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
一者正因。
二者了因。
尼拘陀子以地水糞作了因故令細得粗。
佛言。
善男子。
若本有者。
何須了因。
若本無性。
了何所了。
若尼拘陀中本無粗相。
以了因故乃生粗者。
何故不生佉陀羅樹。
二俱無故。
善男子。
若細不見者粗應可見譬如一塵則不可見多塵和合則應可見。
如是子中粗應可見。
何以故。
是中已有芽莖花菓。
一一菓中有無量子。
一一子中有無量樹。
是故名粗。
有是粗故故應可見。
善男子。
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樹者。
眼見是子為火所燒。
如是燒性亦應本有。
若本有者樹不應生。
若一切法本有生滅。
何故先生後滅不一時耶。
以是義故當知無性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若尼拘陀子本無樹性而生樹者。
是子何故不出于油。
二俱無故。
善男子。
如是子中亦能出油。
雖本無性因緣故有 師子吼言。
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善男子。
非胡麻故。
善男子。
如火緣生火水緣生水。
雖俱從緣不能相有。
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複如是。
雖俱從緣各不相生。
尼拘陀子性能治冷。
胡麻油者性能治風。
善男子。
譬如甘蔗因緣故生石蜜黑蜜。
雖俱一緣色相各異。
石蜜治熱黑蜜治冷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如其乳中無有酪性麻無油性。
尼拘陀子無有樹性。
泥無瓶性。
一切衆生無佛性者。
如佛先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人天無性。
以無性故。
人可作天天可作人。
以業緣故不以性故。
菩薩摩诃薩以業因緣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
何因緣故。
一闡提等斷諸善根堕于地獄。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闡提等不應能斷。
若可斷者雲何得言佛性是常。
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
何故名為初發心耶。
雲何而言是毗跋緻阿毗跋緻。
毗跋緻者。
當知是人無有佛性。
世尊。
菩薩摩诃薩一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
見生老死煩惱過患。
觀大涅槃無生老死煩惱諸過。
信于三寶及業果報受持禁戒。
如是等法名為佛性。
若離是法有佛性者。
何須是法而作因緣。
世尊。
如乳不假緣必當成酪。
生酥不爾要待因緣。
所謂人功水瓶攢繩。
衆生亦爾。
有佛性者。
應離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定有者。
行人何故。
見三惡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
亦不須修六波羅蜜。
即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乳非緣而得成酪。
然非不因六波羅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當知衆生悉無佛性。
如佛先說僧寶是常。
如其常者則非無常。
非無常者雲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僧若常者雲何複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世尊。
若使衆生從本已來無菩提心。
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後方有者。
衆生佛性亦應如是本無後有。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應無佛性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已久知佛性之義。
為衆生故作如是問。
一切衆生實有佛性。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言有初發心者。
善男子。
心非佛性。
何以故。
心是無常佛性常故。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
實無退心。
心若有退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遲得故名之為退。
此菩提心實非佛性。
何以故。
一闡提等斷于善根堕地獄故。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闡提輩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菩提之心亦不得名為無常也。
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善男子。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緣。
如乳成酪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言五緣成于生酥。
當知佛性亦複如是。
譬如衆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俱禀四大一名一實。
而其所出各各不同。
要假衆緣衆生福德爐冶人功。
然後出生。
是故當知本無金性。
衆生佛性不名為佛。
以諸功德因緣和合。
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
是義不然何以故。
以諸因緣未和合故。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我說二因正因緣因。
正因者名為佛性。
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石出金 善男子。
汝言僧常一切衆生無佛性者。
善男子。
僧名和合。
和合有二。
一者世和合。
二者第一義和合。
世和合者名聲聞僧。
義和合者名菩薩僧。
世僧無常。
佛性是常。
如佛性常義僧亦爾。
複次有僧謂法和合。
法和合者謂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常。
是故我說法僧是常。
善男子。
僧名和合。
