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①,養正命②,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膚色皯黣③,昏然五情爽惑④。
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⑤,進智力⑥,營百姓⑦,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黃帝乃喟然贊曰⑧:&ldquo朕之過一婬一矣⑨。
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
&rdquo于是放萬機⑩,舍宮寝,去直侍(11),徹鐘懸(12),減廚膳,退而間居大庭之館(13),齋心服形(14),三月不親政事。
晝寝而夢,遊于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15),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其國無師長(16),自然而已。
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殇;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都無所愛惜(17),都無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熱。
斫撻無傷痛(18),指擿無痟癢(19)。
乘空如履實,寝虛若處床。
雲霧不硋其視(20),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21),山谷不踬其步(22),神行而已。
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23),告之曰:&ldquo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木。
疲而睡,所夢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24)。
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rdquo又二十有八年(25),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26)。
百姓号之(27),二百餘年不辍。
【注釋】 ①喜天下戴己&mdash&mdash王叔岷:&ldquo《路史後記》五注引&lsquo戴&rsquo上有&lsquo之&rsquo字,當從之。
&lsquo喜天下之戴己&rsquo與下文&lsquo憂天下之不治&rsquo句法一律。
《藝文類聚》十一引&lsquo戴&rsquo上亦有&lsquo之&rsquo字。
&rdquo戴,擁護,尊奉。
②養正命&mdash&mdash俞樾:&ldquo正當為生。
&rdquo ③焦然肌色皯黣&mdash&mdash焦,一本作&ldquo燋&rdquo,二字通用。
焦然,枯焦的樣子,面色黃黑。
皯,音gǎn(杆),面色枯焦黝黑。
黣,音měi(每),面色晦黑。
《釋文》雲:&ldquo《埤蒼》作,同音每,謂木傷雨而生黑斑點也。
皯黣亦然也。
&rdquo&ldquo肌色一作顔色。
&rdquo ④五情爽惑&mdash&mdash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感情。
《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诏詩表》:&ldquo五情愧赧。
&rdquo劉良注:&ldquo五情,喜、怒、哀、樂、怨。
&rdquo爽惑,爽然迷惑,空虛恍傷,心緒迷亂。
⑤聰明&mdash&mdash聰,聽力。
明,視力。
⑥進智力&mdash&mdash《釋文》:&ldquo進,音盡。
&rdquo智,指智力。
力,指體力。
⑦營&mdash&mdash治理。
《詩·小雅·黍苗》:&ldquo召伯營之。
&rdquo鄭玄箋:&ldquo營,治也。
&rdquo下文&ldquo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rdquo,&ldquo養一己&rdquo與上文&ldquo養正命&rdquo相應,&ldquo治萬物&rdquo與&ldquo營百姓&rdquo相應,知營意為治。
⑧喟然贊曰&mdash&mdash喟然,歎息的樣子。
贊,張湛注:&ldquo贊當作歎。
&rdquo《釋文》:&ldquo贊音歎。
&rdquo ⑨朕之過一婬一矣&mdash&mdash朕,古人自稱之詞,自秦始皇始,專用為皇帝自稱。
過,過錯。
一婬一,張湛注:&ldquo一婬一當作深。
&rdquo《釋文》:&ldquo一婬一音深。
&rdquo ⑩放&mdash&mdash放棄。
(11)直侍&mdash&mdash直,通&ldquo值&rdquo,當值,指值班官吏。
侍,指侍從。
(12)徹鐘懸&mdash&mdash徹,通&ldquo撤&rdquo,撤除。
《左傳·宣公十二年》:&ldquo軍衛不徹。
&rdquo注:&ldquo徹,去也。
&rdquo鐘懸,指懸挂的鐘磐之類的樂器。
(13)間&mdash&mdash 《釋文》:&ldquo間音閑。
&rdquo意亦為閑。
(14)齋心服形&mdash&mdash齋心,清除心中雜念。
服形,降服形體欲一望。
張湛注:&ldquo心無欲則形自服矣。
&rdquo盧重玄解:&ldquo齋肅其心,退伏其體。
&rdquo (15)斯齊&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斯,離也。
齊,中也。
&rdquo周克昌雲:&ldquo&lsquo齊&rsquo通&lsquo臍&rsquo。
以臍居腹之中部,故引申為&lsquo中&rsquo或&lsquo中央&rsquo之義。
&rdquo (16)師&mdash&mdash一本作&ldquo帥&rdquo。
當以&ldquo師&rdquo為正。
(17)惜&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惜&rsquo當作&ldquo憎&rsquo,字之誤也。
&rdquo&ldquo《禦覽》七十九引正作&lsquo憎&rsquo。
&rdquo王叔岷:&ldquo範緻虛解:&lsquo都無所愛憎,故其心無所知。
