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九卷

關燈
故。

    名無所有。

    善男子。

    若菩薩摩诃薩作是觀時。

    即得明了見于佛性 師子吼言。

    世尊。

    菩薩摩诃薩成就幾法。

    能見如是無相涅槃至無所有。

    佛言。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成就十法。

    則能明見涅槃無相至無所有。

    何等為十。

    一者信心具足。

    雲何名為信心具足。

    深信佛法衆僧是常。

    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衆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于涅槃正法滅盡。

    是名菩薩信心具足。

    二者淨戒具足。

    雲何名為淨戒具足。

    善男子。

    若有菩薩自言戒淨。

    雖不與彼女人和合。

    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

    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

    污辱梵行令戒雜穢。

    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複有菩薩自言戒淨。

    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戲笑。

    于壁障外遙聞女人璎珞環钏種種諸聲心生愛着。

    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

    污辱梵行令戒雜穢。

    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複有菩薩自言戒淨。

    雖複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

    然見男子随逐女時。

    或見女人随逐男時。

    便生貪着。

    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

    污辱梵行令戒雜穢。

    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複有菩薩自言戒淨。

    雖複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随。

    然為生天受五欲樂。

    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

    污辱梵行令戒雜穢。

    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善男子。

    若有菩薩。

    清淨持戒。

    而不為戒不為屍羅波羅蜜。

    不為衆生不為利養。

    不為菩提不為涅槃。

    不為聲聞辟支佛。

    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

    善男子。

    是名菩薩淨戒具足。

    三者親近諸善知識。

    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

    是名菩薩善知識也。

    四者樂于寂靜。

    寂靜者所謂身心寂靜。

    觀察諸法甚深法界。

    是名寂靜。

    五者精進。

    精進者所謂系心觀四正谛。

    設頭火然終不放舍。

    是名精進。

    六者念具足。

    念具足者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

    是名念具足。

    七者軟語。

    軟語者所謂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

    是名軟語。

    八者護法。

    護法者所謂愛樂正法常樂演說。

    讀誦書寫思惟其義。

    廣宣敷揚令其流布。

    若見有人書寫解說讀誦贊歎思惟義者。

    為求資生而供養之。

    所謂衣服飲食卧具醫藥。

    為護法故不惜身命。

    是名護法。

    九者菩薩摩诃薩見有同學同戒有所乏少。

    轉從他乞熏缽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卧具房舍而供給之。

    十者具足智慧。

    智慧者所謂觀于如來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觀法二相。

    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淨不淨。

    異法可斷異法不可斷。

    異法從緣生異法從緣見。

    異法從緣果異法非緣果。

    是名具足智慧。

    善男子。

    是名菩薩具足十法即能明見涅槃無相 師子吼言。

    世尊。

    如佛先告純陀。

    汝今已得見于佛性得大涅槃。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義雲何。

    世尊。

    如經中說。

    若施畜生得百倍報。

    施一闡提得千倍報。

    施持戒者百千倍報。

    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

    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

    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

    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

    純陀大士。

    若受如是無量報者。

    是報無盡。

    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

    經中複說。

    若人重心造善惡業必得果報。

    若現世受。

    若次生受。

    若後世受。

    純陀善業重心作故。

    當知是業必定受報。

    若定受報雲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複得見于佛性。

    世尊。

    經中複說。

    施三種人果報無盡。

    一者病人。

    二者父母。

    三者如來。

    世尊。

    經中複說。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如其無有欲界業者。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色無色業亦複如是。

    世尊。

    如法句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業。

    又阿尼樓馱言。

    世尊。

    我憶往昔以一食施。

    八萬劫中不堕三惡。

    世尊。

    一食之施尚得是報。

    何況純陀信心施佛。

    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世尊。

    若善果報不可盡者。

    謗方等經犯五逆罪毀四重禁一闡提罪雲何可盡。

    若不可盡。

    雲何能得見于佛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唯有二人。

    能得無量無邊功德。

    不可稱計不可宣說。

    能竭生死漂流瀑河。

    降魔怨敵摧魔勝幢。

    能轉如來無上法輪。

    一者善問。

    二者善答。

    善男子。

    佛十力中業力最深。

    善男子。

    有諸衆生于業緣中心輕不信。

    為度彼故作如是說。

    善男子。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

    輕重二業複各有二。

    一者決定。

    二不決定。

    善男子。

    或有人言。

    惡業無果。

    若言惡業定有果者。

    雲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

    鴦掘摩羅得解脫果。

    以是義故。

    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

    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于經中說如是語。

    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善男子。

    或有重業可得作輕。

    或有輕業可得作重。

    非一切人唯有愚智。

    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

    一切衆生凡有二種。

    一者智人。

    二者愚人。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

    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

    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

    世尊。

    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

    善男子。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

    則不應求梵行解脫。

    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善男子。

    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

    若遠善業則得惡果。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

    則不應求修習聖道。

    若不修道則無解脫。

    一切聖人所以修道。

    為壞定業得輕報故。

    不定之業無果報故。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

    則不應求修習聖道。

    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

    無有是處。

    不得解脫得涅槃者。

    亦無是處。

    善男子。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