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六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二
善男子。
複有眼見。
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複有聞見。
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
菩薩若聞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修習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一切衆生不能得知如來心相。
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善男子。
一切衆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
若欲觀察而得知者。
有二因緣。
一者眼見。
二者聞見。
若見如來所有身業。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所有口業。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色貌一切衆生無與等者。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聞音聲微妙最勝。
不同衆生所有音聲。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如來所作神通。
為衆生為利養。
若為衆生不為利養。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時。
為利養說為衆生說。
若為衆生不為利養。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雲何如來而受是身。
何故受身為誰受身。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雲何說法。
何故說法為誰說法。
是名聞見。
以身惡業加之不嗔。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以口惡業加之不嗔。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菩薩初生之時。
于十方面各行七步。
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執持幡蓋。
震動無量無邊世界。
金光晃曜彌滿虛空。
難陀龍王及跋難陀。
以神通力浴菩薩身。
諸天形像承迎禮拜。
阿私陀仙合掌恭敬。
盛年舍欲如棄涕唾。
不為世樂之所迷惑。
出家修道樂于閑寂。
為破邪見六年苦行。
于諸衆生平等無二。
心常在定初無散亂。
相好嚴麗莊飾其身所遊之處丘墟皆平。
衣服離身四寸不堕。
行時直視不顧左右。
所食之物物無完過。
坐起之處草不動亂。
為調衆生故往說法心無憍慢。
是名眼見。
若聞菩薩行七步已唱如是言。
我今此身最是後邊。
阿私陀仙合掌而言。
大王當知。
悉達太子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終不在家作轉輪王。
何以故。
相明了故。
轉輪聖王相不明了。
悉達太子身相炳着。
是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老病死複作是言。
一切衆生甚可憐愍。
常與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觀。
常行于苦我當斷之。
從阿羅邏五通仙人受無想定。
既成就已後說其非。
從郁陀仙受非有想非無想定。
既成就已。
說非涅槃是生死法。
六年苦行無所克獲。
即作是言。
修是苦行空無所得。
若是實者我應得之。
以虛妄故我無所得。
是名邪術非正道也。
既成道已。
梵天勸請。
惟願如來當為衆生廣開甘露說無上法。
佛言。
梵王。
一切衆生常為煩惱之所障覆。
不能受我正法之言。
梵王複言。
世尊。
一切衆生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中根鈍根。
利根能受惟願為說。
佛言。
梵王。
谛聽谛聽。
我今當為一切衆生開甘露門。
即于波羅[木*奈]國轉正法輪宣說中道。
一切衆生不破諸結非不能破。
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
不度衆生非不能度。
是名中道。
非一切成亦非不成。
是名中道。
凡有所說不自言師不言弟子。
是名中道。
說不為利非不得果。
是名中道。
正語實語時語真語。
言不虛發微妙第一。
如是等法是名聞見。
善男子。
如來心相實不可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依是二種因緣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如先所說。
庵羅菓喻四種人等。
有人行細心不正實。
有人心細行不正實。
有人心細行亦正實。
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
是初二種雲何可知。
如佛所說。
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庵羅果喻二種人等實難可知。
以難知故。
我經中說當與共住。
住若不知當與久處。
久處不知當以智慧。
智慧不知當深觀察。
以觀察故則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
具是四事。
共住久處智慧觀察。
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善男子。
戒有二種。
持者亦二。
一究竟。
二不究竟。
有人以因緣故受持禁戒。
智者當觀。
是人持戒為為利養為究竟持。
善男子。
如來戒者無有因緣。
是故得名為究竟戒。
以是義故。
菩薩雖為諸惡衆生之所傷害不生恚礙。
是故如來得名成就畢竟持戒究竟持戒。
善男子。
我昔一時與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
