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瑞第一

關燈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廢寝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ldquo天,積氣耳,亡處亡氣。

    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rdquo其人曰:&ldquo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rdquo曉之者曰②:&ldquo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③,亦不能有所中傷。

    &rdquo其人曰:&ldquo奈地壞何④?&rdquo曉者曰:&ldquo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若躇步跳蹈⑤,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rdquo其人舍然大喜⑥,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長廬子聞而笑之曰⑦:&ldquo虹蜺也⑧,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

    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

    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⑨,有中之最巨者⑩。

    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

    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

    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

    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rdquo子列子聞而笑曰:&ldquo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

    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

    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

    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rdquo 【注釋】 ①杞國&mdash&mdash杞,音qǐ(起)。

    杞國,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縣),杞成公遷緣陵(今山東昌樂東南),杞文公遷淳于(今山東安丘東北)。

    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所滅。

     ②曉之者&mdash&mdash王重民:&ldquo&lsquo曉&rsquo下&lsquo之&rsquo字蒙上文&lsquo因往曉之&rsquo句而衍。

    《禦覽》二引作&lsquo曉者雲&rsquo,無&lsquo之&rsquo字。

    下文&lsquo曉者曰地積塊耳&rsquo雲雲,亦無&lsquo之&rsquo字,可證。

    &rdquo然觀下文,又有&ldquo曉之者亦舍然大喜&rdquo一句,似此處不衍,而&ldquo曉者曰地積塊耳&rdquo句脫一&ldquo之&rdquo字。

     ③隻使&mdash&mdash即使。

    吳闿生:&ldquo隻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語。

    &rdquo ④奈地壞何&mdash&mdash猶&ldquo地壞奈何&rdquo。

     ⑤躇步跐蹈&mdash&mdash躇,音chú(除)。

    跐,音cǐ(此)。

    《釋文》雲:&ldquo四字皆踐蹈之貌。

    &rdquo ⑥舍然&mdash&mdash張湛注:&ldquo舍,宜作釋,此書釋字作舍。

    &rdquo《釋文》:&ldquo舍音釋,下同。

    &rdquo釋然,疑慮消除貌。

     ⑦長廬子&mdash&mdash又作&ldquo長盧子&ldquo,楚國人,曾著書九篇,屬道家一流。

    笑 之曰&mdash&mdash楊伯峻:&ldquo《禦覽》二引無&lsquo之&rsquo字,是也,當删。

    下文&lsquo子列子聞而笑曰&rsquo亦無&lsquo之&rsquo字,可證。

    &rdquo ⑧蜺&mdash&mdash音n(倪),即霓,虹的一種,亦稱副虹。

     í ⑨空&mdash&mdash與&ldquo有&rdquo相對,指整個宇宙空間。

     ⑩有&mdash&mdash與&ldquo空&rdquo相對,指我們見到的萬物。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自己的身體無處可藏,因而睡不着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擔憂那個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釋,說:&ldquo天是氣的積聚,無處沒有氣。

    就像你彎腰挺身、呼氣吸氣,整天在天空中生活,為什麼要擔憂它崩塌下來呢?&rdquo那人說:&ldquo天果真是氣的積聚,那日月星辰不會掉下來嗎?&rdquo向他解釋的人說:&ldquo日月星辰,也是積聚起來的氣中有光輝的物體,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rdquo那人說:&ldquo地陷下去怎麼辦呢?&rdquo解釋的人說:&ldquo地是土塊的積聚,充滿了四方空間,無處沒有土塊。

    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為什麼要擔憂它陷裂下去呢?&rdquo那人放下心來,十分高興;那個為他擔心的人也放下心來。

    長廬子聽說後笑着說:&ldquo虹霓呀,雲霧呀,風雨呀,四季呀,這些是氣在天上積聚而形成的。

    山嶽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積聚而形成的。

    知道它們是氣的積聚,是土塊的積聚,為什麼說它不會毀壞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物體,但卻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東西。

