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瑞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列子居鄭圃②,四十年人無識者。
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③。
國不足④,将嫁于衛⑤。
弟子曰:&ldquo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⑦?&rdquo子列子笑曰:&ldquo壺子何言哉⑧?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⑨。
吾側聞之,試以告女⑩。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一陰一陽一爾(11),四時爾。
不生者疑獨(12),不化者往複(13)。
往複,其際不可終(14);疑獨,其道不可窮。
《黃帝書》日:&lsquo谷神不死(15),是謂玄牝(16)。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7)。
&rsquo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rdquo 【注釋】 ①天瑞&mdash&mdash瑞,吉祥,這裡指吉祥的征兆。
天人感應論認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會出現祥瑞感應。
本篇認為所謂祥符瑞以至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不生不化的本體所産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mdash&mdash列子,名列禦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
《莊于》中多載其傳說,後被道教神化為神仙,唐玄宗封他為&ldquo沖虛真一人&rdquo,宋徽宗封他為&ldquo緻虛觀妙真君&rdquo。
子列子,後一個&ldquo子&rdquo表示有德之人,前一個&ldquo子&rdquo表示是作者或說話人的老師。
《陔餘叢考·夫子》:&ldquo有以子為師之專稱者,《公羊傳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馬子。
何休釋曰:加子于姓上,名其為師也。
若非師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
《梁溪漫志》雲:《列子》書,亦其門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為師也。
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
&rdquo鄭圃&mdash&mdash鄭國的圃田。
楊伯峻:&ldquo鄭之圃田,一作甫田,見《詩經》、《左傳》、《爾雅》諸書,今河南中牟縣西南之丈八溝及附近諸陂湖,皆其遺迹。
&rdquo ③衆庶&mdash&mdash指一般百姓。
④國不足&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年饑。
&rdquo ⑤嫁&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自家而出謂之嫁。
&rdquo盧重玄解:&ldquo嫁者,往也。
&rdquo⑥敢有所谒&mdash&mdash敢,自言冒昧之詞,猶膽敢。
谒,請問,請求說明問題。
⑦壺丘子林&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列子之師。
&rdquo殷敬順、陳景元釋文:&ldquo司馬彪注《南華真經》雲:名種,鄭人也。
&rdquo ⑧壺子何言哉&mdash&mdash何言,猶言何,說了些什麼。
⑨語&mdash&mdash告訴。
本作&ldquo诏&rdquo。
伯昏瞀人,又作伯昏無人,張湛注:&ldquo伯昏,列子之友,同學于壺子。
&rdquo瞀,音móu(謀)。
⑩女&mdash&mdash同&ldquo汝&rdquo,你。
(11)爾&mdash&mdash指示代詞,如此。
一陰一陽一爾,四時爾,指一陰一陽一如此,四時也如此。
(12)疑獨&mdash&mdash疑,許維遹:&ldquo疑讀為拟,僭也,比也。
即比拟之意。
獨,獨一無二。
(13)往複&mdash&mdash循環。
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處隻出現一次&ldquo往複&rdquo,按王重民說,應據吉府本憎補&ldquo往複&rdquo二字。
(14)際&mdash&mdash一交一界之處。
終,終點。
(15)谷神&mdash&mdash谷,即山谷之谷,指虛空。
任繼愈《老子新譯》:&ldquo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
&rdquo張湛注:&ldquo至虛無物,故謂谷神。
&rdquo (16)玄牝&mdash&mdash牝,音pn(聘)。
任繼愈:&ldquo&lsquo牝&rsquo是一切動物的母性生殖器一官。
&lsquo玄牝&rsquo是象征着深遠的、看不見的生産萬物的生殖器一官。
&rdquo玄,幽遠,微妙。
(17)勤&mdash&mdash許維遹:&ldquo勤當訓盡。
&rdquo任繼愈:&ldquo勤即盡。
&rdquo (18)謂&mdash&mdash俞樾:&ldquo謂,當作為,古書&lsquo謂&rsquo&lsquo為&rsquo通用,說詳王氏引之《經傳釋詞》。
&rdquo 【譯文】 列子住在鄭國圃田,四十年沒有知道他的人。
鄭國的國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樣。
鄭國發生了饑荒,列于準備離開家到衛國去。
他的學生說:&ldquo老師這次出門,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學生想請教一些問題,老師用什麼來教導我們呢?老師沒有聽到過壺丘子林的教導嗎?&rdquo列子笑着說:&ldquo壺丘先生說了什麼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經告訴過伯昏瞀人。
我從旁邊聽到了,姑且告訴你們。
他的話說:有生死的事物不能産生其它事物,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發生變化。
沒有生死的事物能夠産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沒有變化的事物能使有變化的事物發生變化。
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不變化,所以這些事物經常生死,經常變化。
經常生死、經常變化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生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一陰一陽一是這樣,四時也是這樣。
沒有生死的事物無與倫比,沒有變化的事物循環往複。
循環往複的事物,它的邊界永遠找不到;無與倫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窮究。
《黃帝書》說:&lsquo虛空之神不會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一陰一戶。
