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squo貌像聲色&rsquo而言。
注引向秀曰&lsquo同是形色之物耳&rsquo,則向所注《莊子》本有&lsquo形&rsquo字。
一江一南古《藏》本《莊子》正作&lsquo是形色而已&rsquo,當據正。
說本奚侗《莊子補注》。
&rdquo ⑥深&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深當作一婬一。
&rdquo《釋文》:&ldquo深音一婬一。
&rdquo ⑦造&mdash&mdash到,至。
《釋文》:&ldquo造,至也。
&rdquo ⑧郤&mdash&mdash音x(隙),通&ldquo隙&rdquo,空隙。
&igra一ve ⑨遌&mdash&mdash音&egra一ve(鄂),遇到。
慴&mdash&mdash即懾,音sh&egra一ve,害怕。
⑩而況得全于天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得全于天者,自然無心,委順理也。
&rdquo 【譯文】 列子問關尹說:&ldquo道術最高的人在深水中遊泳不會窒息,站在火中不感到熾熱,在最高的地方行走不至于戰栗。
請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rdquo關尹說:&ldquo這是積聚了純真之氣的結果,而不是聰明、技巧和果敢所能辦到的。
坐下!我給你講。
凡是有相貌、形狀、聲音和顔色的,都是物。
物與物為什麼會差别很大呢?是什麼使某些物比其它物高出一頭呢?不過是形貌與聲色罷了。
而那些高級的物可以達到沒有聲色形貌的程度,以圭于達到沒有變化的程度,到了這種程度時你要想考察個透徹,又怎麼能獲得完全正确的認識呢?這種物将表現出平常的的狀态,隐藏于無頭無尾的循環之中,運動在萬事萬物的始終。
完善你的性,培養你的氣,深藏你的德,與最高級的物相貫通。
如果能這樣,你的天賦的純真之氣就會積聚完整,你的精神就不會有空缺,那外物又怎麼能侵入井影響你呢?喝醉酒的人從車上跌落下來,雖然有傷卻不會死亡。
骨骼與别人相同,而損傷卻比别人輕,就是因為他的精神完整。
坐車沒有知覺,跌落也沒有知覺,死亡、生存、驚恐、懼怕等觀念都侵入不到他的心中,因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怕。
他因為醉酒而使精神完整尚且如此,又何況積聚了完整的天賦純真之氣呢?聖人把自己隐藏在天賦的純真之氣中,所以沒有任何外物能傷害他。
&rdquo 【原文】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①,引之盈貫②,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镝矢複沓③,方矢複寓④。
當是時也,猶象人也⑤。
伯昏無人曰:&ldquo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⑥。
當與汝登高山⑦,履危石,臨百仞之淵⑧,若能射乎?&rdquo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⑨,足二分垂在外⑩,揖禦寇而進之(11)。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12)。
伯昏無人曰:&ldquo夫至人者,上闚青天(13),下潛黃泉(14),揮斥八極(15),神氣不變。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16),爾于中也殆矣夫(17)!&rdquo 【注釋】 ①伯昏無人&mdash&mdash《莊子·德充符》成玄英疏:&ldquo伯昏無人,師者之嘉号也。
伯,長也。
昏,暗也。
德居物長,韬光若暗,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② 引之滿貫&mdash&mdash引之,指引弦。
貫,《莊子·田子方》釋文引司馬雲:&ldquo镝也。
&rdquo即箭頭。
③镝矢複沓&mdash&mdash沓,音t&agra一ve(踏),重合。
《楚辭天問》:&ldquo天何所沓?&rdquo王逸注:&ldquo沓,合也。
&rdquo镝矢複沓,後一支箭的箭頭與前一支箭的箭尾幾乎重合,形容動作之敏捷。
④方矢複寓&mdash&mdash寓,寄寓。
方矢複寓,前一支箭剛射出,後一支箭又已放上弓弦,形容動作之敏捷。
⑤象人&mdash&mdash木偶、泥俑之類,因其像人而非人,故稱象人。
⑥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mdash&mdash《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言汝雖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懷無心,不射之射也。
&rdquo ⑦當&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當即傥,若也,如也。
《韓非子·人生篇》&lsquo當使虎豹失其爪牙,則人必制之矣&rsquo,當即傥也,可證。
&rdquo ⑧百仞&mdash&mdash《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
&rdquo ⑨背逡巡&mdash&mdash逡,音qūn。
逡巡,退卻。
《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逡巡,猶卻行也。
&rdquo背逡巡,背着深淵往後退。
⑩足二分垂在外&mdash&mdash李鐘豫《語體莊子》雲:&ldquo腳下有十分之二懸空。
&rdquo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雲:&ldquo三分其足,一分在岸,二分垂于虛處。
&rdquo今譯文取後說。
(11)揖&mdash&mdash拱手為禮。
(12)踵&mdash&mdash腳後跟。
(13)闚&mdash&mdash即窺,從小孔或隐僻處偷看。
