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人不能破壞。
善男子。
如恒河沙無能數者如是經義亦複如是無能數者。
善男子。
是經典者。
為諸菩薩而作法幢如帝釋幢。
善男子。
是經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
如大導師引諸商人趣向大海。
善男子。
是經能為諸菩薩等作法光明。
如世日月能破諸闇。
善男子。
是經能為病苦衆生作大良藥。
如香山中微妙藥王能治衆病。
善男子。
是經能為一闡提杖。
猶如羸人因之得起。
善男子。
是經能為一切惡人而作橋梁。
猶如世橋能渡一切。
善男子。
是經能為行三有者遇煩惱熱而作陰涼。
如世間蓋遮覆暑熱。
善男子。
是經即是大無畏王。
能壞一切煩惱惡魔。
如師子王降伏衆獸。
善男子。
是經即是大神咒師。
能壞一切煩惱魔鬼。
如世咒師能去魍魉。
善男子。
是經即是無上霜雹。
能壞一切生死果報。
如世雹雨壞諸果實。
善男子。
是經能為壞戒目者作大良藥。
猶如世間安阇陀藥善療眼痛。
善男子。
是經能住一切善法。
如世間地能住衆物。
善男子。
是經即是毀戒衆生之明鏡也。
如世間鏡見諸色像。
善男子。
是經能為無慚愧者而作衣服。
如世衣裳障蔽形體。
善男子。
是經能為貧善法者作大财寶。
如功德天利益貧者。
善男子。
是經能為渴法衆生作甘露漿。
如八味水充足渴者。
善男子。
是經能為煩惱之人而作法床。
如世乏人遇安隐床。
善男子。
是經能為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
而作璎珞香花塗香末香燒香。
清淨種性具足之乘。
過于一切六波羅蜜受妙樂處。
如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
善男子。
是經即是金剛利斧。
能伐一切煩惱大樹。
即是利刀。
能割習氣。
即是勇健能摧魔怨。
即是智火。
焚煩惱薪。
即因緣藏。
出辟支佛。
即是聲聞藏。
生聲聞人。
即是一切諸天之眼。
即是一切人之正道。
即是一切畜生依處。
即是餓鬼解脫之處。
即是地獄無上之尊。
即是一切十方衆生無上之器。
即是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父母也。
善男子。
是故此經攝一切法。
如我先說。
此經雖攝一切諸法。
我說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
善男子。
若離如是三十七品。
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不見佛性及佛性果。
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
何以故。
三十七品性非颠倒能壞颠倒。
性非惡見能壞惡見。
性非怖畏能壞怖畏。
性是淨行能令衆生畢竟造作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有漏之法亦複能作無漏法因。
如來何故不說有漏為淨梵行。
善男子。
一切有漏即是颠倒。
是故有漏不得名為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世第一法為是有漏是無漏耶。
佛言。
善男子。
是有漏也。
世尊。
雖是有漏性非颠倒。
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世第一法無漏因故似于無漏。
向無漏故不名颠倒。
善男子。
清淨梵行發心相續乃至畢竟。
世第一法唯是一念。
是故不得名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衆生五識亦是有漏。
非是颠倒複非一念。
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衆生五識雖非一念。
然是有漏複是颠倒。
增諸漏故名為有漏。
體非真實着想故倒。
雲何名為體非真實着想故倒。
非男女中生男女想。
乃至舍宅車乘瓶衣亦複如是。
是名颠倒。
善男子。
三十七品性無颠倒。
是故得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若有菩薩。
于三十七品。
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
如是菩薩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名為知根乃至知畢竟耶。
佛言。
善男子。
善哉善哉。
菩薩發問為于二事。
一者為自知故。
二者為他知故。
汝今已知。
但為無量衆生未解啟請是事。
是故我今重贊歎汝。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三十七品根本是欲。
因名明觸。
攝取名受。
增名善思。
主名為念。
導名為定。
勝名智慧。
實名解脫。
畢竟名為大般涅槃。
善男子。
善欲即是初發道心。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是故我說欲為根本。
善男子。
如世間說一切苦惱愛為根本。
一切疾病宿食為本。
一切斷事鬥诤為本。
一切惡事虛妄為本。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先于此經中說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今乃說欲。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若言生因。
