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瑞第一

關燈
sh&mdash楊伯峻:&ldquo《漢書·董仲舒傳》雲:&lsquo情者人欲也。

    &rsquo又雲:&lsquo人欲之謂情。

    &rsquo《後漢書·張衡傳》注雲:&lsquo情者,性之欲。

    &rsquo古人多以欲惡對文,如《呂覽·論成篇》&lsquo人情欲生而惡死&rsquo是也。

    則此&lsquo情&rsquo字當訓&lsquo欲&rsquo。

    &rdquo ⑨故吾知其不相若矣&mdash&mdash俞樾雲:&ldquo&lsquo吾&rsquo下脫&lsquo安&rsquo字。

    上雲&lsquo死之與生,一往一反&rsquo,故雲&lsquo安知其不相若&rsquo,言死生一緻也。

    下雲&lsquo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rsquo,正承此而言。

    若作&lsquo知其不相若&rsquo,則于語意大背矣。

    &rdquo ⑩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mdash&mdash孔子為何說林類之言未盡其理,其意不清。

    張湛雲:&ldquo今方對無于有,去彼取此,則不得不一黨一内外之異。

    &rdquo&ldquo若夫萬變玄一,彼我兩忘,即理自夷,而實無所遺。

    &rdquo盧重玄則雲:&ldquo死此生彼,必然之理也。

    林類所言&lsquo安知&rsquo者,是疑似之言耳,故雲未盡。

    &rdquo 【譯文】 林類的年紀将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還穿着粗皮衣,在田地裡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

    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ldquo那位老人是個值得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他。

    &rdquo子貢請求前往。

    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着他感歎道:&ldquo先生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谷穗?&rdquo林類不停地往前走,照樣唱歌不止。

    子貢再三追問,他才仰着頭答複說:&ldquo我後悔什麼呢?&rdquo子貢說:&ldquo您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争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谷穗時邊走邊唱歌呢?&rdquo林類笑着說:&ldquo我所以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們卻反而以此為憂。

    我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争取時間,所以才能這樣長壽。

    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又死到臨頭了,所以才能這樣快樂。

    &rdquo子貢問:&ldquo長壽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厭惡的。

    您卻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麼呢?&rdquo林類說:&ldquo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

    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着更好些呢?&rdquo子貢聽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ldquo我知道他是值得對話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徹底。

    &rdquo 【原文】 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ldquo願有所息。

    &rdquo仲尼曰:&ldquo生無所息。

    &rdquo子貢曰:&ldquo然則賜息無所乎①?&rdquo仲尼曰:&ldquo有焉耳。

    望其圹②,如也③,宰如也④,墳如也⑤,鬲如也⑥,則知所息矣⑦。

    &rdquo子貢曰:&ldquo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⑧。

    &rdquo仲尼曰:&ldquo賜!汝知之矣。

    人胥知生之樂⑨,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⑩。

    晏子曰(11): &lsquo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rsquo死也者,德之檄也(12)。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

    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有人去鄉土、離六親(13)、廢家業、遊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

    又有人鐘賢世(14)、矜巧能、修名譽、誇張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15)。

    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

    &rdquo 【注釋】 ①賜&mdash&mdash子貢之名,姓端木,字子貢。

    息無所&mdash&mdash王叔岷:&ldquo&lsquo息無所&rsquo疑原作&lsquo無所息&rsquo,即本上文&lsquo生無所息&rsquo而言。

    今本&lsquo息&rsquo字誤錯在&lsquo無所&rsquo上。

    &rdquo此說可從。

    子貢所要的是休息的時間,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故不應談到&ldquo有所&rdquo、&ldquo無所&rdquo上。

     ②圹&mdash&mdash音ku&agra一veng(礦),墓穴;原野。

    本文指空曠的墓地。

     ③如&mdash&mdash,音gāo(高),通&ldquo臯&rdquo,實即&ldquo臯&rdquo字的訛變。

    《荀子·大略》:&ldquo望其圹,臯如也。

    &rdquo可證。

    如,高貌。

     ④宰如&mdash&mdash宰,猶&ldquo冢&rdquo,墳墓。

     ⑤墳如&mdash&mdash墳,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

    《禮記·檀弓》:&ldquo古也墓而不墳。

    &rdquo鄭玄注:&ldquo土之高者曰墳。

    &rdquo ⑥鬲如&mdash&mdash鬲,音l(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銅制,圓口,三空心足。

     &igra一ve鬲如,像鬲一樣。

    郝懿行:&ldquo鬲如,蓋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見亦多有之。

    &rdquo ⑦則知所息矣&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見其墳壤鬲翼,則知息之有所。

    《莊子》曰:&ldquo死為休息也。

    &rdquo ⑧伏&mdash&mdash埋葬。

     ⑨胥&mdash&mdash皆,都。

    《方言》第七:&ldquo胥,皆也。

    東齊曰胥。

    &rdquo ⑩苦、佚、息&mdash&mdash張湛注引《莊子·大宗師》文:&ldquo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rdquo (11)晏子&mdash&mdash晏子(?&mdash&mdash前500年),名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

    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去世後,繼任齊卿,曆仕靈公、莊公、景公。

    世傳《晏子春秋》出于後人僞托,但保存了很多晏嬰的有關資料。

    此下孔子引文,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2)德之徼&mdash&mdash徼,音yāo(腰),求取。