(14)黃泉&mdash&mdash地下的泉水,亦指一陰一間。
(15)揮斥八極&mdash&mdash揮斥,《莊子·田子方》郭象注:&ldquo猶縱放也。
&rdquo八極,八方,是四方(東、南、西、北)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總稱。
(16)怵然&mdash&mdash怵,音ch&ugra一ve(觸)。
怵然,恐懼的樣子。
恂,音xún(旬),通眴(xu&agra一ven炫),眴通眩,眼花。
恂目之志,指恐懼之心。
(17)爾于中也殆矣夫&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夫至道之人自得于天地之間,神氣獨主,憂樂不能入也。
今汝尚恐懼之若此,豈近乎道者耶?汝于是終始初一習一耳,未能得其妙也。
&rdquo中,奚侗:&ldquo中讀如字,謂民中也。
&rdquo 【譯文】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
他拉滿了弓弦,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的肘上,然後射出箭去,一箭連着一箭,前一箭剛射出,後一箭已拉滿弦。
在這個時候,他全身貫注,像木偶一樣一動也不動。
伯昏無人說:&ldquo你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無心的射箭。
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岩石上,面臨着萬丈深淵,你還能射嗎?&rdquo于是伯昏無人便領他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岩石上。
當臨近萬丈深淵時,他背對着深淵往後退,雙腳已有三分之二懸空了,才拱手作揖,請列禦寇上來。
列禦寇早已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腳後跟。
伯昏無人說:&ldquo道術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潛入黃泉,他遨遊八方,精神和真氣都不會改變,現在你全身發抖,心中十分恐懼,你的這種心理也太糟糕了!&rdquo 【原文】 範氏有子曰子華,善養私名①,舉國服之。
有一寵一于晉君,不仕而居三卿 之右②。
目所偏視,晉國爵之;口所偏肥③,晉國黜之。
遊其庭者侔于朝④。
子華使其俠客以智鄙相攻,強弱相淩⑤,雖傷破于前,不用介意。
終日夜以此為戲樂,國殆成俗。
禾生、子伯,範氏之上客,出行,經坰外,宿于田更商丘開之舍⑥。
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與言子華之名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
商丘開先窘于饑寒⑦,潛于牖北聽之⑧。
因假糧荷畚之子華之門⑨。
子華之門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軒⑩,緩步闊視(11)。
顧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檢,莫不眲之(12)。
既而狎侮欺诒(13),擋秘挨枕(14),亡所不為。
商丘開常無愠容,而諸客之技單(15),憊于戲笑。
遂與商丘開俱乘高台(16),于衆中謾言曰:&ldquo有能自投下者,賞百金。
&rdquo衆皆競應。
商丘開以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飛鳥,揚于地(17),骪骨無(18)。
範氏之一黨一以為偶然,未讵怪也(19)。
因複指河曲之一婬一隈曰(20):&ldquo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
&rdquo商丘開複從而泳之。
既出,果得珠焉。
衆昉同疑(21)。
子華昉今豫肉食衣帛之次(22)。
俄而範氏之藏大火。
子華曰:&ldquo若能入火取錦者,從所得多少賞若。
&rdquo商丘開往無難色,入火往還,埃不漫(23),身子焦。
範氏之一黨一以為有道,乃共謝之曰:&ldquo吾不知子之有道而涎子(24),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
子其愚我也,子其聾我也,子其盲我也。
敢問其道。
&rdquo商丘開曰:&ldquo吾亡道。
雖吾之心,亦不知所以。
雖然,有一于此,試與子言之。
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聞譽範氏之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
吾誠之無二心,故不遠而來。
及來,以子一黨一之言皆實也,唯恐誠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25),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
物亡迕者(26),如斯而已。
今昉知子一黨一之誕我,我内藏猜慮,外矜觀聽(27),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熱(28),惕然震悸矣(29)。
水火豈複可近哉?&rdquo自此之後,範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必下車而揖之。
宰我聞之(30),以告仲尼。
仲尼曰:&ldquo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
動天地,感鬼神,橫六一合(31),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商丘開信僞物猶不逆,況彼我皆誠哉?小子識之(32)!&rdquo 【注釋】 ①私名&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遊俠之徒也。
