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一卷

關燈
修八聖道。

    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詐親善者名為貪愛。

    菩薩摩诃薩深觀愛結如怨詐親。

    若知實者則無能為。

    若不能知必為所害。

    貪愛亦爾若知其性。

    則不能令衆生輪轉生死苦中。

    如其不知輪回六趣具受衆苦。

    何以故。

    愛之為病難舍離故。

    如怨詐親難可遠離。

    怨詐親者常伺人便。

    令愛别離怨憎合會。

    愛亦如是。

    令人遠離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深觀貪愛如怨詐親。

    見不見故。

    聞不聞故。

    如凡夫人見生死過雖有智慧以癡覆故後還不見。

    聲聞緣覺亦複如是。

    雖見不見雖聞不聞。

    何以故。

    以愛心故。

    所以者何。

    見生死過不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觀此愛結如怨詐親。

    雲何名為怨詐親相。

    如怨不實詐現實相。

    不可親近詐現近相。

    實是不善詐現善相。

    實是不愛詐為愛相。

    何以故。

    常伺人便欲為害故。

    愛亦如是。

    常為衆生非實詐實。

    非近詐近。

    非善詐善。

    非愛詐愛。

    常诳一切輪回生死。

    以是義故。

    菩薩觀愛如怨詐親。

    怨詐親者但見身口不睹其心。

    是故能诳。

    愛亦如是。

    唯為虛诳實不可得。

    是故能惑一切衆生。

    怨詐親者有始有終易可遠離。

    愛不如是。

    無始無終難可遠離。

    怨詐親者遠則難覺近則易知。

    愛不如是。

    近尚難知況複遠耶以是義故。

    菩薩觀愛過于詐親。

    一切衆生以。

    愛結故遠大涅槃近于生死。

    遠常樂我淨近無常苦無我不淨。

    是故我于處處經中說為三垢于現在事以無明故。

    不見過患不能舍離。

    愛怨詐親。

    終不能害有智之人。

    是故菩薩深觀此愛生大怖畏修八聖道。

    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及一詐親涉路不回 空聚落者即内六入。

    菩薩摩诃薩觀是六入空無所有猶如空聚。

    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見有一居人。

    遍捉瓨器不得一物。

    菩薩亦爾。

    谛觀六入空無所有。

    不見衆生一物之實。

    是故菩薩觀内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

    善男子。

    彼空聚落群賊遠望。

    終不生于空虛之想。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

    于六入聚不生空想。

    以其不能生空想故。

    輪回生死受無量苦。

    善男子。

    群賊既至乃生空想。

    菩薩亦爾。

    觀此六入常生空想。

    生空想故則不輪回生死受苦。

    菩薩摩诃薩于此六入常無颠倒。

    無颠倒故。

    是故不複輪回生死。

    複次善男子。

    如有群賊入此空聚則得安樂。

    煩惱諸賊亦複如是。

    入此六入則得安樂。

    如賊住空聚心無所畏。

    煩惱群賊亦複如是。

    住是六入亦無所畏。

    如彼空聚乃是師子虎狼種種惡獸之所住處。

    是内六入亦複如是。

    一切衆惡煩惱惡獸之所住處。

    是故菩薩深觀六入空無所有。

    純是一切不善住處。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内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

    何以故。

    處诳不實故。

    空無所有作有想故。

    實無有樂作樂想故。

    實無有人作人想故。

    内六入者亦複如是。

    空無所有而作有想。

    實無有樂而作樂想。

    實無有人而作人想。

    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實。

    複次善男子。

    如空聚落或時有人或時無人。

    六入不爾。

    一向無人。

    何以故。

    性常空故。

    智者所知非是眼見。

    是故菩薩觀内六入多諸怨害。

    修八聖道不休不息。

    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怖着正路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

    菩薩摩诃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

    何以故。

    能劫一切諸善法故。

    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财寶。

    是六塵賊亦複如是。

    能劫一切衆生善财。

    如六大賊若入人舍。

    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

    令巨富者忽爾貧窮。

    是六塵賊亦複如是。

    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

    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

    是故菩薩谛觀六塵如六大賊。

    複次善男子。

    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内人。

    若無内人則便中還。

    是六塵賊亦複如是。

    欲劫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相。

    若内無有如是等相。

    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

    有智之人内無是相。

    凡夫則有。

    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财。

    不善護故為其所劫。

    護者名慧。

    有智之人能善防護故不被劫。

    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六大賊等無差别。

    複次善男子。

    如六大賊能為人民身心苦惱。

    是六塵賊亦複如是。

    常為衆生身心苦惱。

    六大賊者唯能劫人現在财物。

    是六塵賊常劫衆生三世善财。

    六大賊者夜則歡樂。

    六塵惡賊亦複如是。

    處無明闇則得歡樂。

    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

    六塵惡賊亦複如是。

    唯佛菩薩乃能遮止。

    是六大賊凡欲劫奪。

    不擇端正種姓聰哲多聞博學豪貴貧賤。

    六塵惡賊亦複如是。

    欲劫善法不擇端正乃至貧賤。

    是六大賊雖有諸王截其手足。

    猶故不能令其心息。

    六塵惡賊亦複如是。

    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

    亦不能令不劫善法。

    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

    諸佛菩薩亦複如。

    乃能摧伏六塵惡賊。

    譬如有人多諸種族宗黨熾盛則不為彼六賊所劫。

    衆生亦爾。

    有善知識不為六塵惡賊所劫。

    是六大賊若見人物則能偷劫。

    六塵不爾。

    若見若知若聞若嗅若觸若覺皆悉能劫。

    六大賊者唯能劫奪欲界人财。

    不能劫奪色無色界。

    六塵惡賊則不如是。

    能劫三界一切善寶。

    是故菩薩谛觀六塵過彼六賊。

    作是觀已修八聖道直往不回。

    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

    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

    雲何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