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餓鬼畜生人天中受。
如我因斷惡覺觀故。
無明觸斷是故想斷。
因想斷故果報亦斷。
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
善男子。
若有能作如是等觀。
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觀欲。
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
善男子。
即是如來因中說果。
從此五事生于欲耳實非欲也。
善男子。
愚癡之人貪求受之。
于是色中生颠倒想。
乃至觸中亦生倒想。
倒想因緣便生于受。
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
欲因緣故在于世間受惡果報。
以惡加于父母沙門婆羅門等。
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
是故智者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
智者如是觀欲因已次觀果報。
是欲多有諸惡果報。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
是名觀果報。
若是惡想得除滅者。
終不生于此欲心也。
無欲心故不受惡受。
無惡受故則無惡果。
是故我應先斷惡想。
斷惡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滅。
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是欲已次當觀業。
何以故。
有智之人當作是念。
受想觸欲即是煩惱。
是煩惱者能作生業不作受業。
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
一作生業。
二作受業。
是故智者當觀于業。
是業三種。
謂身口意。
善男子。
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業果。
意唯名業不名為果。
以業因故則名為業。
善男子。
身口二業名為外業意業名内。
是三種業共煩惱行故作二種業。
一者生業。
二者受業。
善男子。
正業者即意業也。
期業者謂身口業。
先發故名意業。
從意業生名身口業。
是故意業得名為正。
智者觀業已次觀業因。
業因者即無明觸。
因無明觸衆生求有。
求有因緣即是愛也。
愛因緣故造作三種身口意業。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業因已次觀果報。
果報有四。
一者黑黑果報。
二者白白果報。
三者雜雜果報。
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報。
黑黑果報者。
作業時垢果報亦垢。
白白果報者。
作業時淨果報亦淨。
雜雜果報者。
作業時雜果報亦雜。
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報者。
名無漏業。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先說無漏無有果報。
今雲何言不白不黑果報耶。
佛言。
善男子。
是義有二。
一者亦果亦報。
二者唯果非報。
黑黑果報亦名為果亦名為報。
黑因生故得名為果。
能作因故複名為報。
淨雜亦爾。
無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為果。
不作他因不名為報。
是故名果不名為報。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是無漏業非是黑法。
何因緣故不名為白。
善男子。
無有報故不名為白。
對治黑故故名為白。
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之為白。
是無漏業不受報故。
不名為白名為寂靜。
如是業者有定受報處。
如十惡法定在地獄餓鬼畜生。
十善之業定在人天。
十不善法有上中下。
上因緣故受地獄身。
中因緣故受畜生身。
下因緣故受餓鬼身。
人業十善複有四種。
一者下。
二者中。
三者上。
四者上上。
下因緣故生郁單越。
中因緣故生弗婆提。
上因緣故生瞿陀尼。
上上因緣生閻浮提。
有智之人作是觀已即作是念。
我當雲何斷是果報。
複作是念。
是業因緣無明觸生。
我若斷除無明與觸。
如是業果則滅不生。
是故智者為斷無明觸因緣故修八正道。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
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觀業觀煩惱已次觀是二所得果報。
是二果報即是苦也。
既知是苦則能舍離一切受生。
智者複觀煩惱因緣生于煩惱。
業因緣故亦生煩惱。
煩惱因緣複生于業。
業因緣生苦。
苦因緣故生于煩惱。
煩惱因緣生有。
有因緣生苦。
有因緣生有。
有因緣生業。
業因緣生煩惱。
煩惱因緣生苦。
苦因緣生苦。
善男子。
智者若能作如是觀。
當知是人能觀業苦。