&rsquo是所見本&lsquo惜&rsquo亦作&lsquo憎&rsquo。
&rdquo (18)斫撻&mdash&mdash斫,音zhuo(酌),砍。
撻,打。
(19)指擿無痟癢&mdash&mdash擿,音zh(至),搔爬。
痟,音xiāo(消),疼 &igra一ve痛。
(20)硋&mdash&mdash音&agra一vei(礙),同&ldquo礙&rdquo。
(21)滑&mdash&mdash音gǔ(骨),擾亂。
通&ldquo汩&rdquo(gǔ)。
一本作&ldquo汩&rdquo。
(22)踬&mdash&mdash音zh(至),阻擋,妨礙。
&igra一ve (23)天老、力牧、太山稽&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三人,黃帝相也。
&rdquo (24)情&mdash&mdash此處&ldquo情&rdquo字亦當訓&ldquo欲&rdquo,與《天瑞篇》&ldquo壽者人之情&rdquo的&ldquo情&rdquo字相同。
參見&ldquo林類年且百歲&rdquo節注⑧。
(25)又二十有八年&mdash&mdash《釋文》:&ldquo一本作三十有八年。
&rdquo《集釋》:&ldquo《路史後記》五注引作&lsquo四十八年&rsquo,《事文類聚後集》二一引作&lsquo二十有九年&rsquo。
&rdquo (26)登假&mdash&mdash同&ldquo登遐&rdquo。
古代帝王死亡的諱稱。
《禮記·曲禮下》孔穎達疏:&ldquo登,上也;假,已也。
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
&rdquo (27)号&mdash&mdash音háo(豪),哭。
【譯文】 黃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因天下百姓擁戴自己而十分高興,于是就保養身體,興歌舞娛悅耳目,調美味一溫一飽鼻口,然而卻弄得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
又過了十五年,因憂慮天下得不到治理,于是竭盡全部一精一力,增進智慧和體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樣是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
黃帝長歎道:&ldquo我的錯誤真是太深了。
保養自己的毛病是這樣,治理萬物的毛病也是這樣。
&rdquo于是他放下了紛繁的日常事務,離開了宮殿寝室,取消了值班侍衛,撤掉了鐘磐樂器,削減了廚師膳食,退出來安閑地居住在宮外的大庭之館,清除心中雜念,降服形體欲一望,三個月不過問政治事務。
有一天,他白天睡覺時做夢,遊曆到了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裡,并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隻不過是精神遊曆而已。
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聽其自然罷了。
那裡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欲一望,一切順其自然罷了。
他們不懂得以生存為快樂,也不懂得以死亡為可惡,因而沒有幼年死亡的人;不懂得私愛自身,也不懂得疏遠外物,因而沒有可愛與可憎的東西;不懂得反對與叛逆,也不懂得贊成與順從,因而沒有有利與有害的事情。
沒有什麼值得偏愛與吝借的,也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與忌諱的。
他們到水中淹不死,到火裡燒不壞。
刀砍鞭打沒有傷痛,指甲抓搔也不覺酸癢。
乘雲升空就像腳踏實地,寝卧虛氣就像安睡木床。
雲霧不能妨礙他們的視覺,雷霆不能搗亂他們的聽覺,美醜不能幹擾他們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一切都憑一精一 神運行而已。
黃帝醒來後,覺得十分愉快而滿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來,告訴他們說:&ldquo我安閑地在家中住了三個月,清除了心中的雜念,降服了形體的欲一望,專心考慮能夠保養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卻仍然得不到這種方法。
後來我因疲倦而睡覺,做了一個這樣的夢。
現在我才懂得最高的&lsquo道&rsquo是不能用主觀的欲一望去追求的。
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卻不能用語言來告訴你們。
&rdquo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斷過。
【原文】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①,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②,形如處一女;不偎不愛③,仙聖為之臣④;不畏不怒⑤,願悫為之使⑥;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⑦。
一陰一陽一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⑧,風雨常均,字育常時⑨,年谷常豐;而土無劄傷⑩,人無夭惡,物無疵厲(11),鬼無靈響焉(12)。
【注釋】 ①列姑射之山在海河洲中&mdash&mdash此段文字大意又見《山海經·海内北經》與《莊子·逍遙遊》中。
②淵泉&mdash&mdash深泉。
《詩·邶風·燕燕》:&ldquo其心塞淵。
&rdquo孔穎達疏:&ldquo其心誠實而深遠也。
&rdquo ③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偎亦愛也。
&rdquo ④仙聖&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仙,壽考之迹;聖,治世之名。
&rdquo ⑤畏&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畏,威也。
&rdquo ⑥願悫&mdash&mdash願,謹慎老實。
