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二卷

關燈


    是故當知無有聖人。

    複作是念。

    聖人之道非因緣得。

    若聖人道非因緣得。

    何故一切不作聖人。

    若一切人非聖人者。

    當知是則無有聖人及以聖道。

    複作是念。

    聖說正見有二因緣。

    一者從他聞法。

    二者内自思惟。

    是二因緣若從緣生。

    所從生者複從緣生。

    如是展轉有無窮過。

    若是二事不從緣生。

    一切衆生何故不得。

    作是觀時能斷善根。

    善男子。

    若有衆生。

    深見如是無因無果。

    是人能斷信等五根。

    善男子。

    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

    亦非天中及三惡道。

    破僧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之人何時當能還生善根。

    佛言。

    善男子。

    是人二時還生善根。

    初入地獄出地獄時。

    善男子。

    善有三種。

    過去現在未來。

    若過去者其性自滅。

    因雖滅盡果報未熟。

    是故不名斷過去果。

    斷三世因故名為斷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斷三世因名斷善根。

    斷善根人即有佛性。

    如是佛性。

    為是過去為是現在為是未來為遍三世。

    若過去者雲何名常。

    佛性亦常。

    是故當知非過去也。

    若未來者雲何名常。

    何故佛說一切衆生必定當得。

    若必定得雲何言斷。

    若現在者複雲何常。

    何故複言必定可見。

    如來亦說佛性有六。

    一常二真三實四善五淨六可見。

    若斷善根有佛性者。

    則不得名斷善根也。

    若無佛性雲何複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若言佛性亦有亦斷。

    雲何如來複說是常 佛言。

    善男子。

    如來世尊為衆生故有四種答。

    一者定答。

    二者分别答。

    三者随問答。

    四者置答。

    善男子。

    雲何定答。

    若問惡業得善果耶不善果乎。

    是應定答得不善果。

    善亦如是。

    若問如來一切智不。

    是應定答是一切智。

    若問佛法是清淨不。

    是應定答必定清淨。

    若問如來弟子如法住不。

    是應定答有如法住。

    是名定答。

    雲何分别答。

    如我所說四真谛法。

    雲何為四。

    苦集滅道。

    何謂苦谛。

    有八苦故名曰苦谛。

    雲何集谛。

    五陰因故名為集谛。

    雲何滅谛。

    貪欲嗔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谛。

    雲何道谛。

    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谛。

    是名分别答。

    雲何随問答。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常。

    複有問言。

    如來世尊為何法故說于無常。

    答言。

    如來為有為法故說無常。

    無我亦爾。

    如我所說一切法燒他。

    又問言。

    如來世尊為何法故說一切燒。

    答言。

    如來為貪嗔癡說一切燒。

    善男子。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

    大慈大悲三念處。

    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五智印等三萬五千諸三昧門。

    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門。

    方便三昧無量無邊。

    如是等法是佛佛性。

    如是佛性則有七事。

    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

    是名分别答。

    善男子。

    後身菩薩佛性有六。

    一常二淨三真四實五善六少見。

    是名分别答。

    如汝先問。

    斷善根人有佛性者。

    是人亦有如來佛性。

    亦有後身佛性。

    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

    畢竟得故得名為有。

    是名分别答。

    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

    非未來。

    後身佛性現在未來少可見故得名現在。

    未具見故名為未來。

    如來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則不爾。

    有是三世有非三世。

    後身菩薩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九住菩薩佛性六種。

    一常二善三真四實五淨六可見。

    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八住菩薩下至六住佛性五事。

    一真二實三淨四善五可見。

    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

    一真二實三淨四可見五善不善。

    善男子。

    是五種佛性六種佛性七種佛性。

    斷善根人必當得故。

    故得言有。

    是名分别答。

    若有說言。

    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是名置答 迦葉菩薩言。

    世尊。

    我聞不答乃名置答。

    如來今者何因緣答而名置答。

    善男子。

    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

    善男子。

    如是置答複有二種。

    一者遮止。

    二者莫着。

    以是義故得名置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雲何名因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果亦過去現在未來。

    非是過去現在未來。

    佛言。

    善男子。

    五陰二種。

    一者因二者果。

    是因五陰是過去現在未來。

    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在未來。

    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善男子。

    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

    何以故。

    佛性因故。

    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

    是名佛性。

    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于經中先說。

    衆生佛性如雜血乳。

    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

    乳者即是善五陰也。

    是故我說從諸煩惱及善五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衆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

    佛性亦爾。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

    斷少煩惱佛性如乳。

    阿那含人佛性如酪。

    阿羅漢人猶如生酥。

    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

    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善男子。

    現在煩惱為作障故。

    令諸衆生不得睹見。

    如香山中有忍辱草。

    非一切牛皆能得食。

    佛性亦爾。

    是名分别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五種六種七種佛性。

    若未來有者雲何說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佛言。

    善男子。

    如諸衆生有過去業。

    因是業故衆生現在得受果報。

    有未來業以未生故終不生果。

    有現在煩惱。

    若無煩惱一切衆生應當了了現見佛性。

    是故斷善根人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

    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

    迦葉言。

    世尊。

    未來雲何能生善根。

    善男子。

    猶如燈日雖複未生亦能破闇。

    未來之生能生衆生。

    未來佛性亦複如是。

    是名分别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言五陰是佛性者。

    雲何說言衆生佛性非内非外。

    佛言。

    善男子。

    何因緣故如是失意。

    我先不說衆生佛性是中道耶。

    迦葉言。

    世尊。

    我實不失意。

    直以衆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

    故發斯問。

    善男子。

    衆生不解即是中道。

    或時有解或有不解。

    善男子。

    我為衆生得開解故。

    說言佛性非内非外。

    何以故。

    凡夫衆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中有果。

    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虛空。

    是故如來說于中道。

    衆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

    内外合故名為中道。

    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

    非内非外故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複次善男子。

    雲何名為非内非外。

    善男子。

    或言。

    佛性即是外道。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于無量劫。

    在外道中斷諸煩惱。

    調伏其心教化衆生。

    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以佛性即是外道。

    或言。

    佛性即是内道。

    何以故。

    菩薩雖于無量劫中修習外道。

    若離内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以佛性即是内道。

    是故如來遮此二邊。

    說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複次善男子。

    或言佛性即是如來金剛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以故。

    不虛诳故。

    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處首楞嚴等一切三昧。

    何以故。

    因是三昧生金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

    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

    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複次善男子。

    或有說言。

    佛性即是内善思惟。

    何以故。

    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