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訓
關燈
小
中
大
些士兵最終調轉弓箭、倒戟攻打纣王。
周武王左手握着黃钺,右手掉動白旄指揮士兵,纣王的部隊就土崩瓦解,敗逃投降。
纣王徒有南面稱王的虛名,卻無王者君主應有之德,這就是纣王失去天下的原因。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看,桀、纣算不上是真正的王,湯、武趕他們下台也不算是放縱犯上。
周國處在酆、鎬之地,面積不過百裡,可是在牧野誓師讨伐纣王,攻占殷都朝歌,朝拜成湯的廟堂,旌表商容的故裡,修固比幹的墳墓,将箕子從囚禁中釋放出來,推翻纣王的統治以後就折斷鼓槌、毀壞戰鼓、收起各種兵器,放走從軍的戰馬和解放運輸的牛,使之能用到生産勞動中去,插上笏闆而治理天下,老百姓縱一情歌唱慶賀,諸侯帶着珍禽前來朝貢,這就是由于周武王得民心的緣故。
吳王阖闾征伐楚國,五次攻入楚都郢城,焚燒糧倉中的粟米,砸破刻有九龍的編鐘,鞭打楚平王的墳墓,阖闾還住進了楚昭王的宮殿。
昭王随之逃亡随國,國内的百姓父老兄弟們扶老攜幼跟着昭王逃難,于是大家互相鼓勵與敵人吳軍對抗,同心協力為昭王拼命戰鬥。
在這個時候,沒有将領來統帥布陣指揮,百姓們都各自拼死搏擊,最終擊退吳軍,收複失地。
楚靈王修築章華台,發動乾谿戰役,引起國内外震動,百姓疲憊不堪,王子棄疾利用了百姓怨聲載道的機會,擁立公子比為楚王,百姓們都甩手背離了楚靈王,楚靈王在乾谿挨餓,隻得吃野草、喝路邊的污水,最終倒在田野裡死去。
楚國的一江一山沒有改變,土地面積也沒有縮小,百姓的性情也無大的改變,在楚昭王統治時代,人們願為昭王這樣的君主獻身,但在靈王統治時期,人們卻背棄了靈王離開了他,這是因為一個得民心一個不得民心的緣故。
所以如果天子得道,這邊遠的四夷都成為天子的藩衛;如果天子失道,就以諸侯國為邊防了。
如果諸侯得道,四周的鄰國也都會保護他;如果諸侯失道,就隻能以自己的邊境為邊防了。
所以商湯處在亳這個地方時,土地方圓隻有七十裡,文王處在酆這個地方時,面積不過百裡,但他們都能使天下人令行禁止。
到了周王室衰敗的時候,戎族敢在楚丘攻打凡伯,并擄劫凡伯而去。
所以得道的君王能憑借僅有的百裡地盤對諸侯發号施令;失道的君王就是占據整個天下還會害怕像冀州這樣的一個州的諸侯。
所以說:别指望人家不侵奪你的天下,如自己站穩了,你所治理的社會就不易被人侵奪。
反過來說,你自己走的是一條通向絕亡的道路,卻還要非議别人的反抗行為是篡位弑君作亂,這對保護天下到底有何益處呢? 人所以能生存,是依賴于衣和食。
現在将一個人囚禁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裡,即使用美味佳肴來供養他,用繡麗的衣服給他穿,他也不會歡樂,因為他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耳朵也聽不到任何聲音,寂寞無聊。
假若在黑暗的房間裡挖個小孔,能讓他看見外面下雨的雨點滴落,他都會快樂地笑起來,更何況敞開一房門打開窗戶,讓他能看到光明世界呢!從原本一片黑暗中看到外界的光明世界都喜不自勝,更何況讓他從黑暗的房間裡走出來到敞亮的廳堂上,看到日月的光輝呢!見到日月的光輝都心情開朗快樂,更何況登上泰山,站在石封上,眺望八方極遠的地方,仰望猶如車蓋的天穹,俯視猶如彩帶的一江一河,萬物盡收眼底,這樣的快樂難道不是更大麼! 那聾子,長着耳朵卻不能聽見聲響;那盲人,生有眼睛卻看不到物形。
語言,是用來向别人傳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聽聞,是讓自己了解他人思想情感的。
啞巴不能說話,聾子聽不見聲響,又啞又聾,就無法和人們一交一流溝通。
所以患有聾啞病的人,即使是傾家蕩産出錢求醫也在所不惜。
難道現在隻有身體上的聾啞者嗎?不,實際上人的心志思想上也有聾啞的表現。
手指痙攣彎曲,沒有人不想将它弄直的;可是有些人心眼思想上有堵塞、聾啞,卻沒有人設法将它打通:這種人就是不知道以類相推的方法。
