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三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五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作是思惟。
何法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菩薩。
即知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
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
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專心聽法。
三者系念思惟。
四者如法修行。
善男子。
譬如有人身遇衆病若熱若冷虛勞下瘧衆邪鬼毒到良醫所。
良醫即為随病說藥。
是人至心善受醫教。
随教合藥如法服之。
服已病愈身得安樂。
有病之人譬諸菩薩。
大良醫者譬善知識。
良醫所說譬方等經。
善受醫教譬善思惟方等經義。
随教合藥譬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
病除愈者譬滅煩惱。
得安樂者喻得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王欲如法治令民安樂。
咨諸智臣其法雲何。
諸臣即以先王舊法而為說之。
王既聞已至心信行。
如法治國無諸怨敵。
是故令民安樂無患。
善男子。
王者譬諸菩薩。
諸智臣者譬善知識。
智臣為王所說治法譬十二部經。
王既聞已至心信行。
譬諸菩薩系心思惟十二部經所有深義。
如法治國譬諸菩薩如法修行。
所謂六波羅蜜。
以能修習六波羅蜜故。
無諸怨敵譬諸菩薩已離諸結煩惱惡賊。
得安樂者譬諸菩薩得大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人遇惡癞病。
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若能到須彌山邊病可得差。
所以者何。
彼有良藥味如甘露。
若能服者病無不愈。
其人至心信是事已。
即往彼山采服甘露。
其病除愈身得安樂。
惡癞病者譬諸凡夫。
善知識者譬諸菩薩摩诃薩等。
至心信受譬四無量心。
須彌山者譬八聖道。
甘露味者譬于佛性。
癞病除愈譬滅煩惱。
得安樂者譬得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人畜諸弟子聰明大智是人晝夜常教不惓。
諸菩薩等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有信不信。
而常教化無有疲厭。
善男子。
善知識者所謂佛菩薩辟支佛聲聞人中信方等者。
何故名為善知識耶。
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
如說而行。
雲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
自不殺生教人不殺。
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
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
自修菩提。
亦能教人修行菩提。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
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
複以是義名善知識。
善知識者有善法故。
何等善法。
所作之事不求自樂。
常為衆生而求安樂。
見他有過不說其短。
口常宣說純善之事。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善男子。
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
善知識者亦複如是。
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
善男子。
若有親近善知識者。
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
未具足者則得增廣。
何以故。
以其親近善知識故。
因是親近複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
若能聽是十二部經甚深義者名為聽法 聽法者則是大乘方等經典。
聽方等經名真聽法。
真聽法者即是聽受大涅槃經。
大涅槃中聞有佛性如來畢竟不般涅槃。
是故名為專心聽法。
專心聽法名八聖道。
以八聖道能斷貪欲嗔恚愚癡故名聽法。
夫聽法者名十一空。
以此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
夫聽法者名初發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因初心得大涅槃。
不以聞故得大涅槃。
以修習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
譬如病人雖聞醫教及藥名字不能愈病。
要以服故乃得除差。
雖聽十二深因緣法不能斷滅一切煩惱。
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斷。
是名第三系念思惟 複以何義名系念思惟。
所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見一實。
無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
無相者無有十相。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滅相男相女相。
修習如是三三昧者。
是名菩薩系念思惟 雲何名為如法修行。
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知陰入界真實之相。
亦知聲聞緣覺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
法者即是常樂我淨。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不饑不渴不苦不惱。
不退不沒善男子。
解大涅槃甚深義者。
則知諸佛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
第一真實善知識者。
所謂菩薩諸佛世尊。
何以故。
常以三種善調禦故。
何等為三。
一者畢竟軟語。
二者畢竟呵責。
三者軟語呵責。
以是義故。
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
複次善男子。
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
何以故。
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譬如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
相有三種。
何等為三謂風熱水。
有風病者授之酥油。
熱病之人授之石蜜。
水病之人授之姜湯。
以知病根授藥得差故名良醫。
佛及菩薩亦複如是。
知諸凡夫病有三種。
一者貪欲。
二者嗔恚。
三者愚癡。
貪欲病者教觀骨相。
嗔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
以是義故。
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善男子。
譬如船師善渡人故名大船師。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度諸衆生生死大海。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
因佛菩薩令諸衆生具足修得善法根故。
善男子。
譬如雪山乃是種種微妙上藥根本之處。
佛及菩薩亦複如是。
悉是一切善根本處。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善男子。
雪山之中有上香藥名曰娑呵。
有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
雖有四毒不能中傷。
若有觸者增長壽命滿百二十。
若有念者得宿命智。
何以故。
藥勢力故。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若有見者即得斷除一切煩惱。
雖有四魔不能幹亂。
若有觸者命不可夭。
不生不死不退不沒。
所謂觸者若在佛邊聽受妙法。
若有念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善男子。
如香山中有阿耨達池。
由是池故有四大河。
所謂恒河。
辛頭。
私陀。
博叉。
世間衆生常作是言。
若有罪者浴此四河衆罪得滅。
當知此言虛妄不實。
除此已往何等為實。
諸佛菩薩是乃為實。
所以者何。
若人親近則得滅除一切衆罪。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
譬如大地所有藥木一切叢林百谷甘蔗花菓之屬。
值天炎旱将欲枯死。
難陀龍王及婆難陀憐愍衆生。
從大海出降澍甘雨。
一切叢林百谷草木滋潤還生。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所有善根将欲消滅。