&rdquo許維遹:&ldquo&lsquo名&rsquo疑為&lsquo客&rsquo之壞字。
注&lsquo遊俠之徒也&rsquo,則原文本作&lsquo客&rsquo明矣。
又下文&lsquo子華使其俠客&rsquo。
正承此而言。
&rdquo ②三卿之右&mdash&mdash三卿,又稱三公。
周代有兩說:一說為司馬、司徒、司空;一說為太師、太傅、太保。
右,古代崇尚右邊,故以右指較高的地位。
③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音鄙。
肥,薄也。
&rdquo ④侔&mdash&mdash《釋文》:&ldquo侔音謀,齊也。
&rdquo。
⑤相淩&mdash&mdash《釋文》:&ldquo相淩,一本作相擊。
&rdquo ⑥坰,音jiōng,遙遠的郊外。
田更&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更當作叟。
&rdquo ⑦窘&mdash&mdash被因迫。
⑧牖北&mdash&mdash牖,音yǒu(有),窗。
俞樾:&ldquo牖北,疑當作北牖。
&rdquo⑨假糧荷畚&mdash&mdash假,借。
荷,擔。
畚,古代用草繩做的盛器,後編竹為之,即畚箕。
&rdquo ⑩缟衣乘軒&mdash&mdash缟衣,絹綢之衣。
軒,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輕便車,車箱前頂較高,用漆有畫紋或加皮飾的席子作障蔽。
(11)闊&mdash&mdash《釋文》:&ldquo闊,遠也,廣也。
&rdquo (12)眲&mdash&mdash音n&egra一ve(讷),輕視。
(13)狎侮欺诒&mdash&mdash狎侮,輕慢戲弄。
诒,音d&agra一vei(殆),欺騙。
(14)擋挨抌&mdash&mdash擋,捶打。
,推擊。
挨,音ǎi(矮),推,抌,音sh&egra一ven(甚),擊背。
(15)單&mdash&mdash《釋文》:&ldquo單音丹,盡也。
&rdquo周克昌:&ldquo&lsquo單&rsquo通&lsquo殚&rsquo,故為&lsquo盡&rsquo義。
《漢書·韓信傳》:&lsquo糧食單竭&rsquo。
其于《杜欽傳》則作&lsquo殚天下之财以奉一婬一侈。
&rsquo&lsquo單&rsquo即&lsquo殚&rsquo也。
&rdquo (16)乘&mdash&mdash登。
任大椿:&ldquo《漢書·張湯傳》:&lsquo乃遣山乘鄣。
&rsquo師古曰:&lsquo乘,登也。
&rdquo《陳湯傳》:&lsquo乘城呼?&rsquo師古曰:&lsquo乘,登也。
&rsquo&rdquo (17)揚&mdash&mdash飛起,飄起。
(18)骪骨無&mdash&mdash骪,同肌。
音huǐ,(毀),同毀。
(19)讵&mdash&mdash《釋文》:&ldquo讵&rdquo作&ldquo巨&rdquo,雲:&ldquo巨,大也。
&rdquo (20)一婬一隈&mdash&mdash一婬一,《釋文》:&ldquo一婬一音深。
&rdquo隈,彎曲處。
(21)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昉,始也。
&rdquo (22)豫&mdash&mdash通&ldquo與&rdquo,參與。
次&mdash&mdash中間,行列。
(23)埃不漫&mdash&mdash埃,塵埃,本文指煙塵。
漫,沾污。
(24)誕&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誕,欺也。
&rdquo (25)措&mdash&mdash安放。
(26)迕&mdash&mdash音wǔ(午),逆。
(27)矜&mdash&mdash顧惜。
(28)怛&mdash&mdash音dá(達),畏懼。
(29)惕然&mdash&mdash恐懼貌。
(30)宰我&mdash&mdash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
(31)六一合&mdash&mdash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32)小子&mdash&mdash古代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識&mdash&mdash音zh(志), &igra一ve通&ldquo志&rdquo,記住, 【譯文】 範家有個叫子華的,喜歡私自蓄養俠客,全國人都佩服他。
他很得晉國國君的一寵一愛,雖然沒有官職,但地位卻在三位公卿之上。
誰被他看中,國君就會給誰爵位;他說誰的壞話,國君就會罷免誰。
在他廳堂上議事的人同朝廷上的一樣多。
子華叫他的俠客中的智者與愚者互攻擊,強者與弱者互相淩辱,雖然受傷流血的人躺在眼前,他也毫不放在心上。
整天整夜以此遊戲取樂,幾乎成為全國的風俗。
禾生和子伯兩人是範家尊貴的俠客,一次出外遊玩,經過荒遠郊野,住在老農商丘開的家裡。
半夜,禾生與予伯兩人談論子華的名聲與勢力,能使活着的人死去,該死的人活下來;富有的人貧窮,貧窮的人富有。
商丘開以前一直為饑寒所困迫,于是悄悄地躲到北邊窗下偷一聽他們的談話。
然後借了糧食,挑上畚箕到了子華的家門口。
子華的門徒都出身于世家大族,身穿綢緞,乘坐高車,邁着四方步,眼睛隻朝天看。
他們瞧見商丘開年老體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整,沒有不小瞧他的。
接着又戲弄、侮辱、欺騙他,推摔捶打,無所不為,商丘開卻沒有一點不高興的樣子。
俠客們的手段用盡了,戲弄、嘲笑得也十分疲憊。
于是同商丘開一起登上高台,人群中有人随意說:&ldquo有能從台上跳下去的,獎賞他一百金。
&rdquo大家都争着響應。
商丘開信以為真,于是首先從台上跳了下去,形狀像一隻飛鳥,飄揚到了地上,肌膚與骨骼都沒有損傷。
範家的門徒以為是偶然成功,因而沒有覺得太奇怪。
于是又指着河灣的深水處說:&ldquo那水裡有寶珠,遊下去可以摸 到。
&rdquo商丘開又跳到了水裡。
遊出水面後,果然得到了寶珠。
大家這才開始覺得奇怪,子華才讓他加入食肉穿綢的行列。
沒多久範家的倉庫發生大火。
子華說:&ldquo你們有能鑽進火中取出綢緞的,根據取出的多少賞賜你們。