觀察研究六藝的廣博崇高,又詳細窮盡道德的深邃妙旨,讓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無上頂點,下至無底的界限,遠達無際的極限,翺翔在無形之中,比四海廣寬,比泰山崇高,比一江一河更豐富,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間無所乖隔,懷着這樣的胸襟眼界來看世界,哪能不偉大!人所知道的事情很膚淺,而事物的變化又是無窮的,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現在知道了,這并不是智慧增長的緣故,而是通過學問增加知識的緣故。
事情經常見到就能認識它,事情經常做就可以學會它。
所以經常被禍患所困擾就懂得如何防範它,經常遭受困難就知道如何處理它。
一個人能夠在短暫的一生裡學到千年的知識、通達古今,雖然這些知識從未改變過、曆來如此,但是我們能夠說這些掌握千年知識、通達古今者是沒有道術的人? 人想知道高低但又無法知道高低,這時你教他使用管狀水平儀來測量高低,他就會很高興;人想知道輕重但又無法知道輕重,這時你教他使用秤來稱輕重,他就會很高興;人想知道遠近但又無法知道遠近,這時你教他使用望遠鏡,他就會很快活;更何況能應付萬方而不窮盡、遇到大難而不懼怕、碰到煩缪而不迷惑,晏然自在,這樣的快樂高興,又哪裡是一丁點的快樂所能比拟的。
那&ldquo道&rdquo,有形的事物都由它産生,它如同萬物之父母,與物關系密切;世上吃谷、食氣者都受&ldquo道&rdquo的支配,它如同明君,給予的恩惠實在是多;諸多的聰明人都學習&ldquo道&rdquo,它如同良師,給人的知識實在淵博。
射箭者多次射箭都射不中,這時人教他使用瞄準儀,他就會很愉快,更何況制造生産儀器的人呢! 人沒有誰不知道學習是有好處的,但就是不去做,這是因為平時的嬉戲娛樂害成這樣子。
人又大都以無用的事來妨害有用的事,所以才智無法廣博且一天天貧乏起來。
如果用開鑿養魚池的力氣去耕辟田地,這田野也一定會開辟得很好;如果用堆土積山,修築高台的功夫去修建堤防,這水也一定會治理得很好;如果以飼養狗馬鴻雁的巨資來供養士人,這名聲也一定相當榮耀;如果以平時射獵博弈的時間來誦讀《詩》《書》,這學問知識一定相當廣博。
所以說,學習與不學習相比,就像正常人和聾啞人相比一樣,差距甚大。
凡是學習的人都能夠明白天人關系,通曉治亂之根本,用平和的心态、清靜的頭腦來思考,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這樣也可謂掌握了事物的要略了。
天地自然所營造化育的是禽一獸草木;人類社會所制定的是禮節制度,還建造了房屋宮室,制作了舟船車輛一類的器具。
作為治國的根本是仁義;作為統治的枝末則是法度。
凡是人們用來求得生存的是根本,而那些促使人們走向衰敗的則是枝末。
本和末是建成一體的,對兩者都珍惜是人之天性。
将&ldquo本&rdquo放在首要地位,把枝末放在次要位置的人可算是君子;而用枝末的東西損害根本的東西的人稱之為小人。
君子和小人在其天性上沒什麼差别,不同的隻是一個&ldquo先本後末&rdquo,一個則是&ldquo以末害本&rdquo。
草木常常以粗大的為根本,細小的為枝末;禽一獸又常常以大的為頭、小的為尾。
草木如果枝末比根本粗大,就會折斷;禽一獸如果尾大于腰,這尾巴就搖擺不動。
所以動物從口中進食就會全身肥壯;草木灌溉它們的根部,就會枝繁葉茂。
天地自然化育萬物是有本有末,養育它們又是有先有後,人對于社會的治理難道就能夠沒有頭緒?所以仁義是治國安民的根本,現在如果人們不懂得緻力于根本,卻緻力于枝末的話,那就等于是放棄對樹根的澆灌而去澆灌枝葉,做的是一件蠢事。
再說法度的産生是用來輔助仁義的,現在如果我們看重法度而輕視仁義,那就好像看重鞋子帽子而忘記頭足,做的也是一件蠢事。
所以仁義是治國安民的厚實基礎,想不加厚基礎就擴建房屋,這房屋是要毀壞的;想不加寬基礎就增高房屋,這房屋是要傾倒的。
秦始皇趙政不增強德政卻在一些枝末事上積累加碼,所以被推翻;智伯不施行仁義卻緻力于拓展地盤,所以也被消滅。
