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六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四依品第八
佛複告迦葉。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中。
有四種人。
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
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何等為四。
有人出世具煩惱性。
是名第一。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
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
是名第三。
阿羅漢人。
是名第四。
是四種人出現于世。
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雲何名為具煩惱性。
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
從佛所聞解其文義。
轉為他人分别宣說。
所謂少欲是道。
多欲非道。
廣說如是八大人覺。
有犯罪者教令發露忏悔滅除。
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秘密之法。
是名凡夫非第八人。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
名為菩薩不名為佛 第二人者名須陀洹斯陀含。
若得正法受持正法。
從佛聞法如其所聞。
聞已書寫受持讀誦轉為他說。
若聞法已不寫不受不持不說。
而言奴婢不淨之物佛聽畜者。
無有是處。
是名第二人。
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名為菩薩已得受記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
阿那含者诽謗正法。
若言聽畜奴婢仆使不淨之物。
受持外道典籍書論。
及為客塵煩惱所障。
諸業煩惱之所覆蓋。
若藏如來真實舍利。
及為外病之所惱害。
或為四大毒蛇所侵。
論說我者悉無是處。
若說無我斯有是處。
說着世法無有是處。
若說大乘相續不絕斯有是處。
若所受身有八萬蟲亦無是處。
永離淫欲乃至夢中不失不淨斯有是處。
臨終之日生怖畏者亦無是處。
阿那含者為何謂也。
是人不還。
如上所說。
所有過患永不能污。
往返周旋名為菩薩。
已得受記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則名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羅漢。
阿羅漢者。
斷諸煩惱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所作已辦。
住第十地得自在智。
随人所樂種種色像。
悉能示現如所莊嚴。
欲成佛道即能得成。
能成如是無量功德。
名阿羅漢。
是名四人。
出現于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于人天中最尊最勝。
猶如如來名人中勝為歸依處 迦葉白佛言。
世尊。
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
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說。
若天魔梵為欲破壞變為佛形。
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盛明。
眉間毫相白踰珂雪。
如是莊嚴來向汝者。
汝當撿挍定其虛實。
既覺知已應當降伏。
世尊。
魔等尚能變作佛形。
況不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
坐卧空中左脅出水右脅出火。
身出煙炎猶如火聚。
以是因緣我于是中心不生信。
或有所說不能禀受。
亦無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
善男子。
于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
況如是等。
是故應當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
如是作已長夜受樂。
善男子。
譬如偷狗夜入人舍。
其家婢使若覺知者。
即應驅罵汝疾出去。
若不出者當斷汝命。
偷狗聞之即去不還。
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
應作是言。
波旬。
汝今不應作如是像。
若故作者當以五系系縛于汝。
魔聞是已便當還去。
如彼偷狗更不複還 迦葉白佛言。
世尊。
如佛為瞿師羅長者說。
若能如是降伏魔者。
亦可得近大般涅槃。
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為依止處。
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佛告迦葉。
善男子。
如我所說亦複如是非為不爾善男子。
我為聲聞有肉眼者。
說言降魔。
不為修學大乘人說。
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
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
何以故。
是大乘經名為佛乘。
如此佛乘最上最勝。
善男子。
譬如有人勇健威猛。
有怯弱者常來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
汝當如是持弓執箭修學槊道長鈎罥索。
又複告言。
夫鬥戰者雖如履刃。
不應自生怖畏之念。
當視人天生輕弱想。
應自生心作勇健意。
或時有人無有膽勇詐作健相。
執持弓刀種種器仗以自莊嚴。
來至陣中勵聲大呼。
汝于是人亦複不應生于憂怖。
如是輩人若見汝等不怖畏者。
當知是人不久散壞如彼偷狗。
善男子。
如來亦爾。
告諸聲聞。
汝等不應畏魔波旬。
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
汝當精勤堅固其心令彼降伏。
時魔即當愁憂不樂複道而去。
善男子。
如彼健人不從他習。
學大乘者亦複如是。
得聞種種深密經典。
其心欣樂不生驚怖。
何以故。
如是修學大乘之人。
已曾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故。
雖有無量億千魔衆欲來侵娆。
于是事中終不驚畏。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藥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諸毒。
是大乘經亦複如是。
如彼藥力不畏一切諸魔惡毒。
亦能降伏令不複起 複次善男子。
譬如有龍性甚弊惡。
欲害人時或以眼視或以氣噓。
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
是等惡獸聞聲見形。
或觸其身無不喪命。
有善咒者以咒力故。
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柔善調順悉任乘禦。
如是等獸見彼善咒即便調伏。
聲聞緣覺亦複如是。
見魔波旬皆生恐怖。
而魔波旬亦複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
學大乘者亦複如是。
見諸聲聞怖畏魔事。
于此大乘不生信樂。
先以方便降伏諸魔。
悉令調善堪任為乘。
因為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調魔已不生怖畏。
于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
作如是言。
