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 缪稱訓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表裡,洞同覆載而無所礙。
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寝無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
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
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黃帝曰:&ldquo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
&rdquo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于邪,開道之于善,而民鄉方矣。
故《易》曰:&ldquo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rdquo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于人心而合于衆适者也。
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
故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
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曰:&ldquo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rdquo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
是故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聖人之道,猶中衢而緻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人以其所願于上,以一交一其下,誰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誰弗喜?《詩》雲:&ldquo媚茲一人,應侯慎德。
&rdquo慎德大矣,一人小矣。
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君子見過忘罰,故能谏;見賢忘賤,故能讓;見不足忘貧,故能施。
情系于中,行形于外。
凡行戴情,雖過無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
後稷廣利天下,猶不自矜。
禹無廢功,無廢财,自視猶觖如也。
滿如陷,實如虛,盡之者也。
凡人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
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今謂狐狸,則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嘗見狐者,必未嘗見狸也。
狐、狸非異,同類也。
而謂狐狸,則不知狐、狸。
是故謂不肖者賢,則必不知賢;謂賢者不肖,則必不知不肖者矣。
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小人在上位,如寝關曝纩,不得須臾甯。
故《易》曰:&ldquo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rdquo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
物莫無所不用,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侏儒鼓師,人之困慰者也,人主以備樂。
是故聖人制其剟材,無所不用矣。
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也誠。
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中心必有不合者也。
故舜不降席而王天下者,求諸己也。
故上多故,則民多詐矣,身曲而景直者,未之聞也。
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感乎心,明乎智,發而成形,一精一之至也。
可以形勢接,而不可以昭誋。
戎、翟之馬,皆可以馳驅,或近或遠,唯造父能盡其力;三苗之民,皆可使忠信,或賢或不肖,唯唐、虞能齊其美。
必有不傳者。
中行缪伯手搏虎,而不能生也,蓋力優而克不能及也。
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舉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
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内解于心;聖人之養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
若火之自熱,冰之自寒。
夫有何修焉!及恃其力,賴其功者,若失火舟中。
故君子見始,其知終矣。
媒妁譽人,而莫之德也;取庸而強飯之,莫之愛也。
雖親父慈母,不加于此,有以為,則恩不接矣。
故送往者,非所以迎來也;施死者,非專為生也。
誠出于己,則所動者遠矣。
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文不勝質,之謂君子。
故終年為車,無三寸之[钅害],不可以驅馳;匠人斫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
故君子行斯乎其所結。
心之一精一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導人;目之一精一者,可以消澤,而不可以昭誋。
在混冥之中,不可谕于人。
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不下陛而天下亂,蓋情甚乎叫呼也。