《國語》上說:&ldquo不加強它的棟梁,就承受不住重壓。
沒有比國家更重的了,也沒有比德更大的棟梁。
&rdquo一國君主和他的臣民的關系,就像城牆和牆基的關系,又像樹木和根基的關系,根紮得深這樹木就牢固,牆基砌得好這城牆就堅實。
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是普天下适用的法則,是治國的準繩。
現在看來,商鞅的《啟塞》,申不害的&ldquo三符&rdquo,韓非子的《孤憤》,張儀、蘇秦的縱橫說,都是一些随手撿取的權宜之術,适用于一時,不是治國統治的根本方針、不反映社會世事的一般規律,也無法被人廣博采納和廣泛流傳的。
楚國令尹子囊以敗逃保全了楚國,但是敗逃不能成為保全國家的一般規律;弦高以欺詐保全了鄭國,但欺詐不能成為保衛國家的常用手法。
現在那《雅》《頌》等詩歌,其詩的辭言都是人在真純情感基礎上抒發寫成的,所以君臣學習它們便能和睦相處,父子學習它們便能親密相處。
所以那《韶》《夏》等古樂,其樂聲浸澤金石、滋潤草木。
現在如果取用怨思之一聲,用管弦樂器彈奏出來,聽的人就會不是一婬一亂就是悲凄。
這樣一婬一亂就打亂了男女界限、悲凄就感染了悲思氣氛,這哪裡好稱得上是音樂呢!趙王遷被俘虜後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因思念故鄉而創作了《山木》這首詩歌,聽了這詩歌的人無不落淚流涕。
荊轲西去秦國行刺秦始皇,高漸離、宋意為他擊築,在易水之濱慷慨悲歌,聽的人無不兩眼圓睜、怒發沖冠。
如果因此就将這類詩歌作為樂歌在宗廟裡演唱,這哪裡算是古代說的雅樂呢!所以皮弁冠冕和大車,可以使用而不宜過分喜愛;大羹的味道,可以食用但不宜過分嗜好;紅色絲弦穿底的琴瑟彈奏出的樂曲,一唱而三歎,可以聽而不宜沉浸在歡快之中。
所以無聲的樂音是用來修正悅耳的樂曲的;無味的清水是用來調和味重的食品的;一婬一蕩的音樂雖然聽起來悅耳清新,美味的食品雖然吃起來爽口舒服,但這些都不值得珍貴。
所以不以道德為本的事,是不能拿來做榜樣儀表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作真理的;和《雅》《頌》不協調的音樂,是不能當作正樂的。
所以商鞅、申不害、韓非子、張儀、蘇秦五位先生的言論,隻是一些便于巧辯而随手拾取的、适宜一時的權宜之術,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義。
聖明的君主在實施政治教化時,必定審察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頒布法令确立規範時,也必定弄清事物的本末關系,不隻是依據一事防備一物就算了。
看到事物的開始就考慮到它的成功,觀察到事物的源頭就掌握它的流變,所以能夠廣泛實施而不會枯竭,又曆時久遠而不受污損。
河水發源于山中而流入大海,莊稼生于田野而儲藏在倉庫,聖人看見事物的産生便知道了它們的歸宿了。
所以虞舜把黃金深藏在險峻的山裡,是為了堵塞人們貪婪卑鄙的欲念。
儀狄釀造出酒,禹品嘗以後覺得味道甘美,于是放逐了儀狄并且禁絕美酒,禹王這樣做是為了制止沉溺美酒的風氣流行。
師涓為晉平公演奏朝歌北鄙的歌曲,師曠聽了在一旁說:&ldquo這是纣王時的亡國之音&rdquo,并歎息着按住師涓的手不讓繼續彈奏下去,這是為了防止一婬一邪風氣的流傳。
所以人民讀懂了書、道德就會衰敗,懂得了術數、純厚就會變薄,知道利用券契、信用就會衰退,掌握了智巧、誠懇就會衰亡。
巧詐藏于胸中,純白一潔淨的品性就不完備、神聖清靜的德行就不完整。
琴瑟本身不發樂聲,但它的二十五根弦則各按自己的音調而應和;車軸自己不運轉,但車輪的三十根輻條則各用自己的力量使車輪運轉。
琴瑟的弦有它的粗細緊松,這樣才能彈奏出動聽的樂曲;車子的各部位有它的勞逸動靜的功效,這樣才能使車子長時期運轉。
使琴弦奏出聲音的是不發聲的琴身,使車子運轉于千裡之外的是不轉動的車軸。
以此推理到社會,君臣異道各司其職,這國家就得以治理;君臣同道職責不分,這社會就會混亂。
