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四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第三十四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迦葉菩薩品之四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一切衆生皆從煩惱而得果報。

    言煩惱者所謂惡也。

    從惡煩惱所生煩惱亦名為惡。

    如是煩惱則有二種。

    一因二果。

    因惡故果惡。

    果惡故子惡。

    如纴婆果其子苦故花果莖葉一切皆苦。

    猶如毒樹其子毒故果亦是毒。

    因亦衆生果亦衆生。

    因亦煩惱果亦煩惱。

    煩惱因果即是衆生。

    衆生即是煩惱因果。

    若從是義。

    雲何如來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藥王。

    若言煩惱即是衆生。

    衆生即是煩惱。

    雲何而言衆生身中有妙藥王。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無量衆生鹹同此疑。

    汝今能為啟請求解。

    我亦能斷。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今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

    雪山喻者即是衆生。

    言毒草者即是煩惱。

    妙藥王者即淨梵行。

    善男子。

    若有衆生。

    能修如是清淨梵行。

    是名身中有妙藥王。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衆生有清淨梵行。

    善男子。

    猶如世間從子生果。

    是果有能與子作因。

    有不能者。

    有能作者。

    是名果子。

    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皆有二種。

    一者有煩惱果。

    是煩惱因。

    二者有煩惱果。

    非煩惱因。

    是煩惱果非煩惱因。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

    衆生觀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

    所謂内外漏。

    受因緣故。

    不能斷絕一切諸漏。

    亦不能出三界牢獄。

    衆生因受着我我所。

    生于心倒想倒見倒。

    是故衆生先當觀受。

    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

    是故智者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善男子。

    一切衆生十二因緣所作善惡皆因受時。

    是故我為阿難說言。

    阿難。

    一切衆生所作善惡皆是受時。

    是故智者先當觀受。

    既觀受已複當更觀如是受者何因緣生。

    若因緣生。

    如是因緣複從何生。

    若無因生。

    無因何故不生無受。

    複觀是受。

    不因自在天生。

    不因士夫生。

    不因微塵生。

    非時節生。

    不因想生。

    不因性生。

    不從自生。

    不從他生。

    非自他生。

    非無因生。

    是受皆從緣合而生。

    因緣者即是愛也。

    是和合中非有受非無受。

    是故我當斷是和合。

    斷和合故則不生受。

    善男子。

    智者既觀因已次觀果報。

    衆生因受受于地獄餓鬼畜生乃至三界無量苦惱。

    受因緣故受無常樂。

    受因緣故斷于善根。

    受因緣故獲得解脫。

    作是觀時不作受因。

    雲何名為不作受因。

    謂分别受。

    何等受能作愛因。

    何等愛能作受因。

    善男子。

    衆生若能如是深觀愛因受因。

    則便能斷我及我所。

    善男子。

    若人能作如是等觀。

    則應分别愛之與受在何處滅。

    即見愛受有少滅處。

    當知亦應有畢竟滅。

    爾時即于解脫生信。

    生信心已。

    是解脫處何由而得。

    知從八正即便修習。

    雲何名為八正道耶。

    是道觀受有三種相。

    一者苦。

    二者樂。

    三者不苦不樂。

    如是三種俱能增長身之與心。

    何因緣故能增長耶。

    觸因緣也。

    是觸三種。

    一者無明觸。

    二者明觸。

    三者非明無明觸。

    言明觸者即八正道。

    其餘二觸增長身心及三種受。

    是故我應斷二種觸因緣。

    觸斷不生三受。

    善男子。

    如是受者亦名為因亦名為果。

    智者當觀亦因亦果。

    雲何為因。

    因受生愛。

    名之為因。

    雲何名果。

    因觸生故。

    名之為果。

    是故此受亦因亦果。

    智者如是觀是受已。

    次複觀愛受果報故。

    名之為愛。

    智者觀愛複有二種。

    一者雜食。

    二者無食。

    雜食愛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諸有。

    無食愛者斷生老病死一切諸有貪無漏道。

    智者複當作如是念。

    我若生是雜食之愛。

    則不能斷生老病死。

    我今雖貪無漏之道。

    不斷受因則不能得無漏道果。

    是故應當先斷是觸。

    觸既斷已受則自滅。

    受既滅已愛亦随滅。

    是名八正道。

    善男子。

    若有衆生能如是觀。

    雖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藥王。

    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善男子。

    如是衆生雖從煩惱而得果報。

    而是果報更不複為煩惱作因。

    是即名為清淨梵行 複次善男子。

    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

    知因想生。

    何以故。

    衆生見色亦不生貪。

    及觀受時亦不生貪。

    若于色中生颠倒想。

    謂色即是常樂我淨。

    受是常恒無有變易。

    因是倒想生貪恚癡。

    是故智者應當觀想。

    雲何觀想。

    當作是念。

    一切衆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

    雲何倒想。

    于非常中生于常想。

    于非樂中生于樂想。

    于非淨中生于淨想。

    于空法中生于我想。

    于非男女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卧具。

    生于男女乃至卧具想。

    是想三種。

    一者小。

    二者大。

    三者無邊。

    小因緣故生于小想。

    大因緣故生于大想。

    無量緣故生無量想。

    複有小想。

    謂未入定。

    複有大想。

    謂已入定。

    複有無量想。

    謂十一切入。

    複有小想。

    所謂欲界一切想等。

    複有大想。

    所謂色界一切想等。

    複有無量想。

    謂無色界一切想等。

    三想滅故受則自滅。

    想受滅故名為解脫。

    迦葉菩薩言。

    世尊。

    滅一切法名為解脫。

    如來雲何說想受滅名解脫耶。

    佛言。

    善男子。

    如來或時因衆生說聞者解法。

    或時因法說于衆生。

    聞者亦解說于衆生。

    雲何名為因衆生說聞者解法。

    如我先為大迦葉說。

    迦葉。

    衆生滅時善法則滅。

    是名因衆生說聞者解法。

    雲何因法說于衆生聞者亦解說于衆生。

    如我先為阿難說言。

    我亦不說親近一切法。

    亦複不說不親近一切法。

    若法近已善法衰羸不善熾盛。

    如是法者不應親近。

    若法近已不善衰滅善法增長。

    如是法者是應親近。

    是名因法說于衆生聞者亦解說于衆生。

    善男子。

    如來雖說想受二滅。

    則已總說一切可斷。

    智者既觀如是想已次觀想因。

    是無量想因何而生。

    知因觸生。

    是觸二種。

    一者因煩惱觸。

    二者因解脫觸。

    因無明生名煩惱觸。

    因明生者名解脫觸。

    因煩惱觸生于倒想。

    因解脫觸生不倒想。

    觀想因已次觀果報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于倒想。

    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雲何聖人而有倒想。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

    馬作馬想亦說是馬。

    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

    是名倒想。

    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

    一者世流布想。

    二者着想。

    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着想。

    一切凡夫惡覺觀故。

    于世流布生于着想。

    一切聖人善覺觀故。

    于世流布不生着想。

    是故凡夫名為倒想。

    聖人雖知不名倒想。

    智者如是觀想因已次觀果報。

    是惡想果在于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