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七卷

關燈
欲害人民。

    王若聞者當設何計。

    王言。

    世尊。

    設有此來無逃避處。

    唯當專心持戒布施。

    我即贊言。

    善哉大王。

    我說四山即是衆生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常來切人。

    雲何大王。

    不修戒施。

    王言。

    世尊。

    持戒布施得何等果。

    我言。

    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樂。

    王言。

    世尊。

    尼拘陀樹持戒布施。

    亦于人天受安樂耶。

    我言。

    大王。

    尼拘陀樹不能持戒修行布施。

    如其能者則受無異。

    是名非喻。

    雲何先喻。

    我經中說。

    譬如有人貪着妙花采取之時為水所漂。

    衆生亦爾。

    貪着五欲為生老死之所漂沒。

    是名先喻。

    雲何後喻。

    如法句經說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是名後喻。

    雲何先後喻。

    譬如芭蕉生菓則死。

    愚人得養亦複如是。

    如騾懷妊命不久全。

    雲何遍喻。

    如經中說。

    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

    枝葉四布五十由延。

    葉熟則黃。

    諸天見已心生歡喜。

    是葉不久必當堕落。

    其葉既落複生歡喜。

    是枝不久必當變色。

    枝既變色複生歡喜。

    是色不久必當生疱。

    見已複喜。

    是疱不久必當生嘴。

    見已複喜。

    是嘴不久必當開敷。

    開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

    光明遠照八十由延。

    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

    善男子。

    我諸弟子亦複如是。

    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

    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須發。

    其色變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初生疱者喻我弟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嘴者喻于十住菩薩得見佛性。

    開敷者喻于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香者喻于十方無量衆生受持禁戒。

    光者喻于如來名号無礙周遍十方。

    夏三月者喻三三昧。

    三十三天受快樂者。

    喻于諸佛在大涅槃得常樂我淨。

    是名遍喻。

    善男子。

    凡所引喻不必盡取。

    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複全取。

    如言如來面如滿月。

    是名少分。

    善男子。

    譬如有人初不見乳。

    轉問他言乳為何類。

    彼人答言如水蜜貝。

    水則濕相蜜則甜相貝則色相。

    雖引三喻未即乳實。

    善男子。

    我言燈喻喻于衆生亦複如是。

    善男子。

    離水無河。

    衆生亦爾。

    離五陰已無别衆生。

    善男子。

    如離葙輿輪輻軸辋更無别車。

    衆生亦爾。

    善男子。

    若欲得合彼燈喻者。

    谛聽谛聽我今當說。

    炷者喻于二十五有。

    油者喻愛。

    明喻智慧。

    除破黑闇喻破無明。

    暖喻聖道。

    如燈油盡明焰則滅。

    衆生愛盡則見佛性。

    雖有名色不能系縛。

    雖複處在二十五有。

    不為諸有之所污染 師子吼言。

    世尊。

    衆生五陰空無所有。

    誰有受教修習道者。

    佛言。

    善男子。

    一切衆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

    猶故相似相續不斷。

    故名修道。

    師子吼言。

    世尊。

    如是等法皆念念滅。

    是念念滅亦相似相續。

    雲何修習。

    佛言。

    善男子。

    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

    念等諸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如衆生食雖念念滅亦令饑者而得飽滿。

    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樹林草木。

    善男子。

    汝言念念滅雲何增長者。

    心不斷故名為增長。

    善男子。

    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

    前不至中中不至後。

    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

    以久修故而得通利。

    善男子。

    譬如金師從初習作至于皓首。

    雖念念滅前不至後。

    以積習故所作遂妙。

    是故得稱善好金師。

    讀誦經書亦複如是善男子。

    譬如種子地亦不教汝當生芽。

    以法性故芽則自生。

    乃至花亦不教汝當作菓。

    以法性故而菓自生。

    衆生修道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

    雖念念滅而至千萬。

    衆生修道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燈念念滅。

    初滅之焰不教後焰我滅汝生當破諸闇。

    善男子。

    譬如犢子生便求乳。

    求乳之智實無人教。

    雖念念滅而初饑後飽。

    是故當知不應相似。

    若相似者不應異生。

    衆生修道亦複如是。

    初雖未增以久修故。

    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師子吼言。

    世尊。

    如佛所說。

    須陀洹人得果證已。

    雖生惡國猶故持戒。

    不殺盜淫兩舌飲酒。

    須陀洹陰即此處滅不至惡國。

    修道亦爾。

    不至惡國。

    若相似者何故不生淨妙國土。

    若惡國陰非須陀洹陰。

    雲何而得不作惡業。

    佛言。

    善男子。

    須陀洹者雖生惡國終不失于須陀洹名。

    陰不相似。

    是故我引犢子為喻。

    須陀洹人雖生惡國。

    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善男子。

    譬如香山有師子王。

    是故一切飛鳥走獸。

    絕迹此山無敢近者。

    有時是王至雪山中。

    一切鳥獸猶故不住。

    須陀洹人亦複如是。

    雖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諸惡。

    善男子。

    譬如有人服食甘露。

    甘露雖滅以其力勢能令是人不生不死。

    善男子。

    如須彌山有上妙藥名楞伽利。

    有人服之雖念念滅。

    以藥力故不遇患苦。

    善男子。

    如轉輪王所坐之處。

    王雖不在無人敢近。

    何以故。

    王威力故。

    須陀洹人亦複如是雖生惡國不修習道。

    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善男子。

    須陀洹陰于此而滅雖生異陰。

    猶故不失須陀洹陰。

    善男子。

    譬如衆生為果實故于種子中多役作業糞治溉灌。

    未得果實而子複滅。

    亦得名為因子得果。

    須陀洹陰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有人資産巨富唯有一子先已終殁。

    其子有子複在他土。

    其人忽然奄便終亡。

    孫聞是已還收産業。

    雖知财貨非其所作。

    然其收取無遮護者。

    何以故以姓一故。

    須陀洹陰亦複如是 師子吼言。

    如佛說偈 比丘若修習  戒定及智慧 當知是不退  親近大涅槃 世尊。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