&rdquo商丘開毫無難色地鑽進了大火中,來去幾次,煙塵沒有沾污臉面,身體也沒有被燒焦。
範家的門徒以為他有什麼道術,于是一齊向他道歉說:&ldquo我們不知道您有道術而欺哄了您,我們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了您。
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笨蛋,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聾子,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瞎子。
我們大膽地向您請教道術。
&rdquo商丘開說:&ldquo我沒有什麼道術。
就是我的心裡,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雖然這樣,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感覺,姑且向你們說一說。
過去你們中有兩位俠客住在我的家中,我聽到他們贊譽範氏的勢力,能夠使活着的人死去,該死的人活下來;富有的人貧窮,貧窮的人富有。
我真誠地相信,沒有一點懷疑,所以不怕路途遙遠而趕來。
我來了後,又認為你們的話都是真實可靠的,因而隻怕我的誠心不夠,行動得不快,并不知道我的形體到了哪裡,也不知道利害在什麼地方,隻是專心一意罷了。
外物也不能改變我的誠心,如此而已。
今天才知道你們在欺哄我,于是我心中便隐藏着猜測與疑慮,外面要注意所見所聞,回想過去僥幸沒有被燒焦、淹死,現在還害怕得心中發燒,恐懼得全身發抖。
哪能再靠近水火呢?&rdquo從此以後,範氏的門徒在路上遇到乞丐和馬醫這些窮人,再不敢侮辱,一定要下車緻禮。
宰我聽說了這件事,告訴孔子。
孔子說:&ldquo你不知道嗎?最誠心的人,是可以感動萬物的。
可以感動天地,感動鬼神,橫行天下而沒有違抗的人,何止身負危險、出入水火而已呢!商丘開相信假話尚且遭不到阻礙,又何況你我都誠心誠意呢!你們要牢牢記住!&rdquo 【原文】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鴦者①,能養野禽一獸,委食于園庭之内②,雖虎狼鵰鹗之類③,無不柔馴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④;異類雜居,不相搏噬也⑤。
王慮其術終于其身,令毛丘園傳之⑥。
梁鴦曰:&ldquo鴦,賤役也,何術以告爾?懼王之謂隐于爾也,且一言我養虎之法。
風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此有血氣者之性也。
然喜怒豈妄發哉?皆逆之所犯也。
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⑦;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碎之之怒也⑧。
時其饑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之⑨,逆也。
然則吾豈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順之使喜也。
夫喜之複也必怒,怒之複也常喜,皆不中也。
今吾心無逆順者也,則鳥獸之視吾,猶其侪也⑩。
故遊吾園者,不思高林曠澤;寝吾庭者,不願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注釋】 ①周宣王─(?&mdash前782年)西周國王。
厲王子。
公元前828&mdash前782年在位。
牧正&mdash&mdash負責飼養禽一獸的官吏。
②食&mdash&mdash音s(寺),通&ldquo飼&rdquo。
&igra一ve ③鹗&mdash&mdash音&egra一ve(厄),鳥名,亦稱&ldquo魚鷹&rdquo。
④孳尾&mdash&mdash孳,繁殖。
尾,一交一接。
⑤噬&mdash&mdash咬。
⑥毛丘園&mdash&mdash《釋文》雲:&ldquo毛丘園,姓毛,名丘園也。
&rdquo ⑦為其殺之之怒&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恐因殺以緻怒。
&rdquo ⑧為其碎之之怒&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恐因其用力緻怒。
&rdquo ⑨故其殺之&mdash&mdash王重民:&ldquo《莊子·人間世》&lsquo殺之&rsquo作&lsquo殺者&rsquo,當從之。
&lsquo故&rsquo猶&lsquo則&rsquo也,說見《經傳釋詞》。
&rdquo王叔岷:&ldquo疑此文本作&lsquo故其殺之者,逆也&rsquo。
今本此文捝(脫)&lsquo者&rsquo字,《莊子》捝&lsquo之&rsquo字。
&rdquo ⑩侪&mdash&mdash音chái(柴),類。
【譯文】 周宣王時負責飼養禽一獸的官吏手下有個仆役梁鴦,能夠飼養野禽野獸,在園庭中喂養它們,即使是猛虎餓狼、大雕魚鷹之類,沒有不被訓養得柔順的。
雌雄禽一獸一交一配繁殖,生育的禽一獸成群結隊;不同類的禽一獸混雜居住在一起,也不互相打架傷害。
周宣王擔心他的技術沒有傳人,便命令毛丘園向他學習。
梁鴦對毛丘園說:&ldquo我不過是一個低賤的仆役,有什麼技術告訴你?但怕大王說我對你隐瞞,姑且和你談談畜養老虎的方法。
大概順着它就高興,逆着它就發怒,這是有血氣的動物的本性。
但高興與憤怒難道是随便發洩的嗎?都是違背它的一習一俗才觸犯起來的。
喂養老虎,不能用活的動物喂它,怕它因殺死活物時要發怒;不能用整個動物喂它,怕它因撕碎動物時要發怒。
要知道它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飽了,摸透它為什麼會發怒。
虎與人不是一類,虎讨好喂養它的人,是因為喂養的人順着它的緣故;那麼它傷害人,就是因為逆着它的緣故了。
我哪裡敢逆着它使它發怒呢?當然也不順着它使它高興。
高興以後必然是憤怒,憤怒以後常常是高興,都不是适中的态度。
