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下)
關燈
小
中
大
恩及天下百姓,讓他們親密聚合如同一個宗族的人;無論是和你一緻的還是和你不一緻的人,都要能将他們一團一結在你的身邊,就像車輻聚合在車毂周圍一樣。
所謂智謀圓通靈活,是說智慧如圓環那樣反複運轉、始終無端;像一江一河那樣到處奔流,四面暢達;又像深淵泉水那樣永不枯竭;這樣萬物因此興盛,沒有不響應随從的。
所謂品行端正,是說站得直、不彎腰屈服,樸素潔白而不受污染;窮困時不改變操守,通達時不放縱自滿。
所謂才能廣泛多樣,是說文武具備,動靜符合法度,舉止恰如其分,沒有阻礙和抵觸,沒有不完全适宜的。
所謂處事簡約,是說掌握權柄、運用權術,以簡約駕馭繁瑣、以少制多,處靜執中,如同璇樞掌握鬥柄運轉一樣,以一合衆,就像符節相合。
所以心細謹慎者就應将錯誤禁絕于微細萌芽中,胸襟開闊、志向遠大者就應無所不容,智謀圓通者就應無所不知,品行端正者必有所不為,才能廣泛者必無事不能,處事簡約者必持簡要原則。
古代天子上朝聽政,有公卿正面進谏,博士朗誦讀歌,樂師規勸告誡,平民百姓的街市議論由有關官吏報告君主,史官記載天子的過失,宰臣減少天子膳食以示思過,盡管這樣,天子對這些監督仍嫌不足。
所以堯設置供進谏者敲擊的鼓,舜樹立了供人們書寫意見的木柱,湯設立了監察官員,武王備用了警戒自己謹慎的搖鼓,哪怕出現細微的過失,他們都已做好了防備的措施。
這些聖人明主,對于善事,無論有多小也必定去做;對于過失,不管有多小也一定去改。
所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都能心胸坦蕩而稱王擁有天下。
在那個時候,君主飯前要先擊鼛鼓,飯畢演奏完《雍》樂後再撤席,用過飯後還要祭竈神;他們辦事處事時不用巫祝通鬼神,而鬼神卻不敢作祟,山川之神也不敢為禍作亂,這可以稱得上最可貴的德政了。
但是他們仍然戰戰兢兢,一天比一天謹慎小心。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是多麼地小心啊。
《詩經》說:&ldquo就是這位周文王,言行謹慎小心,心胸光明地事奉上帝,給國家百姓帶來很多福利。
&rdquo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武王讨伐纣王,打開巨橋糧倉将糧食分發給百姓、将鹿台府庫裡的錢财分發給民衆;同時修整忠臣比幹的墳墓,在商容的故裡表彰商容的賢德,朝拜商湯的宗廟以示敬仰,并解除對箕子的囚禁;讓人們都返回家園,耕種自己的田地;沒有故舊、新人之分,隻要賢能就親近他們,任命使用的并不都是他自己原有的親信舊臣,但安然地如同本來就擁有他們一樣,使他們能像原有的親信舊臣一樣各安其位。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胸懷是多麼地博大啊、志向是多麼地遠大啊。
文王全面考察先王施政的得和失,廣泛地研究以往治國的是和非,堯舜之所以昌盛、桀纣之所以滅亡的教訓,都記錄在冊存放明堂以供借鑒。
然後廣泛求教、集思廣益,以便能處理應對所碰到的天下大事。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智謀是多麼地圓通啊。
周成王、周康王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恪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成法,研究觀察前人存亡的事迹,看清了成敗演變的規律,不合乎道的話不說,不符合義的事不做,一言一行都不随随便便,有所選擇後才去做。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品行是多麼地端正啊。