一陰一戶的大門,就叫做天地的本根。
它綿延不斷,好像存在着,用它不盡。
&rsquo所以産生萬物的自己不生死,變化萬物的自己沒有變化。
它自己産生,自己變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産生智慧,自己産生力量;自己消減衰落,自己生長旺盛。
說有使它産生、變化、形成、着色、産生智慧、産生力量、消減衰落、生長旺盛的事物,那是錯誤的。
&rdquo 【原文】 子列子曰:&ldquo昔者聖人因一陰一陽一以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①。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②,故日易也③。
易無形埒④,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九變者,究也⑤,乃複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⑥;故天地含一精一,萬物化生。
&rdquo 【注釋】 ①渾淪&mdash&mdash又作&ldquo渾沌&rdquo、&ldquo混沌&rdquo,古人想象中的天地開辟前的狀态,即氣、形、質都未分離出來的混然一片的狀态。
②循&mdash&mdash王重民《列子校釋》:&ldquo循當讀如揗&rdquo&ldquo揗,正字;循,假字。
&rdquo《說文》:&ldquo揗,摩也。
&rdquo ③易&mdash&mdash簡易。
張湛注:&ldquo《老子》曰:&lsquo視之不見名曰希。
&rsquo而此曰易,易亦希簡之别稱也。
&rdquo ④形埒&mdash&mdash形狀。
埒,音li&egra一ve(劣)。
《淮南子本經訓》:&ldquo合氣化物,以成埒類。
&rdquo高誘注:&ldquo埒,形也。
&rdquo ⑤究&mdash&mdash窮盡,終極。
張湛注:&ldquo究,窮也。
&rdquo ⑥沖和&mdash&mdash中和。
陶鴻慶《讀列子劄記》雲:&ldquo沖讀為中。
《文子·九守篇》:&lsquo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rsquo沖即中也。
又《一精一誠筒》&lsquo執沖含和&rsquo,《淮南子·泰族訓》沖作中,皆沖、中通用之證。
&rdquo 【譯文】 列子說:&ldquo過去聖人憑借一陰一陽一二氣來統禦天地萬物。
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産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産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産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
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态;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态。
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
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态。
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簡易。
易沒有形狀,易變化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
九是變化的終極,于是反過來又變化而成為一。
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着一精一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rdquo 【原文】 子列子曰:&ldquo天地無全功①,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
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②,物有所通。
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③。
故天地之道,非一陰一則一陽一;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④;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
能一陰一能一陽一,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⑤,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⑥,能宮能商⑦,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
能羶能香。
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rdquo 【注釋】 ①全&mdash&mdash完備。
張湛注:&ldquo全猶備也。
&rdquo ②否&mdash&mdash堵塞,不通達,與下句&ldquo通&rdquo相對而言。
③不出所位&mdash&mdash楊伯峻案:&ldquo&lsquo不出所位&rsquo&lsquo不&rsquo下疑脫&lsquo能&rsquo字。
&lsquo不能出所位&rsquo與&lsquo不能形載&rsquo等三句句法一律。
下句&lsquo不能出所位者也&rsquo,有&lsquo能&rsquo字,可證。
&rdquo ④生生者&mdash&mdash第二個&ldquo生&rdquo字,指有生死的事物。
第一個&ldquo生&rdquo字是動詞,指産生。
此下&ldquo形形者&rdquo、&ldquo聲聲音&rdquo、&ldquo色色者&rdquo、&ldquo味味者&rdquo句法相同。
⑤員&mdash&mdash通&ldquo圓&rdquo。
⑥沈&mdash&mdash音chén(沉),與&ldquo沉&rdquo同。
⑦宮、商&mdash&mdash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第二音級。
五聲音階為:宮、商、角、徵(zhǐ紙)、羽,近似于簡譜中的1、2、3、4、5、6。
【譯文】 列子說:&ldquo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
所以天的職責在于生長覆蓋,地的職責在于成形載物,聖人的職責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職責在于适合人們使用。
這樣看來,天有短缺之功,地有擅長之事,聖人有淤塞之時,器物有通達之用。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違背它的适當用途,事物适宜的功用已經确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
所以天地的運行,不是一陰一便是一陽一;聖人的教訛,不是仁便是義;萬物的本質,不是柔便是剛;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适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的。
