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十九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世尊。
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
得十事功德。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不可思議。
聞者驚怪。
非内非外。
非難非易。
非相非非相。
非是世法。
無有相貌。
世間所無。
何等為十。
一者有五。
何等為五。
一者所不聞者而能得聞。
二者聞已能為利益。
三者能斷疑惑之心。
四者慧心正直無曲。
五者能知如來密藏。
是為五事。
何等不聞而能得聞。
所謂甚深微密之藏。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佛法衆僧無有差别。
三寶性相常樂我淨。
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者。
常住無變。
如來涅槃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有漏非無漏。
非色非不色。
非名非不名。
非相非不相。
非有非不有。
非物非不物。
非因非果。
非待非不待。
非明非闇。
非出非不出。
非常非不常。
非斷非不斷。
非始非終。
非過去非未來。
非現在。
非陰非不陰。
非入非不入。
非界非不界。
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
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聞而能得聞。
複有不聞。
所謂一切外道經書。
四毗陀論。
毗伽羅論。
衛世師論。
迦毗羅論。
一切咒術醫方伎藝。
日月薄蝕星宿運變。
圖書谶記如是等經。
初未曾聞秘密之義。
今于此經而得知之。
複有十一部經除毗佛略。
亦無如是深密之義。
今因此經而得知之。
善男子。
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聞已利益者。
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
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
譬如男女于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
大涅槃鏡亦複如是。
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
亦如有人在闇室中執大炬火悉見諸物。
大涅槃炬亦複如是。
菩薩執之得見大乘深奧之義。
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諸山幽闇令一切人遠見諸物。
是大涅槃清淨慧日亦複如是。
照了大乘深邃之處。
令二乘人遠見佛道。
所以者何。
以能聽受是大涅槃微妙經故。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
聽受如是大涅槃經。
得知一切諸法名字。
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思惟其義。
則知一切諸法義理。
善男子。
其聽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義。
若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知義。
複次善男子。
聽是經者聞有佛性未能得見。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得見之。
聽是經者聞有檀名。
未能得見檀波羅蜜。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得見檀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若能聽是大涅槃經。
則知法知義具二無礙。
于諸沙門婆羅門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
得無所畏開示分别十二部經。
演說其義無有差違。
不從他聞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是名聞已能為利益。
斷疑心者。
疑有二種。
一者疑名。
二者疑義。
聽是經者斷疑名心。
思惟義者斷疑義心。
複次善男子。
疑有五種。
一者疑佛定涅槃不。
二者疑佛是常住不。
三者疑佛是真樂不。
四者疑佛是真淨不。
五者疑佛是實我不。
聽是經者疑佛涅槃則得永斷。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四疑永斷。
複次善男子。
疑有三種。
一疑聲聞為有為無。
二疑緣覺為有為無。
三疑佛乘為有為無。
聽是經者如是三疑永滅無餘。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
則能了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複次善男子。
若有衆生不聞如是大涅槃經疑心甚多。
所謂若常無常。
若樂不樂。
若淨不淨。
若我無我。
若命非命。
若衆生非衆生。
若畢竟不畢竟。
若他世若過世。
若有若無。
若苦若非苦。
若集若非集。
若道若非道。
若滅若非滅。
若法若非法。
若善若非善。
若空若非空。
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
複次善男子。
若有不聞如是經者。
複有種種衆多疑心。
所謂色是我耶。
受想行識是我耶。
眼能見耶我能見耶。
乃至識能知耶我能知耶。
色受報耶我受報耶。
乃至識受報耶我受報耶。
色至他世耶。
我至他世耶。
乃至識亦如是。
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耶。
無始無終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複有人疑。
一闡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
如是等輩有佛性耶。
無佛性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
複有人疑。
世間有邊耶。
世間無邊耶。
有十方世界耶。
無十方世界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是名能斷疑惑之心。
慧心正直無邪曲者。
心若有疑則所見不正。
一切凡夫若不得聞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見邪曲。
乃至聲聞辟支佛人所見亦曲。
雲何名為一切凡夫所見邪曲。
于有漏中見常樂我淨。
于如來所見無常苦不淨無我。
見有衆生壽命知見。
計非有想非無想處以為涅槃。
見自在天有八聖道。
有見斷見如是等見名為邪曲。
菩薩摩诃薩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修行聖行則得斷除如是邪曲。
雲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耶。
見于菩薩。
從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父名淨飯母曰摩耶。
迦毗羅城處胎滿足十月而生。
生未至地帝釋捧接。
難陀龍王及婆難陀吐水而浴。
摩尼跋陀大鬼神王。
執持寶蓋随後侍立。
地神化花以承其足。
四方各行滿足七步。
至于天廟令諸天像悉起承迎。
阿私陀仙抱持占相。
既占相已生大悲苦。
自傷當終不睹佛興。
詣師學書算計射禦圖谶伎藝。
處在深宮。
六萬婇女娛樂受樂。
出城遊觀至迦毗羅園。
道見老人乃至沙門法服而行。
還至宮中見諸婇女形體狀貌。
猶如枯骨。
所有宮殿冢墓無異。
厭惡出家夜半踰城。
至郁陀伽。
阿羅邏等大仙人所。
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處。
既聞是已谛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
舍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年。
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複到阿夷羅跋提河中洗浴。
受牧牛女所奉乳糜。
受已轉至菩提樹下。
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波羅[木*奈]