無諸己,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
聖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
動于上,不應于下者,情與令殊也。
故《易》曰:&ldquo亢龍有悔。
&rdquo三月嬰兒,未知利害也,而慈母一之愛谕焉者,情也。
故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曠曠乎大哉!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意,忠也。
忠信形于内,感動應于外,故禹執幹戚,舞于兩階之間,而三苗服。
鷹翔川,魚鼈沈,飛鳥揚,必遠害也。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違其難也。
故人之甘甘,非正為跖也,而跖焉往。
君子之慘怛,非正為僞形也,谕乎人心。
非從外入,自中出者也。
義正乎君,仁親乎父。
故君之于臣也,能死生之,不能使為苟簡易;父之于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
故義勝君,仁勝父,則君尊而臣忠,父慈而子孝。
聖人在上,化育如神。
太上曰:&ldquo我其性與!&rdquo其次曰:&ldquo微彼,其如此乎!&rdquo故《詩》曰:&ldquo執辔如組。
&rdquo《易》曰:&ldquo含章可貞。
&rdquo運于近,成文于遠。
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故君子慎其獨也。
釋近斯遠,塞矣。
聞善易,以正身難。
夫子見禾之三變也,滔滔然曰:&ldquo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rdquo故君子見善則痛其身焉。
身苟正,懷遠易矣。
故《詩》曰:&ldquo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rdquo小人之從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義。
所求者同,所期者異乎!擊舟水中,魚沈而鳥揚,同聞而殊事,其情一也。
僖負羁以壺餐表其闾。
趙宣孟以束脯免其軀,禮不隆,而德有餘,仁心之感恩接而よ怛生。
故其入人深。
俱之叫呼也,在家老則為恩厚,其在責人則生争鬥。
故曰:兵莫憯于意志,莫邪為下;寇莫大于陰陽,枹鼓為小。
聖人為善,非以求名,而名從之。
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
故人之憂喜,非為蹗,蹗焉往生也。
故至人不容。
故若眯而撫,若跌而據。
聖人之為治,漠然不見賢焉,終而後知其可大也。
若日之行,骐骥不能與之争遠。
今夫夜有求,與瞽師并,東方開,斯照矣。
動而有益,則損随之。
故《易》曰:&ldquo剝之不可遂盡也。
故受之以複。
&rdquo積薄為厚,積卑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輝,小人日怏怏以至辱。
其消息也,離朱弗能見也。
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
非為日不足也,其憂尋推之也。
故《詩》曰:&ldquo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rdquo懷情抱質,天弗能殺,地弗能霾也。
聲揚天地之間,配日月之光,甘樂之者也。
苟向善,雖過無怨;苟不向善,雖忠來患。
故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得也。
聲自召也,貌自示也,名自命也,文自官也,無非己者。
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乎人?故管子文錦也,雖醜登廟;子産練染也,美而不尊。
虛而能滿,淡而有味,被褐懷玉者。
故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
男子樹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與往來也。
生所假也,死所歸也。
故宏演直仁而立死,王子闾張掖而受刃,不以所托害所歸也。
故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
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
無勇者,非先懾也,難至而失其守也;貪婪者,非先欲也,見利而忘其害也。
虞公見垂棘之璧,而不知虢禍之及己也。
故至道之人,不可遏奪也。
人之欲榮也,以為己也,于彼何益?聖人之行義也,其憂尋出乎中也,于己何以利?故帝王者多矣,而三王獨稱;貧賤者多矣,而伯夷獨舉。
以貴為聖乎?則聖者衆矣;以賤為仁乎?則賤者多矣。
何聖人之寡也。
獨專之意樂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也。
始乎叔季,歸乎伯孟,必此積也。
不身遁,斯亦不遁人。
故若行獨梁,不為無人不兢其容。
故使人信己者易,而蒙衣自信者難。
情先動,動無不得;無不得,則無莙,發莙而後快。
故唐、虞之舉錯也,非以偕情也,快己而天下治;桀、纣非正賊之也,快己而百事廢。
喜憎議而治亂分矣。
聖人之行,無所合,無所離,譬若鼓,無所與調,無所不比。
絲管金石,小大修短有叙,異聲而和;君臣上下,官職有差,殊事而調。
夫織者日以進,耕者日以卻,事相反,成功一也。
申喜聞乞人之歌而悲,出而視之,其母也。
艾陵之戰也,夫差曰:&ldquo夷聲陽,句吳其庶乎!&rdquo同是聲而取信焉異。
有諸情也。
故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
夫子曰:&ldquo弦則是也,其聲非也。
&rdquo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發外者也。
以文滅情,則失情;以情滅文,則失文。
文情理通,則鳳麟極矣。
言至德之懷遠也。
輸子陽謂其子曰:&ldquo良工漸乎矩鑿之中。
&rdquo矩鑿之中,固無物而不周。