地位高道術深的,臣民就服從;責任重道術淺的,就有兇險。
所以貪圖小的快樂傷害義,玩弄小的聰明損害道,小的巧辯危害治,苛刻兇狠傷害德。
而偉大的德政無兇險,所以百姓民衆容易遵循;最好的統治寬松緩裕,所以下層百姓不相争鬥殘害;最一精一誠的忠實返回樸素,所以民衆不奸邪。
商鞅為秦國設置犯罪株連的法令,因而百姓們怨聲載道;吳起為楚國制定削減爵祿的法令,因而功臣們紛紛背叛。
商鞅之立法、吳起之用兵都是天下最傑出的。
但就是商鞅的嚴刑苛法使秦王朝滅亡,這是因為商鞅隻知道依靠法令的條條框框這樣的文字來執法,而不懂得治與亂的根本之所在。
同樣,就是吳起的軍事用兵削弱了楚國,這是因為吳起隻熟悉布陣打仗的事,而不懂得宮廷的權謀。
晉獻公攻打骊戎得到他的女兒,這骊姬不是不美豔,但史蘇就為此事而感歎,這是因為他已預見到晉國四代将要蒙難。
吳王夫差在艾陵打敗齊國,又在黃池戰勝晉國,這不能不算捷報頻傳,但伍子胥就為此憂慮,這是因為他預見到夫差必被越王所擒獲。
齊國公子小白逃亡莒城,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不能不算困窘,可鮑叔跟着小白,咎犯跟随重耳,并輔助他們,這是因為鮑叔和咎犯知道小白和重耳終有一天能稱霸諸侯。
越王勾踐退守栖身會稽山修政處事毫不松懈,謀劃複興從不停止,這是因為勾踐知道禍會向福轉化。
趙襄子伐狄連勝兩場卻面露憂色,這是因為襄子擔憂這福會轉變成禍。
所以齊桓公丢失汶陽卻反而稱霸,智伯兼并晉國卻反遭敗滅。
聖人能從重重疊疊的現象背後看到禍福的轉化,并能考慮到曲折乖戾處的禍患。
原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這不是說不想兩次獲利,但國家法令明文規定禁止這樣做,因為兩次收獲會影響桑樹的正常生長。
離谷比稻谷先成熟,但是農夫就是鋤掉它們,這是因為不要因獲小利而影響大的收獲。
家裡老人吃不同的飯菜,用不同的餐具進食,小輩兒媳赤腳送食物到廳堂,跪着給老人長者斟倒羹湯,這樣做不是不費功夫,但就是不省略這些禮節,這是因為省略這些禮節就會傷害義理。
由媒人說媒訂婚約,男女雙方聘納禮品後才能娶走媳婦,男方家人還得穿着禮服去迎親,這樣做不是不煩瑣,但就是不能變更這些禮儀,這是因為用這些禮儀來防止一婬一亂的。
讓百姓們互相暗中監視,誰犯法便馬上報告,用這種方法來舉報案情,這樣的做法不是不好采用,但就是不采用這種方法,這是因為采用這種方法會損傷到百姓間的和睦關系,并使仇怨由此結下而無法解開。
所以有些事情一旦開鑿一小孔就會導緻由此産生的百處縫隙,這就好像種下一樹苗便會長出千枝萬葉來一樣。
開鑿出一小孔不足以會引出什麼事來,但随之引出的百餘處縫隙就足以将整個事情搞壞;栽下一樹苗不足以有什麼收益,但随之生出的繁枝則足以引起麻煩。
愚蠢者常常被小利所迷惑,從而忘記有可能帶來的禍害。
菖蒲雖然能除去跳蚤和虱子,但人們不用它來編席子,因為它會招引蛉窮蟲;狸貓能捉老鼠,但人們不會讓它在院子裡掙脫跑開,因為它會吃掉雞子。
所以有些事利小而危害大,有些事是這裡有所得而那裡有所失。
因此有時候下棋,貪吃了對方兩子,反而使自己無路可走,但有時候讓對方一着棋,反而取勝了。
貪利占小便宜的行為是不可以算作德行的,同樣,依靠智巧心計辦事也不能算作法則的。
所以仁和智是人的美好資質。
所謂仁,就是愛人;所謂智,就是了解人。
愛人,就不可能濫用酷刑;知人,就不易引發動亂。
根據禮儀法度治國,就不會發生荒謬之事;不濫用刑法,就不會有暴虐的行為。
上面沒有煩瑣雜亂的管理,下面沒有怨聲載道的情緒,那麼社會各種災害容易被消除,而中正平和的局面就會興起。
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
所以《書》說:&ldquo能夠既聖明又惠仁,黎民百姓就緬懷追随他,哪用為讙兜憂慮,哪用遷徙有苗!&rdquo智伯有五種過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裡,這是因為他對人不仁愛。
齊王建有三種過人的技巧,但仍被秦國俘虜,這是因為他不了解賢能。