孔子算得上通才,他的智慧超過苌弘,勇力壓倒孟贲,腿腳靈敏能追上野兔,力氣能舉起城門闩門的橫木,他的才能夠多的了。
然而孔子的勇力并不為常人所知,孔子的技藝也并不為人們所了解,他專門推行政教之道,終被人們尊稱為&ldquo素王&rdquo,可見他的處事原則是強調簡約的。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被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被臣下殺掉的國君有三十六,孔子收集善事、隐去醜事,編寫《春秋》以弘揚王道,其中闡述的理論也夠廣博的。
然而孔子在宋國被人圍困,卻面不改色、弦歌不停,身臨死亡境地、遭受患難危險,仍根據義理行事而心無恐懼,這說明孔子對命運的理解也相當透徹的。
到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處理案件訴訟總能謹慎決斷。
著述《春秋》,又不言及鬼神、也不敢專任己意主觀臆斷。
聖人的智慧已經夠多的了,再加上他處事簡約,所以使他的事業興旺發達;而那些愚蠢的人,智慧本來就少,卻又喜歡卷入過多的繁瑣事務,處事又不簡約,所以一舉一動均行不通辦不成。
正因為這樣,所以智慧不如孔子墨子的吳起和張儀,卻想使大國君主互相争鬥,結果導緻自己被車裂肢解。
所以,憑着正道實施教化,則容易且一定能成功;以邪道欺蒙世人,則困難且必定要失敗。
大凡想在天下實施自己志向、卻又舍棄容易且一定能成功的簡約方法、而選擇采用繁瑣困難且必要失敗的方法的,都是由愚昧惑迷所造成的。
這上述講的六種相成相反的處事原則,不可不察呀。
全面了解萬物而不知道社會人情世故,就不能叫做&ldquo智”普遍地愛護各種生物而不愛護人類本身,就不能叫做&ldquo仁&rdquo。
所謂&ldquo仁&rdquo,就是要愛護人的同類;所謂&ldquo智&rdquo,就是不可糊塗。
仁慈的人,雖然有時不得不割愛,但他那不忍心的神色還是會流露出來。
聰慧的人,雖然有時碰到煩難之事,但他那聰慧的心志還是會呈現出來。
心地寬厚的人能經常反躬自省,自己所不願意的,就不會強加給别人;由近而知遠,由己而知人。
這就是仁智結合運用的結果。
對小的毛病加以管教,是為了使他大了有出息,對小的錯誤加以責罰,是為了使他大了能安甯,隻是出于愛護同情之心才推行這種做法的,也就是智者的決斷做法。
而一味講仁的人是難以做到這點的。
所以仁和智有時是錯開有矛盾的,有時又結合相一緻的。
仁和智結合,就是正道做法,有時仁和智錯開不相合,就是權變做法。
這兩者的含義則是一樣的,都是出于知人愛人。
一般官吏遵守法度,而一般君子則受義制約。
如果光遵守法度而不講道義,就像一般的官吏那樣,是沒有資格主持國家大政的。
耕作農田之事是相當辛苦的,紡紗織布之事也是相當麻煩的,但老百姓就是在這辛苦麻煩中也不放棄耕織,是因為他們知道隻有靠耕織才能過日子。
吃飯穿衣是人之常情,而要獲得衣食的途徑隻能從事耕織,這道理平民百姓看得清清楚楚。
他們還知道,這種耕田織布像其他事物一樣,開始時是辛苦麻煩,但最終是會獲利的,然而在衆多蠢人中間能明白這一點的人是很少的。
事情可以變通靈活處置的方法很多,然而蠢人能變通靈活處置事情的很少。
這也就是愚蠢人之所以多災多難的原因。
事物所具備的物性,聰明人也都具備;事物可以變通,聰明人也都能靈活變通。
這也就是聰明人之所以順順利利的原因。
所以聰明人往往是先處逆境而後順遂如意,愚蠢人常常是開始得意高興而後悲哀痛苦。
所以你告訴他今天幹什麼便能成功享受榮華富貴、明天再考慮怎樣做合符道義的事,他很能聽得進;但你告誡他應該先做些合符道義的事,以後再考慮享受榮華富貴,他就很難聽得進你的話。