悫,音qu&egra一ve(确),誠笃忠厚。
⑦愆&mdash&mdash音qiān(牽),張湛注:&ldquo愆,蹇乏也。
&rdquo指困難缺乏。
⑧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若,順也。
&rdquo ⑨字&mdash&mdash養育。
《左傳·昭公十一年》:&ldquo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rdquo注:&ldquo字,養也。
&rdquo ⑩劄&mdash&mdash因遭瘟疫而早死。
本文指損傷。
(11)疵厲&mdash&mdash疵厲,災害,疾病。
(12)靈響&mdash&mdash妖異作怪。
【譯文】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住着神人,呼吸空氣,飲用露水,不吃五谷;心靈似深山的泉水,形貌似閨房的少女;不偏心不私愛,仙人和聖人做他的群臣;不威嚴不憤怒,誠實與忠厚的人替他辦事;不施舍不恩惠,外界的事物都自己滿足;不積聚不搜括,自己的用品一點也不缺乏。
一陰一陽一二氣永遠調和,太一陽一月亮永久明亮,春夏秋冬年年有序,風霜雨雪季季适當,孕育生長時時合節,五谷雜糧歲歲滿倉;而土地未被傷害,人民不會夭殇,萬物沒有殘疾,鬼魅不興風作浪。
【原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尹生聞之,從列子居,數月不省舍①。
因間請薪其術者②,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怼而請辭③,列子又不命④。
尹生退。
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
列子曰:&ldquo汝何去來之頻?&rdquo尹生曰:&ldquo曩章戴有請于子⑤,子不我告⑥,固有憾于子⑦。
今複脫然⑧,是以又來。
&rdquo列子曰:&ldquo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姬⑨!将 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⑩。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11,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12。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13,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顔而笑14。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15。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16,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内外進矣17。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18。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風東西,猶木葉幹殼。
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19?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浃時20,而慰憾者再三。
女之片體将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将地所不載。
履虛乘風,其可幾乎21?&rdquo尹生甚怍22,屏息良久,不敢複言。
【注釋】 ①省&mdash&mdash音xǐng(醒),察看。
②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音閑。
&rdquo意亦為閑。
蕲&mdash&mdash祈求。
③怼&mdash&mdash音du(隊),怨恨。
&igra一ve ④不命&mdash&mdash《釋文》作&ldquo又不與命&rdquo。
意為不表态。
⑤曩&mdash&mdash音nǎng,以前。
章戴&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章戴,尹生名。
&rdquo ⑥子不我告&mdash&mdash猶&ldquo子不告我&rdquo。
⑦憾&mdash&mdash恨。
⑧脫然&mdash&mdash疾病痊愈的樣子。
本文指解除了怨恨。
⑨姬&mdash&mdash音jū(居)。
張湛注:&ldquo姬,居也。
&rdquo指坐下來。
⑩夫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子謂老商。
&rdquo 11若人&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若人謂伯高。
&rdquo 12眄&mdash&mdash音miǎn(免),斜視。
13庚&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庚當作更。
&rdquo《集釋》:&ldquo吉府本&lsquo庚&rsquo作&lsquo更&rsquo,&rdquo《釋文》:&ldquo庚音更,居行切,益也,下同。
&rdquo 14夫子始一解顔而笑&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是非利害,世間之常理;任心之所念,任口之所言,而無矜吝于胸懷,内外如一,不猶逾于匿而不顯哉?欣其一緻,聊寄笑焉。
&rdquo (15)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心者何?寂然而無意想也;口者何?默然而自吐納也。
若順心之極,則無是非;任口之理,則無利害。
道契師友,同位比肩,故其宜耳。
&rdquo (16)橫_&mdash&mdash音hēng,放縱。
(17)内外進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心既無念,口既無違,故能恣其所念,縱其所言。
體道窮宗,為世津粱。