共止住摩伽陀國瞻婆大城。
時有獵師追逐一鴿。
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
猶故戰栗如芭蕉樹。
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
是故當知。
如來世尊畢竟持戒。
乃至身影猶有是力。
善男子。
不究竟戒尚不能得聲聞緣覺。
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二種。
一為利養。
二為正法。
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
雖聞佛性及如來名。
猶不得名為聞見也。
若為正法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是名眼見。
亦名聞見。
複有二種。
一者根深難拔。
二者根淺易動。
若能修習空無相願。
是名根深難拔。
若不修習是三三昧。
雖複修習為二十五有。
是名根淺易動。
複有二種。
一為自身。
二為衆生。
為衆生者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持戒之人複有二種。
一者性自能持。
二者須他教敕。
若受戒已經無量世初不漏失。
或值惡國遇惡知識惡時惡世。
聞邪惡法邪見同止。
爾時雖無受戒之法。
修持如本無所毀犯。
是名性自能持。
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
雖得戒已。
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
聽法說法備諸威儀。
是名須他教敕。
善男子。
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
亦名聞見。
戒複有二。
一聲聞戒。
二菩薩戒。
從初發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薩戒。
若觀白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是名聲聞戒。
若有受持聲聞戒者。
當知是人不見佛性及以如來。
若有受持菩薩戒者。
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何因緣故受持禁戒。
佛言。
善男子。
為心不悔故。
何故不悔。
為受樂故。
何故受樂。
為遠離故。
何故遠離。
為安隐故。
何故安隐。
為禅定故。
何故禅定。
為實知見故。
何故為實知見。
為見生死諸過患故。
何故為見生死過患。
為心不貪着故。
何故為心不貪着。
為得解脫故。
何故為得解脫。
為得無上大涅槃故。
何故為得大般涅槃。
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何故為得常樂我淨。
為得不生不滅故。
何故為得不生不滅。
為見佛性故。
是故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
善男子。
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不悔心。
不悔之心自然而得。
何以故法性爾故雖不求樂遠離安隐真實知見。
見生死過心不貪着。
解脫涅槃常
複有眼見。
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複有聞見。
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
菩薩若聞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修習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一切衆生不能得知如來心相。
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善男子。
一切衆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
若欲觀察而得知者。
有二因緣。
一者眼見。
二者聞見。
若見如來所有身業。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所有口業。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色貌一切衆生無與等者。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聞音聲微妙最勝。
不同衆生所有音聲。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如來所作神通。
為衆生為利養。
若為衆生不為利養。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時。
為利養說為衆生說。
若為衆生不為利養。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雲何如來而受是身。
何故受身為誰受身。
是名眼見。
若觀如來雲何說法。
何故說法為誰說法。
是名聞見。
以身惡業加之不嗔。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眼見。
以口惡業加之不嗔。
當知是則為如來也。
是名聞見。
若見菩薩初生之時。
于十方面各行七步。
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執持幡蓋。
震動無量無邊世界。
金光晃曜彌滿虛空。
難陀龍王及跋難陀。
以神通力浴菩薩身。
諸天形像承迎禮拜。
阿私陀仙合掌恭敬。
盛年舍欲如棄涕唾。
不為世樂之所迷惑。
出家修道樂于閑寂。
為破邪見六年苦行。
于諸衆生平等無二。
心常在定初無散亂。
相好嚴麗莊飾其身所遊之處丘墟皆平。
衣服離身四寸不堕。
行時直視不顧左右。
所食之物物無完過。
坐起之處草不動亂。
為調衆生故往說法心無憍慢。
是名眼見。
若聞菩薩行七步已唱如是言。
我今此身最是後邊。
阿私陀仙合掌而言。
大王當知。
悉達太子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終不在家作轉輪王。
何以故。
相明了故。
轉輪聖王相不明了。