所以沒有比愛人更偉大的,智沒有比了解他人更大的;仁和智都不具備,即使審察聰慧敏捷靈巧,勤勞辛苦,也不免出亂子。
周武王左手握着黃钺,右手掉動白旄指揮士兵,纣王的部隊就土崩瓦解,敗逃投降。
纣王徒有南面稱王的虛名,卻無王者君主應有之德,這就是纣王失去天下的原因。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看,桀、纣算不上是真正的王,湯、武趕他們下台也不算是放縱犯上。
周國處在酆、鎬之地,面積不過百裡,可是在牧野誓師讨伐纣王,攻占殷都朝歌,朝拜成湯的廟堂,旌表商容的故裡,修固比幹的墳墓,将箕子從囚禁中釋放出來,推翻纣王的統治以後就折斷鼓槌、毀壞戰鼓、收起各種兵器,放走從軍的戰馬和解放運輸的牛,使之能用到生産勞動中去,插上笏闆而治理天下,老百姓縱一情歌唱慶賀,諸侯帶着珍禽前來朝貢,這就是由于周武王得民心的緣故。
吳王阖闾征伐楚國,五次攻入楚都郢城,焚燒糧倉中的粟米,砸破刻有九龍的編鐘,鞭打楚平王的墳墓,阖闾還住進了楚昭王的宮殿。
昭王随之逃亡随國,國内的百姓父老兄弟們扶老攜幼跟着昭王逃難,于是大家互相鼓勵與敵人吳軍對抗,同心協力為昭王拼命戰鬥。
在這個時候,沒有将領來統帥布陣指揮,百姓們都各自拼死搏擊,最終擊退吳軍,收複失地。
楚靈王修築章華台,發動乾谿戰役,引起國内外震動,百姓疲憊不堪,王子棄疾利用了百姓怨聲載道的機會,擁立公子比為楚王,百姓們都甩手背離了楚靈王,楚靈王在乾谿挨餓,隻得吃野草、喝路邊的污水,最終倒在田野裡死去。
楚國的一江一山沒有改變,土地面積也沒有縮小,百姓的性情也無大的改變,在楚昭王統治時代,人們願為昭王這樣的君主獻身,但在靈王統治時期,人們卻背棄了靈王離開了他,這是因為一個得民心一個不得民心的緣故。
所以如果天子得道,這邊遠的四夷都成為天子的藩衛;如果天子失道,就以諸侯國為邊防了。
如果諸侯得道,四周的鄰國也都會保護他;如果諸侯失道,就隻能以自己的邊境為邊防了。
所以商湯處在亳這個地方時,土地方圓隻有七十裡,文王處在酆這個地方時,面積不過百裡,但他們都能使天下人令行禁止。
到了周王室衰敗的時候,戎族敢在楚丘攻打凡伯,并擄劫凡伯而去。
所以得道的君王能憑借僅有的百裡地盤對諸侯發号施令;失道的君王就是占據整個天下還會害怕像冀州這樣的一個州的諸侯。
所以說:别指望人家不侵奪你的天下,如自己站穩了,你所治理的社會就不易被人侵奪。
反過來說,你自己走的是一條通向絕亡的道路,卻還要非議别人的反抗行為是篡位弑君作亂,這對保護天下到底有何益處呢? 人所以能生存,是依賴于衣和食。
現在将一個人囚禁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裡,即使用美味佳肴來供養他,用繡麗的衣服給他穿,他也不會歡樂,因為他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耳朵也聽不到任何聲音,寂寞無聊。
假若在黑暗的房間裡挖個小孔,能讓他看見外面下雨的雨點滴落,他都會快樂地笑起來,更何況敞開一房門打開窗戶,讓他能看到光明世界呢!從原本一片黑暗中看到外界的光明世界都喜不自勝,更何況讓他從黑暗的房間裡走出來到敞亮的廳堂上,看到日月的光輝呢!見到日月的光輝都心情開朗快樂,更何況登上泰山,站在石封上,眺望八方極遠的地方,仰望猶如車蓋的天穹,俯視猶如彩帶的一江一河,萬物盡收眼底,這樣的快樂難道不是更大麼! 那聾子,長着耳朵卻不能聽見聲響;那盲人,生有眼睛卻看不到物形。
語言,是用來向别人傳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聽聞,是讓自己了解他人思想情感的。
啞巴不能說話,聾子聽不見聲響,又啞又聾,就無法和人們一交一流溝通。
所以患有聾啞病的人,即使是傾家蕩産出錢求醫也在所不惜。
難道現在隻有身體上的聾啞者嗎?不,實際上人的心志思想上也有聾啞的表現。
手指痙攣彎曲,沒有人不想将它弄直的;可是有些人心眼思想上有堵塞、聾啞,卻沒有人設法将它打通:這種人就是不知道以類相推的方法。