終日念而非我念,終日言而非我言。
若以無念為念,無言為言,未造于極也。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者如斯,則彼此之異,于何而求?師資乏義,将何所施?故曰内外盡矣。
&rdquo則&ldquo進&rdquo應讀為&ldquo盡&rdquo。
(18)無不同也&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之而無心,故雲無不同也。
&rdquo (19)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眼、耳、鼻、口,各有攸司。
令神凝形廢,無待于外.則視聽不恣眼、耳,臰味不賴鼻、口,故六藏七孔,四肢百節,塊然一屍一居,同為一物,則形奚所倚?足奚所履?我之乘風,風之乘我,孰能辨也?&rdquo (20)浃時&mdash&mdash浃,音jiā(夾),周匝。
浃時,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2小時。
(21)幾&mdash&mdash希望。
《史記·晉世家》:&ldquo毌幾為君。
&rdquo索隐:&ldquo兒,望也。
&rdquo (22)怍&mdash&mdash音zu&ogra一ve(坐),慚愧。
【譯文】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把兩人的所有本領部學到了手,然後乘風而歸。
尹生聽說了,便來跟列子學習,并和列子住到一起,好幾個門都下回去看望家人。
他趁列子閑暇時,請求學習他的法術,往返十次,列子十次都沒有告訴他。
尹生有些生氣,請求離開,列子也不表态。
尹生回家了。
幾個月後,尹生心不死,又去跟列子學習。
列子問:&ldquo你為什麼來去這麼頻繁呢?&rdquo尹生說:&ldquo以前我向您請教,您不告訴我,本來有些怨恨您。
現在又不恨您了,所以又來了。
&rdquo列子說:&ldquo過去我以為你通達事理,現在你的無知竟到了如此程度嗎?坐下!我打算把我在老師那裡學習的情況告訴你。
自從我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師斜着眼睛看我一下罷了。
又在兩年之内,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師才開始放松臉面對我笑了笑。
又在兩年之内,我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席子上。
又在兩年之内,我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并且也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師,伯高子是我的朋友;這時身内身外都忘得一幹二淨了。
從此以後,眼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别了。
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部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依靠着什麼,兩腳踩着什麼,随風飄遊四方,就像樹葉與幹燥的皮殼一樣。
竟然不知道是風駕馭着我呢,還是我駕馭着風啊!現在你在老師的門下,還不到一個時辰,便怨恨了好幾次。
你的一片膚體也不會被元氣所接受,你的一根肢節也不會被大地所容納。
腳踏虛空,駕馭風雲,又怎麼能辦得到呢?&rdquo尹生非常慚愧,好長時間不敢大聲出氣,也不敢再說什麼。
【原文】 列子問關尹曰①:&ldquo至人潛行不空②,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
請問何以至于此?&rdquo關尹曰:&ldquo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③。
姬!魚語女④。
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
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⑤。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處乎不深之度⑥,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⑦。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⑧,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于車也,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
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⑨。
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子天乎⑩?聖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注釋】 ①關尹&mdash&mdash《釋文》:&ldquo關尹,關令尹喜,字公度,著書九篇。
&rdquo楊伯峻:&ldquo今本《關尹子》一卷,九篇,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疑為孫定(南宋人)依讬,《四庫提要》則雲&lsquo或唐五代間方士解文章者所為也&rsquo。
&rdquo ②至人&mdash&mdash道木最高的人。
空&mdash&mdash《集釋》:&ldquo《道藏》一江一遹本、宋徽 宗本&lsquo空&rsquo并作&lsquo窒&rsquo。
作&lsquo窒&rsquo者是也。
&rdquo俞樾:&ldquo《釋文》曰,&lsquo空一本作窒&rsquo,當從之。
《莊子·達生篇》正作&lsquo不窒&rsquo。
&rdquo窒,指窒息。
③列&mdash&mdash《釋文》:&ldquo列音例。
&rdquo ④魚語女&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魚當作吾。
&rdquo《釋文》雲:&ldquo魚音吾。
&rdquo女,即汝,你。