悉達太子身相炳着。
是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老病死複作是言。
一切衆生甚可憐愍。
常與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觀。
常行于苦我當斷之。
從阿羅邏五通仙人受無想定。
既成就已後說其非。
從郁陀仙受非有想非無想定。
既成就已。
說非涅槃是生死法。
六年苦行無所克獲。
即作是言。
修是苦行空無所得。
若是實者我應得之。
以虛妄故我無所得。
是名邪術非正道也。
既成道已。
梵天勸請。
惟願如來當為衆生廣開甘露說無上法。
佛言。
梵王。
一切衆生常為煩惱之所障覆。
不能受我正法之言。
梵王複言。
世尊。
一切衆生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中根鈍根。
利根能受惟願為說。
佛言。
梵王。
谛聽谛聽。
我今當為一切衆生開甘露門。
即于波羅[木*奈]國轉正法輪宣說中道。
一切衆生不破諸結非不能破。
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
不度衆生非不能度。
是名中道。
非一切成亦非不成。
是名中道。
凡有所說不自言師不言弟子。
是名中道。
說不為利非不得果。
是名中道。
正語實語時語真語。
言不虛發微妙第一。
如是等法是名聞見。
善男子。
如來心相實不可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依是二種因緣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如先所說。
庵羅菓喻四種人等。
有人行細心不正實。
有人心細行不正實。
有人心細行亦正實。
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
是初二種雲何可知。
如佛所說。
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庵羅果喻二種人等實難可知。
以難知故。
我經中說當與共住。
住若不知當與久處。
久處不知當以智慧。
智慧不知當深觀察。
以觀察故則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
具是四事。
共住久處智慧觀察。
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善男子。
戒有二種。
持者亦二。
一究竟。
二不究竟。
有人以因緣故受持禁戒。
智者當觀。
是人持戒為為利養為究竟持。
善男子。
如來戒者無有因緣。
是故得名為究竟戒。
以是義故。
菩薩雖為諸惡衆生之所傷害不生恚礙。
是故如來得名成就畢竟持戒究竟持戒。
善男子。
我昔一時與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
共止住摩伽陀國瞻婆大城。
時有獵師追逐一鴿。
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
猶故戰栗如芭蕉樹。
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
是故當知。
如來世尊畢竟持戒。
乃至身影猶有是力。
善男子。
不究竟戒尚不能得聲聞緣覺。
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二種。
一為利養。
二為正法。
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
雖聞佛性及如來名。
猶不得名為聞見也。
若為正法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是名眼見。
亦名聞見。
複有二種。
一者根深難拔。
二者根淺易動。
若能修習空無相願。
是名根深難拔。
若不修習是三三昧。
雖複修習為二十五有。
是名根淺易動。
複有二種。
一為自身。
二為衆生。
為衆生者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持戒之人複有二種。
一者性自能持。
二者須他教敕。
若受戒已經無量世初不漏失。
或值惡國遇惡知識惡時惡世。
聞邪惡法邪見同止。
爾時雖無受戒之法。
修持如本無所毀犯。
是名性自能持。
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
雖得戒已。
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
聽法說法備諸威儀。
是名須他教敕。
善男子。
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
亦名聞見。
戒複有二。
一聲聞戒。
二菩薩戒。
從初發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薩戒。
若觀白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是名聲聞戒。
若有受持聲聞戒者。
當知是人不見佛性及以如來。
若有受持菩薩戒者。
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何因緣故受持禁戒。
佛言。
善男子。
為心不悔故。
何故不悔。
為受樂故。
何故受樂。
為遠離故。
何故遠離。
為安隐故。
何故安隐。
為禅定故。
何故禅定。
為實知見故。
何故為實知見。
為見生死諸過患故。
何故為見生死過患。
為心不貪着故。
何故為心不貪着。
為得解脫故。
何故為得解脫。
為得無上大涅槃故。
何故為得大般涅槃。
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何故為得常樂我淨。
為得不生不滅故。
何故為得不生不滅。
為見佛性故。
是故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
善男子。
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不悔心。
不悔之心自然而得。
何以故法性爾故雖不求樂遠離安隐真實知見。
見生死過心不貪着。
解脫涅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