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七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三
師子吼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一切諸法有二種因。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以是二因應無縛解。
是五陰者念念生滅。
如其生滅誰縛誰解。
世尊。
因此五陰生後五陰。
此陰自滅不至彼陰。
雖不至彼能生彼陰。
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
衆生亦爾。
雲何縛解。
善男子。
谛聽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
如人舍命受大苦時。
宗親圍繞号哭懊惱。
其人惶怖莫知依救。
雖有五情無所覺知。
肢節戰動不能自持。
身體虛冷暖氣欲盡。
見先所修善惡報相。
善男子。
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
衆生業果亦複如是。
此陰滅時彼陰續生。
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
善男子。
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
而是蠟印不變在泥。
文非泥出不餘處來。
以印因緣而生是文。
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
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
因現陰故生中陰陰。
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
是故我說。
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
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
二者觸食。
三者意食。
中陰二種。
一善業果。
二惡業果。
因善業故得善覺觀。
因惡業故得惡覺觀。
父母交會牉合之時。
随業因緣一向受生處。
于母生愛于父生嗔。
父精出時謂是已有。
見已心悅而生歡喜。
以是三種煩惱因緣。
中陰陰壞生後五陰。
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生時諸根有具不具。
具者見色則生于貪。
生于貪故則名為愛。
狂故生貪是名無明。
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颠倒。
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
以四倒故作善惡行。
煩惱作業業作煩惱。
是名系縛。
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是人若得親近于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
便得聞受十二部經。
以聞法故觀善境界。
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
大智慧者名正知見。
得知見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
生悔心故不生歡樂。
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
破貪心故修八聖道。
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
無生死故名得解脫。
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
滅生死故名為滅度。
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師子吼言。
空中無刺雲何言拔。
陰無系者雲何系縛。
佛言。
善男子。
以煩惱鎖系縛五陰。
離五陰已無别煩惱。
離煩惱已無别五陰。
善男子。
如柱持屋。
離屋無柱離柱無屋。
衆生五陰亦複如是。
有煩惱故名為系縛。
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
如拳。
合掌。
系縛等三合散生滅更無别法。
衆生五陰亦複如是。
有煩惱故名為系縛。
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
如說名色系縛衆生。
名色若滅則無衆生。
離名色已無别衆生。
離衆生已無别名色。
亦名名色系縛衆生。
亦名衆生系縛名色 師子吼言。
世尊。
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受不自受。
雲何如來說言名色系縛名色。
何以故。
言名色者即是衆生。
言衆生者即是名色。
若言名色系縛衆生。
即是名色系縛名色。
佛言。
善男子。
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
名之與色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
我言名色系縛衆生。
若離名色則得解脫。
是故我言衆生解脫 師子吼言。
世尊。
若有名色是系縛者。
諸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系縛。
善男子。
解脫二種。
一者子斷。
二者果斷。
言子斷者名斷煩惱。
阿羅漢等已斷煩惱衆結爛壞。
是故子結不能系縛。
未斷果故名果系縛。
諸阿羅漢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可言果系。
不得說言名色系縛。
善男子。
譬如然燈油未盡時明則不滅油若盡者滅則無疑。
善男子。
所言油者喻諸煩惱。
燈喻衆生。
一切衆生煩惱油故不入涅槃。
若得斷者則入涅槃師子吼言。
世尊。
燈之與油二性各異。
衆生煩惱則不如是。
衆生即是煩惱。
煩惱即是衆生。
衆生名五陰五陰名衆生。
五陰名煩惱煩惱名五陰。
雲何如來喻之于燈。
佛言。
善男子。
喻有八種。
一者順喻。
二者逆喻。
三者現喻。
四者非喻。
五者先喻。
六者後喻。
七先後喻。
八者遍喻。
雲何順喻。
如經中說。
天降大雨溝渎皆滿。
溝渎滿故小坑滿。
小坑滿故大坑滿。
大坑滿故小泉滿。
小泉滿故大泉滿。
大泉滿故小池滿。
小池滿故大池滿大池滿故小河滿。
小河滿故大河滿。
大河滿故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複如是。
衆生戒滿。
戒滿足故不悔心滿。
不悔心滿故歡喜滿。
歡喜滿故遠離滿。
遠離滿故安隐滿。
安隐滿故三昧滿。
三昧滿故正知見滿。
正知見滿故厭離滿。
厭離滿故呵啧滿。
呵責滿故解脫滿。
解脫滿故涅槃滿。
是名順喻。
雲何逆喻。
大海有本所謂大河。
大河有本所謂小河。
小河有本所謂大池。
大池有本所謂小池。
小池有本所謂大泉。
大泉有本所謂小泉。
小泉有本所謂大坑。
大坑有本所謂小坑。
小坑有本所謂溝渎。
溝渎有本所謂大雨。
涅槃有本所謂解脫。
解脫有本所謂呵責。
呵責有本所謂厭離。
厭離有本所謂正知見正知見有本所謂三昧。
三昧有本所謂安隐。
安隐有本所謂遠離。
遠離有本所謂喜心。
喜心有本所謂不悔。
不悔有本所謂持戒。
持戒有本所謂法雨。
是名逆喻。
雲何現喻。
如經中說。
衆生心性猶若猕猴。
猕猴之性舍一取一。
衆生心性亦複如是。
取着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是名現喻。
雲何非喻。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大王。