    張湛注:&ldquo德者,得也。

    徼者,歸也。

    言各得其所歸。

    &rdquo似不妥。

    緊接下文有&ldquo古者謂死人為歸人&rdquo,此處不該重複。

     (13)六親&mdash&mdash六種親屬,其說不一,《漢書·賈誼傳》顔師古注引應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一般以&ldquo六親&rdquo泛指各種親屬或所有的親屬。

     (14)鐘賢世&mdash&mdash鐘,專注。

    賢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

     (15)與&mdash&mdash贊許。

     【譯文】 子貢對學習有些厭倦,對孔子說:&ldquo希望能休息一陣。

    &rdquo孔子說:&ldquo人生沒有什麼休息。

    &rdquo子貢問:&ldquo那麼我也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rdquo孔子回答說:&ldquo有休息的時候。

    你看那空曠的原野上,有高起來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飯鍋,就知道休息的時候了。

    &rdquo子貢說:&ldquo死亡真偉大啊!君子在那時休息了,小人在那時被埋葬了。

    &rdquo孔子說:&ldquo賜! 你現在已經明白了。

    人們都知道活着的快樂,卻不知道活着的勞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憊,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惡,卻不知道死亡是休息。

    晏子說過:&lsquo真好啊,自古以來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時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時被埋葬了。

    &rsquo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

    古人把死人叫做&lsquo歸人&rsquo。

    說死人是&lsquo歸人&rsquo,那麼活着的人就是&lsquo行人&rsquo了。

    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棄了家庭的人。

    一個人抛棄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對他;天下的人都抛棄了家庭,卻沒有人知道反對。

    有人離開了家鄉,抛棄了親人,荒廢了家業,到處遊蕩而不知道回家,這是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說他是放蕩而瘋狂的人。

    又有人專心緻志于盛世之治,自以為聰明能幹,于是博取功名,到處誇誇其談而不知道停止,這又是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認為他是有智慧謀略的人。

    這兩種人都是錯誤的,而世上的人卻贊揚一個,反對一個。

    隻有聖人才知道什麼該贊揚,什麼該反對。

    &rdquo 【原文】 或謂子列子日:&ldquo子奚貴虛①?&rdquo列子曰:&ldquo虛者無貴也②。

    &rdquo子列子曰:&ldquo非其名也③。

    莫如靜,莫如虛。

    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

    事之破而後有舞仁義者④,弗能複也。

    &rdquo 【注釋】 ①奚&mdash&mdash何,為什麼。

    貴虛&mdash&mdash以虛無為貴。

    《呂氏春秋·不二篇》:&ldquo子列子貴虛。

    &rdquo ②虛者無貴也&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凡貴名之所以生,必謂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

    今有無兩忘,萬異冥一,故謂之虛。

    虛既虛矣,貴賤之名,将何所生?&rdquo ③非其名也&mdash&mdash不在于事情的名稱。

    張湛注:&ldquo事有實者,非假名而後得也。

    &rdquo ④&mdash&mdash音huǐ(毀),毀壞。

     【譯文】 有人對列子說:&ldquo您為什麼以虛無為貴呢?&rdquo列子說:&ldquo虛無沒有什麼可貴的。

    &rdquo列子又說:&ldquo不在于事物的名稱。

    關鍵在于保持靜,最好是虛。

    清靜與虛無,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谛;争取與贊許,反而喪失了事情的一精一義本性。

    事物已被破壞,而後出現了舞弄仁義的人,但卻不能修複了。

    &rdquo 【原文】粥熊曰①:&ldquo運轉亡已②,天地密移,疇覺之哉③?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

    損盈成虧,随世随死④。

    往來相接,間不可省⑤,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⑥,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

    亦如人自世至老⑦,貌色智态,亡日不異;皮膚爪發,随世随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

    間不可覺,俟至後知。

    &rdquo 【注釋】 ①粥熊&mdash&mdash粥,音y&ugra一ve(育),同&ldquo鬻&rdquo。

    鬻熊,史傳為周代楚國的祖先。

    年九十知道,為周文王師。

    後人集其遺言,凡22篇,名《鬻子》。

    成王時封其玄孫熊繹于荊楚之丹一陽一。

     ②亡已&mdash&mdash亡,無。

    已,止。

     ③疇&mdash&mdash通&ldquo誰&rdquo。

    《書·堯典》:&ldquo帝曰:疇咨若時登庸?&rdquo蔡沈集傳:&ldquo疇,誰。

    &rdquo ④世&mdash&mdash生。

    張湛注:&ldquo此&lsquo世&rsquo亦宜言&lsquo生&rsquo。

    &rdquo ⑤間&mdash&mdash音ji&agra一ven(見),縫隙。

    省&mdash&mdash音xǐng(醒),察看。

     ⑥頓&mdash&mdash很短的時間,突然。

    進&mdash&mdash增長。

     ⑦世&mdash&mdash出生。

     【譯文】 鬻熊說:&ldquo萬事萬物運動轉移永不停止,連天地也在悄悄地移動,誰感覺到了呢?所以事物在那裡減損了,卻在這裡有了盈餘;在這裡成長了,卻在那裡有了虧缺。

    減損、盈餘、成長、虧缺,随時發生,随時消失。

    一往一來,頭尾相接,一點間隙也看不出來,誰感覺到了呢?所有的元氣都不是突然增長,所有的形體都不是突然虧損,所以我們也就不覺得它在成長,也不覺得它在虧損。

    這也像人們從出生到衰老一樣,容貌、膚色、智慧、體态,沒有一夭不發生變化;皮膚、指甲、毛發,随時生長,随時脫落,并不是在嬰孩時就停頓而不變化了。

    變化一點覺察不到,等到衰老來到了才明白。

    &rdquo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