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九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五
師子吼言。
世尊。
如經中說。
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何故複修奢摩他耶佛言。
善男子。
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智慧時則無煩惱。
有煩惱時則無智慧。
雲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
若有說言明能破闇。
無有是處。
善男子。
誰有智慧誰有煩惱。
而言智慧能破煩惱。
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善男子。
若言智慧能破煩惱。
為到故破不到故破。
若不到破者。
凡夫衆生則應能破。
若到故破者。
初念應破。
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
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
雲何說言智慧能破。
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
是義不然。
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
為獨能破為伴故破。
若獨能破。
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
當知獨則不能破也。
若獨不能伴亦不能。
如一盲人不能見色。
雖伴衆盲亦不能見。
毗婆舍那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
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
非因緣作其性自爾。
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
若是斷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斷。
以是義故。
毗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善男子。
如鹽性醎令異物醎。
蜜本性甘令異物甘。
水本性濕令異物濕。
智慧性滅令異法滅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法無滅雲何智慧強能令滅。
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
是亦不然。
何以故。
智慧之性念念滅故。
若念念滅雲何而言能滅他法。
以是義故。
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善男子。
一切諸法有二種滅。
一者性滅。
二者畢竟滅。
若性滅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滅。
若言智慧能滅煩惱如火燒物。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火燒物則有遺燼。
智慧若爾應有餘燼。
如斧伐樹破處可見。
智慧若爾有何可見。
慧若能令煩惱離者。
如是煩惱應餘處現。
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屍城現。
若是煩惱不餘處現。
則知智慧不能令離。
善男子。
一切諸法性若自空。
誰能令生誰能令滅。
生異滅異無造作者。
善男子。
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智正見。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
若有比丘修習定者。
能見五陰生滅之相。
善男子。
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
況于出世。
若無定者平處颠墜。
心緣異法口宣異言。
耳聞異聲心解異義。
欲造異字手書異文。
欲行異路身涉異徑。
若有修習三昧定者。
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具足二法。
能大利益。
一定二智。
善男子。
如刈菅草執急則斷。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善男子。
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先讀誦後則解義。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莊嚴然後禦陣能壞怨賊。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随意[打-丁+毛]攪融消。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明鏡照了面像。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先平地然後下種。
先從師受後思惟義。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
調攝五根堪忍衆苦。
所謂饑渴寒熱打擲罵辱。
惡獸所齧蚊虻所螫。
常攝其心不令放逸。
不為利養行于非法。
客塵煩惱所不能污。
不為諸邪異見所惑。
常能遠離諸惡覺觀。
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欲成就利衆生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
四倒暴風不能吹動。
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
不為外道邪師所拔。
如帝釋幢不可移轉。
衆邪異術不能诳惑。
常受微妙第一安樂。
能解如來深秘密義。
受樂不欣逢苦不戚。
諸天世人恭敬贊歎。
明見生死及非生死。
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
定相者名空三昧。
慧相者名無願三昧。
舍相者名無相三昧。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
善知定時慧時舍時及知非時。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菩提道。
師子吼言。
世尊。
雲何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因于受樂生大憍慢。
或因說法而生憍慢。
或因精勤而生憍慢。
或因解義善問答時。
而生憍慢。
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
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
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若有菩薩勤修精進。
未得利益涅槃之樂。
以不得故生于悔心。
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
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
有羸損故。
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
當知爾時不宜修舍。
二法若等則宜修之。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
當知爾時不宜修舍。
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
是名修舍。
善男子。
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
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師子吼言。
世尊。
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
複以何緣。
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安隐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
佛言。
善男子。
無因緣故。
故名無生。
以無為故。
故名無出。
無造業故。
故名無作。
不入五見。
故名屋宅。
離四瀑水。
故名為洲。
調衆生故。
故名歸依。
壞結賊故。
故名安隐。
諸結火滅。
故名滅度。
離覺觀故。
故名涅槃。
遠愦鬧故。
名曰寂靜。
永斷必死。
故名無病。
一切無
