然若土也。

    &rdquo ⑩罪乎不誫不止&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罪,或作萌。

    &rdquo王叔岷:&ldquo此當以作&lsquo萌&rsquo為是。

    萌有生義,&lsquo萌乎不誫不止&rsquo,猶雲&lsquo生于不動不止&rsquo,正對上文&lsquo子之先生死矣&rsquo而言,意甚明白。

    &rdquo《釋文》:&ldquo罪本作萌。

    誫音振。

    崔譔曰:不誫不止,如動不動也。

    &rdquo (11)杜德幾&mdash&mdash幾,《莊子·應帝王》作&ldquo機&rdquo。

    陳鼓應:&ldquo杜德機,杜塞生機。

    杜,閉塞。

    德幾,猶生機。

    &rdquo (12)廖&mdash&mdash音chōu(抽),恢複元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