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産生的事物;有有形狀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聲音的
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③。
國不足④,将嫁于衛⑤。
弟子曰:&ldquo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⑦?&rdquo子列子笑曰:&ldquo壺子何言哉⑧?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⑨。
吾側聞之,試以告女⑩。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一陰一陽一爾(11),四時爾。
不生者疑獨(12),不化者往複(13)。
往複,其際不可終(14);疑獨,其道不可窮。
《黃帝書》日:&lsquo谷神不死(15),是謂玄牝(16)。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7)。
&rsquo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rdquo 【注釋】 ①天瑞&mdash&mdash瑞,吉祥,這裡指吉祥的征兆。
天人感應論認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會出現祥瑞感應。
本篇認為所謂祥符瑞以至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不生不化的本體所産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mdash&mdash列子,名列禦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
《莊于》中多載其傳說,後被道教神化為神仙,唐玄宗封他為&ldquo沖虛真一人&rdquo,宋徽宗封他為&ldquo緻虛觀妙真君&rdquo。
子列子,後一個&ldquo子&rdquo表示有德之人,前一個&ldquo子&rdquo表示是作者或說話人的老師。
《陔餘叢考·夫子》:&ldquo有以子為師之專稱者,《公羊傳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馬子。
何休釋曰:加子于姓上,名其為師也。
若非師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
《梁溪漫志》雲:《列子》書,亦其門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為師也。
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
&rdquo鄭圃&mdash&mdash鄭國的圃田。
楊伯峻:&ldquo鄭之圃田,一作甫田,見《詩經》、《
&rdquo ③衆庶&mdash&mdash指一般百姓。
④國不足&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年饑。
&rdquo ⑤嫁&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自家而出謂之嫁。
&rdquo盧重玄解:&ldquo嫁者,往也。
&rdquo⑥敢有所谒&mdash&mdash敢,自言冒昧之詞,猶膽敢。
谒,請問,請求說明問題。
⑦壺丘子林&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列子之師。
&rdquo殷敬順、陳景元釋文:&ldquo司馬彪注《南華真經》雲:名種,鄭人也。
&rdquo ⑧壺子何言哉&mdash&mdash何言,猶言何,說了些什麼。
⑨語&mdash&mdash告訴。
本作&ldquo诏&rdquo。
伯昏瞀人,又作伯昏無人,張湛注:&ldquo伯昏,列子之友,同學于壺子。
&rdquo瞀,音móu(謀)。
⑩女&mdash&mdash同&ldquo汝&rdquo,你。
(11)爾&mdash&mdash指示代詞,如此。
一陰一陽一爾,四時爾,指一陰一陽一如此,四時也如此。
(12)疑獨&mdash&mdash疑,許維遹:&ldquo疑讀為拟,僭也,比也。
即比拟之意。
獨,獨一無二。
(13)往複&mdash&mdash循環。
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處隻出現一次&ldquo往複&rdquo,按王重民說,應據吉府本憎補&ldquo往複&rdquo二字。
(14)際&mdash&mdash一交一界之處。
終,終點。
(15)谷神&mdash&mdash谷,即山谷之谷,指虛空。
任繼愈《老子新譯》:&ldquo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
&rdquo張湛注:&ldquo至虛無物,故謂谷神。
&rdquo (16)玄牝&mdash&mdash牝,音pn(聘)。
任繼愈:&ldquo&lsquo牝&rsquo是一切動物的母性生殖器一官。
&lsquo玄牝&rsquo是象征着深遠的、看不見的生産萬物的生殖器一官。
&rdquo玄,幽遠,微妙。
(17)勤&mdash&mdash許維遹:&ldquo勤當訓盡。
&rdquo任繼愈:&ldquo勤即盡。
&rdquo (18)謂&mdash&mdash俞樾:&ldquo謂,當作為,古書&lsquo謂&rsquo&lsquo為&rsquo通用,說詳王氏引之《經傳釋詞》。
&rdquo 【譯文】 列子住在鄭國圃田,四十年沒有知道他的人。
鄭國的國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樣。
鄭國發生了饑荒,列于準備離開家到衛國去。
他的學生說:&ldquo老師這次出門,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學生想請教一些問題,老師用什麼來教導我們呢?老師沒有聽到過壺丘子林的教導嗎?&rdquo列子笑着說:&ldquo壺丘先生說了什麼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經告訴過伯昏瞀人。
我從旁邊聽到了,姑且告訴你們。
他的話說:有生死的事物不能産生其它事物,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發生變化。
沒有生死的事物能夠産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沒有變化的事物能使有變化的事物發生變化。
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變化的事物不能不變化,所以這些事物經常生死,經常變化。
經常生死、經常變化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生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一陰一陽一是這樣,四時也是這樣。
沒有生死的事物無與倫比,沒有變化的事物循環往複。
循環往複的事物,它的邊界永遠找不到;無與倫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窮究。
《黃帝書》說:&lsquo虛空之神不會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一陰一戶。
一陰一戶的大門,就叫做天地的本根。
它綿延不斷,好像存在着,用它不盡。
&rsquo所以産生萬物的自己不生死,變化萬物的自己沒有變化。