現在我的心是既不違逆也不順從,那麼鳥獸對待我,就像對待它們的同類一樣了。
所以在我的園中遊玩的禽一獸,不思念高大的樹林和空曠的水澤;在我的庭中睡覺的禽一獸,不向往深山和幽谷,這是由事物的規律所決定的。
注引向秀曰&lsquo同是形色之物耳&rsquo,則向所注《莊子》本有&lsquo形&rsquo字。
一江一南古《藏》本《莊子》正作&lsquo是形色而已&rsquo,當據正。
說本奚侗《莊子補注》。
&rdquo ⑥深&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深當作一婬一。
&rdquo《釋文》:&ldquo深音一婬一。
&rdquo ⑦造&mdash&mdash到,至。
《釋文》:&ldquo造,至也。
&rdquo ⑧郤&mdash&mdash音x(隙),通&ldquo隙&rdquo,空隙。
&igra一ve ⑨遌&mdash&mdash音&egra一ve(鄂),遇到。
慴&mdash&mdash即懾,音sh&egra一ve,害怕。
⑩而況得全于天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向秀曰:得全于天者,自然無心,委順理也。
&rdquo 【譯文】 列子問關尹說:&ldquo道術最高的人在深水中遊泳不會窒息,站在火中不感到熾熱,在最高的地方行走不至于戰栗。
請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rdquo關尹說:&ldquo這是積聚了純真之氣的結果,而不是聰明、技巧和果敢所能辦到的。
坐下!我給你講。
凡是有相貌、形狀、聲音和顔色的,都是物。
物與物為什麼會差别很大呢?是什麼使某些物比其它物高出一頭呢?不過是形貌與聲色罷了。
而那些高級的物可以達到沒有聲色形貌的程度,以圭于達到沒有變化的程度,到了這種程度時你要想考察個透徹,又怎麼能獲得完全正确的認識呢?這種物将表現出平常的的狀态,隐藏于無頭無尾的循環之中,運動在萬事萬物的始終。
完善你的性,培養你的氣,深藏你的德,與最高級的物相貫通。
如果能這樣,你的天賦的純真之氣就會積聚完整,你的精神就不會有空缺,那外物又怎麼能侵入井影響你呢?喝醉酒的人從車上跌落下來,雖然有傷卻不會死亡。
骨骼與别人相同,而損傷卻比别人輕,就是因為他的精神完整。
坐車沒有知覺,跌落也沒有知覺,死亡、生存、驚恐、懼怕等觀念都侵入不到他的心中,因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怕。
他因為醉酒而使精神完整尚且如此,又何況積聚了完整的天賦純真之氣呢?聖人把自己隐藏在天賦的純真之氣中,所以沒有任何外物能傷害他。
&rdquo 【原文】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①,引之盈貫②,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镝矢複沓③,方矢複寓④。
當是時也,猶象人也⑤。
伯昏無人曰:&ldquo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⑥。
當與汝登高山⑦,履危石,臨百仞之淵⑧,若能射乎?&rdquo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⑨,足二分垂在外⑩,揖禦寇而進之(11)。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12)。
伯昏無人曰:&ldquo夫至人者,上闚青天(13),下潛黃泉(14),揮斥八極(15),神氣不變。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16),爾于中也殆矣夫(17)!&rdquo 【注釋】 ①伯昏無人&mdash&mdash《莊子·德充符》成玄英疏:&ldquo伯昏無人,師者之嘉号也。
伯,長也。
昏,暗也。
德居物長,韬光若暗,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② 引之滿貫&mdash&mdash引之,指引弦。
貫,《莊子·田子方》釋文引司馬雲:&ldquo镝也。
&rdquo即箭頭。
③镝矢複沓&mdash&mdash沓,音t&agra一ve(踏),重合。
《楚辭天問》:&ldquo天何所沓?&rdquo王逸注:&ldquo沓,合也。
&rdquo镝矢複沓,後一支箭的箭頭與前一支箭的箭尾幾乎重合,形容動作之敏捷。
④方矢複寓&mdash&mdash寓,寄寓。
方矢複寓,前一支箭剛射出,後一支箭又已放上弓弦,形容動作之敏捷。
⑤象人&mdash&mdash木偶、泥俑之類,因其像人而非人,故稱象人。
⑥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mdash&mdash《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言汝雖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懷無心,不射之射也。
&rdquo ⑦當&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當即傥,若也,如也。
《
&rdquo ⑧百仞&mdash&mdash《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
&rdquo ⑨背逡巡&mdash&mdash逡,音qūn。
逡巡,退卻。
《莊子·田子方》成玄英疏:&ldquo逡巡,猶卻行也。
&rdquo背逡巡,背着深淵往後退。
⑩足二分垂在外&mdash&mdash李鐘豫《語體莊子》雲:&ldquo腳下有十分之二懸空。
&rdquo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雲:&ldquo三分其足,一分在岸,二分垂于虛處。
&rdquo今譯文取後說。
(11)揖&mdash&mdash拱手為禮。
(12)踵&mdash&mdash腳後跟。
(13)闚&mdash&mdash即窺,從小孔或隐僻處偷看。
(14)黃泉&mdash&mdash地下的泉水,亦指一陰一間。