世尊。
如經中說。
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何故複修奢摩他耶佛言。
善男子。
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智慧時則無煩惱。
有煩惱時則無智慧。
雲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
若有說言明能破闇。
無有是處。
善男子。
誰有智慧誰有煩惱。
而言智慧能破煩惱。
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善男子。
若言智慧能破煩惱。
為到故破不到故破。
若不到破者。
凡夫衆生則應能破。
若到故破者。
初念應破。
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
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
雲何說言智慧能破。
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
是義不然。
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
為獨能破為伴故破。
若獨能破。
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
當知獨則不能破也。
若獨不能伴亦不能。
如一盲人不能見色。
雖伴衆盲亦不能見。
毗婆舍那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
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
非因緣作其性自爾。
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
若是斷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斷。
以是義故。
毗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善男子。
如鹽性醎令異物醎。
蜜本性甘令異物甘。
水本性濕令異物濕。
智慧性滅令異法滅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法無滅雲何智慧強能令滅。
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
是亦不然。
何以故。
智慧之性念念滅故。
若念念滅雲何而言能滅他法。
以是義故。
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善男子。
一切諸法有二種滅。
一者性滅。
二者畢竟滅。
若性滅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滅。
若言智慧能滅煩惱如火燒物。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火燒物則有遺燼。
智慧若爾應有餘燼。
如斧伐樹破處可見。
智慧若爾有何可見。
慧若能令煩惱離者。
如是煩惱應餘處現。
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屍城現。
若是煩惱不餘處現。
則知智慧不能令離。
善男子。
一切諸法性若自空。
誰能令生誰能令滅。
生異滅異無造作者。
善男子。
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智正見。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
若有比丘修習定者。
能見五陰生滅之相。
善男子。
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
況于出世。
若無定者平處颠墜。
心緣異法口宣異言。
耳聞異聲心解異義。
欲造異字手書異文。
欲行異路身涉異徑。
若有修習三昧定者。
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具足二法。
能大利益。
一定二智。
善男子。
如刈菅草執急則斷。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善男子。
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先讀誦後則解義。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莊嚴然後禦陣能壞怨賊。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随意[打-丁+毛]攪融消。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明鏡照了面像。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先平地然後下種。
先從師受後思惟義。
菩薩定慧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
調攝五根堪忍衆苦。
所謂饑渴寒熱打擲罵辱。
惡獸所齧蚊虻所螫。
常攝其心不令放逸。
不為利養行于非法。
客塵煩惱所不能污。
不為諸邪異見所惑。
常能遠離諸惡覺觀。
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欲成就利衆生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是二法。
四倒暴風不能吹動。
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
不為外道邪師所拔。
如帝釋幢不可移轉。
衆邪異術不能诳惑。
常受微妙第一安樂。
能解如來深秘密義。
受樂不欣逢苦不戚。
諸天世人恭敬贊歎。
明見生死及非生死。
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
定相者名空三昧。
慧相者名無願三昧。
舍相者名無相三昧。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
善知定時慧時舍時及知非時。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菩提道。
師子吼言。
世尊。
雲何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因于受樂生大憍慢。
或因說法而生憍慢。
或因精勤而生憍慢。
或因解義善問答時。
而生憍慢。
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
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
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若有菩薩勤修精進。
未得利益涅槃之樂。
以不得故生于悔心。
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
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
有羸損故。
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
當知爾時不宜修舍。
二法若等則宜修之。
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
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
當知爾時不宜修舍。
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
是名修舍。
善男子。
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
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師子吼言。
世尊。
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
複以何緣。
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安隐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
佛言。
善男子。
無因緣故。
故名無生。
以無為故。
故名無出。
無造業故。
故名無作。
不入五見。
故名屋宅。
離四瀑水。
故名為洲。
調衆生故。
故名歸依。
壞結賊故。
故名安隐。
諸結火滅。
故名滅度。
離覺觀故。
故名涅槃。
遠愦鬧故。
名曰寂靜。
永斷必死。
故名無病。
一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