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二卷

關燈
間智人說五欲樂有常我淨無有是處。

    我亦如是說無是處。

    是名随自他說。

    善男子。

    如我所說。

    十住菩薩少見佛性。

    是名随他意說。

    何故名少見。

    十住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

    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見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

    善男子。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我說如是汝說亦爾。

    是名随自他意說 善男子。

    如來或時為一法故說無量法。

    如經中說。

    一切梵行因善知識。

    一切梵行因雖無量。

    說善知識則已攝盡。

    如我所說。

    一切惡行邪見為因。

    一切惡行因雖無量。

    若說邪見則已攝盡。

    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

    是菩提因雖複無量。

    若說信心則已攝盡。

    善男子。

    如來雖說無量諸法以為佛性。

    然不離于陰入界也 善男子。

    如來說法為衆生故。

    有七種語。

    一者因語。

    二者果語。

    三者因果語。

    四者喻語。

    五者不應說語。

    六者世流布語。

    七者如意語。

    雲何名因語。

    現在因中說未來果。

    如我所說。

    善男子。

    汝見衆生樂殺乃至樂行邪見。

    當觀是人即地獄人。

    善男子。

    若有衆生不樂殺生乃至邪見。

    當觀是人即是天人。

    是名因語。

    雲何果語。

    現在果中說過去因。

    如經中說。

    善男子。

    如汝所見貧窮衆生顔貌醜陋不得自在。

    當知是人定有破戒妒心嗔心無慚愧心。

    若見衆生多财巨富諸根完具威德自在。

    當知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慚愧無有妒嗔。

    是名果語。

    雲何因果語。

    如經中說。

    善男子。

    衆生現在六入觸因是名過去業果。

    如來亦說名之為業。

    是業因緣得未來果。

    是名因果語。

    雲何喻語。

    如說師子王者即喻我身。

    大象王大龍王。

    波利質多羅樹。

    七寶聚大海須彌山大地大雨。

    船師導師調禦丈夫力士牛王。

    婆羅門沙門大城多羅樹。

    如是喻。

    經名為喻語。

    雲何不應語。

    我經中說。

    天地可合河不入海。

    如為波斯匿王說四方山來。

    如為鹿母優婆夷說。

    若娑羅樹能受八戒。

    則得受于人天之樂。

    如說十住菩薩有退轉心。

    不說如來有二種語。

    甯說須陀洹人堕三惡道。

    不說十住有退轉心是名不應語。

    雲何世流布語。

    如佛所說。

    男女大小去來坐卧。

    車乘房舍瓶衣衆生常樂我淨。

    軍林城邑幻化合散。

    是名世流布語。

    雲何如意語。

    如我呵責毀禁之人。

    令彼自責護持禁戒。

    如我贊歎須陀洹人令諸凡夫生于善心。

    贊歎菩薩為令衆生發菩提心。

    說三惡道所有苦惱。

    為令修習諸善法故。

    說一切燒。

    唯為一切有為法故。

    無我亦爾。

    說諸衆生悉有佛性。

    為令一切不放逸故。

    是名如意語 善男子。

    如來複有随自意語。

    如來佛性則有二種。

    一者有二者無。

    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

    首楞嚴等無量三昧。

    金剛等無量三昧。

    方便等無量三昧。

    五智印等無量三昧。

    是名為有。

    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

    業因果報煩惱五陰十二因緣。

    是名為無。

    善男子。

    如有無善不善。

    有漏無漏。

    世間非世間。

    聖非聖。

    有為無為。

    實不實。

    寂靜非寂靜。

    诤非诤。

    界非界。

    煩惱非煩惱。

    取非取。

    受記非受記。

    有非有。

    三世非三世。

    時非時。

    常無常我無我樂無樂淨無淨。

    色受想行識非色受想行識。

    内入非内入。

    外入非外入。

    十二因緣非十二因緣。

    是名如來佛性有無。

    乃至一闡提佛性有無亦複如是。

    善男子。

    我雖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衆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語。

    善男子。

    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

    況于二乘其餘菩薩。

    善男子。

    我往一時在耆阇崛山。

    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谛。

    舍利弗等五百聲聞。

    于是事中都不識知。

    何況出世第一義谛。

    善男子。

    或有佛性。

    一闡提有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一闡提無。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二人俱無。

    善男子。

    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

    不應難言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若言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如來如是随自意語。

    衆生雲何一向作解。

    善男子。

    如恒河中有七衆生。

    一者常沒。

    二者暫出還沒。

    三者出已則住。

    四者出已遍觀四方。

    五者遍觀已行。

    六者行已複住。

    七者水陸俱行。

    言常沒者。

    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

    是故常沒。

    暫出還沒者。

    如是大魚受惡業故。

    身重處淺暫見光明。

    因光故暫出重故還沒。

    出已即住者。

    謂坻彌魚身處淺水。

    樂見光明故出已住。

    遍觀四方者。

    所謂[魚*昔]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

    觀已行者。

    謂是[魚*昔]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

    疾行趣之故觀已行。

    行已複住者。

    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複住。

    水陸俱行者。

    即是龜也。

    善男子。

    如是微妙大涅槃河。

    其中亦有七種衆生。

    從初常沒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言常沒者。

    有人聞是大涅槃經。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樂我淨。

    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必當得成菩提之道。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等。

    必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是語已生不信心。

    即作是念。

    作是念已便作是言。

    是涅槃典即外道書非是佛經。

    是人爾時遠離善友不聞正法。

    雖時得聞不能思惟。

    雖複思惟不思惟善。

    不思善故如惡法住。

    惡法住者則有六種。

    一者惡。

    二者無善。

    三者污法。

    四者增有。

    五者惱熱。

    六受惡果。

    是名為沒。

    何故名沒。

    無善心故。

    常行惡故。

    不修對治故。

    是名為沒。

    所言惡者。

    聖人呵責故。

    心生怖畏故。

    善人遠離故。

    不益衆生故。

    是名為惡。

    言無善者。

    能生無量惡果報故。

    常為無明所纏繞故。

    樂與惡人為等侶故。

    無有修善諸方便故。

    其心颠倒常錯謬故。

    是名無善言污法者。

    常污身口故。

    污淨衆生故。

    增不善業故。

    遠離善法故。

    是名污法。

    言增有者。

    如上三人所行之法。

    能增地獄畜生餓鬼。

    不能修習解脫之法。

    身口意業不厭諸有。

    是名增有。

    言惱熱者。

    是人具行如上四事。

    能令身心二事煩熱遠離寂靜。

    則名為熱。

    受地獄報故名為熱。

    燒諸衆生故名為熱。

    燒諸善法故名為熱。

    善男子。

    信心清涼是人不具。

    是故名熱言受惡果者。

    是人具足行上五事。

    死堕地獄餓鬼畜生。

    善男子。

    有三惡事複名惡果。

    一者煩惱惡。

    二者業惡。

    三者報惡。

    是名受惡果報。

    善男子。

    是人具足如上六事。

    能斷善根作五逆罪。

    能犯四重能謗三寶。

    用衆僧物能作種種非法之事。

    是因緣故沉沒在于阿鼻地獄。

    所受身形縱廣八萬四千由延。

    是人身口心業重故不能得出。

    何以故。

    其心不能生善法故。

    雖有無量諸佛出世。

    不聞不見故名常沒。

    如恒河中大魚。

    善男子。

    我雖複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

    複有常沒非一闡提。

    何者是耶。

    如人為有修施戒善。

    是名常沒。

    善男子。

    有四善事獲得惡果。

    何等為四。

    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

    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三者為他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