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瑞第一

關燈
成為蟲子。

    亶愛山上的獸自己懷孕而生崽叫做類,河澤中的鳥互相看着而生子叫做。

    全是母的動物的名字叫大腰,全是公的動物的名字叫稚蜂。

    單相思的男士不娶妻子而受胎,單相思的女子不嫁丈夫而懷孕。

    後稷生于巨人的腳印,伊尹生于空曠的桑林。

    蟩昭生在潮濕之處,蠛蠓生在酒醋之中。

    羊奚草與不長筍子的老竹相比美,不長筍子的老竹生出了青甯蟲,青甯蟲生出了豹子,豹子生出了馬,馬生出了人,人活久了又複歸于像一陰一戶那樣的機關。

    萬物都從這個機關生出,又都複于這個機關。

     【原文】 《黃帝書》曰:&ldquo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lsquo無&rsquo動不生&lsquo無&rsquo而生&lsquo有&rsquo。

    &rdquo形,必終者也。

    天地終乎?與我偕終。

    終進乎①?不知也②,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③。

    有生則複于不生,有形則複于無形。

    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

    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

    而欲恒其生,畫其終④,惑于數也⑤。

    精神者,天之分⑥;骨骸者,地之分。

    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⑦,故謂之鬼。

    鬼⑧,歸也,歸其真宅⑨。

    黃帝曰:&ldquo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rdquo 【注釋】 ①終進乎&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進當為盡。

    假設問者,言天地有終盡乎?&rdquo ②不知也&mdash&mdash陶鴻慶:&ldquo&lsquo不知&rsquo二字無義,注亦弗及,疑&lsquo知&rsquo為&lsquo始&rsquo字之誤。

    &rdquo并以二句為一句&ldquo終進乎不始也。

    &rdquo此說證據不足,然可供參考。

     ③進乎本不久&mdash&mdash張湛注:&ldquo&lsquo久&rsquo當為&lsquo有&rsquo。

    無始故不終,無有故下盡。

    &rdquo王叔岷雲:&ldquo&lsquo久&rsquo蓋&lsquo又&rsquo字形誤,古多以&lsquo又&rsquo為&lsquo有&rsquo。

    &rdquo ④畫其終&mdash&mdash俞樾:&ldquo畫者,止也。

    《論語·雍也篇》&lsquo今女畫&rsquo,孔注曰:&lsquo畫&rsquo止也。

    &rsquo&lsquo畫其終&rsquo者,止之使不終也。

    &rdquo楊伯峻案:&ldquo俞說是也。

    《藏》本、北宋本、盧重玄本作&lsquo盡&rsquo,今從世德堂本正。

    &rdquo ⑤數&mdash&mdash自然之理。

     ⑥天之分&mdash&mdash分,當作&ldquo有&rdquo。

    《釋文》引《漢書》楊王孫:&ldquo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

    &rdquo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訓》&ldquo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rdquo,又&ldquo壺子持以天壤&rdquo,高誘注&ldquo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rdquo,認為&ldquo與楊王孫所雲皆本《列子》此文,然則漢人所見之本并作&lsquo有&rsquo,不作&lsquo分&rsquo。

    &rdquo ⑦真&mdash&mdash本原,即下文&ldquo真宅&rdquo。

     ⑧鬼&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鬼&rsquo字下本有&lsquo者&rsquo字,今本脫之。

    《韓詩外傳》:&lsquo死者為鬼。

    鬼者,歸也。

    &rsquo&rdquo《論衡·論死篇》:&ldquo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鬼者,歸也。

    &rsquo《風俗通》&lsquo死者,澌也;鬼者,歸也。

    精神消越,骨肉歸于土也。

    &rsquo&lsquo鬼&rsquo下并有&lsquo者&rsquo字可證。

    《意林》引正作&lsquo鬼者歸也&rsquo。

    &rdquo ⑨真宅&mdash&mdash本原之地,即&ldquo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rdquo之&ldquo機&rdquo,亦即玄牝,天地萬物的一陰一戶。

     【譯文】 《黃帝書》說:&ldquo形體動不産生形體而産生影子,聲音動不産生聲音而 産生回響,&lsquo無&rsquo動不産生&lsquo無&rsquo而産生&lsquo有&rsquo。

    &rdquo有形之物是一定會終結的。

    天地會終結嗎?和我一樣有終結。

    終結有完盡的時候嗎?不知道。

    道終結于原來沒有開始的時候,完盡于原來就沒有事物的地方。

    有生死的事物則回複到沒有生死的狀态,有形狀的事物則回複到沒有狀态的狀态。

    沒有生死的狀态,并不是原來就沒有生死;沒有形狀的狀态,并不是原來就沒有形狀。

    凡是産生出來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終結的。

    該終結的事物不得不終結,就像該産生的事物不能不産生一樣。

    而要想使它永遠生存,制止它的終結,這是不懂得自然之理啊!精神,屬于天;骨骸,屬于地。

    屬于天的清明而分散,屬于地的混濁而凝聚。

    精神離開了形骸,各自回到它原來的地方,所以叫它為鬼。

    鬼,意思是回歸,回歸到它原來的老家。

    黃帝說:&ldquo精神進入天門,骨骸返回原來的地根,我還有什麼留存呢?&rdquo 【原文】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①,死亡也。