諸佛菩薩生大慈悲。
從智慧海降甘露雨。
令諸衆生具足還得十善之法。
以是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作是思惟。
何法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菩薩。
即知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
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
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專心聽法。
三者系念思惟。
四者如法修行。
善男子。
譬如有人身遇衆病若熱若冷虛勞下瘧衆邪鬼毒到良醫所。
良醫即為随病說藥。
是人至心善受醫教。
随教合藥如法服之。
服已病愈身得安樂。
有病之人譬諸菩薩。
大良醫者譬善知識。
良醫所說譬方等經。
善受醫教譬善思惟方等經義。
随教合藥譬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
病除愈者譬滅煩惱。
得安樂者喻得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王欲如法治令民安樂。
咨諸智臣其法雲何。
諸臣即以先王舊法而為說之。
王既聞已至心信行。
如法治國無諸怨敵。
是故令民安樂無患。
善男子。
王者譬諸菩薩。
諸智臣者譬善知識。
智臣為王所說治法譬十二部經。
王既聞已至心信行。
譬諸菩薩系心思惟十二部經所有深義。
如法治國譬諸菩薩如法修行。
所謂六波羅蜜。
以能修習六波羅蜜故。
無諸怨敵譬諸菩薩已離諸結煩惱惡賊。
得安樂者譬諸菩薩得大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人遇惡癞病。
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若能到須彌山邊病可得差。
所以者何。
彼有良藥味如甘露。
若能服者病無不愈。
其人至心信是事已。
即往彼山采服甘露。
其病除愈身得安樂。
惡癞病者譬諸凡夫。
善知識者譬諸菩薩摩诃薩等。
至心信受譬四無量心。
須彌山者譬八聖道。
甘露味者譬于佛性。
癞病除愈譬滅煩惱。
得安樂者譬得涅槃常樂我淨。
善男子。
譬如有人畜諸弟子聰明大智是人晝夜常教不惓。
諸菩薩等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有信不信。
而常教化無有疲厭。
善男子。
善知識者所謂佛菩薩辟支佛聲聞人中信方等者。
何故名為善知識耶。
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
如說而行。
雲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
自不殺生教人不殺。
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
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
自修菩提。
亦能教人修行菩提。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
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
複以是義名善知識。
善知識者有善法故。
何等善法。
所作之事不求自樂。
常為衆生而求安樂。
見他有過不說其短。
口常宣說純善之事。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善男子。
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
善知識者亦複如是。
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
善男子。
若有親近善知識者。
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
未具足者則得增廣。
何以故。
以其親近善知識故。
因是親近複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
若能聽是十二部經甚深義者名為聽法 聽法者則是大乘方等經典。
聽方等經名真聽法。
真聽法者即是聽受大涅槃經。
大涅槃中聞有佛性如來畢竟不般涅槃。
是故名為專心聽法。
專心聽法名八聖道。
以八聖道能斷貪欲嗔恚愚癡故名聽法。
夫聽法者名十一空。
以此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
夫聽法者名初發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因初心得大涅槃。
不以聞故得大涅槃。
以修習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
譬如病人雖聞醫教及藥名字不能愈病。
要以服故乃得除差。
雖聽十二深因緣法不能斷滅一切煩惱。
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斷。
是名第三系念思惟 複以何義名系念思惟。
所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見一實。
無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
無相者無有十相。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滅相男相女相。
修習如是三三昧者。
是名菩薩系念思惟 雲何名為如法修行。
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知陰入界真實之相。
亦知聲聞緣覺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
法者即是常樂我淨。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不饑不渴不苦不惱。
不退不沒善男子。
解大涅槃甚深義者。
則知諸佛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
第一真實善知識者。
所謂菩薩諸佛世尊。
何以故。
常以三種善調禦故。
何等為三。
一者畢竟軟語。
二者畢竟呵責。
三者軟語呵責。
以是義故。
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
複次善男子。
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
何以故。
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譬如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
相有三種。
何等為三謂風熱水。
有風病者授之酥油。
熱病之人授之石蜜。
水病之人授之姜湯。
以知病根授藥得差故名良醫。
佛及菩薩亦複如是。
知諸凡夫病有三種。
一者貪欲。
二者嗔恚。
三者愚癡。
貪欲病者教觀骨相。
嗔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
以是義故。
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善男子。
譬如船師善渡人故名大船師。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度諸衆生生死大海。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
因佛菩薩令諸衆生具足修得善法根故。
善男子。
譬如雪山乃是種種微妙上藥根本之處。
佛及菩薩亦複如是。
悉是一切善根本處。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善男子。
雪山之中有上香藥名曰娑呵。
有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
雖有四毒不能中傷。
若有觸者增長壽命滿百二十。
若有念者得宿命智。
何以故。
藥勢力故。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若有見者即得斷除一切煩惱。
雖有四魔不能幹亂。
若有觸者命不可夭。
不生不死不退不沒。
所謂觸者若在佛邊聽受妙法。
若有念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善男子。
如香山中有阿耨達池。
由是池故有四大河。
所謂恒河。
辛頭。
私陀。
博叉。
世間衆生常作是言。
若有罪者浴此四河衆罪得滅。
當知此言虛妄不實。
除此已往何等為實。
諸佛菩薩是乃為實。
所以者何。
若人親近則得滅除一切衆罪。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
譬如大地所有藥木一切叢林百谷甘蔗花菓之屬。
值天炎旱将欲枯死。
難陀龍王及婆難陀憐愍衆生。
從大海出降澍甘雨。
一切叢林百谷草木滋潤還生。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所有善根将欲消滅。
諸佛菩薩生大慈悲。
從智慧海降甘露雨。
令諸衆生具足還得十善之法。
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