善欲是也。
若言了因不放逸是。
如世間說一切果者子為其因。
或複有說子為生因地為了因。
是義亦爾。
迦葉菩薩言。
世尊。
如來先于餘經中說三十七品佛是根本。
是義雲何。
善男子。
如來先說衆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
若自證得欲為根本。
世尊。
雲何明觸名之為因。
善男子。
如來或時說明為慧或說為信。
善男子。
信因緣故親近善友是名為觸。
親近因緣得聞正法是名為觸。
因聞正法身口意淨是名為觸。
因三業淨獲得正命是名為觸。
因正命故得淨根戒。
因淨根戒樂寂靜處。
因樂寂靜能善思惟。
因善思惟得如法住。
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
能壞無量諸惡煩惱。
是名為觸。
善男子。
受名攝取。
衆生受時能作善惡。
是故名受為攝取也。
善男子。
受因緣故生諸煩惱。
三十七品能破壞之。
是故以受為攝取也。
因善思惟能破煩惱。
是故名增。
何以故。
勤修習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
若觀能破諸惡煩惱要賴專念。
是故以念為主。
如世間中一切四兵随主将意。
三十七品亦複如是皆随念主善男子。
既入定已。
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
是故以定為導。
是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為最勝。
是故以慧為勝。
如是智慧知煩惱已。
智慧力故煩惱消滅。
如世間中四兵壞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
三十七品亦複如是。
智慧力故能壞煩惱。
是故以慧為勝。
善男子。
雖因修習三十七品獲得四禅神通安樂亦不名實。
若壞煩惱。
證解脫時乃名為實。
是三十七品發心修道。
雖得世樂及出世樂四沙門果及以解脫。
亦不得名為畢竟也。
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
是故我說畢竟者即大涅槃 複次善男子。
善愛念心即是欲也。
因善愛念。
親近善友故名為觸。
是名為因。
因近善友故名為受。
是名攝取。
因近善友能善思惟。
故名為增。
因是四法能生長道。
所謂欲念定智。
是即名為主導勝也。
因是三法得二解脫。
除斷愛故得心解脫。
斷無明故得慧解脫。
是名為實。
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
故名畢竟 複次善男子。
欲者即是發心出家。
觸者即是白四羯磨。
是名為因。
攝者即是受二種戒。
一者波羅提
善男子。
如恒河沙無能數者如是經義亦複如是無能數者。
善男子。
是經典者。
為諸菩薩而作法幢如帝釋幢。
善男子。
是經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
如大導師引諸商人趣向大海。
善男子。
是經能為諸菩薩等作法光明。
如世日月能破諸闇。
善男子。
是經能為病苦衆生作大良藥。
如香山中微妙藥王能治衆病。
善男子。
是經能為一闡提杖。
猶如羸人因之得起。
善男子。
是經能為一切惡人而作橋梁。
猶如世橋能渡一切。
善男子。
是經能為行三有者遇煩惱熱而作陰涼。
如世間蓋遮覆暑熱。
善男子。
是經即是大無畏王。
能壞一切煩惱惡魔。
如師子王降伏衆獸。
善男子。
是經即是大神咒師。
能壞一切煩惱魔鬼。
如世咒師能去魍魉。
善男子。
是經即是無上霜雹。
能壞一切生死果報。
如世雹雨壞諸果實。
善男子。
是經能為壞戒目者作大良藥。
猶如世間安阇陀藥善療眼痛。
善男子。
是經能住一切善法。
如世間地能住衆物。
善男子。
是經即是毀戒衆生之明鏡也。
如世間鏡見諸色像。
善男子。
是經能為無慚愧者而作衣服。
如世衣裳障蔽形體。
善男子。
是經能為貧善法者作大财寶。
如功德天利益貧者。
善男子。
是經能為渴法衆生作甘露漿。
如八味水充足渴者。
善男子。
是經能為煩惱之人而作法床。
如世乏人遇安隐床。
善男子。
是經能為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
而作璎珞香花塗香末香燒香。
清淨種性具足之乘。
過于一切六波羅蜜受妙樂處。
如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
善男子。
是經即是金剛利斧。
能伐一切煩惱大樹。
即是利刀。
能割習氣。
即是勇健能摧魔怨。
即是智火。
焚煩惱薪。
即因緣藏。
出辟支佛。
即是聲聞藏。
生聲聞人。
即是一切諸天之眼。
即是一切人之正道。
即是一切畜生依處。
即是餓鬼解脫之處。
即是地獄無上之尊。
即是一切十方衆生無上之器。
即是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父母也。
善男子。
是故此經攝一切法。
如我先說。
此經雖攝一切諸法。
我說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
善男子。
若離如是三十七品。
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不見佛性及佛性果。
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
何以故。
三十七品性非颠倒能壞颠倒。
性非惡見能壞惡見。
性非怖畏能壞怖畏。
