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男子。
以是因緣我為弟子。
十二部中說系著者名為魔縛。
若不著者則脫魔縛。
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有系著者為魔所縛。
無系著者魔不能縛。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而無所著 複次善男子。
法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善知字持而不忘失。
所謂持者。
如地如山如眼如雲如人如母。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義無礙者。
菩薩雖知諸法名字而不知義。
得義無礙則知于義。
雲何知義。
謂地持者。
如地普持一切衆生及非衆生。
以是義故名為地持。
善男子。
謂山持者。
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
何故名山而為持耶。
山能持地令無傾動。
是故名持。
何故複名眼為持耶。
眼能持光故名為持。
何故複名雲為持耶。
雲名龍氣。
龍氣持水故名雲持。
何故複名人為持耶。
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
何故複名母為持耶。
母能持子故名母持。
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名字句義亦複如是。
辭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以種種辭演說一義。
亦無有義。
猶如男女舍宅車乘衆生等名。
何故無義。
善男子。
夫義者乃是菩薩諸佛境界。
辭者凡夫境界。
以知義故得辭無礙。
樂說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知辭知義。
故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辭說義而不可盡。
是名樂說無礙。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世谛。
以修行故知法無礙。
複于無量阿僧祇劫修第一義谛故。
得義無礙。
亦于無量阿僧祇劫習毗伽羅那論故。
得辭無礙。
亦于無量阿僧祇劫修習說世谛論故。
得樂說無礙。
善男子。
聲聞緣覺若有得是四無礙者。
無有是處。
善男子。
九部經中我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
聲聞緣覺真實無有。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為度衆生故修如是四無礙智。
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
若化衆生但現神通。
終日默然無所宣說。
雲何當有四無礙智。
何故默然而無所說。
緣覺不能說法度人使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诃薩。
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善男子。
緣覺出世世間無有九部經典。
是故緣覺無辭無礙樂說無礙。
善男子。
緣覺之人雖知諸法無法無礙。
何以故。
法無礙者名為知字。
緣覺之人雖知文字無字無礙。
何以故。
不知常住二字法故。
是故緣覺不得法無礙。
雖知于義無義無礙。
真知義者。
知諸衆生悉有佛性。
佛性義者。
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緣覺之人不得義無礙。
是故緣覺一切無有四無礙智。
雲何聲聞無四無礙。
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
何等為三。
一者必須軟語然後受法。
二者必須粗語然後受化。
三者不軟不粗然後受化。
聲聞之人無此三故。
無四無礙。
複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知辭知義。
無自在智知于境界。
無有十力四無所畏。
不能畢竟渡于十二因緣大河。
不能善知衆生諸根利鈍差别未能永斷二谛疑心。
不知衆生種種諸心所緣境界。
不能善說第一義空。
是故二乘無四無礙。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
雲何世尊。
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羅四無礙第一。
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贊迦葉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譬如恒河有無量水。
辛頭大河水亦無量。
博叉大河水亦無量。
悉陀大河水亦無量。
阿耨達池水亦無量。
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
然其多少其實不等。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複如是。
善男子。
若說等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
我為凡夫說摩诃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
汝所問者其義如是。
善男子。
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
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
菩薩知見則無所得。
亦無有心言無所得。
世尊。
是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
若使菩薩心有得者。
則非菩薩名為凡夫。
雲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佛言。
善男子。
善哉善哉。
我将欲說而汝複問。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
無所得者名四無礙。
善男子。
以何義故。
無所得者名為無礙。
若有得者則名為礙。
有障礙者名四颠倒。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無四倒故。
故得無礙。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則名為慧。
菩薩摩诃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菩薩永斷無明闇故。
故無所得。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大涅槃。
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
不見一切諸法性相。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
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為大乘。
菩薩摩诃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
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于佛道。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方等經。
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經。
菩薩所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有者名為虛空。
世間無物名為虛空。
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生死輪。
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
菩薩摩诃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菩薩摩诃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
菩薩摩诃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五見。
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聲聞緣覺菩提。
菩薩永斷二乘菩提。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善男子。
汝之所問亦無所得。
我之所說亦無所得。
若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
無量衆生斷有相心。
以是事故我敢咨啟無所得義。
令如是等無量衆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先于娑羅雙樹間。
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世尊。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我為化度諸衆生故而作是說。
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
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
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
時文殊師利将欲問
以是因緣我為弟子。