何以故。
如上所觀。
即是生死十二因緣。
若人能觀如是生死十二因緣。
當知是人不造新業能壞故業。
善男子。
有智之人觀地獄苦。
觀一地獄乃至一百三十六所。
一一地獄有種種苦。
皆是煩惱業因緣生。
觀地獄已次觀餓鬼畜生等苦。
作是觀已。
複觀人天所有諸苦。
如是衆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
善男子。
天上雖無大苦惱事。
然其身體柔軟細滑。
見五相時極受大苦。
如地獄苦等無差别。
善男子。
智者深觀三界諸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
善男子。
譬如壞器即易破壞。
衆生受身亦複如是。
既受身已是衆苦器。
譬如大樹花果繁茂衆鳥能壞。
如多幹草小火能焚。
衆生受身為苦所壞亦複如是。
善男子。
智者若能觀苦八種如聖行中。
當知是人能斷衆苦。
善男子。
智者深觀是八苦已次觀苦因。
苦因者即愛無明。
是愛無明則有二種。
一者求身。
二者求财。
求身求财二俱是苦。
是故當知。
愛無明者即是苦因。
善男子。
是愛無明則有二種。
一者内。
二者外。
内能作業外能增長。
又複内能作業外作業果。
斷内愛已業則得斷。
斷外愛已果則得斷。
内愛能生未來世苦。
外愛能生現在世苦。
智者觀愛即是苦因。
既觀因已次觀果報。
苦果報者即是取也。
愛果名取。
是取因緣即内外愛則有愛苦。
善男子。
智者當觀愛因緣取。
取因緣愛。
若我能斷愛取二事。
則不造業受于衆苦。
是故智者為斷受苦修八正道。
善男子。
若有人能如是觀者。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名為清淨梵行。
佛言。
善男子。
一切法是。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一切法者義不決定。
何以故。
如來或說是善不善。
或時說為四念處觀。
或說是十二入。
或說是善知識。
或說是十二因緣。
或說是衆生。
或說是正見邪見。
或說十二部經。
或說即是二谛。
如來今乃說一切法為淨梵行。
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是微妙大涅槃經。
乃是一切善法寶藏。
譬如大海是衆寶藏。
是涅槃經亦複如是。
即是一切字義秘藏。
善男子。
如須彌山衆藥根本。
是經亦爾。
即是菩薩戒之根本。
善男子。
譬如虛空是一切物之所住處。
是經亦爾。
即是一切善法住處。
善男子。
譬如猛風無能系縛。
一切菩薩行是經者亦複如是。
不為一切煩惱惡法之所系縛。
善男子。
譬如金剛無能壞者。
是經亦爾。
雖有外道惡邪之
如我因斷惡覺觀故。
無明觸斷是故想斷。
因想斷故果報亦斷。
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
善男子。
若有能作如是等觀。
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觀欲。
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
善男子。
即是如來因中說果。
從此五事生于欲耳實非欲也。
善男子。
愚癡之人貪求受之。
于是色中生颠倒想。
乃至觸中亦生倒想。
倒想因緣便生于受。
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
欲因緣故在于世間受惡果報。
以惡加于父母沙門婆羅門等。
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
是故智者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
智者如是觀欲因已次觀果報。
是欲多有諸惡果報。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
是名觀果報。
若是惡想得除滅者。
終不生于此欲心也。
無欲心故不受惡受。
無惡受故則無惡果。
是故我應先斷惡想。
斷惡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滅。
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是欲已次當觀業。
何以故。
有智之人當作是念。
受想觸欲即是煩惱。
是煩惱者能作生業不作受業。
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
一作生業。
二作受業。
是故智者當觀于業。
是業三種。
謂身口意。
善男子。
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業果。
意唯名業不名為果。
以業因故則名為業。
善男子。
身口二業名為外業意業名内。
是三種業共煩惱行故作二種業。
一者生業。
二者受業。
善男子。
正業者即意業也。
期業者謂身口業。
先發故名意業。
從意業生名身口業。
是故意業得名為正。
智者觀業已次觀業因。
業因者即無明觸。
因無明觸衆生求有。
求有因緣即是愛也。
愛因緣故造作三種身口意業。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業因已次觀果報。
果報有四。