它自己産生,自己變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産生智慧,自己産生力量;自己消減衰落,自己生長旺盛。
說有使它産生、變化、形成、着色、産生智慧、産生力量、消減衰落、生長旺盛的事物,那是錯誤的。
&rdquo 【原文】 子列子曰:&ldquo昔者聖人因一陰一陽一以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①。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②,故日易也③。
易無形埒④,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九變者,究也⑤,乃複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⑥;故天地含一精一,萬物化生。
&rdquo 【注釋】 ①渾淪&mdash&mdash又作&ldquo渾沌&rdquo、&ldquo混沌&rdquo,古人想象中的天地開辟前的狀态,即氣、形、質都未分離出來的混然一片的狀态。
②循&mdash&mdash王重民《列子校釋》:&ldquo循當讀如揗&rdquo&ldquo揗,正字;循,假字。
&rdquo《說文》:&ldquo揗,摩也。
&rdquo ③易&mdash&mdash簡易。
張湛注:&ldquo《老子》曰:&lsquo視之不見名曰希。
&rsquo而此曰易,易亦希簡之别稱也。
&rdquo ④形埒&mdash&mdash形狀。
埒,音li&egra一ve(劣)。
《
&rdquo高誘注:&ldquo埒,形也。
&rdquo ⑤究&mdash&mdash窮盡,終極。
張湛注:&ldquo究,窮也。
&rdquo ⑥沖和&mdash&mdash中和。
陶鴻慶《讀列子劄記》雲:&ldquo沖讀為中。
《文子·九守篇》:&lsquo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rsquo沖即中也。
又《一精一誠筒》&lsquo執沖含和&rsquo,《淮南子·泰族訓》沖作中,皆沖、中通用之證。
&rdquo 【譯文】 列子說:&ldquo過去聖人憑借一陰一陽一二氣來統禦天地萬物。
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産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産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産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
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态;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态。
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
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态。
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簡易。
易沒有形狀,易變化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
九是變化的終極,于是反過來又變化而成為一。
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着一精一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rdquo 【原文】 子列子曰:&ldquo天地無全功①,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
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②,物有所通。
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③。
故天地之道,非一陰一則一陽一;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④;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
能一陰一能一陽一,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⑤,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⑥,能宮能商⑦,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
能羶能香。
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rdquo 【注釋】 ①全&mdash&mdash完備。
張湛注:&ldquo全猶備也。
&rdquo ②否&mdash&mdash堵塞,不通達,與下句&ldquo通&rdquo相對而言。
③不出所位&mdash&mdash楊伯峻案:&ldquo&lsquo不出所位&rsquo&lsquo不&rsquo下疑脫&lsquo能&rsquo字。
&lsquo不能出所位&rsquo與&lsquo不能形載&rsquo等三句句法一律。
下句&lsquo不能出所位者也&rsquo,有&lsquo能&rsquo字,可證。
&rdquo ④生生者&mdash&mdash第二個&ldquo生&rdquo字,指有生死的事物。
第一個&ldquo生&rdquo字是動詞,指産生。
此下&ldquo形形者&rdquo、&ldquo聲聲音&rdquo、&ldquo色色者&rdquo、&ldquo味味者&rdquo句法相同。
⑤員&mdash&mdash通&ldquo圓&rdquo。
⑥沈&mdash&mdash音chén(沉),與&ldquo沉&rdquo同。
⑦宮、商&mdash&mdash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第二音級。
五聲音階為:宮、商、角、徵(zhǐ紙)、羽,近似于簡譜中的1、2、3、4、5、6。
【譯文】 列子說:&ldquo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
所以天的職責在于生長覆蓋,地的職責在于成形載物,聖人的職責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職責在于适合人們使用。
這樣看來,天有短缺之功,地有擅長之事,聖人有淤塞之時,器物有通達之用。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違背它的适當用途,事物适宜的功用已經确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
所以天地的運行,不是一陰一便是一陽一;聖人的教訛,不是仁便是義;萬物的本質,不是柔便是剛;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适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的。
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産生的事物;有有形狀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聲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