⑤是色而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色&rsquo上脫&lsquo形&rsquo字,當作&lsquo是形色而已&rsquo。
&lsquo形色&rsquo承上文&l
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⑤,進智力⑥,營百姓⑦,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黃帝乃喟然贊曰⑧:&ldquo朕之過一婬一矣⑨。
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
&rdquo于是放萬機⑩,舍宮寝,去直侍(11),徹鐘懸(12),減廚膳,退而間居大庭之館(13),齋心服形(14),三月不親政事。
晝寝而夢,遊于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15),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其國無師長(16),自然而已。
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殇;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都無所愛惜(17),都無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熱。
斫撻無傷痛(18),指擿無痟癢(19)。
乘空如履實,寝虛若處床。
雲霧不硋其視(20),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21),山谷不踬其步(22),神行而已。
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23),告之曰:&ldquo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木。
疲而睡,所夢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24)。
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rdquo又二十有八年(25),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26)。
百姓号之(27),二百餘年不辍。
【注釋】 ①喜天下戴己&mdash&mdash王叔岷:&ldquo《路史後記》五注引&lsquo戴&rsquo上有&lsquo之&rsquo字,當從之。
&lsquo喜天下之戴己&rsquo與下文&lsquo憂天下之不治&rsquo句法一律。
《藝文類聚》十一引&lsquo戴&rsquo上亦有&lsquo之&rsquo字。
&rdquo戴,擁護,尊奉。
②養正命&mdash&mdash俞樾:&ldquo正當為生。
&rdquo ③焦然肌色皯黣&mdash&mdash焦,一本作&ldquo燋&rdquo,二字通用。
焦然,枯焦的樣子,面色黃黑。
皯,音gǎn(杆),面色枯焦黝黑。
黣,音měi(每),面色晦黑。
《釋文》雲:&ldquo《埤蒼》作,同音每,謂木傷雨而生黑斑點也。
皯黣亦然也。
&rdquo&ldquo肌色一作顔色。
&rdquo ④五情爽惑&mdash&mdash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感情。
《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诏詩表》:&ldquo五情愧赧。
&rdquo劉良注:&ldquo五情,喜、怒、哀、樂、怨。
&rdquo爽惑,爽然迷惑,空虛恍傷,心緒迷亂。
⑤聰明&mdash&mdash聰,聽力。
明,視力。
⑥進智力&mdash&mdash《釋文》:&ldquo進,音盡。
&rdquo智,指智力。
力,指體力。
⑦營&mdash&mdash治理。
《詩·小雅·黍苗》:&ldquo召伯營之。
&rdquo鄭玄箋:&ldquo營,治也。
&rdquo下文&ldquo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rdquo,&ldquo養一己&rdquo與上文&ldquo養正命&rdquo相應,&ldquo治萬物&rdquo與&ldquo營百姓&rdquo相應,知營意為治。
⑧喟然贊曰&mdash&mdash喟然,歎息的樣子。
贊,張湛注:&ldquo贊當作歎。
&rdquo《釋文》:&ldquo贊音歎。
&rdquo ⑨朕之過一婬一矣&mdash&mdash朕,古人自稱之詞,自秦始皇始,專用為皇帝自稱。
過,過錯。
一婬一,張湛注:&ldquo一婬一當作深。
&rdquo《釋文》:&ldquo一婬一音深。
&rdquo ⑩放&mdash&mdash放棄。
(11)直侍&mdash&mdash直,通&ldquo值&rdquo,當值,指值班官吏。
侍,指侍從。
(12)徹鐘懸&mdash&mdash徹,通&ldquo撤&rdquo,撤除。
《
&rdquo注:&ldquo徹,去也。
&rdquo鐘懸,指懸挂的鐘磐之類的樂器。
(13)間&mdash&mdash 《釋文》:&ldquo間音閑。
&rdquo意亦為閑。
(14)齋心服形&mdash&mdash齋心,清除心中雜念。
服形,降服形體欲一望。
張湛注:&ldquo心無欲則形自服矣。
&rdquo盧重玄解:&ldquo齋肅其心,退伏其體。
&rdquo (15)斯齊&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斯,離也。
齊,中也。
&rdquo周克昌雲:&ldquo&lsquo齊&rsquo通&lsquo臍&rsquo。
以臍居腹之中部,故引申為&lsquo中&rsquo或&lsquo中央&rsquo之義。
&rdquo (16)師&mdash&mdash一本作&ldquo帥&rdquo。
當以&ldquo師&rdquo為正。
(17)惜&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惜&rsquo當作&ldquo憎&rsquo,字之誤也。
&rdquo&ldquo《禦覽》七十九引正作&lsquo憎&rsquo。
&rdquo王叔岷:&ldquo範緻虛解:&lsquo都無所愛憎,故其心無所知。
&rsquo是所見本&lsquo惜&rsquo亦作&lsquo憎&rsquo。
