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二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若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有佛性者。

    是等雲何複堕地獄。

    世尊。

    若使是等有佛性者。

    雲何複言無常樂我淨。

    世尊。

    若斷善根名一闡提者。

    斷善根時所有佛性雲何不斷。

    佛性若斷雲何複言常樂我淨。

    如其不斷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世尊。

    犯四重禁名為不定。

    謗方等經作五逆罪。

    及一闡提悉名不定。

    如是等輩若決定者。

    雲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

    若須陀洹至辟支佛是決定者。

    亦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

    若犯四重不決定者。

    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不決定。

    如是不定諸佛如來亦複不定。

    若佛不定涅槃體性亦複不定。

    至一切法亦複不定。

    雲何不定。

    若一闡提除一闡提則成佛道。

    諸佛如來亦應如是入涅槃已。

    亦應還出不入涅槃。

    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則為不定。

    不決定故。

    當知無有常樂我淨。

    雲何說言一闡提等當得涅槃。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為欲利益無量衆生令得安樂。

    憐愍慈念諸世間故。

    為欲增長發菩提心諸菩薩故。

    作如是問。

    善男子。

    汝已親近過去無量諸佛世尊。

    于諸佛所種諸善根。

    久已成就菩提功德。

    降伏衆魔令其退散。

    已教無量無邊衆生。

    悉令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久已通達諸佛如來所有甚深秘密之藏。

    已問過去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義。

    我都不見一切世間若人若天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有能咨問如來是義。

    今當誠心谛聽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演說。

    善男子。

    一闡提者亦不決定。

    若決定者是一闡提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不決定是故能得。

    如汝所言。

    佛性不斷。

    雲何一闡提斷善根者。

    善男子。

    善根有二種。

    一者内。

    二者外。

    佛性非内非外。

    以是義故佛性不斷。

    複有二種。

    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

    佛性非有漏非無漏。

    是故不斷。

    複有二種。

    一者常。

    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

    是故不斷。

    若是斷者則應還得。

    若不還得則名不斷。

    若斷已得名一闡提。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

    若決定者犯四重禁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謗方等經亦複不定。

    若決定者謗正法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五逆罪亦複不定。

    若決定者五逆之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色與色相二俱不定。

    香味觸相生相至無明相陰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亦不定。

    善男子。

    譬如幻師在大衆中。

    化作四兵車步象馬。

    作諸璎珞嚴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樹木泉池河井。

    而彼衆中有諸小兒無有智慧睹見之時悉以為實。

    其中智人知其虛诳。

    以幻力故惑人眼目。

    善男子。

    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

    于一切法見有定相亦複如是。

    諸佛菩薩于一切法不見定相。

    善男子。

    譬如小兒于盛夏月見熱時焰謂之為水。

    有智之人于此熱焰終不生于實水之想。

    但是虛焰诳人眼目非實是水。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

    見一切法亦複如是悉謂是實。

    諸佛菩薩于一切法不見定相。

    善男子。

    譬如山澗因聲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聲。

    有智之人解無定實但有聲相诳于耳識。

    善男子。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

    于一切法亦複如是見有定相。

    諸菩薩等解了諸法悉無定相。

    見無常相空寂等相無生滅相。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是無常相。

    善男子。

    亦有定相。

    雲何為定。

    常樂我淨。

    在何處耶。

    所謂涅槃。

    善男子。

    須陀洹果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六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四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羅漢果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十千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

    如來今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

    示現倚卧師子之床欲入涅槃。

    令諸未得阿羅漢果衆弟子等及諸力士生大憂苦。

    亦令天人阿修羅乾闼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等大設供養。

    欲使諸人以千端[疊*毛]纏裹其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

    唯除二端不可得燒。

    一者儭身。

    二最在外。

    為諸衆生分散舍利以為八分。

    一切所有聲聞弟子。

    鹹言如來入于涅槃。

    當知如來亦不畢定入于涅槃。

    何以故。

    如來常住不變易故。

    以是義故如來涅槃亦複不定。

    善男子。

    當知如來亦複不定。

    如來非天。

    何以故。

    有四種天。

    一者世間天。

    二者生天。

    三者淨天。

    四者義天。

    世間天者如諸國王。

    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

    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诃薩等。

    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

    以能善解諸法義故。

    雲何為義。

    見一切法是空義故善男子。

    如來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從須陀洹至辟支佛十住菩薩。

    以是義故如來非天。

    然諸衆生亦複稱佛為天中天。

    是故如來非天非非天。

    非人非非人。

    非鬼非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