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一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三 複次善男子。

    凡夫若遇身心苦惱起種種惡。

    若得身病。

    若得心病。

    令身口意作種種惡。

    以作惡故輪回三趣具受諸苦。

    何以故。

    凡夫之人無念慧故。

    是故生于種種諸漏。

    是名念漏。

    菩薩摩诃薩常自思惟。

    我從往昔無數劫來。

    為是身心造種種惡。

    以是因緣流轉生死。

    在三惡道具受衆苦。

    遂令我遠三乘正路。

    菩薩以是惡因緣故。

    于己身心生大怖畏。

    舍離衆惡趣向善道。

    善男子。

    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養食瞻視卧起摩洗其身。

    若令一蛇生嗔恚者。

    我當準法戮之都市。

    爾時其人聞王切令。

    心生惶怖舍箧逃走。

    王時複遣五旃陀羅拔刀随之。

    其人回顧見後五人遂疾舍去。

    是時五人以惡方便。

    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詐為親善。

    而語之言。

    汝可還來。

    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

    既入聚中窺視諸舍都不見人執諸瓨器悉空無物。

    既不見人求物不得。

    即便坐地聞空中聲。

    咄哉男子。

    此聚空曠無有居民。

    今夜當有六大賊來。

    汝設遇者命将不全。

    汝當雲何而得免之。

    爾時其人恐怖遂增。

    複舍而去。

    路值一河。

    河水漂急無有船栰。

    以怖畏故即取種種草木為栰。

    複更思惟。

    我設住此當為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

    若渡此河栰不可依當沒水死。

    甯沒水死終不為彼蛇賊所害。

    即推草栰置之水中身倚其上。

    運手動足截流而去。

    既達彼岸安隐無患。

    心意泰然恐怖消除菩薩摩诃薩得聞受持大涅槃經。

    觀身如箧。

    地水火風如四毒蛇。

    見毒觸毒氣毒齧毒。

    一切衆生遇是四毒故喪其命。

    衆生四大亦複如是。

    或見為惡。

    或觸為惡。

    或氣為惡。

    或齧為惡。

    以是因緣遠離衆善。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四毒蛇有四種姓。

    所謂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是四大蛇亦複如是有四種性。

    堅性濕性熱性動性。

    是故菩薩觀是四大與四毒蛇同其種性。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是四大如四毒蛇。

    雲何為觀。

    是四毒蛇常伺人便。

    何時當視。

    何時當觸。

    何時當噓。

    何時當齧。

    四大毒蛇亦複如是。

    常伺衆生求其短缺。

    若為四蛇之所殺者。

    終不至于三惡道中。

    若為四大之所殺害。

    必至三惡定無有疑。

    是四毒蛇雖複瞻養亦欲殺人。

    四大亦爾。

    雖常供給。

    亦常牽人造作衆惡。

    是四毒蛇若一嗔者則能殺人。

    四大之性亦複如是。

    若一大發亦能害人。

    是四毒蛇雖同一處四心各異。

    四大毒蛇亦複如是。

    雖同一處性各别異。

    是四毒蛇雖複恭敬難可親近。

    四大毒蛇亦複如是。

    雖複恭敬亦難親近。

    是四毒蛇若害人時。

    或有沙門婆羅門等。

    若以咒藥則可療治。

    四大殺人雖有沙門婆羅門等神咒良藥。

    皆不能治。

    如自憙人聞四毒蛇氣臭可惡則便遠離。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聞四大臭即便遠離。

    爾時菩薩複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

    背之馳走修八聖道 五旃陀羅即是五陰。

    雲何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

    旃陀羅者常能令人恩愛别離怨憎集會。

    五陰亦爾。

    令人貪近不善之法遠離一切純善之法。

    複次善男子。

    如旃陀羅種種器仗以自莊嚴。

    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铠若矟能害于人。

    五陰亦爾。

    以諸煩惱牢自莊嚴。

    害諸癡人令堕諸有。

    善男子。

    如旃陀羅有過之人得便害之。

    五陰亦爾。

    有諸結過常能害人。

    是故菩薩深觀五陰如旃陀羅。

    複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

    旃陀羅人無慈愍心怨親俱害。

    五陰亦爾。

    無慈愍心善惡俱害。

    如旃陀羅惱一切人。

    五陰亦爾。

    以諸煩惱常惱一切生死衆生。

    是故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

    複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

    旃陀羅人常懷害心。

    五陰亦爾常懷諸結惱害之心。

    如人無足刀杖侍從。

    當知必為旃陀羅人之所殺害。

    衆生亦爾。

    無足無刀無有侍從。

    則為五陰之所賊害。

    足名為戒。

    刀名為慧。

    侍從名為善知識也。

    無此三事故為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

    何以故。

    衆生若為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堕地獄。

    為陰殺者則堕地獄以是義故。

    菩薩觀陰過旃陀羅。

    作是觀已而作願言。

    我甯終身近旃陀羅。

    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旃陀羅者唯能害于欲界癡人。

    是五陰賊遍害三界凡夫衆生。

    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

    是五陰賊不問衆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之。

    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稚小。

    是五陰賊不問衆生老小女弱一切悉害。

    是故菩薩深觀此陰過旃陀羅。

    是故發願。

    甯當終身近旃陀羅。

    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複次善男子。

    旃陀羅者唯害他人終不自害。

    五陰之賊自害害他及旃陀羅。

    旃陀羅人可以善言錢财寶貨求而得脫。

    五陰不爾。

    不可強以善言誘喻錢财寶貨求而得脫。

    旃陀羅人于四時中不必常殺。

    五陰不爾。

    常于念念害諸衆生。

    旃陀羅人唯在一處可有逃避。

    五陰不爾。

    遍一切處無可逃避。

    旃陀羅人雖複害人害已不随。

    五陰不爾。

    殺衆生已随逐不離。

    是故菩薩甯以終身近旃陀羅。

    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脫五陰。

    善方便者即八聖道六波羅蜜四無量心。

    以是方便而得解脫。

    身心不為五陰所害。

    何以故。

    身如金剛心如虛空。

    是故身心難可沮壞。

    以是義故。

    菩薩觀陰成就種種諸不善法。

    生大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