(15)揮斥八極&mdash&mdash揮斥,《莊子·田子方》郭象注:&ldquo猶縱放也。
&rdquo八極,八方,是四方(東、南、西、北)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總稱。
(16)怵然&mdash&mdash怵,音ch&ugra一ve(觸)。
怵然,恐懼的樣子。
恂,音xún(旬),通眴(xu&agra一ven炫),眴通眩,眼花。
恂目之志,指恐懼之心。
(17)爾于中也殆矣夫&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夫至道之人自得于天地之間,神氣獨主,憂樂不能入也。
今汝尚恐懼之若此,豈近乎道者耶?汝于是終始初一習一耳,未能得其妙也。
&rdquo中,奚侗:&ldquo中讀如字,謂民中也。
&rdquo 【譯文】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
他拉滿了弓弦,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的肘上,然後射出箭去,一箭連着一箭,前一箭剛射出,後一箭已拉滿弦。
在這個時候,他全身貫注,像木偶一樣一動也不動。
伯昏無人說:&ldquo你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無心的射箭。
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岩石上,面臨着萬丈深淵,你還能射嗎?&rdquo于是伯昏無人便領他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岩石上。
當臨近萬丈深淵時,他背對着深淵往後退,雙腳已有三分之二懸空了,才拱手作揖,請列禦寇上來。
列禦寇早已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腳後跟。
伯昏無人說:&ldquo道術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潛入黃泉,他遨遊八方,精神和真氣都不會改變,現在你全身發抖,心中十分恐懼,你的這種心理也太糟糕了!&rdquo 【原文】 範氏有子曰子華,善養私名①,舉國服之。
有一寵一于晉君,不仕而居三卿 之右②。
目所偏視,晉國爵之;口所偏肥③,晉國黜之。
遊其庭者侔于朝④。
子華使其俠客以智鄙相攻,強弱相淩⑤,雖傷破于前,不用介意。
終日夜以此為戲樂,國殆成俗。
禾生、子伯,範氏之上客,出行,經坰外,宿于田更商丘開之舍⑥。
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與言子華之名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
商丘開先窘于饑寒⑦,潛于牖北聽之⑧。
因假糧荷畚之子華之門⑨。
子華之門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軒⑩,緩步闊視(11)。
顧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檢,莫不眲之(12)。
既而狎侮欺诒(13),擋秘挨枕(14),亡所不為。
商丘開常無愠容,而諸客之技單(15),憊于戲笑。
遂與商丘開俱乘高台(16),于衆中謾言曰:&ldquo有能自投下者,賞百金。
&rdquo衆皆競應。
商丘開以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飛鳥,揚于地(17),骪骨無(18)。
範氏之一黨一以為偶然,未讵怪也(19)。
因複指河曲之一婬一隈曰(20):&ldquo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
&rdquo商丘開複從而泳之。
既出,果得珠焉。
衆昉同疑(21)。
子華昉今豫肉食衣帛之次(22)。
俄而範氏之藏大火。
子華曰:&ldquo若能入火取錦者,從所得多少賞若。
&rdquo商丘開往無難色,入火往還,埃不漫(23),身子焦。
範氏之一黨一以為有道,乃共謝之曰:&ldquo吾不知子之有道而涎子(24),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
子其愚我也,子其聾我也,子其盲我也。
敢問其道。
&rdquo商丘開曰:&ldquo吾亡道。
雖吾之心,亦不知所以。
雖然,有一于此,試與子言之。
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聞譽範氏之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
吾誠之無二心,故不遠而來。
及來,以子一黨一之言皆實也,唯恐誠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25),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
物亡迕者(26),如斯而已。
今昉知子一黨一之誕我,我内藏猜慮,外矜觀聽(27),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熱(28),惕然震悸矣(29)。
水火豈複可近哉?&rdquo自此之後,範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必下車而揖之。
宰我聞之(30),以告仲尼。
仲尼曰:&ldquo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
動天地,感鬼神,橫六一合(31),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商丘開信僞物猶不逆,況彼我皆誠哉?小子識之(32)!&rdquo 【注釋】 ①私名&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遊俠之徒也。
&rdquo許維遹:&ldquo&lsquo名&rsquo疑為&lsquo客&rsquo之壞字。
注&lsquo遊俠之徒也&rsquo,則原文本作&lsquo客&rsquo明矣。