聖王以治民,造父以治馬,醫駱以治病。
同材而各自取焉。
上意而民載,誠中者也。
未言而信,弗召而至,或先之也,忣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
矜怛生于不足,華誣生于矜。
誠中之人,樂而不忣,如鸮好聲,熊之好經。
夫有誰為矜。
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号而哭,叽而哀,而知聲動矣;容貌顔色,理诎[亻曳]倨佝,徇知情僞矣。
故聖人栗栗乎其内,而至乎至極矣。
功名遂成,天也;循理受順,人也。
太公望、周公旦,天非為武王造之也;崇侯、惡來,天非為纣生之也;有其世,有其人也。
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
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每]首,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也。
故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凡高者貴其左,故下之于上曰左之,臣辭也;下者貴其右,故上之于下曰右之,君讓也。
故上左遷,則失其所尊也;臣右還,則失其所貴矣。
小快害道,斯須害儀。
子産騰辭,獄繁而無邪,失諸情者,則塞于辭矣。
成國之道,工無僞事,農無遺力,士無隐行,官無失法。
譬若設網者,引其綱而萬目開矣。
舜、禹不再受命,堯、舜傳大焉,先形乎小也。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禅于家國,而天下從風。
故戎兵以大知小,人以小知大。
君子之道,近而不可以至,卑而不可以登,無載焉而不勝,大而章,遠而隆,知此之道,不可求于人,斯得諸己也。
釋己而求諸人,去之遠矣。
君子者,樂有餘而名不足,小人樂不足而名有餘。
觀于有餘不足之相去,昭然遠矣。
含而弗吐,在情而不萌者,未之聞也。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子曰:&ldquo鈞之哭也,曰:&lsquo子予奈何兮乘我何&rsquo其哀則同,其所以哀則異。
&rdquo故哀樂之襲人情也深矣。
鑿地漂池,非止以勞苦民也。
各從其跖而亂生焉。
其載情一也,施人則異矣。
故唐、虞日孳孳以緻于王,桀、纣日怏怏以緻于死,不知後世之譏己也。
凡人情,說其所苦即樂,失其所樂則哀。
故知生之樂,必知死之哀。
有義者不可欺以利,有勇者不可劫以懼,如饑渴者不可欺以虛器也。
人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
嫚生乎小人,蠻夷皆能之;善生乎君子,誘然與日月争光,天下弗能遏奪。
故治國樂其所以存,亡國亦樂其所以亡也。
金錫不消釋則不流刑,上憂尋不誠則不法民。
憂尋不在民,則是絕民之系也。
君反本,而民系固也。
至德小節備,大節舉。
齊桓舉而不密,晉文密而不舉。
晉文得之乎閨内,失之乎境外;齊桓失之乎閨内,而得之乎本朝。
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
君不與臣争功,而治道通矣。
管夷吾、百裡奚經而成之,齊桓、秦穆受而聽之。
照惑者,以東為西,惑也;
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寝無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
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
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黃帝曰:&ldquo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
&rdquo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于邪,開道之于善,而民鄉方矣。
故《易》曰:&ldquo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rdquo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于人心而合于衆适者也。
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
故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
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曰:&ldquo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rdquo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
是故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聖人之道,猶中衢而緻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人以其所願于上,以一交一其下,誰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誰弗喜?《詩》雲:&ldquo媚茲一人,應侯慎德。
&rdquo慎德大矣,一人小矣。
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君子見過忘罰,故能谏;見賢忘賤,故能讓;見不足忘貧,故能施。
情系于中,行形于外。
凡行戴情,雖過無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
後稷廣利天下,猶不自矜。
禹無廢功,無廢财,自視猶觖如也。
滿如陷,實如虛,盡之者也。
凡人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
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今謂狐狸,則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嘗見狐者,必未嘗見狸也。
