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道。
中道者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
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
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
一定樂行。
二定苦行。
三者苦樂行。
定樂行者。
所謂菩薩摩诃薩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雖複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禅樂。
定苦行者。
謂諸凡夫。
苦樂行者。
謂聲聞緣覺。
聲聞緣覺行于苦樂作中道想。
以是義故。
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如汝所問。
以何義故名佛性者。
善男子。
佛性者。
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
複次善男子。
道有三種。
謂下上中。
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
三寶是常橫計無常。
何故名上。
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中者名第一義空。
無常見無常。
常見于常。
第一義空不名為下。
何以故。
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為上。
何以故。
即是上故。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
以是義故名為中道 複次善男子。
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名為佛性。
是故佛性常樂我淨以諸衆生不能見故。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佛性實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善男子。
譬如貧人家有寶藏是人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舍宅中有金寶藏。
何故如是貧窮困苦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即以方便令彼得見。
以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
佛性亦爾。
衆生不見。
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有善知識諸佛菩薩。
以方便力種種教告令彼得見。
以得見故衆生即得常樂我淨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二乘之人雖觀因緣。
猶亦不得名為佛性。
佛性雖常以諸衆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
又未能渡十二緣河。
猶如兔馬。
何以故。
不見佛性故。
善男子。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善男子。
譬如胡苽名為熱病。
何以故。
能為熱病作因緣故。
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善男子。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緣。
因因者即是智慧。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善男子。
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
以是義故。
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
識亦果亦果果。
佛性亦爾。
善男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
是因非果。
如佛性是果非因。
如大涅槃是因是果。
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
名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無知無見不可思惟。
乃是諸佛菩薩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以何義故甚深甚深。
衆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
雖無作者而有作業。
雖無受者而有果報。
受者雖滅果不敗亡。
無有慮知和合而有。
一切衆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
不見知故無有終始。
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
諸佛世尊見始見終。
以是義故。
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善男子。
一切衆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
是故輪轉。
善男子。
如蠶作繭自生自死。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
猶如拍毱。
善男子。
是故我于諸經中說。
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
見法者即是見佛。
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
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善男子。
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
一者下。
二者中。
三者上。
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緣覺道。
上智觀者見不了了。
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中道。
中道者即名為佛。
佛者名為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若佛與佛性無差别者。
一切衆生何用修道佛言。
善男子。
如汝所問是義不然。
佛與佛性雖無差别。
然諸衆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
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
二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
何以故。
是人定當堕地獄故。
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
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
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
修行惡者名見地獄。
何以故。
定受報故。
善男子。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一切衆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是義故。
我于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
有者凡有三種。
一未來有。
二現在有。
三過去有。
一切衆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佛性。
一切衆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
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中道者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
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
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
一定樂行。
二定苦行。
三者苦樂行。
定樂行者。
所謂菩薩摩诃薩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雖複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禅樂。
定苦行者。
謂諸凡夫。
苦樂行者。
謂聲聞緣覺。
聲聞緣覺行于苦樂作中道想。
以是義故。
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如汝所問。
以何義故名佛性者。
善男子。
佛性者。
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
複次善男子。
道有三種。
謂下上中。
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
三寶是常橫計無常。
何故名上。
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中者名第一義空。
無常見無常。
常見于常。
第一義空不名為下。
何以故。
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為上。
何以故。
即是上故。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
以是義故名為中道 複次善男子。
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名為佛性。
是故佛性常樂我淨以諸衆生不能見故。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佛性實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善男子。
譬如貧人家有寶藏是人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舍宅中有金寶藏。
何故如是貧窮困苦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即以方便令彼得見。
以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
佛性亦爾。
衆生不見。
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有善知識諸佛菩薩。
以方便力種種教告令彼得見。
以得見故衆生即得常樂我淨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二乘之人雖觀因緣。
猶亦不得名為佛性。
佛性雖常以諸衆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
又未能渡十二緣河。
猶如兔馬。
何以故。
不見佛性故。
善男子。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善男子。
譬如胡苽名為熱病。
何以故。
能為熱病作因緣故。
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善男子。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緣。
因因者即是智慧。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善男子。
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
以是義故。
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
識亦果亦果果。
佛性亦爾。
善男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
是因非果。
如佛性是果非因。
如大涅槃是因是果。
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
名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無知無見不可思惟。
乃是諸佛菩薩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以何義故甚深甚深。
衆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
雖無作者而有作業。
雖無受者而有果報。
受者雖滅果不敗亡。
無有慮知和合而有。
一切衆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
不見知故無有終始。
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
諸佛世尊見始見終。
以是義故。
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善男子。
一切衆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
是故輪轉。
善男子。
如蠶作繭自生自死。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
猶如拍毱。
善男子。
是故我于諸經中說。
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
見法者即是見佛。
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
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善男子。
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
一者下。
二者中。
三者上。
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緣覺道。
上智觀者見不了了。
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中道。
中道者即名為佛。
佛者名為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若佛與佛性無差别者。
一切衆生何用修道佛言。
善男子。
如汝所問是義不然。
佛與佛性雖無差别。
然諸衆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
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
二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
何以故。
是人定當堕地獄故。
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
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
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
修行惡者名見地獄。
何以故。
定受報故。
善男子。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一切衆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是義故。
我于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
有者凡有三種。
一未來有。
二現在有。
三過去有。
一切衆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佛性。
一切衆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
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