又下文&lsquo子華使其俠客&rsquo。
正承此而言。
&rdquo ②三卿之右&mdash&mdash三卿,又稱三公。
周代有兩說:一說為司馬、司徒、司空;一說為太師、太傅、太保。
右,古代崇尚右邊,故以右指較高的地位。
③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音鄙。
肥,薄也。
&rdquo ④侔&mdash&mdash《釋文》:&ldquo侔音謀,齊也。
&rdquo。
⑤相淩&mdash&mdash《釋文》:&ldquo相淩,一本作相擊。
&rdquo ⑥坰,音jiōng,遙遠的郊外。
田更&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更當作叟。
&rdquo ⑦窘&mdash&mdash被因迫。
⑧牖北&mdash&mdash牖,音yǒu(有),窗。
俞樾:&ldquo牖北,疑當作北牖。
&rdquo⑨假糧荷畚&mdash&mdash假,借。
荷,擔。
畚,古代用草繩做的盛器,後編竹為之,即畚箕。
&rdquo ⑩缟衣乘軒&mdash&mdash缟衣,絹綢之衣。
軒,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輕便車,車箱前頂較高,用漆有畫紋或加皮飾的席子作障蔽。
(11)闊&mdash&mdash《釋文》:&ldquo闊,遠也,廣也。
&rdquo (12)眲&mdash&mdash音n&egra一ve(讷),輕視。
(13)狎侮欺诒&mdash&mdash狎侮,輕慢戲弄。
诒,音d&agra一vei(殆),欺騙。
(14)擋挨抌&mdash&mdash擋,捶打。
,推擊。
挨,音ǎi(矮),推,抌,音sh&egra一ven(甚),擊背。
(15)單&mdash&mdash《釋文》:&ldquo單音丹,盡也。
&rdquo周克昌:&ldquo&lsquo單&rsquo通&lsquo殚&rsquo,故為&lsquo盡&rsquo義。
《
其于《杜欽傳》則作&lsquo殚天下之财以奉一婬一侈。
&rsquo&lsquo單&rsquo即&lsquo殚&rsquo也。
&rdquo (16)乘&mdash&mdash登。
任大椿:&ldquo《漢書·張湯傳》:&lsquo乃遣山乘鄣。
&rsquo師古曰:&lsquo乘,登也。
&rdquo《陳湯傳》:&lsquo乘城呼?&rsquo師古曰:&lsquo乘,登也。
&rsquo&rdquo (17)揚&mdash&mdash飛起,飄起。
(18)骪骨無&mdash&mdash骪,同肌。
音huǐ,(毀),同毀。
(19)讵&mdash&mdash《釋文》:&ldquo讵&rdquo作&ldquo巨&rdquo,雲:&ldquo巨,大也。
&rdquo (20)一婬一隈&mdash&mdash一婬一,《釋文》:&ldquo一婬一音深。
&rdquo隈,彎曲處。
(21)昉&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昉,始也。
&rdquo (22)豫&mdash&mdash通&ldquo與&rdquo,參與。
次&mdash&mdash中間,行列。
(23)埃不漫&mdash&mdash埃,塵埃,本文指煙塵。
漫,沾污。
(24)誕&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誕,欺也。
&rdquo (25)措&mdash&mdash安放。
(26)迕&mdash&mdash音wǔ(午),逆。
(27)矜&mdash&mdash顧惜。
(28)怛&mdash&mdash音dá(達),畏懼。
(29)惕然&mdash&mdash恐懼貌。
(30)宰我&mdash&mdash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
(31)六一合&mdash&mdash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32)小子&mdash&mdash古代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識&mdash&mdash音zh(志), &igra一ve通&ldquo志&rdquo,記住, 【譯文】 範家有個叫子華的,喜歡私自蓄養俠客,全國人都佩服他。
他很得晉國國君的一寵一愛,雖然沒有官職,但地位卻在三位公卿之上。
誰被他看中,國君就會給誰爵位;他說誰的壞話,國君就會罷免誰。
在他廳堂上議事的人同朝廷上的一樣多。
子華叫他的俠客中的智者與愚者互攻擊,強者與弱者互相淩辱,雖然受傷流血的人躺在眼前,他也毫不放在心上。
整天整夜以此遊戲取樂,幾乎成為全國的風俗。
禾生和子伯兩人是範家尊貴的俠客,一次出外遊玩,經過荒遠郊野,住在老農商丘開的家裡。
半夜,禾生與予伯兩人談論子華的名聲與勢力,能使活着的人死去,該死的人活下來;富有的人貧窮,貧窮的人富有。
商丘開以前一直為饑寒所困迫,于是悄悄地躲到北邊窗下偷一聽他們的談話。
然後借了糧食,挑上畚箕到了子華的家門口。
子華的門徒都出身于世家大族,身穿綢緞,乘坐高車,邁着四方步,眼睛隻朝天看。
他們瞧見商丘開年老體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整,沒有不小瞧他的。
接着又戲弄、侮辱、欺騙他,推摔捶打,無所不為,商丘開卻沒有一點不高興的樣子。
俠客們的手段用盡了,戲弄、嘲笑得也十分疲憊。
于是同商丘開一起登上高台,人群中有人随意說:&ldquo有能從台上跳下去的,獎賞他一百金。
&rdquo大家都争着響應。
商丘開信以為真,于是首先從台上跳了下去,形狀像一隻飛鳥,飄揚到了地上,肌膚與骨骼都沒有損傷。
範家的門徒以為是偶然成功,因而沒有覺得太奇怪。
于是又指着河灣的深水處說:&ldquo那水裡有寶珠,遊下去可以摸 到。
&rdquo商丘開又跳到了水裡。
遊出水面後,果然得到了寶珠。
大家這才開始覺得奇怪,子華才讓他加入食肉穿綢的行列。
沒多久範家的倉庫發生大火。
子華說:&ldquo你們有能鑽進火中取出綢緞的,根據取出的多少賞賜你們。
&rdquo商丘開毫無難色地鑽進了大火中,來去幾次,煙塵沒有沾污臉面,身體也沒有被燒焦。
