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關燈


    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阿難如彼衆生别業妄見。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非色所造。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覺所覺眚。

    覺非眚中此實見見。

    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

    十類衆生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阿難如彼衆生同分妄見。

    例彼妄見别業一人。

    一病目人同彼一國。

    彼見圓影眚妄所生。

    此衆同分所現不祥。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

    性非因緣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

    妄想和合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和為與闇和。

    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

    當明現前何處雜見。

    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雲何見見。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

    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合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至于暗時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雲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

    如我思惟此妙覺元。

    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吾複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

    汝且谛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雲何成。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為非塞合。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

    且不知明相所在。

    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随處滅盡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

    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

    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精虛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别見狂花。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是諸狂花。

    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

    既從空來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滅。

    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即此花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去既花空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又見花時目應無翳。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離即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

    談說醋梅口中水出。

    思踏懸崖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醋說。

    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

    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