狐、狸非異,同類也。
而謂狐狸,則不知狐、狸。
是故謂不肖者賢,則必不知賢;謂賢者不肖,則必不知不肖者矣。
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小人在上位,如寝關曝纩,不得須臾甯。
故《易》曰:&ldquo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rdquo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
物莫無所不用,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侏儒鼓師,人之困慰者也,人主以備樂。
是故聖人制其剟材,無所不用矣。
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也誠。
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中心必有不合者也。
故舜不降席而王天下者,求諸己也。
故上多故,則民多詐矣,身曲而景直者,未之聞也。
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感乎心,明乎智,發而成形,一精一之至也。
可以形勢接,而不可以昭誋。
戎、翟之馬,皆可以馳驅,或近或遠,唯造父能盡其力;三苗之民,皆可使忠信,或賢或不肖,唯唐、虞能齊其美。
必有不傳者。
中行缪伯手搏虎,而不能生也,蓋力優而克不能及也。
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舉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
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内解于心;聖人之養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
若火之自熱,冰之自寒。
夫有何修焉!及恃其力,賴其功者,若失火舟中。
故君子見始,其知終矣。
媒妁譽人,而莫之德也;取庸而強飯之,莫之愛也。
雖親父慈母,不加于此,有以為,則恩不接矣。
故送往者,非所以迎來也;施死者,非專為生也。
誠出于己,則所動者遠矣。
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文不勝質,之謂君子。
故終年為車,無三寸之[钅害],不可以驅馳;匠人斫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
故君子行斯乎其所結。
心之一精一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導人;目之一精一者,可以消澤,而不可以昭誋。
在混冥之中,不可谕于人。
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不下陛而天下亂,蓋情甚乎叫呼也。
無諸己,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
聖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
動于上,不應于下者,情與令殊也。
故《易》曰:&ldquo亢龍有悔。
&rdquo三月嬰兒,未知利害也,而慈母一之愛谕焉者,情也。
故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曠曠乎大哉!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意,忠也。
忠信形于内,感動應于外,故禹執幹戚,舞于兩階之間,而三苗服。
鷹翔川,魚鼈沈,飛鳥揚,必遠害也。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違其難也。
故人之甘甘,非正為跖也,而跖焉往。
君子之慘怛,非正為僞形也,谕乎人心。
非從外入,自中出者也。
義正乎君,仁親乎父。
故君之于臣也,能死生之,不能使為苟簡易;父之于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
故義勝君,仁勝父,則君尊而臣忠,父慈而子孝。
聖人在上,化育如神。
太上曰:&ldquo我其性與!&rdquo其次曰:&ldquo微彼,其如此乎!&rdquo故《詩》曰:&ldquo執辔如組。
&rdquo《易》曰:&ldquo含章可貞。
&rdquo運于近,成文于遠。
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故君子慎其獨也。
釋近斯遠,塞矣。
聞善易,以正身難。
夫子見禾之三變也,滔滔然曰:&ldquo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rdquo故君子見善則痛其身焉。
身苟正,懷遠易矣。
故《詩》曰:&ldquo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rdquo小人之從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義。
所求者同,所期者異乎!擊舟水中,魚沈而鳥揚,同聞而殊事,其情一也。
僖負羁以壺餐表其闾。
趙宣孟以束脯免其軀,禮不隆,而德有餘,仁心之感恩接而よ怛生。
故其入人深。
俱之叫呼也,在家老則為恩厚,其在責人則生争鬥。
故曰:兵莫憯于意志,莫邪為下;寇莫大于陰陽,枹鼓為小。
聖人為善,非以求名,而名從之。
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
故人之憂喜,非為蹗,蹗焉往生也。
故至人不容。
故若眯而撫,若跌而據。
聖人之為治,漠然不見賢焉,終而後知其可大也。
若日之行,骐骥不能與之争遠。
今夫夜有求,與瞽師并,東方開,斯照矣。
動而有益,則損随之。
故《易》曰:&ldquo剝之不可遂盡也。
故受之以複。
&rdquo積薄為厚,積卑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輝,小人日怏怏以至辱。
其消息也,離朱弗能見也。
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
