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二卷

關燈
故而行布施。

    四者為于非想非非想處故系念思惟。

    是四善事得惡果報。

    若人修集如是四事。

    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

    何故名沒。

    樂三有故。

    何故名出。

    以見明故。

    明者即是聞戒施定。

    何故還沒。

    增長邪見生憍慢故。

    是故我于經中說偈 若有衆生樂諸有  為有造作善惡業 是人遂失涅槃道  是名暫出還複沒 行于黑闇生死海  雖得解脫雜煩惱 是人還受惡果報  是名暫出還複沒 善男子。

    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複沉沒。

    如上二人亦複如是。

    善男子。

    或複有人樂着三有。

    是名為沒。

    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于信心。

    是名為出。

    何因緣故名之為出。

    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

    是名為出。

    是人雖信亦不具足。

    何因緣故信不具足。

    是人雖信大般涅槃常樂我淨。

    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

    如來則有二種涅槃。

    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

    有為涅槃無常樂我淨。

    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

    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必一切皆悉有之。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善男子。

    信有二種。

    一者信。

    二者求。

    如是之人雖複有信不能推求。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信複有二。

    一從聞生。

    二從思生。

    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信有道。

    二信得者。

    是人信心唯信有道。

    都不信有得道之人。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者信正。

    二者信邪。

    言有因果有佛法僧。

    是名信正。

    言無因果三寶性異。

    信諸邪語富蘭那等。

    是名信邪。

    是人雖信佛法僧寶。

    不信三寶同一性相。

    雖信因果不信得者。

    是故。

    名為信不具足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

    所受禁戒亦不具足。

    何因緣故名不具足。

    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

    複何因緣名不具足。

    戒有二種。

    一威儀戒。

    二從戒戒。

    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者作戒。

    二者無作戒。

    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從身口得于正命。

    二從身口不得正命。

    是人雖從身口不得正命。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者求戒。

    二者舍戒。

    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者随有。

    二者随道。

    是人唯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複有二種。

    一者善戒。

    二者惡戒。

    身口意善是名善戒。

    牛戒狗戒是名惡戒。

    是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善果。

    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

    所修多聞亦不具足。

    雲何名為聞不具足。

    如來所說十二部經。

    唯信六部不信六部。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雖複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又複受是六部經已。

    為論議故。

    為勝他故。

    為利養故。

    為諸有故。

    持讀誦說。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善男子。

    我于經中說聞具足。

    雲何具足。

    若有比丘身口意善。

    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

    是諸師等于是人所生愛念心。

    以是因緣教授經法。

    是人至心受持誦習。

    持誦習已獲得智慧。

    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

    善思惟已則得正義。

    得正義已身心寂靜。

    身心寂已則生喜心。

    喜心因緣心則得定。

    因得定故得正知見。

    正知見已于諸有中心生厭悔。

    悔諸有故能得解脫。

    是人無有如是等事。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

    施亦不具。

    施有二種。

    一者财施。

    二者法施。

    是人雖複行于财施為求有故。

    雖行法施亦不具足。

    何以故。

    秘不盡說畏他勝故。

    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财法二施各有二種。

    一者聖。

    二者非聖。

    聖者施已不求果報。

    非聖施已求于果報。

    聖者法施為增長法。

    非聖法施為增諸有。

    如是之人為增财故而行财施。

    為增有故而行法施。

    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複次是人受六部經。

    見受法者而供給之。

    不受法者則不供給。

    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

    所修智慧亦不具足。

    智慧之性性能分别。

    是人不能分别如來是常無常。

    如來于此涅槃經中。

    說言。

    如來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涅槃。

    涅槃即是解脫。

    于是義中不能分别。

    梵行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涅槃。

    涅槃即是慈悲喜舍。

    于是義中不能分别。

    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複次不能分别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

    不共之法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涅槃。

    涅槃即是不共之法。

    于是義中不能分别。

    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複次不能分别四谛苦集滅道。

    不能分别四真谛故不知聖行。

    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

    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

    不知解脫故不知涅槃。

    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

    一增善法。

    二增惡法。

    雲何名為增長惡法。

    是人不見已不具足。

    自言具足而生着心。

    于同行中自謂為勝。

    是故親近同己惡友。

    既親近已。

    複得更聞不具足法。

    聞已心喜其心染着。

    起于憍慢多行放逸。

    因放逸故親近在家。

    亦樂聞說在家之事。

    遠離清淨出家之法。

    以是因緣增長惡法。

    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

    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

    是名暫出還沒。

    暫出還沒者。

    我佛法中其誰是耶。

    謂提婆達多。

    瞿伽離比丘。

    惋手比丘。

    善星比丘。

    低舍比丘。

    滿宿比丘。

    慈地比丘尼。

    曠野比丘尼。

    方比丘尼。

    慢比丘尼。

    淨潔長者。

    求有優婆塞。

    舍勒釋種。

    象長者。

    名稱優婆夷。

    光明優婆夷。

    難陀優婆夷。

    軍優婆夷。

    鈴優婆夷。

    如是等人名為暫出還沒。

    譬如大魚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

    不具足故求近善友。

    近善友故樂咨未聞。

    聞已樂受。

    受已樂善思惟。

    善思惟已能如法住。

    如法住故增長善法。

    增善法故終不複沒。

    是名為住。

    我佛法中其誰是耶。

    謂舍利弗。

    大目犍連。

    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

    耶舍等五百比丘。

    阿[少/兔]樓陀童子迦葉摩诃迦葉十力迦葉。

    瘦瞿昙彌比丘尼。

    波吒羅花比丘尼。

    勝比丘尼。

    實義比丘尼。

    意比丘尼。

    跋陀比丘尼。

    淨比丘尼。

    不退轉比丘尼。

    頻婆娑羅王。

    郁伽長者。

    須達多長者。

    釋摩男。

    貧須達多。

    鼠狼長者子。

    名稱長者。

    具足長者。

    師(有本作即)子将軍。

    優波離長者。

    刀長者。

    無畏優婆夷。

    善住優婆夷。

    愛法優婆夷。

    勇健優婆夷。

    天得優婆夷。

    善生優婆夷。

    具身優婆夷。

    牛得優婆夷。

    曠野優婆夷。

    摩诃斯那優婆夷。

    如是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得名為住。

    雲何為住。

    常樂睹見善光明故。

    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如是等人終不造惡。

    是名為住。

    如低彌魚樂見光明不沈不沒。

    如是等衆亦複如是。

    是故我于經中說偈 若人善能分别義  至心求于沙門果 若能呵責一切有  是人名為如法住 若能供養無量佛  則能無量世修道 若受世樂不放逸  是人名為如法住 親近善友聽正法  内善思惟如法住 樂見光明修習道  獲得解脫安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