和合者名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
十二因緣常。
佛性亦爾。
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又複僧者諸佛和合。
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善男子。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雲何有退有不退者。
谛聽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有十三法則便退轉。
何等十三。
一者心不信。
二者不作心。
三者疑心。
四者吝惜身财。
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
雲何乃令衆生永滅。
六者心不堪忍。
七者心不調柔。
八者愁惱。
九者不樂。
十者放逸。
十一者自輕己身。
十二者自見煩惱無能壞者。
十三者不樂進趣菩提之法。
善男子。
是名十三法。
令諸菩薩退轉菩提。
複有六法壞菩提心。
何等為六。
一者吝法。
二者于諸衆生起不善心。
三者親近惡友。
四者不勤精進。
五者自大憍慢。
六者營務世業。
如是六法則能破壞菩提之心。
善男子。
有人得聞諸佛世尊是人天師于衆生中最上無比勝于聲聞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見法無礙。
能度衆生于大苦海。
聞已即複發大誓願。
如其世間有如是人我亦當得。
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複為他之所教誨發菩提心。
或聞菩薩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已思惟。
我今不堪如是苦行。
雲何能得。
是故有退。
善男子。
複有五法退菩提心。
何等為五。
一者樂在外道出家。
二者不修大慈之心。
三者好求法師過惡。
四者常樂處在生死。
五者不憙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複有二法退菩提心。
何等為二。
一者貪樂五欲。
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退菩提心 雲何複名不退之心。
有人聞佛能度衆生生老病死不從師咨自然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提道是可得者。
我當修習必令得之。
以是因緣發菩提心。
所作功德若多若少。
悉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願。
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
常聞深法五情完具。
若遇苦難不失是心。
複願諸佛及諸弟子。
常于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
若諸衆生斫伐我身斬截手足頭目支節。
當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慶。
如是諸人為我增長菩提因緣。
若無是者我當何緣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發是願。
莫令我得無
一者正因。
二者了因。
尼拘陀子以地水糞作了因故令細得粗。
佛言。
善男子。
若本有者。
何須了因。
若本無性。
了何所了。
若尼拘陀中本無粗相。
以了因故乃生粗者。
何故不生佉陀羅樹。
二俱無故。
善男子。
若細不見者粗應可見譬如一塵則不可見多塵和合則應可見。
如是子中粗應可見。
何以故。
是中已有芽莖花菓。
一一菓中有無量子。
一一子中有無量樹。
是故名粗。
有是粗故故應可見。
善男子。
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樹者。
眼見是子為火所燒。
如是燒性亦應本有。
若本有者樹不應生。
若一切法本有生滅。
何故先生後滅不一時耶。
以是義故當知無性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若尼拘陀子本無樹性而生樹者。
是子何故不出于油。
二俱無故。
善男子。
如是子中亦能出油。
雖本無性因緣故有 師子吼言。
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善男子。
非胡麻故。
善男子。
如火緣生火水緣生水。
雖俱從緣不能相有。
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複如是。
雖俱從緣各不相生。
尼拘陀子性能治冷。
胡麻油者性能治風。
善男子。
譬如甘蔗因緣故生石蜜黑蜜。
雖俱一緣色相各異。
石蜜治熱黑蜜治冷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如其乳中無有酪性麻無油性。
尼拘陀子無有樹性。
泥無瓶性。
一切衆生無佛性者。
如佛先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人天無性。
以無性故。
人可作天天可作人。
以業緣故不以性故。
菩薩摩诃薩以業因緣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
何因緣故。
一闡提等斷諸善根堕于地獄。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闡提等不應能斷。
若可斷者雲何得言佛性是常。
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若諸衆生有佛性者。
何故名為初發心耶。
雲何而言是毗跋緻阿毗跋緻。
毗跋緻者。
當知是人無有佛性。
世尊。
菩薩摩诃薩一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
見生老死煩惱過患。
觀大涅槃無生老死煩惱諸過。
信于三寶及業果報受持禁戒。
如是等法名為佛性。
若離是法有佛性者。
何須是法而作因緣。
世尊。
如乳不假緣必當成酪。
生酥不爾要待因緣。
所謂人功水瓶攢繩。
衆生亦爾。
有佛性者。
應離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定有者。
行人何故。
見三惡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
亦不須修六波羅蜜。
即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乳非緣而得成酪。
