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一卷

關燈
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

    如彼駛河能漂香象。

    煩惱駛河亦複如是。

    能漂緣覺。

    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駛河。

    深難得底故名為河。

    邊不可得故名為大。

    其中多有種種惡魚。

    煩惱大河亦複如是。

    唯佛菩薩能得底故。

    故名極深。

    唯佛菩薩得其邊故。

    故名廣大。

    常害一切癡衆生故。

    故名惡魚。

    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

    如大河水能長一切草木叢林。

    煩惱大河亦複如是。

    能長衆生二十五有。

    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

    譬如有人堕大河水無有慚愧。

    衆生亦爾。

    堕煩惱河無有慚愧。

    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終。

    堕煩惱河亦複如是。

    未盡其底。

    周回輪轉二十五有。

    所言底者名為空相。

    若有不修如是空相。

    當知是人不得出離二十五有。

    一切衆生不能善修空無相故。

    常為煩惱駛河所漂。

    如彼大河唯能壞身。

    不能漂沒一切善法。

    煩惱大河則不如是。

    能壞一切身心善法。

    彼大暴河唯能漂沒欲界中人。

    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

    世間大河運手動足則到彼岸。

    煩惱大河唯有菩薩因六波羅蜜乃能得渡。

    如大河水難可得渡煩惱大河亦複如是。

    難可得渡。

    雲何名為難可得渡。

    乃至十住諸大菩薩猶故未能畢竟得渡。

    唯有諸佛乃畢竟渡是故名為難可得渡。

    譬如有人為河所漂不能修習毫厘善法。

    衆生亦爾。

    為煩惱河所漂沒者。

    亦複不能修習善法。

    如人堕河為水所漂。

    餘有力者則能拔濟。

    堕煩惱河為一闡提。

    聲聞緣覺乃至諸佛不能拔濟。

    世間大河劫盡之時。

    七日并照能令枯涸。

    煩惱大河則不如是。

    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幹。

    是故菩薩觀諸煩惱。

    猶如暴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

    舍空聚落随路而去。

    既至河上聚草為栰。

    菩薩亦爾。

    畏四大蛇五陰旃陀羅愛詐親善六入空聚六塵惡賊。

    至煩惱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

    以為船栰。

    依乘此栰渡煩惱河。

    到于彼岸常樂涅槃。

    菩薩修行大涅槃者。

    作是思惟。

    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

    則不能令一切衆生。

    渡煩惱河。

    以是思惟。

    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

    以忍受故則不生漏。

    菩薩如是尚無諸漏。

    況佛如來而當有漏。

    是故諸佛不名有漏。

    雲何如來非無漏耶。

    如來常行有漏中故。

    有漏即是二十五有。

    是故聲聞凡夫之人言佛有漏。

    諸佛如來真實無漏 善男子。

    以是因緣諸佛如來無有定相。

    善男子。

    是故犯四重禁謗方等經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如是如是。

    誠如聖教。

    一切諸法悉皆不定。

    以不定故當知如來亦不畢竟入于涅槃。

    如佛先說。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

    聞不聞。

    中有涅槃大涅槃。

    雲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爾時佛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有菩薩得念總持。

    乃能如汝之所咨問。

    善男子。

    如世人言。

    有海大海。

    有河大河。

    有山大山。

    有地大地。

    有城大城。

    有衆生大衆生。

    有王大王。

    有人大人。

    有天天中天。

    有道大道。

    涅槃亦爾。

    有涅槃有大涅槃。

    雲何涅槃。

    善男子。

    如人饑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如病得差則名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如貧窮人獲七寶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如人觀骨不起貪欲則得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如是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

    何以故。

    以饑渴故病故怖故貧故生貪着故。

    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善男子。

    若凡夫人及以聲聞。

    或因世俗。

    或因聖道。

    斷欲界結則得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不得名為大涅槃也。

    能斷初禅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則得安樂。

    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不得名為大涅槃也。

    何以故。

    還生煩惱有習氣故。

    雲何名為煩惱習氣。

    聲聞緣覺有煩惱氣。

    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

    諸佛如來入于涅槃。

    涅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淨。

    是則名為煩惱習氣。

    佛法衆僧有差别相。

    如來畢竟入于涅槃。

    聲聞緣覺諸佛如來。

    所得涅槃等無差别。

    以是義故。

    二乘所得非大涅槃。

    何以故。

    無常樂我淨故。

    常樂我淨乃得名為大涅槃也 善男子。

    譬如有處能受衆水名為大海随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入之處名大涅槃。

    四禅三三昧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随能攝取如是無量諸善法者名大涅槃善男子。

    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為大。

    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

    名為涅槃非大涅槃。

    若能了了見于佛性。

    則得名為大涅槃也。

    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

    大象王者謂諸佛也。

    善男子。

    若摩诃那伽及缽犍陀大力士等。

    經曆多時所不能上乃名大山。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摩诃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見。

    如是乃名大涅槃也。

    複次善男子。

    随有小王之所住處名為小城。

    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乃名大城。

    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為涅槃。

    無上法主聖王住處。

    乃得名為大般涅槃。

    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善男子。

    譬如有人見四種兵不生怖畏。

    當知是人名大衆生。

    若有衆生。

    于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

    而能于中廣度衆生。

    當知是人得大涅槃。

    若有人能供養父母。

    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

    所言誠實無有欺诳。

    能忍諸惡惠施貧乏。

    名大丈夫。

    菩薩亦爾。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