觀察研究六藝的廣博崇高,又詳細窮盡道德的深邃妙旨,讓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無上頂點,下至無底的界限,遠達無際的極限,翺翔在無形之中,比四海廣寬,比泰山崇高,比一江一河更豐富,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間無所乖隔,懷着這樣的胸襟眼界來看世界,哪能不偉大!人所知道的事情很膚淺,而事物的變化又是無窮的,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現在知道了,這并不是智慧增長的緣故,而是通過學問增加知識的緣故。
事情經常見到就能認識它,事情經常做就可以學會它。
所以經常被禍患所困擾就懂得如何防範它,經常遭受困難就知道如何處理它。
一個人能夠在短暫的一生裡學到千年的知識、通達古今,雖然這些知識從未改變過、曆來如此,但是我們能夠說這些掌握千年知識、通達古今者是沒有道術的人? 人想知道高低但又無法知道高低,這時你教他使用管狀水平儀來測量高低,他就會很高興;人想知道輕重但又無法知道輕重,這時你教他使用秤來稱輕重,他就會很高興;人想知道遠近但又無法知道遠近,這時你教他使用望遠鏡,他就會很快活;更何況能應付萬方而不窮盡、遇到大難而不懼怕、碰到煩缪而不迷惑,晏然自在,這樣的快樂高興,又哪裡是一丁點的快樂所能比拟的。
那&ldquo道&rdquo,有形的事物都由它産生,它如同萬物之父母,與物關系密切;世上吃谷、食氣者都受&ldquo道&rdquo的支配,它如同明君,給予的恩惠實在是多;諸多的聰明人都學習&ldquo道&rdquo,它如同良師,給人的知識實在淵博。
射箭者多次射箭都射不中,這時人教他使用瞄準儀,他就會很愉快,更何況制造生産儀器的人呢! 人沒有誰不知道學習是有好處的,但就是不去做,這是因為平時的嬉戲娛樂害成這樣子。
人又大都以無用的事來妨害有用的事,所以才智無法廣博且一天天貧乏起來。
如果用開鑿養魚池的力氣去耕辟田地,這田野也一定會開辟得很好;如果用堆土積山,修築高台的功夫去修建堤防,這水也一定會治理得很好;如果以飼養狗馬鴻雁的巨資來供養士人,這名聲也一定相當榮耀;如果以平時射獵博弈的時間來誦讀《詩》《書》,這學問知識一定相當廣博。
所以說,學習與不學習相比,就像正常人和聾啞人相比一樣,差距甚大。
凡是學習的人都能夠明白天人關系,通曉治亂之根本,用平和的心态、清靜的頭腦來思考,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這樣也可謂掌握了事物的要略了。
天地自然所營造化育的是禽一獸草木;人類社會所制定的是禮節制度,還建造了房屋宮室,制作了舟船車輛一類的器具。
作為治國的根本是仁義;作為統治的枝末則是法度。
凡是人們用來求得生存的是根本,而那些促使人們走向衰敗的則是枝末。
本和末是建成一體的,對兩者都珍惜是人之天性。
将&ldquo本&rdquo放在首要地位,把枝末放在次要位置的人可算是君子;而用枝末的東西損害根本的東西的人稱之為小人。
君子和小人在其天性上沒什麼差别,不同的隻是一個&ldquo先本後末&rdquo,一個則是&ldquo以末害本&rdquo。
草木常常以粗大的為根本,細小的為枝末;禽一獸又常常以大的為頭、小的為尾。
草木如果枝末比根本粗大,就會折斷;禽一獸如果尾大于腰,這尾巴就搖擺不動。
所以動物從口中進食就會全身肥壯;草木灌溉它們的根部,就會枝繁葉茂。
天地自然化育萬物是有本有末,養育它們又是有先有後,人對于社會的治理難道就能夠沒有頭緒?所以仁義是治國安民的根本,現在如果人們不懂得緻力于根本,卻緻力于枝末的話,那就等于是放棄對樹根的澆灌而去澆灌枝葉,做的是一件蠢事。
再說法度的産生是用來輔助仁義的,現在如果我們看重法度而輕視仁義,那就好像看重鞋子帽子而忘記頭足,做的也是一件蠢事。
所以仁義是治國安民的厚實基礎,想不加厚基礎就擴建房屋,這房屋是要毀壞的;想不加寬基礎就增高房屋,這房屋是要傾倒的。
秦始皇趙政不增強德政卻在一些枝末事上積累加碼,所以被推翻;智伯不施行仁義卻緻力于拓展地盤,所以也被消滅。