然非不因六波羅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當知衆生悉無佛性。
如佛先說僧寶是常。
如其常者則非無常。
非無常者雲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僧若常者雲何複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世尊。
若使衆生從本已來無菩提心。
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後方有者。
衆生佛性亦應如是本無後有。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應無佛性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已久知佛性之義。
為衆生故作如是問。
一切衆生實有佛性。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言有初發心者。
善男子。
心非佛性。
何以故。
心是無常佛性常故。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
實無退心。
心若有退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遲得故名之為退。
此菩提心實非佛性。
何以故。
一闡提等斷于善根堕地獄故。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闡提輩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菩提之心亦不得名為無常也。
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善男子。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緣。
如乳成酪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言五緣成于生酥。
當知佛性亦複如是。
譬如衆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俱禀四大一名一實。
而其所出各各不同。
要假衆緣衆生福德爐冶人功。
然後出生。
是故當知本無金性。
衆生佛性不名為佛。
以諸功德因緣和合。
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
是義不然何以故。
以諸因緣未和合故。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我說二因正因緣因。
正因者名為佛性。
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石出金 善男子。
汝言僧常一切衆生無佛性者。
善男子。
僧名和合。
和合有二。
一者世和合。
二者第一義和合。
世和合者名聲聞僧。
義和合者名菩薩僧。
世僧無常。
佛性是常。
如佛性常義僧亦爾。
複次有僧謂法和合。
法和合者謂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常。
是故我說法僧是常。
善男子。
僧名和合。
和合者名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
十二因緣常。
佛性亦爾。
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又複僧者諸佛和合。
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善男子。
汝言衆生若有佛性雲何有退有不退者。
谛聽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有十三法則便退轉。
何等十三。
一者心不信。
二者不作心。
三者疑心。
四者吝惜身财。
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
雲何乃令衆生永滅。
六者心不堪忍。
七者心不調柔。
八者愁惱。
九者不樂。
十者放逸。
十一者自輕己身。
十二者自見煩惱無能壞者。
十三者不樂進趣菩提之法。
善男子。
是名十三法。
令諸菩薩退轉菩提。
複有六法壞菩提心。
何等為六。
一者吝法。
二者于諸衆生起不善心。
三者親近惡友。
四者不勤精進。
五者自大憍慢。
六者營務世業。
如是六法則能破壞菩提之心。
善男子。
有人得聞諸佛世尊是人天師于衆生中最上無比勝于聲聞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見法無礙。
能度衆生于大苦海。
聞已即複發大誓願。
如其世間有如是人我亦當得。
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複為他之所教誨發菩提心。
或聞菩薩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已思惟。
我今不堪如是苦行。
雲何能得。
是故有退。
善男子。
複有五法退菩提心。
何等為五。
一者樂在外道出家。
二者不修大慈之心。
三者好求法師過惡。
四者常樂處在生死。
五者不憙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複有二法退菩提心。
何等為二。
一者貪樂五欲。
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退菩提心 雲何複名不退之心。
有人聞佛能度衆生生老病死不從師咨自然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提道是可得者。
我當修習必令得之。
以是因緣發菩提心。
所作功德若多若少。
悉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願。
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
常聞深法五情完具。
若遇苦難不失是心。
複願諸佛及諸弟子。
常于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
若諸衆生斫伐我身斬截手足頭目支節。
當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慶。
如是諸人為我增長菩提因緣。
若無是者我當何緣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發是願。
莫令我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