    難以終結,難以窮究,這是必然的;難以觀測,難以認識,也是必然的。

    擔憂它會崩陷,确實離正确的認識太遠;說它不會崩陷,也是不正确的。

    天地不可能不毀壞,最終總會毀壞的。

    遇到它毀壞時,怎麼能不擔憂呢?&rdquo列子聽到後,笑着說:&ldquo說天地會毀壞的意見是荒謬的,說天地不會毀壞的意見也是荒謬的。

    毀壞與不毀壞,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即使這樣,毀壞是一種可能,不毀壞也是一種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來不知道去,去不知道來。

    毀壞與不毀壞,我為什麼要放在心上呢?&rdquo 【原文】 舜問乎烝曰①:&ldquo道可得而有乎?&rdquo曰:&ldquo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rdquo舜曰:&ldquo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rdquo曰:&ldquo是天地之委形也②。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③。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④。

    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⑤。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⑥。

    天地強一陽一⑦,氣也,又一胡一可得而有邪?&rdquo 【注釋】 ①烝&mdash&mdash當是人名。

     ②委&mdash&mdash委托,托付。

     ③和&mdash&mdash指宇宙中的中和之氣。

     ④順&mdash&mdash指宇宙中的順序密碼。

     ⑤蛻&mdash&mdash指宇宙中的蛻變功能。

     ⑥食不知所以&mdash&mdash俞樾:&ldquo《莊子·知北遊篇》作&lsquo食不知所味&rsquo。

    &rdquo王叔岷:&ldquo宋徽宗《義解》:&lsquo食不知所味。

    &rsquo範緻虛《解》:&lsquo食安知所味。

    &rsquo是所見本&lsquo以&rsquo并作&lsquo味&rsquo,與《莊子》同。

    &rdquo ⑦天地強一陽一&mdash&mdash王重民:&ldquo《莊子·知北遊篇》&lsquo大地&rsquo下有&lsquo之&rsquo字,此不可省。

    疑《列子》本有&lsquo之&rsquo字,而今本脫之也。

    郭注雲:強一陽一猶運動 耳。

    &rdquo 【譯文】 舜問烝說:&ldquo治理天下的道可以獲得并據為己有嗎?&rdquo烝回答說:&ldquo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所據有的,你怎麼能據有道呢?&rdquo舜問:&ldquo我的身體不屬于我所有,是誰據有它呢?&rdquo烝回答說:&ldquo是天地把形體托付給你的。

    生命不屬于你所有,是天地把中和之氣托付給你的。

    壽天不屬于你所有,是天地把順序密碼托付給你的。

    子孫也不屬于你所有,是天地把蛻變的功能托付給你的。

    所以你行走不知道要到哪兒去,居住不知道要拿些什麼,吃飯不知道要什麼味道。

    天地的運動,也是氣的作用,天地間的萬物又怎麼能獲得并據有呢?&rdquo 【原文】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

    國氏告之曰:&ldquo吾善為盜。

    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攘①。

    自此以往,施及州闾②。

    &rdquo向氏大喜。

    喻其為盜之言③,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踰垣鑿室④,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未及時,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财⑤。

    向氏以國氏之謬己也⑥,往而怨之。

    國氏曰:&ldquo若為盜若何⑦?&rdquo向氏言其狀。

    國氏曰:&ldquo嘻⑧!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

    吾聞天有時,地有利。

    吾盜天地之時利,雲雨之滂潤,山澤之産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築吾垣,建吾舍。

    陸盜禽一獸,水盜魚鼈,亡非盜也。

    夫禾稼、土木、禽一獸、魚鼈,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

    夫金玉珍寶,谷帛财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⑨?&rdquo向氏大惑,以為國氏之重罔己也⑩,過東郭先生問焉(11)。

    東郭先生曰:&ldquo若一身庸非盜乎(12)?盜一陰一陽一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仍而有之(13),皆惑也。

    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

    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

    公公私私(14),天地之德。

    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耶?孰為不盜耶?&rdquo 【注釋】 ①穰&mdash&mdash一本作&ldquo壤&rdquo,誤。