有親信人從四方來。
各作是言。
大王。
有四大山從四方來
世尊。
如佛所說。
一切諸法有二種因。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以是二因應無縛解。
是五陰者念念生滅。
如其生滅誰縛誰解。
世尊。
因此五陰生後五陰。
此陰自滅不至彼陰。
雖不至彼能生彼陰。
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
衆生亦爾。
雲何縛解。
善男子。
谛聽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
如人舍命受大苦時。
宗親圍繞号哭懊惱。
其人惶怖莫知依救。
雖有五情無所覺知。
肢節戰動不能自持。
身體虛冷暖氣欲盡。
見先所修善惡報相。
善男子。
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
衆生業果亦複如是。
此陰滅時彼陰續生。
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
善男子。
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
而是蠟印不變在泥。
文非泥出不餘處來。
以印因緣而生是文。
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
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
因現陰故生中陰陰。
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
是故我說。
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
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
二者觸食。
三者意食。
中陰二種。
一善業果。
二惡業果。
因善業故得善覺觀。
因惡業故得惡覺觀。
父母交會牉合之時。
随業因緣一向受生處。
于母生愛于父生嗔。
父精出時謂是已有。
見已心悅而生歡喜。
以是三種煩惱因緣。
中陰陰壞生後五陰。
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生時諸根有具不具。
具者見色則生于貪。
生于貪故則名為愛。
狂故生貪是名無明。
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颠倒。
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
以四倒故作善惡行。
煩惱作業業作煩惱。
是名系縛。
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是人若得親近于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
便得聞受十二部經。
以聞法故觀善境界。
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
大智慧者名正知見。
得知見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
生悔心故不生歡樂。
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
破貪心故修八聖道。
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
無生死故名得解脫。
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
滅生死故名為滅度。
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師子吼言。
空中無刺雲何言拔。
陰無系者雲何系縛。
佛言。
善男子。
以煩惱鎖系縛五陰。
離五陰已無别煩惱。
離煩惱已無别五陰。
善男子。
如柱持屋。
離屋無柱離柱無屋。
衆生五陰亦複如是。
有煩惱故名為系縛。
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
如拳。
合掌。
系縛等三合散生滅更無别法。
衆生五陰亦複如是。
有煩惱故名為系縛。
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善男子。
如說名色系縛衆生。
名色若滅則無衆生。
離名色已無别衆生。
離衆生已無别名色。
亦名名色系縛衆生。
亦名衆生系縛名色 師子吼言。
世尊。
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受不自受。
雲何如來說言名色系縛名色。
何以故。
言名色者即是衆生。
言衆生者即是名色。
若言名色系縛衆生。
即是名色系縛名色。
佛言。
善男子。
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
名之與色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
我言名色系縛衆生。
若離名色則得解脫。
是故我言衆生解脫 師子吼言。
世尊。
若有名色是系縛者。
諸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系縛。
善男子。
解脫二種。
一者子斷。
二者果斷。
言子斷者名斷煩惱。
阿羅漢等已斷煩惱衆結爛壞。
是故子結不能系縛。
未斷果故名果系縛。
諸阿羅漢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可言果系。
不得說言名色系縛。
善男子。
譬如然燈油未盡時明則不滅油若盡者滅則無疑。
善男子。
所言油者喻諸煩惱。
燈喻衆生。
一切衆生煩惱油故不入涅槃。
若得斷者則入涅槃師子吼言。
世尊。
燈之與油二性各異。
衆生煩惱則不如是。
衆生即是煩惱。
煩惱即是衆生。
衆生名五陰五陰名衆生。
五陰名煩惱煩惱名五陰。
雲何如來喻之于燈。
佛言。
善男子。
喻有八種。
一者順喻。
二者逆喻。
三者現喻。
四者非喻。
五者先喻。
六者後喻。
七先後喻。
八者遍喻。
雲何順喻。
如經中說。
天降大雨溝渎皆滿。
溝渎滿故小坑滿。
小坑滿故大坑滿。
大坑滿故小泉滿。
小泉滿故大泉滿。
大泉滿故小池滿。
小池滿故大池滿大池滿故小河滿。
小河滿故大河滿。
大河滿故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複如是。
衆生戒滿。
戒滿足故不悔心滿。
不悔心滿故歡喜滿。
歡喜滿故遠離滿。
遠離滿故安隐滿。
安隐滿故三昧滿。
三昧滿故正知見滿。
正知見滿故厭離滿。
厭離滿故呵啧滿。
呵責滿故解脫滿。
解脫滿故涅槃滿。
是名順喻。
雲何逆喻。
大海有本所謂大河。
大河有本所謂小河。
小河有本所謂大池。
大池有本所謂小池。
小池有本所謂大泉。
大泉有本所謂小泉。
小泉有本所謂大坑。
大坑有本所謂小坑。
小坑有本所謂溝渎。
溝渎有本所謂大雨。
涅槃有本所謂解脫。
解脫有本所謂呵責。
呵責有本所謂厭離。
厭離有本所謂正知見正知見有本所謂三昧。
三昧有本所謂安隐。
安隐有本所謂遠離。
遠離有本所謂喜心。
喜心有本所謂不悔。
不悔有本所謂持戒。
持戒有本所謂法雨。
是名逆喻。
雲何現喻。
如經中說。
衆生心性猶若猕猴。
猕猴之性舍一取一。
衆生心性亦複如是。
取着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是名現喻。
雲何非喻。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大王。
有親信人從四方來。
各作是言。
大王。
有四大山從四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