&rdquo (18)斫撻&mdash&mdash斫,音zhuo(酌),砍。
撻,打。
(19)指擿無痟癢&mdash&mdash擿,音zh(至),搔爬。
痟,音xiāo(消),疼 &igra一ve痛。
(20)硋&mdash&mdash音&agra一vei(礙),同&ldquo礙&rdquo。
(21)滑&mdash&mdash音gǔ(骨),擾亂。
通&ldquo汩&rdquo(gǔ)。
一本作&ldquo汩&rdquo。
(22)踬&mdash&mdash音zh(至),阻擋,妨礙。
&igra一ve (23)天老、力牧、太山稽&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三人,黃帝相也。
&rdquo (24)情&mdash&mdash此處&ldquo情&rdquo字亦當訓&ldquo欲&rdquo,與《天瑞篇》&ldquo壽者人之情&rdquo的&ldquo情&rdquo字相同。
參見&ldquo林類年且百歲&rdquo節注⑧。
(25)又二十有八年&mdash&mdash《釋文》:&ldquo一本作三十有八年。
&rdquo《集釋》:&ldquo《路史後記》五注引作&lsquo四十八年&rsquo,《事文類聚後集》二一引作&lsquo二十有九年&rsquo。
&rdquo (26)登假&mdash&mdash同&ldquo登遐&rdquo。
古代帝王死亡的諱稱。
《禮記·曲禮下》孔穎達疏:&ldquo登,上也;假,已也。
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
&rdquo (27)号&mdash&mdash音háo(豪),哭。
【譯文】 黃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因天下百姓擁戴自己而十分高興,于是就保養身體,興歌舞娛悅耳目,調美味一溫一飽鼻口,然而卻弄得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
又過了十五年,因憂慮天下得不到治理,于是竭盡全部一精一力,增進智慧和體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樣是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
黃帝長歎道:&ldquo我的錯誤真是太深了。
保養自己的毛病是這樣,治理萬物的毛病也是這樣。
&rdquo于是他放下了紛繁的日常事務,離開了宮殿寝室,取消了值班侍衛,撤掉了鐘磐樂器,削減了廚師膳食,退出來安閑地居住在宮外的大庭之館,清除心中雜念,降服形體欲一望,三個月不過問政治事務。
有一天,他白天睡覺時做夢,遊曆到了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裡,并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隻不過是精神遊曆而已。
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聽其自然罷了。
那裡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欲一望,一切順其自然罷了。
他們不懂得以生存為快樂,也不懂得以死亡為可惡,因而沒有幼年死亡的人;不懂得私愛自身,也不懂得疏遠外物,因而沒有可愛與可憎的東西;不懂得反對與叛逆,也不懂得贊成與順從,因而沒有有利與有害的事情。
沒有什麼值得偏愛與吝借的,也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與忌諱的。
他們到水中淹不死,到火裡燒不壞。
刀砍鞭打沒有傷痛,指甲抓搔也不覺酸癢。
乘雲升空就像腳踏實地,寝卧虛氣就像安睡木床。
雲霧不能妨礙他們的視覺,雷霆不能搗亂他們的聽覺,美醜不能幹擾他們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一切都憑一精一 神運行而已。
黃帝醒來後,覺得十分愉快而滿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來,告訴他們說:&ldquo我安閑地在家中住了三個月,清除了心中的雜念,降服了形體的欲一望,專心考慮能夠保養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卻仍然得不到這種方法。
後來我因疲倦而睡覺,做了一個這樣的夢。
現在我才懂得最高的&lsquo道&rsquo是不能用主觀的欲一望去追求的。
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卻不能用語言來告訴你們。
&rdquo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斷過。
【原文】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①,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②,形如處一女;不偎不愛③,仙聖為之臣④;不畏不怒⑤,願悫為之使⑥;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⑦。
一陰一陽一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⑧,風雨常均,字育常時⑨,年谷常豐;而土無劄傷⑩,人無夭惡,物無疵厲(11),鬼無靈響焉(12)。
【注釋】 ①列姑射之山在海河洲中&mdash&mdash此段文字大意又見《
②淵泉&mdash&mdash深泉。
《詩·邶風·燕燕》:&ldquo其心塞淵。
&rdquo孔穎達疏:&ldquo其心誠實而深遠也。
&rdquo ③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偎亦愛也。
&rdquo ④仙聖&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仙,壽考之迹;聖,治世之名。
&rdquo ⑤畏&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畏,威也。
&rdquo ⑥願悫&mdash&mdash願,謹慎老實。
悫,音qu&egra一ve(确),誠笃忠厚。
⑦愆&mdash&mdash音qiān(牽),張湛注:&ldquo愆,蹇乏也。