這就是愚蠢人之所以愚蠢的地方。
當問盲樂師:&ldquo潔白的顔色是怎樣的?&rdquo他會說:&ldquo就像潔白的絲綢那樣。
&rdquo又問:&ldquo黑色是怎樣的?&rdquo他會說:&ldquo就像熟透的桑葚一樣。
&rdquo但你真的拿出白與黑兩種顔色的東西叫他分辨,他就無法分辨了。
這是因為分辨白與黑靠眼睛,而說出白與黑則靠口,盲樂師可以用口來描述白與黑色,但無法用眼來辨别白與黑,所以當他用口描述白與黑時,其能力與常人一樣;但當他要用眼睛來辨别白與黑時,其能力就與常人不一樣。
在家孝順父母,外出做官忠于君王,這道理無論是聰明人愚蠢人、賢德者不肖者都知道是合符道義的,但要他們講清楚怎樣盡孝盡忠、為何要盡孝盡忠,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
大凡人們考慮問題,總是首先認為可行的,然後才去實施,但最後的結果是,有人收到預期的效果,有人卻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這是由于聰明和愚蠢所造成的。
就人的本性來說,沒有比仁更珍貴的、沒有比智更重要的。
将&ldquo仁&rdquo作為主體,用&ldquo智&rdquo去實施它;這樣以&ldquo智&rdquo、&ldquo仁&rdquo作為基礎根本,再加上勇力和辯才,處事迅速勤快、靈巧機敏,聰明地審察分析,這樣就集中了所有長處,十分完美了。
如果自身的才能沒有多少,卻學會了一些雕蟲小技,又沒有仁和智來作為主幹表現在外,而擁有的上述這些&ldquo捷疾、劬錄&rdquo等,隻會增加它的危害性。
所以不&ldquo仁&rdquo卻勇武有力、果斷敢為,就會像瘋子握利劍一樣,後果難測;沒有&ldquo大智&rdquo卻能言善辯、機敏乖巧,就會像騎着駿馬馳騁而漫無目标。
所以雖然有才能,但使用不當,所處不适宜,那就會被用來助長虛僞、粉飾錯誤,這樣,所具有的技藝多還不如少些好。
所以不仁且有野心者,是不能讓他獲得有利地位、處有利形勢的。
而那些天質愚笨者,是不能授予重要權力的。
魚得到水才能遊得快樂;如果池塘決口水幹涸,脫離了水的魚就可能被蝼蛄螞蟻所吞食。
所以要有人負責修理池塘堤防,補好缺口,這樣魚就能得水而獲利。
國家有賴以生存的東西,人也應有賴以生存的東西。
這國家賴以生存下來的東西是&ldquo仁義&rdquo,而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則是&ldquo行善&rdquo。
一個國家一旦到了不講&ldquo仁義&rdquo,那即使大國也必亡無疑;一個人一旦沒有了&ldquo善心&rdquo,就是勇武有力也必定會受到傷害。
治理國家是上面君主的事,一般人難以參與;而在家孝敬父母、順從兄嫂、取信朋友這些事卻用不着君主發布命令就可去做的。
撇開自己所能做、所應做的事,而要求自己去做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自己不應做的事,這實際上是違背了事理。
士人處在卑微隐逸的地位時,要想上進有所表現,必須首先從自我修身養性做起。
所以進取為官是有門道的,你如果名氣聲譽不佳,還是不能被選中任用的。
同樣獲取名譽也是有門道的,如果你不能取信于朋友,也是難以獲得好聲譽的。
同樣取信于朋友也是有門道的,你在家侍奉孝敬父母都不能讓父母愉悅,那又怎麼會使你在一交一朋友中取信于友?能讓父母愉悅舒坦也是有條件的,你自身的修養都不真誠,又怎麼能侍奉好父母雙親?同樣,修身真誠也是有準則的,如果心不專一,就難以做到心性真誠。
