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應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礙。
複次善男子。
聲聞緣覺于諸煩惱而生怖畏。
學大乘者都無恐懼。
修學大乘有如是力。
以是因緣先所說者。
為欲令彼聲聞緣覺調伏諸魔。
非為大乘。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
甚奇甚特。
若有聞者。
聞已信受。
能信如來是常住法。
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如優昙花。
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
當知是等于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堕惡道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
善男子。
我涅槃後當有百千無量衆生诽謗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是諸衆生于佛滅後。
久近便當诽謗是經。
世尊。
複有何等純善衆生。
當能拔濟是謗法者 佛告迦葉。
善男子。
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
于閻浮提廣行流布。
然後乃當隐沒于地。
善男子。
譬如甘蔗稻米石蜜酥酪醍醐随有之處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或複有人純食粟米及稊稗子。
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為第一。
是薄福人受業報故。
若是福人耳初不聞粟稗之名。
所食唯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複如是。
鈍根薄福不樂聽聞。
如彼薄福憎惡粳糧及石蜜等。
二乘之人亦複如是。
憎惡無上大涅槃經。
或有衆生其心欣樂聽受是經。
聞已歡喜不生诽謗。
如彼福人食于粳糧善男子。
譬如有王居在深山險難惡處。
雖有甘蔗粳糧石蜜。
以難得故貪惜積聚不敢啖食。
懼其有盡唯食粟稗。
有異國王聞而愍之。
即以車載粳糧甘蔗而送與之。
其王得已即便分布舉國共食。
民既食已皆生歡喜。
鹹作是言。
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善男子。
是四種人亦複如是。
為此無上大法之将。
是四種中或有一人。
見于他方無量菩薩。
雖學如是大乘經典若自書寫若令他書。
為利養故。
為稱譽故。
為解法故。
為依止故。
為用貿易其餘經故。
不能廣為他人宣說。
是故持是微妙經典。
送至彼方與彼菩薩。
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是菩薩得是經已。
即便廣為他人演說。
令無量衆得受如是大乘法味。
皆悉是此一菩薩力。
所未聞經悉令得聞。
如彼人民因王力故。
得希有食。
又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處。
當知其地即是金剛。
是中諸人亦如金剛。
若有能聽如是經者。
即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其所願悉得成就。
如我今日所可宣說。
汝等比丘應善受持。
若有衆生不能聽聞如是經典。
當知是人甚可哀愍。
何以故。
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經典甚深義故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滅後四十年中。
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于閻浮提廣行流布。
過是已後沒于地者。
卻後久如複當還出 佛言。
善男子。
若我正法餘八十年。
前四十年是經複當于閻浮提雨大法雨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經典正法滅時。
正戒毀時。
非法增長時。
無如法衆生時。
誰能聽受奉持讀誦令其通利供養恭敬書寫解說。
唯願如來。
哀愍衆生分别廣說。
令諸菩薩聞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佛贊迦葉。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善能問如是義。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熙連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乃能于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诽謗。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一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
不謗是法愛樂是典。
不能為人分别廣說。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二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正解信樂受持讀誦。
亦複不能為人廣說。
若有衆生于三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雖為他說未解深義。
若有衆生于四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
雖複演說亦不具足。
若有衆生于五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
若有衆生于六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
十六分中十二分義。
若有衆生于七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
若有衆生于八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亦勸他人令得書寫。
自能聽受複勸他人令得聽受讀誦通利擁護堅持。
憐愍世間諸衆生故。
供養是經亦勸他人令其供養。
恭敬尊重讀誦禮拜亦複如是。
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
廣說衆生悉有佛性。
善知如來所有法藏。
供養如是諸佛等已。
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
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知是人未來之世。
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擁護。
是故汝今不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
何以故。
是發心者于未來世必能護持無上正法。
善男子。
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
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其快哉。
如來在世遮我等利今入涅槃。
誰複當有遮奪我者。