性是淨行能令衆生畢竟造作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有漏之法亦複能作無漏法因。
如來何故不說有漏為淨梵行。
善男子。
一切有漏即是颠倒。
是故有漏不得名為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世第一法為是有漏是無漏耶。
佛言。
善男子。
是有漏也。
世尊。
雖是有漏性非颠倒。
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世第一法無漏因故似于無漏。
向無漏故不名颠倒。
善男子。
清淨梵行發心相續乃至畢竟。
世第一法唯是一念。
是故不得名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衆生五識亦是有漏。
非是颠倒複非一念。
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衆生五識雖非一念。
然是有漏複是颠倒。
增諸漏故名為有漏。
體非真實着想故倒。
雲何名為體非真實着想故倒。
非男女中生男女想。
乃至舍宅車乘瓶衣亦複如是。
是名颠倒。
善男子。
三十七品性無颠倒。
是故得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
若有菩薩。
于三十七品。
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
如是菩薩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名為知根乃至知畢竟耶。
佛言。
善男子。
善哉善哉。
菩薩發問為于二事。
一者為自知故。
二者為他知故。
汝今已知。
但為無量衆生未解啟請是事。
是故我今重贊歎汝。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三十七品根本是欲。
因名明觸。
攝取名受。
增名善思。
主名為念。
導名為定。
勝名智慧。
實名解脫。
畢竟名為大般涅槃。
善男子。
善欲即是初發道心。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是故我說欲為根本。
善男子。
如世間說一切苦惱愛為根本。
一切疾病宿食為本。
一切斷事鬥诤為本。
一切惡事虛妄為本。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先于此經中說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今乃說欲。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若言生因。
善欲是也。
若言了因不放逸是。
如世間說一切果者子為其因。
或複有說子為生因地為了因。
是義亦爾。
迦葉菩薩言。
世尊。
如來先于餘經中說三十七品佛是根本。
是義雲何。
善男子。
如來先說衆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
若自證得欲為根本。
世尊。
雲何明觸名之為因。
善男子。
如來或時說明為慧或說為信。
善男子。
信因緣故親近善友是名為觸。
親近因緣得聞正法是名為觸。
因聞正法身口意淨是名為觸。
因三業淨獲得正命是名為觸。
因正命故得淨根戒。
因淨根戒樂寂靜處。
因樂寂靜能善思惟。
因善思惟得如法住。
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
能壞無量諸惡煩惱。
是名為觸。
善男子。
受名攝取。
衆生受時能作善惡。
是故名受為攝取也。
善男子。
受因緣故生諸煩惱。
三十七品能破壞之。
是故以受為攝取也。
因善思惟能破煩惱。
是故名增。
何以故。
勤修習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
若觀能破諸惡煩惱要賴專念。
是故以念為主。
如世間中一切四兵随主将意。
三十七品亦複如是皆随念主善男子。
既入定已。
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
是故以定為導。
是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為最勝。
是故以慧為勝。
如是智慧知煩惱已。
智慧力故煩惱消滅。
如世間中四兵壞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
三十七品亦複如是。
智慧力故能壞煩惱。
是故以慧為勝。
善男子。
雖因修習三十七品獲得四禅神通安樂亦不名實。
若壞煩惱。
證解脫時乃名為實。
是三十七品發心修道。
雖得世樂及出世樂四沙門果及以解脫。
亦不得名為畢竟也。
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
是故我說畢竟者即大涅槃 複次善男子。
善愛念心即是欲也。
因善愛念。
親近善友故名為觸。
是名為因。
因近善友故名為受。
是名攝取。
因近善友能善思惟。
故名為增。
因是四法能生長道。
所謂欲念定智。
是即名為主導勝也。
因是三法得二解脫。
除斷愛故得心解脫。
斷無明故得慧解脫。
是名為實。
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
故名畢竟 複次善男子。
欲者即是發心出家。
觸者即是白四羯磨。
是名為因。
攝者即是受二種戒。
一者波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