上述這些做人的道理相當淺易,并且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是做還是不做;但有些人卻要到遠處去尋找這些道理,所以總是無法得到。
所謂智謀圓通靈活,是說智慧如圓環那樣反複運轉、始終無端;像一江一河那樣到處奔流,四面暢達;又像深淵泉水那樣永不枯竭;這樣萬物因此興盛,沒有不響應随從的。
所謂品行端正,是說站得直、不彎腰屈服,樸素潔白而不受污染;窮困時不改變操守,通達時不放縱自滿。
所謂才能廣泛多樣,是說文武具備,動靜符合法度,舉止恰如其分,沒有阻礙和抵觸,沒有不完全适宜的。
所謂處事簡約,是說掌握權柄、運用權術,以簡約駕馭繁瑣、以少制多,處靜執中,如同璇樞掌握鬥柄運轉一樣,以一合衆,就像符節相合。
所以心細謹慎者就應将錯誤禁絕于微細萌芽中,胸襟開闊、志向遠大者就應無所不容,智謀圓通者就應無所不知,品行端正者必有所不為,才能廣泛者必無事不能,處事簡約者必持簡要原則。
古代天子上朝聽政,有公卿正面進谏,博士朗誦讀歌,樂師規勸告誡,平民百姓的街市議論由有關官吏報告君主,史官記載天子的過失,宰臣減少天子膳食以示思過,盡管這樣,天子對這些監督仍嫌不足。
所以堯設置供進谏者敲擊的鼓,舜樹立了供人們書寫意見的木柱,湯設立了監察官員,武王備用了警戒自己謹慎的搖鼓,哪怕出現細微的過失,他們都已做好了防備的措施。
這些聖人明主,對于善事,無論有多小也必定去做;對于過失,不管有多小也一定去改。
所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都能心胸坦蕩而稱王擁有天下。
在那個時候,君主飯前要先擊鼛鼓,飯畢演奏完《雍》樂後再撤席,用過飯後還要祭竈神;他們辦事處事時不用巫祝通鬼神,而鬼神卻不敢作祟,山川之神也不敢為禍作亂,這可以稱得上最可貴的德政了。
但是他們仍然戰戰兢兢,一天比一天謹慎小心。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是多麼地小心啊。
《詩經》說:&ldquo就是這位周文王,言行謹慎小心,心胸光明地事奉上帝,給國家百姓帶來很多福利。
&rdquo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武王讨伐纣王,打開巨橋糧倉将糧食分發給百姓、将鹿台府庫裡的錢财分發給民衆;同時修整忠臣比幹的墳墓,在商容的故裡表彰商容的賢德,朝拜商湯的宗廟以示敬仰,并解除對箕子的囚禁;讓人們都返回家園,耕種自己的田地;沒有故舊、新人之分,隻要賢能就親近他們,任命使用的并不都是他自己原有的親信舊臣,但安然地如同本來就擁有他們一樣,使他們能像原有的親信舊臣一樣各安其位。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胸懷是多麼地博大啊、志向是多麼地遠大啊。
文王全面考察先王施政的得和失,廣泛地研究以往治國的是和非,堯舜之所以昌盛、桀纣之所以滅亡的教訓,都記錄在冊存放明堂以供借鑒。
然後廣泛求教、集思廣益,以便能處理應對所碰到的天下大事。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智謀是多麼地圓通啊。
周成王、周康王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恪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成法,研究觀察前人存亡的事迹,看清了成敗演變的規律,不合乎道的話不說,不符合義的事不做,一言一行都不随随便便,有所選擇後才去做。
由此看來,聖人君主的品行是多麼地端正啊。
孔子算得上通才,他的智慧超過苌弘,勇力壓倒孟贲,腿腳靈敏能追上野兔,力氣能舉起城門闩門的橫木,他的才能夠多的了。