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
得十事功德。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不可思議。
聞者驚怪。
非内非外。
非難非易。
非相非非相。
非是世法。
無有相貌。
世間所無。
何等為十。
一者有五。
何等為五。
一者所不聞者而能得聞。
二者聞已能為利益。
三者能斷疑惑之心。
四者慧心正直無曲。
五者能知如來密藏。
是為五事。
何等不聞而能得聞。
所謂甚深微密之藏。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佛法衆僧無有差别。
三寶性相常樂我淨。
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者。
常住無變。
如來涅槃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有漏非無漏。
非色非不色。
非名非不名。
非相非不相。
非有非不有。
非物非不物。
非因非果。
非待非不待。
非明非闇。
非出非不出。
非常非不常。
非斷非不斷。
非始非終。
非過去非未來。
非現在。
非陰非不陰。
非入非不入。
非界非不界。
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
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聞而能得聞。
複有不聞。
所謂一切外道經書。
四毗陀論。
毗伽羅論。
衛世師論。
迦毗羅論。
一切咒術醫方伎藝。
日月薄蝕星宿運變。
圖書谶記如是等經。
初未曾聞秘密之義。
今于此經而得知之。
複有十一部經除毗佛略。
亦無如是深密之義。
今因此經而得知之。
善男子。
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聞已利益者。
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
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
譬如男女于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
大涅槃鏡亦複如是。
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
亦如有人在闇室中執大炬火悉見諸物。
大涅槃炬亦複如是。
菩薩執之得見大乘深奧之義。
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諸山幽闇令一切人遠見諸物。
是大涅槃清淨慧日亦複如是。
照了大乘深邃之處。
令二乘人遠見佛道。
所以者何。
以能聽受是大涅槃微妙經故。
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
聽受如是大涅槃經。
得知一切諸法名字。
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思惟其義。
則知一切諸法義理。
善男子。
其聽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義。
若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知義。
複次善男子。
聽是經者聞有佛性未能得見。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得見之。
聽是經者聞有檀名。
未能得見檀波羅蜜。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得見檀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若能聽是大涅槃經。
則知法知義具二無礙。
于諸沙門婆羅門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
得無所畏開示分别十二部經。
演說其義無有差違。
不從他聞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是名聞已能為利益。
斷疑心者。
疑有二種。
一者疑名。
二者疑義。
聽是經者斷疑名心。
思惟義者斷疑義心。
複次善男子。
疑有五種。
一者疑佛定涅槃不。
二者疑佛是常住不。
三者疑佛是真樂不。
四者疑佛是真淨不。
五者疑佛是實我不。
聽是經者疑佛涅槃則得永斷。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四疑永斷。
複次善男子。
疑有三種。
一疑聲聞為有為無。
二疑緣覺為有為無。
三疑佛乘為有為無。
聽是經者如是三疑永滅無餘。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
則能了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複次善男子。
若有衆生不聞如是大涅槃經疑心甚多。
所謂若常無常。
若樂不樂。
若淨不淨。
若我無我。
若命非命。
若衆生非衆生。
若畢竟不畢竟。
若他世若過世。
若有若無。
若苦若非苦。
若集若非集。
若道若非道。
若滅若非滅。
若法若非法。
若善若非善。
若空若非空。
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
複次善男子。
若有不聞如是經者。
複有種種衆多疑心。
所謂色是我耶。
受想行識是我耶。
眼能見耶我能見耶。
乃至識能知耶我能知耶。
色受報耶我受報耶。
乃至識受報耶我受報耶。
色至他世耶。
我至他世耶。
乃至識亦如是。
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耶。
無始無終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複有人疑。
一闡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
如是等輩有佛性耶。
無佛性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
複有人疑。
世間有邊耶。
世間無邊耶。
有十方世界耶。
無十方世界耶。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是名能斷疑惑之心。
慧心正直無邪曲者。
心若有疑則所見不正。
一切凡夫若不得聞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見邪曲。
乃至聲聞辟支佛人所見亦曲。
雲何名為一切凡夫所見邪曲。
于有漏中見常樂我淨。
于如來所見無常苦不淨無我。
見有衆生壽命知見。
計非有想非無想處以為涅槃。
見自在天有八聖道。
有見斷見如是等見名為邪曲。
菩薩摩诃薩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修行聖行則得斷除如是邪曲。
雲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耶。
見于菩薩。
從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父名淨飯母曰摩耶。
迦毗羅城處胎滿足十月而生。
生未至地帝釋捧接。
難陀龍王及婆難陀吐水而浴。
摩尼跋陀大鬼神王。
執持寶蓋随後侍立。
地神化花以承其足。
四方各行滿足七步。
至于天廟令諸天像悉起承迎。
阿私陀仙抱持占相。
既占相已生大悲苦。
自傷當終不睹佛興。
詣師學書算計射禦圖谶伎藝。
處在深宮。
六萬婇女娛樂受樂。
出城遊觀至迦毗羅園。
道見老人乃至沙門法服而行。
還至宮中見諸婇女形體狀貌。
猶如枯骨。
所有宮殿冢墓無異。
厭惡出家夜半踰城。
至郁陀伽。
阿羅邏等大仙人所。
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處。
既聞是已谛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
舍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年。
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複到阿夷羅跋提河中洗浴。
受牧牛女所奉乳糜。
受已轉至菩提樹下。
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波羅[木*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