    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

    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将休焉,物莫先焉。

    雖未及嬰孩之全,方于少壯②,間矣③。

    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④。

     【注釋】 ①耄&mdash&mdash音m&agra一veo(冒),老。

    《禮記·曲禮上》:&ldquo八十、九十曰耄。

    &rdquo《鹽鐵論·孝養》:&ldquo七十曰老耄,&rdquo ②方&mdash&mdash比。

     ③間&mdash&mdash《釋文》:&ldquo間,隔也。

    &rdquo ④極&mdash&mdash本文指死與生的一交一會點。

     【譯文】 人從出生到死亡,大的變化有四個階段:嬰孩,少壯,老耄,死亡。

    人在嬰孩階段,意氣專一,是最和諧的時候,外物不能傷害它,德不能比這再高了。

    人在少壯階段,血氣飄浮橫溢,欲一望思慮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進攻,德也就開始衰敗了。

    人在老耄階段,欲一望思慮不斷減弱,身體将要休息,外物也就不和它争先了。

    這時的德雖然還不如嬰孩時的完備,但與少壯階段相比,卻有距離了。

    人在死亡階段,那就到了完全休息的時候,返回到出生之前的極點了。

     【原文】 孔子遊于太山①,見榮啟期行乎郵之野②,鹿裘帶索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ldquo先生所以樂,何也?&rdquo對曰:&ldquo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④,是一樂也。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

    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⑤,當何憂哉⑥?&rdquo孔子曰:&ldquo善乎!能自寬者也。

    &rdquo 【注釋】 ①太山&mdash&mdash即泰山。

    ②郕&mdash&mdash音chéng(成)。

    楊伯峻:&ldquo郕,亦作成,本國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

    春秋時屬魯,為盂氏邑。

    在今山東泰安地區甯一陽一縣東北九十裡。

    &rdquo ③鹿裘帶索&mdash&mdash裘,皮衣。

    鹿裘,沈濤:&ldquo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為裘也。

    鹿車乃車之粗者,非以鹿駕車也。

    &rdquo&ldquo《呂氏春秋·貴生篇》,顔阖鹿布之衣,猶言粗布之衣也。

    &rdquo帶索,腰間系着繩索。

     ④而吾得為人&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禦覽》四六八引作&lsquo吾既得為人&rsquo,與下&lsquo吾既得為男&rsquo、&lsquo吾既已行年九十&rsquo句法一律,《說苑·雜言篇》作&lsquo吾既已得為人&rsquo,《家語·六本篇》作&lsquo吾既得為人&rsquo,疑當從《家語》。

    &rdquo ⑤處常得終&mdash&mdash盧文紹:&ldquo&lsquo得&rsquo,《說苑·雜言篇》作&lsquo待&rsquo。

    &rdquo王重民:&ldquo作&lsquo待&rsquo是也。

    蓋榮啟期樂天知命,既明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故自謂處常以待終,當有何憂,若作得,則非其旨矣。

    《禦覽》四六八引正作&lsquo待&rsquo。

    《類聚》四十四引作&lsquo居常以待終&rsquo,文雖小異,&lsquo待&rsquo字固不誤也。

    &rdquo ⑥當&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當讀為尚。

    《史記·魏公子列傳》:&lsquo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rsquo當亦應讀為尚,可以互證。

    &rdquo 【譯文】 孔子在泰山遊覽,看見榮啟期漫步在郕邑的郊外,穿着粗皮衣,系着粗麻繩,一面彈琴,一面唱歌。

    孔子問道:&ldquo先生這樣快樂,是因為什麼呢?&rdquo榮啟期回答說:&ldquo我快樂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萬事萬物,隻有人最尊貴;而我既然能夠成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了。

    人類中有男女的區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視,所以男人最為貴;而我既然能夠成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了。

    人出生到世上,有沒有見到太一陽一月亮、沒有離開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經活到了九十歲,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三個原因了。

    貧窮是讀書人的普遍狀況,死亡是人的最終結果,我安心處于一般狀況,等待最終結果,還有什麼可憂愁的呢?&rdquo孔子說:&ldquo說得好!你是個能夠自己寬慰自己的人。

    &rdquo 【原文】 林類年且百歲①,底春被裘②,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進。

    孔子适衛,望之于野,顧謂弟子曰:&ldquo彼臾可與言者,試往訊之。

    &rdquo子貢請行③。

    逆之垅端④,面之而歎曰:&ldquo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rdquo林類行不留,歌不辍。

    子貢叩之不已⑤,乃仰而應曰:&ldquo吾何悔邪?&rdquo子貢曰:&ldquo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rdquo林類笑曰:&ldquo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

    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⑥,老無妻子,死期将至,故能樂若此⑦。

    &rdquo子貢曰:&ldquo壽者人之情⑧,死者人之惡。

    子以死為樂,何也?&rdquo林類曰:&ldquo死之與生,一往一反。

    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⑨?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rdquo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

    夫子曰:&ldquo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⑩。

    &rdquo 【注釋】 ①林類&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書傳無聞,蓋古之隐者也。

    &rdquo且&mdash&mdash将近。

     ②底&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底,當也。

    &rdquo被&mdash&mdash同&ldquo披&rdquo,穿着。

    裘&mdash&mdash這裡指粗糙皮衣。

     ③子貢&mdash&mdash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

     ④逆&mdash&mdash迎。

    垅&mdash&mdash田埂。

     ⑤叩&mdash&mdash詢問。

     ⑥故能壽若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不勤行,則遺名譽;不竟時,則無利欲。

    二者不存于胸中,則百年之壽不祈而自獲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勤于非行之行,競于命外之時,求之下跋,傷生夭壽矣。

    吾所以樂天知命,而得此壽。

    &rdquo跋當作獲。

     ⑦故能樂若此&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所謂樂天知命,故無憂也。

    &rdquo盧重玄解:&ldquo妻子适足以勞生苦心,豈能延入壽命?居常待終,心無憂戚,是以能樂若此也。

    &rdquo ⑧情&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