然而孔子的勇力并不為常人所知,孔子的技藝也并不為人們所了解,他專門推行政教之道,終被人們尊稱為&ldquo素王&rdquo,可見他的處事原則是強調簡約的。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被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被臣下殺掉的國君有三十六,孔子收集善事、隐去醜事,編寫《春秋》以弘揚王道,其中闡述的理論也夠廣博的。
然而孔子在宋國被人圍困,卻面不改色、弦歌不停,身臨死亡境地、遭受患難危險,仍根據義理行事而心無恐懼,這說明孔子對命運的理解也相當透徹的。
到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處理案件訴訟總能謹慎決斷。
著述《春秋》,又不言及鬼神、也不敢專任己意主觀臆斷。
聖人的智慧已經夠多的了,再加上他處事簡約,所以使他的事業興旺發達;而那些愚蠢的人,智慧本來就少,卻又喜歡卷入過多的繁瑣事務,處事又不簡約,所以一舉一動均行不通辦不成。
正因為這樣,所以智慧不如孔子
所以,憑着正道實施教化,則容易且一定能成功;以邪道欺蒙世人,則困難且必定要失敗。
大凡想在天下實施自己志向、卻又舍棄容易且一定能成功的簡約方法、而選擇采用繁瑣困難且必要失敗的方法的,都是由愚昧惑迷所造成的。
這上述講的六種相成相反的處事原則,不可不察呀。
全面了解萬物而不知道社會人情世故,就不能叫做&ldquo智”普遍地愛護各種生物而不愛護人類本身,就不能叫做&ldquo仁&rdquo。
所謂&ldquo仁&rdquo,就是要愛護人的同類;所謂&ldquo智&rdquo,就是不可糊塗。
仁慈的人,雖然有時不得不割愛,但他那不忍心的神色還是會流露出來。
聰慧的人,雖然有時碰到煩難之事,但他那聰慧的心志還是會呈現出來。
心地寬厚的人能經常反躬自省,自己所不願意的,就不會強加給别人;由近而知遠,由己而知人。
這就是仁智結合運用的結果。
對小的毛病加以管教,是為了使他大了有出息,對小的錯誤加以責罰,是為了使他大了能安甯,隻是出于愛護同情之心才推行這種做法的,也就是智者的決斷做法。
而一味講仁的人是難以做到這點的。
所以仁和智有時是錯開有矛盾的,有時又結合相一緻的。
仁和智結合,就是正道做法,有時仁和智錯開不相合,就是權變做法。
這兩者的含義則是一樣的,都是出于知人愛人。
一般官吏遵守法度,而一般君子則受義制約。
如果光遵守法度而不講道義,就像一般的官吏那樣,是沒有資格主持國家大政的。
耕作農田之事是相當辛苦的,紡紗織布之事也是相當麻煩的,但老百姓就是在這辛苦麻煩中也不放棄耕織,是因為他們知道隻有靠耕織才能過日子。
吃飯穿衣是人之常情,而要獲得衣食的途徑隻能從事耕織,這道理平民百姓看得清清楚楚。
他們還知道,這種耕田織布像其他事物一樣,開始時是辛苦麻煩,但最終是會獲利的,然而在衆多蠢人中間能明白這一點的人是很少的。
事情可以變通靈活處置的方法很多,然而蠢人能變通靈活處置事情的很少。
這也就是愚蠢人之所以多災多難的原因。
事物所具備的物性,聰明人也都具備;事物可以變通,聰明人也都能靈活變通。
這也就是聰明人之所以順順利利的原因。
所以聰明人往往是先處逆境而後順遂如意,愚蠢人常常是開始得意高興而後悲哀痛苦。
所以你告訴他今天幹什麼便能成功享受榮華富貴、明天再考慮怎樣做合符道義的事,他很能聽得進;但你告誡他應該先做些合符道義的事,以後再考慮享受榮華富貴,他就很難聽得進你的話。
這就是愚蠢人之所以愚蠢的地方。
當問盲樂師:&ldquo潔白的顔色是怎樣的?&rdquo他會說:&ldquo就像潔白的絲綢那樣。
&rdquo又問:&ldquo黑色是怎樣的?&rdquo他會說:&ldquo就像熟透的桑葚一樣。