十二部中說系著者名為魔縛。
若不著者則脫魔縛。
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有系著者為魔所縛。
無系著者魔不能縛。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而無所著 複次善男子。
法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善知字持而不忘失。
所謂持者。
如地如山如眼如雲如人如母。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義無礙者。
菩薩雖知諸法名字而不知義。
得義無礙則知于義。
雲何知義。
謂地持者。
如地普持一切衆生及非衆生。
以是義故名為地持。
善男子。
謂山持者。
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
何故名山而為持耶。
山能持地令無傾動。
是故名持。
何故複名眼為持耶。
眼能持光故名為持。
何故複名雲為持耶。
雲名龍氣。
龍氣持水故名雲持。
何故複名人為持耶。
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
何故複名母為持耶。
母能持子故名母持。
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名字句義亦複如是。
辭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以種種辭演說一義。
亦無有義。
猶如男女舍宅車乘衆生等名。
何故無義。
善男子。
夫義者乃是菩薩諸佛境界。
辭者凡夫境界。
以知義故得辭無礙。
樂說無礙者。
菩薩摩诃薩知辭知義。
故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辭說義而不可盡。
是名樂說無礙。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世谛。
以修行故知法無礙。
複于無量阿僧祇劫修第一義谛故。
得義無礙。
亦于無量阿僧祇劫習毗伽羅那論故。
得辭無礙。
亦于無量阿僧祇劫修習說世谛論故。
得樂說無礙。
善男子。
聲聞緣覺若有得是四無礙者。
無有是處。
善男子。
九部經中我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
聲聞緣覺真實無有。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為度衆生故修如是四無礙智。
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
若化衆生但現神通。
終日默然無所宣說。
雲何當有四無礙智。
何故默然而無所說。
緣覺不能說法度人使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诃薩。
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善男子。
緣覺出世世間無有九部經典。
是故緣覺無辭無礙樂說無礙。
善男子。
緣覺之人雖知諸法無法無礙。
何以故。
法無礙者名為知字。
緣覺之人雖知文字無字無礙。
何以故。
不知常住二字法故。
是故緣覺不得法無礙。
雖知于義無義無礙。
真知義者。
知諸衆生悉有佛性。
佛性義者。
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緣覺之人不得義無礙。
是故緣覺一切無有四無礙智。
雲何聲聞無四無礙。
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
何等為三。
一者必須軟語然後受法。
二者必須粗語然後受化。
三者不軟不粗然後受化。
聲聞之人無此三故。
無四無礙。
複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知辭知義。
無自在智知于境界。
無有十力四無所畏。
不能畢竟渡于十二因緣大河。
不能善知衆生諸根利鈍差别未能永斷二谛疑心。
不知衆生種種諸心所緣境界。
不能善說第一義空。
是故二乘無四無礙。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
雲何世尊。
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羅四無礙第一。
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贊迦葉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譬如恒河有無量水。
辛頭大河水亦無量。
博叉大河水亦無量。
悉陀大河水亦無量。
阿耨達池水亦無量。
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
然其多少其實不等。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複如是。
善男子。
若說等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
我為凡夫說摩诃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
汝所問者其義如是。
善男子。
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
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
菩薩知見則無所得。
亦無有心言無所得。
世尊。
是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
若使菩薩心有得者。
則非菩薩名為凡夫。
雲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佛言。
善男子。
善哉善哉。
我将欲說而汝複問。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
無所得者名四無礙。
善男子。
以何義故。
無所得者名為無礙。
若有得者則名為礙。
有障礙者名四颠倒。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無四倒故。
故得無礙。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則名為慧。
菩薩摩诃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菩薩永斷無明闇故。
故無所得。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大涅槃。
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
不見一切諸法性相。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
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為大乘。
菩薩摩诃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
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于佛道。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方等經。
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經。
菩薩所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有者名為虛空。
世間無物名為虛空。
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生死輪。
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
菩薩摩诃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菩薩摩诃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
菩薩摩诃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五見。
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複次善男子。
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為聲聞緣覺菩提。
菩薩永斷二乘菩提。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善男子。
汝之所問亦無所得。
我之所說亦無所得。
若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
無量衆生斷有相心。
以是事故我敢咨啟無所得義。
令如是等無量衆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先于娑羅雙樹間。
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世尊。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我為化度諸衆生故而作是說。
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
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
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
時文殊師利将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