範家的門徒以為他有什麼道術,于是一齊向他道歉說:&ldquo我們不知道您有道術而欺哄了您,我們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了您。
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笨蛋,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聾子,您可以把我們看作是瞎子。
我們大膽地向您請教道術。
&rdquo商丘開說:&ldquo我沒有什麼道術。
就是我的心裡,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雖然這樣,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感覺,姑且向你們說一說。
過去你們中有兩位俠客住在我的家中,我聽到他們贊譽範氏的勢力,能夠使活着的人死去,該死的人活下來;富有的人貧窮,貧窮的人富有。
我真誠地相信,沒有一點懷疑,所以不怕路途遙遠而趕來。
我來了後,又認為你們的話都是真實可靠的,因而隻怕我的誠心不夠,行動得不快,并不知道我的形體到了哪裡,也不知道利害在什麼地方,隻是專心一意罷了。
外物也不能改變我的誠心,如此而已。
今天才知道你們在欺哄我,于是我心中便隐藏着猜測與疑慮,外面要注意所見所聞,回想過去僥幸沒有被燒焦、淹死,現在還害怕得心中發燒,恐懼得全身發抖。
哪能再靠近水火呢?&rdquo從此以後,範氏的門徒在路上遇到乞丐和馬醫這些窮人,再不敢侮辱,一定要下車緻禮。
宰我聽說了這件事,告訴孔子。
孔子說:&ldquo你不知道嗎?最誠心的人,是可以感動萬物的。
可以感動天地,感動鬼神,橫行天下而沒有違抗的人,何止身負危險、出入水火而已呢!商丘開相信假話尚且遭不到阻礙,又何況你我都誠心誠意呢!你們要牢牢記住!&rdquo 【原文】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鴦者①,能養野禽一獸,委食于園庭之内②,雖虎狼鵰鹗之類③,無不柔馴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④;異類雜居,不相搏噬也⑤。
王慮其術終于其身,令毛丘園傳之⑥。
梁鴦曰:&ldquo鴦,賤役也,何術以告爾?懼王之謂隐于爾也,且一言我養虎之法。
風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此有血氣者之性也。
然喜怒豈妄發哉?皆逆之所犯也。
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⑦;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碎之之怒也⑧。
時其饑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之⑨,逆也。
然則吾豈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順之使喜也。
夫喜之複也必怒,怒之複也常喜,皆不中也。
今吾心無逆順者也,則鳥獸之視吾,猶其侪也⑩。
故遊吾園者,不思高林曠澤;寝吾庭者,不願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注釋】 ①周宣王─(?&mdash前782年)西周國王。
厲王子。
公元前828&mdash前782年在位。
牧正&mdash&mdash負責飼養禽一獸的官吏。
②食&mdash&mdash音s(寺),通&ldquo飼&rdquo。
&igra一ve ③鹗&mdash&mdash音&egra一ve(厄),鳥名,亦稱&ldquo魚鷹&rdquo。
④孳尾&mdash&mdash孳,繁殖。
尾,一交一接。
⑤噬&mdash&mdash咬。
⑥毛丘園&mdash&mdash《釋文》雲:&ldquo毛丘園,姓毛,名丘園也。
&rdquo ⑦為其殺之之怒&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恐因殺以緻怒。
&rdquo ⑧為其碎之之怒&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恐因其用力緻怒。
&rdquo ⑨故其殺之&mdash&mdash王重民:&ldquo《莊子·人間世》&lsquo殺之&rsquo作&lsquo殺者&rsquo,當從之。
&lsquo故&rsquo猶&lsquo則&rsquo也,說見《經傳釋詞》。
&rdquo王叔岷:&ldquo疑此文本作&lsquo故其殺之者,逆也&rsquo。
今本此文捝(脫)&lsquo者&rsquo字,《莊子》捝&lsquo之&rsquo字。
&rdquo ⑩侪&mdash&mdash音chái(柴),類。
【譯文】 周宣王時負責飼養禽一獸的官吏手下有個仆役梁鴦,能夠飼養野禽野獸,在園庭中喂養它們,即使是猛虎餓狼、大雕魚鷹之類,沒有不被訓養得柔順的。
雌雄禽一獸一交一配繁殖,生育的禽一獸成群結隊;不同類的禽一獸混雜居住在一起,也不互相打架傷害。
周宣王擔心他的技術沒有傳人,便命令毛丘園向他學習。
梁鴦對毛丘園說:&ldquo我不過是一個低賤的仆役,有什麼技術告訴你?但怕大王說我對你隐瞞,姑且和你談談畜養老虎的方法。
大概順着它就高興,逆着它就發怒,這是有血氣的動物的本性。
但高興與憤怒難道是随便發洩的嗎?都是違背它的一習一俗才觸犯起來的。
喂養老虎,不能用活的動物喂它,怕它因殺死活物時要發怒;不能用整個動物喂它,怕它因撕碎動物時要發怒。
要知道它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飽了,摸透它為什麼會發怒。
虎與人不是一類,虎讨好喂養它的人,是因為喂養的人順着它的緣故;那麼它傷害人,就是因為逆着它的緣故了。
我哪裡敢逆着它使它發怒呢?當然也不順着它使它高興。
高興以後必然是憤怒,憤怒以後常常是高興,都不是适中的态度。
現在我的心是既不違逆也不順從,那麼鳥獸對待我,就像對待它們的同類一樣了。
所以在我的園中遊玩的禽一獸,不思念高大的樹林和空曠的水澤;在我的庭中睡覺的禽一獸,不向往深山和幽谷,這是由事物的規律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