&rdquo但你真的拿出白與黑兩種顔色的東西叫他分辨,他就無法分辨了。
這是因為分辨白與黑靠眼睛,而說出白與黑則靠口,盲樂師可以用口來描述白與黑色,但無法用眼來辨别白與黑,所以當他用口描述白與黑時,其能力與常人一樣;但當他要用眼睛來辨别白與黑時,其能力就與常人不一樣。
在家孝順父母,外出做官忠于君王,這道理無論是聰明人愚蠢人、賢德者不肖者都知道是合符道義的,但要他們講清楚怎樣盡孝盡忠、為何要盡孝盡忠,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
大凡人們考慮問題,總是首先認為可行的,然後才去實施,但最後的結果是,有人收到預期的效果,有人卻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這是由于聰明和愚蠢所造成的。
就人的本性來說,沒有比仁更珍貴的、沒有比智更重要的。
将&ldquo仁&rdquo作為主體,用&ldquo智&rdquo去實施它;這樣以&ldquo智&rdquo、&ldquo仁&rdquo作為基礎根本,再加上勇力和辯才,處事迅速勤快、靈巧機敏,聰明地審察分析,這樣就集中了所有長處,十分完美了。
如果自身的才能沒有多少,卻學會了一些雕蟲小技,又沒有仁和智來作為主幹表現在外,而擁有的上述這些&ldquo捷疾、劬錄&rdquo等,隻會增加它的危害性。
所以不&ldquo仁&rdquo卻勇武有力、果斷敢為,就會像瘋子握利劍一樣,後果難測;沒有&ldquo大智&rdquo卻能言善辯、機敏乖巧,就會像騎着駿馬馳騁而漫無目标。
所以雖然有才能,但使用不當,所處不适宜,那就會被用來助長虛僞、粉飾錯誤,這樣,所具有的技藝多還不如少些好。
所以不仁且有野心者,是不能讓他獲得有利地位、處有利形勢的。
而那些天質愚笨者,是不能授予重要權力的。
魚得到水才能遊得快樂;如果池塘決口水幹涸,脫離了水的魚就可能被蝼蛄螞蟻所吞食。
所以要有人負責修理池塘堤防,補好缺口,這樣魚就能得水而獲利。
國家有賴以生存的東西,人也應有賴以生存的東西。
這國家賴以生存下來的東西是&ldquo仁義&rdquo,而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則是&ldquo行善&rdquo。
一個國家一旦到了不講&ldquo仁義&rdquo,那即使大國也必亡無疑;一個人一旦沒有了&ldquo善心&rdquo,就是勇武有力也必定會受到傷害。
治理國家是上面君主的事,一般人難以參與;而在家孝敬父母、順從兄嫂、取信朋友這些事卻用不着君主發布命令就可去做的。
撇開自己所能做、所應做的事,而要求自己去做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自己不應做的事,這實際上是違背了事理。
士人處在卑微隐逸的地位時,要想上進有所表現,必須首先從自我修身養性做起。
所以進取為官是有門道的,你如果名氣聲譽不佳,還是不能被選中任用的。
同樣獲取名譽也是有門道的,如果你不能取信于朋友,也是難以獲得好聲譽的。
同樣取信于朋友也是有門道的,你在家侍奉孝敬父母都不能讓父母愉悅,那又怎麼會使你在一交一朋友中取信于友?能讓父母愉悅舒坦也是有條件的,你自身的修養都不真誠,又怎麼能侍奉好父母雙親?同樣,修身真誠也是有準則的,如果心不專一,就難以做到心性真誠。
上述這些做人的道理相當淺易,并且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是做還是不做;但有些人卻要到遠處去尋找這些道理,所以總是無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