我等從今不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中。
有四種人。
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
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何等為四。
有人出世具煩惱性。
是名第一。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
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
是名第三。
阿羅漢人。
是名第四。
是四種人出現于世。
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雲何名為具煩惱性。
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
從佛所聞解其文義。
轉為他人分别宣說。
所謂少欲是道。
多欲非道。
廣說如是八大人覺。
有犯罪者教令發露忏悔滅除。
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秘密之法。
是名凡夫非第八人。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
名為菩薩不名為佛 第二人者名須陀洹斯陀含。
若得正法受持正法。
從佛聞法如其所聞。
聞已書寫受持讀誦轉為他說。
若聞法已不寫不受不持不說。
而言奴婢不淨之物佛聽畜者。
無有是處。
是名第二人。
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名為菩薩已得受記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
阿那含者诽謗正法。
若言聽畜奴婢仆使不淨之物。
受持外道典籍書論。
及為客塵煩惱所障。
諸業煩惱之所覆蓋。
若藏如來真實舍利。
及為外病之所惱害。
或為四大毒蛇所侵。
論說我者悉無是處。
若說無我斯有是處。
說着世法無有是處。
若說大乘相續不絕斯有是處。
若所受身有八萬蟲亦無是處。
永離淫欲乃至夢中不失不淨斯有是處。
臨終之日生怖畏者亦無是處。
阿那含者為何謂也。
是人不還。
如上所說。
所有過患永不能污。
往返周旋名為菩薩。
已得受記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則名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羅漢。
阿羅漢者。
斷諸煩惱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所作已辦。
住第十地得自在智。
随人所樂種種色像。
悉能示現如所莊嚴。
欲成佛道即能得成。
能成如是無量功德。
名阿羅漢。
是名四人。
出現于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
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于人天中最尊最勝。
猶如如來名人中勝為歸依處 迦葉白佛言。
世尊。
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
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說。
若天魔梵為欲破壞變為佛形。
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盛明。
眉間毫相白踰珂雪。
如是莊嚴來向汝者。
汝當撿挍定其虛實。
既覺知已應當降伏。
世尊。
魔等尚能變作佛形。
況不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
坐卧空中左脅出水右脅出火。
身出煙炎猶如火聚。
以是因緣我于是中心不生信。
或有所說不能禀受。
亦無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
善男子。
于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
況如是等。
是故應當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
如是作已長夜受樂。
善男子。
譬如偷狗夜入人舍。
其家婢使若覺知者。
即應驅罵汝疾出去。
若不出者當斷汝命。
偷狗聞之即去不還。
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
應作是言。
波旬。
汝今不應作如是像。
若故作者當以五系系縛于汝。
魔聞是已便當還去。
如彼偷狗更不複還 迦葉白佛言。
世尊。
如佛為瞿師羅長者說。
若能如是降伏魔者。
亦可得近大般涅槃。
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為依止處。
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佛告迦葉。
善男子。
如我所說亦複如是非為不爾善男子。
我為聲聞有肉眼者。
說言降魔。
不為修學大乘人說。
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
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
何以故。
是大乘經名為佛乘。
如此佛乘最上最勝。
善男子。
譬如有人勇健威猛。
有怯弱者常來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
汝當如是持弓執箭修學槊道長鈎罥索。
又複告言。
夫鬥戰者雖如履刃。
不應自生怖畏之念。
當視人天生輕弱想。
應自生心作勇健意。
或時有人無有膽勇詐作健相。
執持弓刀種種器仗以自莊嚴。
來至陣中勵聲大呼。
汝于是人亦複不應生于憂怖。
如是輩人若見汝等不怖畏者。
當知是人不久散壞如彼偷狗。
善男子。
如來亦爾。
告諸聲聞。
汝等不應畏魔波旬。
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
汝當精勤堅固其心令彼降伏。
時魔即當愁憂不樂複道而去。
善男子。
如彼健人不從他習。
學大乘者亦複如是。
得聞種種深密經典。
其心欣樂不生驚怖。
何以故。
如是修學大乘之人。
已曾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故。
雖有無量億千魔衆欲來侵娆。
于是事中終不驚畏。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藥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諸毒。
是大乘經亦複如是。
如彼藥力不畏一切諸魔惡毒。
亦能降伏令不複起 複次善男子。
譬如有龍性甚弊惡。
欲害人時或以眼視或以氣噓。
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
是等惡獸聞聲見形。
或觸其身無不喪命。
有善咒者以咒力故。
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柔善調順悉任乘禦。
如是等獸見彼善咒即便調伏。
聲聞緣覺亦複如是。
見魔波旬皆生恐怖。
而魔波旬亦複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
學大乘者亦複如是。
見諸聲聞怖畏魔事。
于此大乘不生信樂。
先以方便降伏諸魔。
悉令調善堪任為乘。
因為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調魔已不生怖畏。
于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
作如是言。
我等從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