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九卷

關燈
為五比丘初轉法輪。

    乃至于此拘屍那城入般涅槃。

    如是等見。

    是名聲聞緣覺曲見。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

    悉得斷除如是等見。

    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演說思惟其義。

    則得正直無邪曲見。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

    谛知菩薩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屍那城入般涅槃。

    是名菩薩摩诃薩正直之見。

    能知如來深密義者。

    所謂即是大般涅槃。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忏四重禁。

    除謗法心。

    盡五逆罪。

    滅一闡提。

    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甚深秘密之義。

    複次善男子。

    雲何複名甚深之義。

    雖知衆生實無有我。

    而于未來不失業果。

    雖知五陰于此滅盡。

    善惡之業終不敗亡。

    雖有諸業不得作者。

    雖有至處無有去者。

    雖有系縛無受縛者。

    雖有涅槃亦無滅者。

    是名甚深秘密之義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聞不聞義。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法若有者便應定有。

    法若無者便應定無。

    無不應生有不應滅。

    如其聞者是則為聞。

    若不聞者則為不聞。

    雲何而言聞所不聞。

    世尊。

    若不可聞是為不聞。

    若已聞者則更不聞。

    何以故。

    已得聞故。

    雲何而言聞所不聞。

    譬如去者到則不去去則不到。

    亦如生已不生不生不生。

    得已不得不得不得。

    聞已不聞不聞不聞亦複如是。

    世尊。

    若不聞聞者。

    一切衆生未有菩提即應有之。

    未得涅槃亦應得之。

    未見佛性應見佛性。

    雲何複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未得明了。

    世尊。

    若不聞聞者。

    如來往昔從誰得聞。

    若言得聞。

    何故如來于阿含中複言無師。

    若不聞不聞。

    如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切衆生不聞不聞。

    亦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若當不聞如是大涅槃經見佛性者。

    一切衆生不聞是經亦應得見。

    世尊。

    凡是色者或有可見或不可見。

    聲亦如是或是可聞或不可聞。

    是大涅槃非色非聲。

    雲何而言可得見聞。

    世尊。

    過去已滅則不可聞。

    未來未至亦不可聞。

    現在聽時則不名聞。

    聞已聲滅更不可聞。

    是大涅槃亦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非三世則不可說。

    若不可說則不可聞。

    雲何而言菩薩修是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爾時世尊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善知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乾闼婆城畫水之迹。

    亦如泡沫。

    芭蕉之樹空無有實。

    非命非我無有苦樂。

    如十住菩薩之所知見 時大衆中忽然之頃有大光明。

    非青見青非黃見黃非赤見赤非白見白。

    非色見色非明見明非見而見。

    爾時大衆遇斯光已身心快樂。

    譬如比丘入師子王定。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今此光明誰之所放。

    爾時如來默然不說。

    迦葉菩薩複問文殊師利。

    何因緣故。

    有此光明照于大衆。

    文殊師利默然不答。

    爾時無邊身菩薩複問迦葉菩薩。

    今此光明誰之所有。

    迦葉菩薩默然不說。

    淨住王子菩薩複問無邊身菩薩。

    何因緣故是大衆中有此光明。

    無邊身菩薩默然不說。

    如是五百菩薩皆亦如是。

    雖相咨問然無答者。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言。

    文殊師利。

    何因緣故是大衆中有此光明。

    文殊師利言。

    世尊。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雲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

    是光明者名大涅槃。

    大涅槃者則名常住。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雲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

    是光明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雲何如來問于因緣。

    光明者名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者名為常住。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雲何如來問于因緣。

    光明者即是念佛。

    念佛者是名常住。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雲何如來問于因緣。

    光明者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

    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雲何如來問于因緣。

    世尊亦有因緣。

    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

    佛言。

    文殊師利。

    汝今莫入諸法甚深第一義谛。

    應以世谛而解說之。

    文殊師利言。

    世尊。

    于此東方過二十恒河沙等世界。

    有佛世界名曰不動。

    其佛住處縱廣正等足滿一萬二千由旬。

    其地七寶無有土石。

    平正柔軟無諸溝坑。

    其諸樹木四寶所成。

    金銀琉璃及以頗梨。

    花菓茂盛無時不有。

    若有衆生聞其花香身心安樂。

    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周匝複有三千大河。

    其水微妙八味具足。

    若有衆生在中浴者所得喜樂。

    譬如比丘入第二禅。

    其河多有種種諸花。

    優缽羅花。

    波頭摩花。

    拘物頭花。

    分陀利花。

    香花。

    大香花。

    微妙香花。

    常花。

    一切衆生無遮護花。

    其河兩岸亦有衆花。

    所謂阿提目多伽花。

    占婆花。

    波吒羅花。

    婆師羅花。

    摩利迦花。

    大摩利迦花。

    新摩利迦花。

    須摩那花。

    由提迦花。

    檀[少/兔]迦利花。

    常花。

    一切衆生無遮護花。

    底布金沙。

    有四梯陛金銀琉璃雜色頗梨。

    多有衆鳥遊集其中。

    複有無量虎狼師子諸惡鳥獸。

    其心相視猶如赤子。

    彼世界中一切無有犯重禁者诽謗正法及一闡提五逆等罪。

    其土調适無有寒熱饑渴苦惱。

    無貪欲恚放逸嫉妒。

    無有日月晝夜時節。

    猶如第二忉利天上。

    其土人民等有光明。

    各各無有憍慢之心。

    一切悉是菩薩大士。

    皆得神通具大功德。

    其心悉皆尊重正法。

    乘于大乘愛念大乘。

    貪樂大乘護惜大乘。

    大慧成就得大總持。

    心常憐愍一切衆生。

    其佛号曰滿月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随所住處有所講宣。

    其土衆生無不得聞為琉璃光菩薩摩诃薩。

    講宣如是大涅槃經。

    佛言。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若能修行大涅槃經。

    所不聞者皆悉得聞。

    彼琉璃光菩薩摩诃薩問滿月光明佛。

    亦如此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所問等無有異。

    彼滿月光明佛即告琉璃光菩薩言。

    善男子。

    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

    彼有世界名曰娑婆。

    其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