非為日不足也,其憂尋推之也。
故《詩》曰:&ldquo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rdquo懷情抱質,天弗能殺,地弗能霾也。
聲揚天地之間,配日月之光,甘樂之者也。
苟向善,雖過無怨;苟不向善,雖忠來患。
故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得也。
聲自召也,貌自示也,名自命也,文自官也,無非己者。
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乎人?故
虛而能滿,淡而有味,被褐懷玉者。
故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
男子樹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與往來也。
生所假也,死所歸也。
故宏演直仁而立死,王子闾張掖而受刃,不以所托害所歸也。
故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
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
無勇者,非先懾也,難至而失其守也;貪婪者,非先欲也,見利而忘其害也。
虞公見垂棘之璧,而不知虢禍之及己也。
故至道之人,不可遏奪也。
人之欲榮也,以為己也,于彼何益?聖人之行義也,其憂尋出乎中也,于己何以利?故帝王者多矣,而三王獨稱;貧賤者多矣,而伯夷獨舉。
以貴為聖乎?則聖者衆矣;以賤為仁乎?則賤者多矣。
何聖人之寡也。
獨專之意樂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也。
始乎叔季,歸乎伯孟,必此積也。
不身遁,斯亦不遁人。
故若行獨梁,不為無人不兢其容。
故使人信己者易,而蒙衣自信者難。
情先動,動無不得;無不得,則無莙,發莙而後快。
故唐、虞之舉錯也,非以偕情也,快己而天下治;桀、纣非正賊之也,快己而百事廢。
喜憎議而治亂分矣。
聖人之行,無所合,無所離,譬若鼓,無所與調,無所不比。
絲管金石,小大修短有叙,異聲而和;君臣上下,官職有差,殊事而調。
夫織者日以進,耕者日以卻,事相反,成功一也。
申喜聞乞人之歌而悲,出而視之,其母也。
艾陵之戰也,夫差曰:&ldquo夷聲陽,句吳其庶乎!&rdquo同是聲而取信焉異。
有諸情也。
故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
夫子曰:&ldquo弦則是也,其聲非也。
&rdquo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發外者也。
以文滅情,則失情;以情滅文,則失文。
文情理通,則鳳麟極矣。
言至德之懷遠也。
輸子陽謂其子曰:&ldquo良工漸乎矩鑿之中。
&rdquo矩鑿之中,固無物而不周。
聖王以治民,造父以治馬,醫駱以治病。
同材而各自取焉。
上意而民載,誠中者也。
未言而信,弗召而至,或先之也,忣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
矜怛生于不足,華誣生于矜。
誠中之人,樂而不忣,如鸮好聲,熊之好經。
夫有誰為矜。
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号而哭,叽而哀,而知聲動矣;容貌顔色,理诎[亻曳]倨佝,徇知情僞矣。
故聖人栗栗乎其内,而至乎至極矣。
功名遂成,天也;循理受順,人也。
太公望、周公旦,天非為武王造之也;崇侯、惡來,天非為纣生之也;有其世,有其人也。
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
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每]首,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也。
故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凡高者貴其左,故下之于上曰左之,臣辭也;下者貴其右,故上之于下曰右之,君讓也。
故上左遷,則失其所尊也;臣右還,則失其所貴矣。
小快害道,斯須害儀。
子産騰辭,獄繁而無邪,失諸情者,則塞于辭矣。
成國之道,工無僞事,農無遺力,士無隐行,官無失法。
譬若設網者,引其綱而萬目開矣。
舜、禹不再受命,堯、舜傳大焉,先形乎小也。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禅于家國,而天下從風。
故戎兵以大知小,人以小知大。
君子之道,近而不可以至,卑而不可以登,無載焉而不勝,大而章,遠而隆,知此之道,不可求于人,斯得諸己也。
釋己而求諸人,去之遠矣。
君子者,樂有餘而名不足,小人樂不足而名有餘。
觀于有餘不足之相去,昭然遠矣。
含而弗吐,在情而不萌者,未之聞也。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子曰:&ldquo鈞之哭也,曰:&lsquo子予奈何兮乘我何&rsquo其哀則同,其所以哀則異。
&rdquo故哀樂之襲人情也深矣。
鑿地漂池,非止以勞苦民也。
各從其跖而亂生焉。
其載情一也,施人則異矣。
故唐、虞日孳孳以緻于王,桀、纣日怏怏以緻于死,不知後世之譏己也。
凡人情,說其所苦即樂,失其所樂則哀。
故知生之樂,必知死之哀。
有義者不可欺以利,有勇者不可劫以懼,如饑渴者不可欺以虛器也。
人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
嫚生乎小人,蠻夷皆能之;善生乎君子,誘然與日月争光,天下弗能遏奪。
故治國樂其所以存,亡國亦樂其所以亡也。
金錫不消釋則不流刑,上憂尋不誠則不法民。
憂尋不在民,則是絕民之系也。
君反本,而民系固也。
至德小節備,大節舉。
齊桓舉而不密,晉文密而不舉。
晉文得之乎閨内,失之乎境外;齊桓失之乎閨内,而得之乎本朝。
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
君不與臣争功,而治道通矣。
管夷吾、百裡奚經而成之,齊桓、秦穆受而聽之。
照惑者,以東為西,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