&rdquo指困難缺乏。
⑧若&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若,順也。
&rdquo ⑨字&mdash&mdash養育。
《左傳·昭公十一年》:&ldquo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rdquo注:&ldquo字,養也。
&rdquo ⑩劄&mdash&mdash因遭瘟疫而早死。
本文指損傷。
(11)疵厲&mdash&mdash疵厲,災害,疾病。
(12)靈響&mdash&mdash妖異作怪。
【譯文】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住着神人,呼吸空氣,飲用露水,不吃五谷;心靈似深山的泉水,形貌似閨房的少女;不偏心不私愛,仙人和聖人做他的群臣;不威嚴不憤怒,誠實與忠厚的人替他辦事;不施舍不恩惠,外界的事物都自己滿足;不積聚不搜括,自己的用品一點也不缺乏。
一陰一陽一二氣永遠調和,太一陽一月亮永久明亮,春夏秋冬年年有序,風霜雨雪季季适當,孕育生長時時合節,五谷雜糧歲歲滿倉;而土地未被傷害,人民不會夭殇,萬物沒有殘疾,鬼魅不興風作浪。
【原文】
尹生聞之,從列子居,數月不省舍①。
因間請薪其術者②,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怼而請辭③,列子又不命④。
尹生退。
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
列子曰:&ldquo汝何去來之頻?&rdquo尹生曰:&ldquo曩章戴有請于子⑤,子不我告⑥,固有憾于子⑦。
今複脫然⑧,是以又來。
&rdquo列子曰:&ldquo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姬⑨!将 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⑩。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11,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12。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13,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顔而笑14。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15。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16,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内外進矣17。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18。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風東西,猶木葉幹殼。
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19?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浃時20,而慰憾者再三。
女之片體将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将地所不載。
履虛乘風,其可幾乎21?&rdquo尹生甚怍22,屏息良久,不敢複言。
【注釋】 ①省&mdash&mdash音xǐng(醒),察看。
②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音閑。
&rdquo意亦為閑。
蕲&mdash&mdash祈求。
③怼&mdash&mdash音du(隊),怨恨。
&igra一ve ④不命&mdash&mdash《釋文》作&ldquo又不與命&rdquo。
意為不表态。
⑤曩&mdash&mdash音nǎng,以前。
章戴&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章戴,尹生名。
&rdquo ⑥子不我告&mdash&mdash猶&ldquo子不告我&rdquo。
⑦憾&mdash&mdash恨。
⑧脫然&mdash&mdash疾病痊愈的樣子。
本文指解除了怨恨。
⑨姬&mdash&mdash音jū(居)。
張湛注:&ldquo姬,居也。
&rdquo指坐下來。
⑩夫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子謂老商。
&rdquo 11若人&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若人謂伯高。
&rdquo 12眄&mdash&mdash音miǎn(免),斜視。
13庚&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庚當作更。
&rdquo《集釋》:&ldquo吉府本&lsquo庚&rsquo作&lsquo更&rsquo,&rdquo《釋文》:&ldquo庚音更,居行切,益也,下同。
&rdquo 14夫子始一解顔而笑&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是非利害,世間之常理;任心之所念,任口之所言,而無矜吝于胸懷,内外如一,不猶逾于匿而不顯哉?欣其一緻,聊寄笑焉。
&rdquo (15)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心者何?寂然而無意想也;口者何?默然而自吐納也。
若順心之極,則無是非;任口之理,則無利害。
道契師友,同位比肩,故其宜耳。
&rdquo (16)橫_&mdash&mdash音hēng,放縱。
(17)内外進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心既無念,口既無違,故能恣其所念,縱其所言。
體道窮宗,為世津粱。
終日念而非我念,終日言而非我言。
若以無念為念,無言為言,未造于極也。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者如斯,則彼此之異,于何而求?師資乏義,将何所施?故曰内外盡矣。
