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供養。
若知是人受畜八法。
亦複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
若于僧中有破戒者。
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善哉善哉。
如來所說真實不虛。
我當頂受。
譬如金剛珍寶異物。
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
何等為四。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
善男子。
依法者。
即是如來大般涅槃。
一切佛法即是法性。
是法性者即是如來。
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若複有言如來無常。
是人不知不見法性。
若不知見是法性者。
不應依止。
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
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何以故。
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
能知如來常住不變。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
及知如來常住不變。
如是之人若為利養。
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如是之人尚可依止。
何況不依是四種人。
依法者即是法性。
不依人者即是聲聞。
法性者即是如來。
聲聞者即是有為。
如來者即是常住。
有為者即是無常。
善男子。
若人破戒為利養故。
說言如來無常變易。
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善男子。
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
義者名曰覺了。
覺了義者名不羸劣。
不羸劣者名曰滿足。
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
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
法常義者即是僧常。
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何等語言所不應依。
所謂諸論绮飾文辭。
如佛所說無量諸經。
貪求無厭奸巧谀谄。
詐現親附現相求利。
經理白衣為其執役。
又複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谷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
于饑馑世憐愍子故。
複聽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
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
所言智者即是如來。
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
如是之識。
不應依止。
若知如來即是法身。
如是真智所應依止。
若見如來方便之身。
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
亦不應依。
是故知識不可依止。
若複有人作是說者。
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
不了義者謂聲聞乘。
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
不知是藏出大智海。
猶如嬰兒無所别知。
是則名為不了義也 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
隐其自心無礙大智。
猶如大人無所不知。
是名了義。
又聲聞乘名不了義。
無上大乘乃名了義。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常住不變。
是名了義。
聲聞所說應證知者。
名不了義。
菩薩所說應證知者。
名為了義。
若言如來食所長養。
是不了義。
若言常住不變易者。
是名了義。
若言如來入于涅槃如薪盡火滅。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入法性者。
是名了義。
聲聞乘法則不應依。
何以故。
如來為欲度衆生故。
以方便力說聲聞乘。
猶如長者教子半字。
善男子。
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菓實。
如是名為不了義也。
是故不應依聲聞乘。
大乘之法則應依止。
何以故。
如來為欲度衆生故。
以方便力說于大乘。
是故應依。
是名了義。
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
質直者名曰光明。
光明者名不羸劣。
不羸劣者名曰如來。
又光明者名為智慧。
質直者名為常住 如來常者名為依法。
法者名常。
亦名無邊。
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
而亦可見。
若有說言不可見者。
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若複有人以微妙語宣說無常。
如是之言所不應依。
是故依義不依于語。
依智者。
衆僧是常無為不變。
不畜八種不淨之物。
是故依智不依于識。
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
何以故。
夫和合者名無所有。
無所有者雲何言常。
是故此識不可依止 依了義者。
了義者名為知足。
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
亦于如來随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着。
是名了義。
若有能住如是等中。
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
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
是名不了義。
何以故。
以不能了如是義故。
令諸衆生堕阿鼻獄。
所以者何。
以取着故于義不了。
一切燒者。
謂如來說涅槃亦燒。
一切無常者。
涅槃亦無常。
苦空無我亦複如是。
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
若有人言。
如來憐愍一切衆生善知時宜。
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
如來觀知所有弟子。
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
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财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
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
時世饑馑飲食難得。
為欲建立護持正法。
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谷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
要當淨施笃信檀越。
如是四法所應依止。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
不違是四亦應依止。
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
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
如是之言不應依止。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中有同是說。
如是三分亦不應依。
我為肉眼諸衆生等說是四依。
終不為于有慧眼者。
是故我今說是四依。
法者即是法性。
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
智者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若知是人受畜八法。
亦複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
若于僧中有破戒者。
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善哉善哉。
如來所說真實不虛。
我當頂受。
譬如金剛珍寶異物。
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
何等為四。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
善男子。
依法者。
即是如來大般涅槃。
一切佛法即是法性。
是法性者即是如來。
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若複有言如來無常。
是人不知不見法性。
若不知見是法性者。
不應依止。
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
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何以故。
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
能知如來常住不變。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
及知如來常住不變。
如是之人若為利養。
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如是之人尚可依止。
何況不依是四種人。
依法者即是法性。
不依人者即是聲聞。
法性者即是如來。
聲聞者即是有為。
如來者即是常住。
有為者即是無常。
善男子。
若人破戒為利養故。
說言如來無常變易。
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善男子。
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
義者名曰覺了。
覺了義者名不羸劣。
不羸劣者名曰滿足。
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
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
法常義者即是僧常。
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何等語言所不應依。
所謂諸論绮飾文辭。
如佛所說無量諸經。
貪求無厭奸巧谀谄。
詐現親附現相求利。
經理白衣為其執役。
又複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谷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
于饑馑世憐愍子故。
複聽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
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
所言智者即是如來。
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
如是之識。
不應依止。
若知如來即是法身。
如是真智所應依止。
若見如來方便之身。
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
亦不應依。
是故知識不可依止。
若複有人作是說者。
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
不了義者謂聲聞乘。
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
不知是藏出大智海。
猶如嬰兒無所别知。
是則名為不了義也 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
隐其自心無礙大智。
猶如大人無所不知。
是名了義。
又聲聞乘名不了義。
無上大乘乃名了義。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常住不變。
是名了義。
聲聞所說應證知者。
名不了義。
菩薩所說應證知者。
名為了義。
若言如來食所長養。
是不了義。
若言常住不變易者。
是名了義。
若言如來入于涅槃如薪盡火滅。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入法性者。
是名了義。
聲聞乘法則不應依。
何以故。
如來為欲度衆生故。
以方便力說聲聞乘。
猶如長者教子半字。
善男子。
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菓實。
如是名為不了義也。
是故不應依聲聞乘。
大乘之法則應依止。
何以故。
如來為欲度衆生故。
以方便力說于大乘。
是故應依。
是名了義。
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
質直者名曰光明。
光明者名不羸劣。
不羸劣者名曰如來。
又光明者名為智慧。
質直者名為常住 如來常者名為依法。
法者名常。
亦名無邊。
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
而亦可見。
若有說言不可見者。
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若複有人以微妙語宣說無常。
如是之言所不應依。
是故依義不依于語。
依智者。
衆僧是常無為不變。
不畜八種不淨之物。
是故依智不依于識。
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
何以故。
夫和合者名無所有。
無所有者雲何言常。
是故此識不可依止 依了義者。
了義者名為知足。
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
亦于如來随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着。
是名了義。
若有能住如是等中。
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
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
是名不了義。
何以故。
以不能了如是義故。
令諸衆生堕阿鼻獄。
所以者何。
以取着故于義不了。
一切燒者。
謂如來說涅槃亦燒。
一切無常者。
涅槃亦無常。
苦空無我亦複如是。
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
若有人言。
如來憐愍一切衆生善知時宜。
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
如來觀知所有弟子。
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
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财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
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
時世饑馑飲食難得。
為欲建立護持正法。
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谷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
要當淨施笃信檀越。
如是四法所應依止。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
不違是四亦應依止。
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
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
如是之言不應依止。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中有同是說。
如是三分亦不應依。
我為肉眼諸衆生等說是四依。
終不為于有慧眼者。
是故我今說是四依。
法者即是法性。
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
智者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