一者黑黑果報。
二者白白果報。
三者雜雜果報。
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報。
黑黑果報者。
作業時垢果報亦垢。
白白果報者。
作業時淨果報亦淨。
雜雜果報者。
作業時雜果報亦雜。
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報者。
名無漏業。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先說無漏無有果報。
今雲何言不白不黑果報耶。
佛言。
善男子。
是義有二。
一者亦果亦報。
二者唯果非報。
黑黑果報亦名為果亦名為報。
黑因生故得名為果。
能作因故複名為報。
淨雜亦爾。
無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為果。
不作他因不名為報。
是故名果不名為報。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是無漏業非是黑法。
何因緣故不名為白。
善男子。
無有報故不名為白。
對治黑故故名為白。
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之為白。
是無漏業不受報故。
不名為白名為寂靜。
如是業者有定受報處。
如十惡法定在地獄餓鬼畜生。
十善之業定在人天。
十不善法有上中下。
上因緣故受地獄身。
中因緣故受畜生身。
下因緣故受餓鬼身。
人業十善複有四種。
一者下。
二者中。
三者上。
四者上上。
下因緣故生郁單越。
中因緣故生弗婆提。
上因緣故生瞿陀尼。
上上因緣生閻浮提。
有智之人作是觀已即作是念。
我當雲何斷是果報。
複作是念。
是業因緣無明觸生。
我若斷除無明與觸。
如是業果則滅不生。
是故智者為斷無明觸因緣故修八正道。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
草亦有妙藥 複次善男子。
智者觀業觀煩惱已次觀是二所得果報。
是二果報即是苦也。
既知是苦則能舍離一切受生。
智者複觀煩惱因緣生于煩惱。
業因緣故亦生煩惱。
煩惱因緣複生于業。
業因緣生苦。
苦因緣故生于煩惱。
煩惱因緣生有。
有因緣生苦。
有因緣生有。
有因緣生業。
業因緣生煩惱。
煩惱因緣生苦。
苦因緣生苦。
善男子。
智者若能作如是觀。
當知是人能觀業苦。
何以故。
如上所觀。
即是生死十二因緣。
若人能觀如是生死十二因緣。
當知是人不造新業能壞故業。
善男子。
有智之人觀地獄苦。
觀一地獄乃至一百三十六所。
一一地獄有種種苦。
皆是煩惱業因緣生。
觀地獄已次觀餓鬼畜生等苦。
作是觀已。
複觀人天所有諸苦。
如是衆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
善男子。
天上雖無大苦惱事。
然其身體柔軟細滑。
見五相時極受大苦。
如地獄苦等無差别。
善男子。
智者深觀三界諸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
善男子。
譬如壞器即易破壞。
衆生受身亦複如是。
既受身已是衆苦器。
譬如大樹花果繁茂衆鳥能壞。
如多幹草小火能焚。
衆生受身為苦所壞亦複如是。
善男子。
智者若能觀苦八種如聖行中。
當知是人能斷衆苦。
善男子。
智者深觀是八苦已次觀苦因。
苦因者即愛無明。
是愛無明則有二種。
一者求身。
二者求财。
求身求财二俱是苦。
是故當知。
愛無明者即是苦因。
善男子。
是愛無明則有二種。
一者内。
二者外。
内能作業外能增長。
又複内能作業外作業果。
斷内愛已業則得斷。
斷外愛已果則得斷。
内愛能生未來世苦。
外愛能生現在世苦。
智者觀愛即是苦因。
既觀因已次觀果報。
苦果報者即是取也。
愛果名取。
是取因緣即内外愛則有愛苦。
善男子。
智者當觀愛因緣取。
取因緣愛。
若我能斷愛取二事。
則不造業受于衆苦。
是故智者為斷受苦修八正道。
善男子。
若有人能如是觀者。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是名衆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名為清淨梵行。
佛言。
善男子。
一切法是。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一切法者義不決定。
何以故。
如來或說是善不善。
或時說為四念處觀。
或說是十二入。
或說是善知識。
或說是十二因緣。
或說是衆生。
或說是正見邪見。
或說十二部經。
或說即是二谛。
如來今乃說一切法為淨梵行。
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是微妙大涅槃經。
乃是一切善法寶藏。
譬如大海是衆寶藏。
是涅槃經亦複如是。
即是一切字義秘藏。
善男子。
如須彌山衆藥根本。
是經亦爾。
即是菩薩戒之根本。
善男子。
譬如虛空是一切物之所住處。
是經亦爾。
即是一切善法住處。
善男子。
譬如猛風無能系縛。
一切菩薩行是經者亦複如是。
不為一切煩惱惡法之所系縛。
善男子。
譬如金剛無能壞者。
是經亦爾。
雖有外道惡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