《國語》上說:&ldquo不加強它的棟梁,就承受不住重壓。
沒有比國家更重的了,也沒有比德更大的棟梁。
&rdquo一國君主和他的臣民的關系,就像城牆和牆基的關系,又像樹木和根基的關系,根紮得深這樹木就牢固,牆基砌得好這城牆就堅實。
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是普天下适用的法則,是治國的準繩。
現在看來,商鞅的《啟塞》,申不害的&ldquo三符&rdquo,
楚國令尹子囊以敗逃保全了楚國,但是敗逃不能成為保全國家的一般規律;弦高以欺詐保全了鄭國,但欺詐不能成為保衛國家的常用手法。
現在那《雅》《頌》等詩歌,其詩的辭言都是人在真純情感基礎上抒發寫成的,所以君臣學習它們便能和睦相處,父子學習它們便能親密相處。
所以那《韶》《夏》等古樂,其樂聲浸澤金石、滋潤草木。
現在如果取用怨思之一聲,用管弦樂器彈奏出來,聽的人就會不是一婬一亂就是悲凄。
這樣一婬一亂就打亂了男女界限、悲凄就感染了悲思氣氛,這哪裡好稱得上是音樂呢!趙王遷被俘虜後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因思念故鄉而創作了《山木》這首詩歌,聽了這詩歌的人無不落淚流涕。
荊轲西去秦國行刺秦始皇,高漸離、宋意為他擊築,在易水之濱慷慨悲歌,聽的人無不兩眼圓睜、怒發沖冠。
如果因此就将這類詩歌作為樂歌在宗廟裡演唱,這哪裡算是古代說的雅樂呢!所以皮弁冠冕和大車,可以使用而不宜過分喜愛;大羹的味道,可以食用但不宜過分嗜好;紅色絲弦穿底的琴瑟彈奏出的樂曲,一唱而三歎,可以聽而不宜沉浸在歡快之中。
所以無聲的樂音是用來修正悅耳的樂曲的;無味的清水是用來調和味重的食品的;一婬一蕩的音樂雖然聽起來悅耳清新,美味的食品雖然吃起來爽口舒服,但這些都不值得珍貴。
所以不以道德為本的事,是不能拿來做榜樣儀表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作真理的;和《雅》《頌》不協調的音樂,是不能當作正樂的。
所以商鞅、申不害、韓非子、張儀、蘇秦五位先生的言論,隻是一些便于巧辯而随手拾取的、适宜一時的權宜之術,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義。
聖明的君主在實施政治教化時,必定審察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頒布法令确立規範時,也必定弄清事物的本末關系,不隻是依據一事防備一物就算了。
看到事物的開始就考慮到它的成功,觀察到事物的源頭就掌握它的流變,所以能夠廣泛實施而不會枯竭,又曆時久遠而不受污損。
河水發源于山中而流入大海,莊稼生于田野而儲藏在倉庫,聖人看見事物的産生便知道了它們的歸宿了。
所以虞舜把黃金深藏在險峻的山裡,是為了堵塞人們貪婪卑鄙的欲念。
儀狄釀造出酒,禹品嘗以後覺得味道甘美,于是放逐了儀狄并且禁絕美酒,禹王這樣做是為了制止沉溺美酒的風氣流行。
師涓為晉平公演奏朝歌北鄙的歌曲,師曠聽了在一旁說:&ldquo這是纣王時的亡國之音&rdquo,并歎息着按住師涓的手不讓繼續彈奏下去,這是為了防止一婬一邪風氣的流傳。
所以人民讀懂了書、道德就會衰敗,懂得了術數、純厚就會變薄,知道利用券契、信用就會衰退,掌握了智巧、誠懇就會衰亡。
巧詐藏于胸中,純白一潔淨的品性就不完備、神聖清靜的德行就不完整。
琴瑟本身不發樂聲,但它的二十五根弦則各按自己的音調而應和;車軸自己不運轉,但車輪的三十根輻條則各用自己的力量使車輪運轉。
琴瑟的弦有它的粗細緊松,這樣才能彈奏出動聽的樂曲;車子的各部位有它的勞逸動靜的功效,這樣才能使車子長時期運轉。
使琴弦奏出聲音的是不發聲的琴身,使車子運轉于千裡之外的是不轉動的車軸。
以此推理到社會,君臣異道各司其職,這國家就得以治理;君臣同道職責不分,這社會就會混亂。
地位高道術深的,臣民就服從;責任重道術淺的,就有兇險。
所以貪圖小的快樂傷害義,玩弄小的聰明損害道,小的巧辯危害治,苛刻兇狠傷害德。
而偉大的德政無兇險,所以百姓民衆容易遵循;最好的統治寬松緩裕,所以下層百姓不相争鬥殘害;最一精一誠的忠實返回樸素,所以民衆不奸邪。