&rdquo則&ldquo進&rdquo應讀為&ldquo盡&rdquo。
(18)無不同也&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之而無心,故雲無不同也。
&rdquo (19)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夫眼、耳、鼻、口,各有攸司。
令神凝形廢,無待于外.則視聽不恣眼、耳,臰味不賴鼻、口,故六藏七孔,四肢百節,塊然一屍一居,同為一物,則形奚所倚?足奚所履?我之乘風,風之乘我,孰能辨也?&rdquo (20)浃時&mdash&mdash浃,音jiā(夾),周匝。
浃時,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2小時。
(21)幾&mdash&mdash希望。
《
&rdquo索隐:&ldquo兒,望也。
&rdquo (22)怍&mdash&mdash音zu&ogra一ve(坐),慚愧。
【譯文】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把兩人的所有本領部學到了手,然後乘風而歸。
尹生聽說了,便來跟列子學習,并和列子住到一起,好幾個門都下回去看望家人。
他趁列子閑暇時,請求學習他的法術,往返十次,列子十次都沒有告訴他。
尹生有些生氣,請求離開,列子也不表态。
尹生回家了。
幾個月後,尹生心不死,又去跟列子學習。
列子問:&ldquo你為什麼來去這麼頻繁呢?&rdquo尹生說:&ldquo以前我向您請教,您不告訴我,本來有些怨恨您。
現在又不恨您了,所以又來了。
&rdquo列子說:&ldquo過去我以為你通達事理,現在你的無知竟到了如此程度嗎?坐下!我打算把我在老師那裡學習的情況告訴你。
自從我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師斜着眼睛看我一下罷了。
又在兩年之内,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師才開始放松臉面對我笑了笑。
又在兩年之内,我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席子上。
又在兩年之内,我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并且也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師,伯高子是我的朋友;這時身内身外都忘得一幹二淨了。
從此以後,眼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别了。
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部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依靠着什麼,兩腳踩着什麼,随風飄遊四方,就像樹葉與幹燥的皮殼一樣。
竟然不知道是風駕馭着我呢,還是我駕馭着風啊!現在你在老師的門下,還不到一個時辰,便怨恨了好幾次。
你的一片膚體也不會被元氣所接受,你的一根肢節也不會被大地所容納。
腳踏虛空,駕馭風雲,又怎麼能辦得到呢?&rdquo尹生非常慚愧,好長時間不敢大聲出氣,也不敢再說什麼。
【原文】 列子問關尹曰①:&ldquo至人潛行不空②,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
請問何以至于此?&rdquo關尹曰:&ldquo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③。
姬!魚語女④。
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
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⑤。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處乎不深之度⑥,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⑦。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⑧,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于車也,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
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⑨。
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子天乎⑩?聖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注釋】 ①關尹&mdash&mdash《釋文》:&ldquo關尹,關令尹喜,字公度,著書九篇。
&rdquo楊伯峻:&ldquo今本《關尹子》一卷,九篇,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疑為孫定(南宋人)依讬,《四庫提要》則雲&lsquo或唐五代間方士解文章者所為也&rsquo。
&rdquo ②至人&mdash&mdash道木最高的人。
空&mdash&mdash《集釋》:&ldquo《道藏》一江一遹本、宋徽 宗本&lsquo空&rsquo并作&lsquo窒&rsquo。
作&lsquo窒&rsquo者是也。
&rdquo俞樾:&ldquo《釋文》曰,&lsquo空一本作窒&rsquo,當從之。
《莊子·達生篇》正作&lsquo不窒&rsquo。
&rdquo窒,指窒息。
③列&mdash&mdash《釋文》:&ldquo列音例。
&rdquo ④魚語女&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魚當作吾。
&rdquo《釋文》雲:&ldquo魚音吾。
&rdquo女,即汝,你。
⑤是色而已&mdash&mdash楊伯峻:&ldquo&lsquo色&rsquo上脫&lsquo形&rsquo字,當作&lsquo是形色而已&rsquo。
&lsquo形色&rsquo承上文&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