    穰,莊稼豐熟。

     ②闾&mdash&mdash裡巷。

    《周禮·地官·闾胥》:&ldquo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

    &rdquo鄭玄注引鄭司農:&ldquo二十五家為闾。

    &rdquo ③喻&mdash&mdash了解。

     ④踰垣&mdash&mdash踰,即逾,越過。

    垣,牆。

     ⑤居&mdash&mdash積蓄。

    俞樾:&ldquo居猶畜也,謂其先所蓄之财也。

    《論語·公冶長篇》:&lsquo臧文仲居蔡。

    &rsquo皇侃《義疏》曰:&ldquo居猶蓄也。

    &rsquo是其義。

    &rdquo ⑥謬&mdash&mdash錢繹:&ldquo謬,詐也。

    &rdquo ⑦若為盜若何&mdash&mdash前一&ldquo若&rdquo字,你。

     ⑧嘻&mdash&mdash《釋文》:&ldquo嘻,哀痛之一聲。

    &rdquo ⑨孰怨&mdash&mdash孰,誰。

    孰怨,猶怨誰。

     ⑩罔&mdash&mdash欺騙。

    《漢書·王嘉傳》:&ldquo臣驕侵罔。

    &rdquo師古:&ldquo罔,謂誣蔽也。

    &rdquo (11)過&mdash&mdash一本作&ldquo遇&rdquo。

     (12)庸&mdash&mdash豈,難道。

     (13)仞&mdash&mdash通&ldquo認&rdquo。

     (14)公公私私&mdash&mdash公其公,私其私。

    前一個&ldquo公&rdquo、&ldquo私&rdquo為動詞。

     【譯文】 齊國的國氏非常富有,宋國的向氏非常貧窮。

    向氏從宋國到齊國,向國氏請教緻富的方法。

    國氏告訴他說:&ldquo我善于偷盜。

    我開始偷盜時,一年就夠自用,二年便很富足,三年就家資豐收了。

    從此以後,我還施舍州裡鄉親。

    &rdquo向氏聽了非常高興。

    但他隻理解了國氏偷盜的話,卻沒有了解國氏偷盜的方法。

    于是跳牆打洞,凡是手摸到的,眼睛看到的,沒有一件不探取。

    沒過多久,便以盜竊來的贓物而被問罪,并被沒收了先前積蓄的财産。

    向氏認為國氏欺騙了自己,便去埋怨國氏。

    國氏問:&ldquo你是怎樣偷盜的?&rdquo向氏叙述了他偷盜的情況。

    國氏說:&ldquo唉!你偷盜的方法竟然錯到了這種程度!現在來告訴你吧。

    我聽說天有季節性,地有利人處。

    我偷盜天的季節和地的利益,如雲雨的滋潤,山澤的特産,都用來生育我的禾苗,繁殖我的莊稼,夯築我的圍牆,建造我的房屋。

    在陸地上偷盜禽一獸,在水泊中偷盜魚鼈,沒有不偷盜的。

    這些禾苗、莊稼、土地、樹木、禽一獸、魚鼈,都是天生出來的,難道是我所有的?然而我偷盜天的東西卻沒有災殃。

    至于金玉珍寶、谷布财物,是别人所積聚,哪裡是天給你的呢?你偷盜它們而被問罪,能怨誰呢?&rdquo向氏十分迷惑,以為國氏又在欺騙自己了,于是到東郭先生那裡去請教。

    東郭先生說:&ldquo你全身的東西難道不都是偷盜來的嗎?偷盜一陰一陽一中和之氣來成就你的生命,充塞你的形體,又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不是偷盜來的呢?誠然,天地和萬物都是不能完全分開的,把它們認作己有,都是糊塗的。

    國氏的偷盜,是公道,所以沒有災殃;你的偷盜,是私心,所以被問罪。

    其實,分别公私也是偷盜,不分别公私也是偷盜。

    但把公共的東西視為公共所有,把私人的東西視為私人所有,這是天地的德行。

    了解天地德行的人,誰是偷盜者呢?誰又不是偷盜者呢?&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