商鞅為秦國設置犯罪株連的法令,因而百姓們怨聲載道;吳起為楚國制定削減爵祿的法令,因而功臣們紛紛背叛。
商鞅之立法、吳起之用兵都是天下最傑出的。
但就是商鞅的嚴刑苛法使秦王朝滅亡,這是因為商鞅隻知道依靠法令的條條框框這樣的文字來執法,而不懂得治與亂的根本之所在。
同樣,就是吳起的軍事用兵削弱了楚國,這是因為吳起隻熟悉布陣打仗的事,而不懂得宮廷的權謀。
晉獻公攻打骊戎得到他的女兒,這骊姬不是不美豔,但史蘇就為此事而感歎,這是因為他已預見到晉國四代将要蒙難。
吳王夫差在艾陵打敗齊國,又在黃池戰勝晉國,這不能不算捷報頻傳,但伍子胥就為此憂慮,這是因為他預見到夫差必被越王所擒獲。
齊國公子小白逃亡莒城,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不能不算困窘,可鮑叔跟着小白,咎犯跟随重耳,并輔助他們,這是因為鮑叔和咎犯知道小白和重耳終有一天能稱霸諸侯。
越王勾踐退守栖身會稽山修政處事毫不松懈,謀劃複興從不停止,這是因為勾踐知道禍會向福轉化。
趙襄子伐狄連勝兩場卻面露憂色,這是因為襄子擔憂這福會轉變成禍。
所以齊桓公丢失汶陽卻反而稱霸,智伯兼并晉國卻反遭敗滅。
聖人能從重重疊疊的現象背後看到禍福的轉化,并能考慮到曲折乖戾處的禍患。
原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這不是說不想兩次獲利,但國家法令明文規定禁止這樣做,因為兩次收獲會影響桑樹的正常生長。
離谷比稻谷先成熟,但是農夫就是鋤掉它們,這是因為不要因獲小利而影響大的收獲。
家裡老人吃不同的飯菜,用不同的餐具進食,小輩兒媳赤腳送食物到廳堂,跪着給老人長者斟倒羹湯,這樣做不是不費功夫,但就是不省略這些禮節,這是因為省略這些禮節就會傷害義理。
由媒人說媒訂婚約,男女雙方聘納禮品後才能娶走媳婦,男方家人還得穿着禮服去迎親,這樣做不是不煩瑣,但就是不能變更這些禮儀,這是因為用這些禮儀來防止一婬一亂的。
讓百姓們互相暗中監視,誰犯法便馬上報告,用這種方法來舉報案情,這樣的做法不是不好采用,但就是不采用這種方法,這是因為采用這種方法會損傷到百姓間的和睦關系,并使仇怨由此結下而無法解開。
所以有些事情一旦開鑿一小孔就會導緻由此産生的百處縫隙,這就好像種下一樹苗便會長出千枝萬葉來一樣。
開鑿出一小孔不足以會引出什麼事來,但随之引出的百餘處縫隙就足以将整個事情搞壞;栽下一樹苗不足以有什麼收益,但随之生出的繁枝則足以引起麻煩。
愚蠢者常常被小利所迷惑,從而忘記有可能帶來的禍害。
菖蒲雖然能除去跳蚤和虱子,但人們不用它來編席子,因為它會招引蛉窮蟲;狸貓能捉老鼠,但人們不會讓它在院子裡掙脫跑開,因為它會吃掉雞子。
所以有些事利小而危害大,有些事是這裡有所得而那裡有所失。
因此有時候下棋,貪吃了對方兩子,反而使自己無路可走,但有時候讓對方一着棋,反而取勝了。
貪利占小便宜的行為是不可以算作德行的,同樣,依靠智巧心計辦事也不能算作法則的。
所以仁和智是人的美好資質。
所謂仁,就是愛人;所謂智,就是了解人。
愛人,就不可能濫用酷刑;知人,就不易引發動亂。
根據禮儀法度治國,就不會發生荒謬之事;不濫用刑法,就不會有暴虐的行為。
上面沒有煩瑣雜亂的管理,下面沒有怨聲載道的情緒,那麼社會各種災害容易被消除,而中正平和的局面就會興起。
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
所以《書》說:&ldquo能夠既聖明又惠仁,黎民百姓就緬懷追随他,哪用為讙兜憂慮,哪用遷徙有苗!&rdquo智伯有五種過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裡,這是因為他對人不仁愛。
齊王建有三種過人的技巧,但仍被秦國俘虜,這是因為他不了解賢能。
所以沒有比愛人更偉大的,智沒有比了解他人更大的;仁和智都不具備,即使審察聰慧敏捷靈巧,勤勞辛苦,也不免出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