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本利養。
如來在世禁戒嚴峻。
今入涅槃悉當放舍所受袈裟本為法式。
今當廢壞如木頭幡。
如是等人诽謗拒逆是大乘經。
善男
複次善男子。
聲聞緣覺于諸煩惱而生怖畏。
學大乘者都無恐懼。
修學大乘有如是力。
以是因緣先所說者。
為欲令彼聲聞緣覺調伏諸魔。
非為大乘。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
甚奇甚特。
若有聞者。
聞已信受。
能信如來是常住法。
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如優昙花。
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
當知是等于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堕惡道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
善男子。
我涅槃後當有百千無量衆生诽謗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是諸衆生于佛滅後。
久近便當诽謗是經。
世尊。
複有何等純善衆生。
當能拔濟是謗法者 佛告迦葉。
善男子。
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
于閻浮提廣行流布。
然後乃當隐沒于地。
善男子。
譬如甘蔗稻米石蜜酥酪醍醐随有之處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或複有人純食粟米及稊稗子。
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為第一。
是薄福人受業報故。
若是福人耳初不聞粟稗之名。
所食唯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複如是。
鈍根薄福不樂聽聞。
如彼薄福憎惡粳糧及石蜜等。
二乘之人亦複如是。
憎惡無上大涅槃經。
或有衆生其心欣樂聽受是經。
聞已歡喜不生诽謗。
如彼福人食于粳糧善男子。
譬如有王居在深山險難惡處。
雖有甘蔗粳糧石蜜。
以難得故貪惜積聚不敢啖食。
懼其有盡唯食粟稗。
有異國王聞而愍之。
即以車載粳糧甘蔗而送與之。
其王得已即便分布舉國共食。
民既食已皆生歡喜。
鹹作是言。
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善男子。
是四種人亦複如是。
為此無上大法之将。
是四種中或有一人。
見于他方無量菩薩。
雖學如是大乘經典若自書寫若令他書。
為利養故。
為稱譽故。
為解法故。
為依止故。
為用貿易其餘經故。
不能廣為他人宣說。
是故持是微妙經典。
送至彼方與彼菩薩。
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是菩薩得是經已。
即便廣為他人演說。
令無量衆得受如是大乘法味。
皆悉是此一菩薩力。
所未聞經悉令得聞。
如彼人民因王力故。
得希有食。
又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處。
當知其地即是金剛。
是中諸人亦如金剛。
若有能聽如是經者。
即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其所願悉得成就。
如我今日所可宣說。
汝等比丘應善受持。
若有衆生不能聽聞如是經典。
當知是人甚可哀愍。
何以故。
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經典甚深義故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滅後四十年中。
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于閻浮提廣行流布。
過是已後沒于地者。
卻後久如複當還出 佛言。
善男子。
若我正法餘八十年。
前四十年是經複當于閻浮提雨大法雨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經典正法滅時。
正戒毀時。
非法增長時。
無如法衆生時。
誰能聽受奉持讀誦令其通利供養恭敬書寫解說。
唯願如來。
哀愍衆生分别廣說。
令諸菩薩聞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佛贊迦葉。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善能問如是義。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熙連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乃能于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诽謗。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一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
不謗是法愛樂是典。
不能為人分别廣說。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二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正解信樂受持讀誦。
亦複不能為人廣說。
若有衆生于三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雖為他說未解深義。
若有衆生于四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
雖複演說亦不具足。
若有衆生于五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
若有衆生于六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
十六分中十二分義。
若有衆生于七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
若有衆生于八恒河沙諸如來所。
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亦勸他人令得書寫。
自能聽受複勸他人令得聽受讀誦通利擁護堅持。
憐愍世間諸衆生故。
供養是經亦勸他人令其供養。
恭敬尊重讀誦禮拜亦複如是。
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
廣說衆生悉有佛性。
善知如來所有法藏。
供養如是諸佛等已。
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
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知是人未來之世。
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擁護。
是故汝今不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
何以故。
是發心者于未來世必能護持無上正法。
善男子。
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
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其快哉。
如來在世遮我等利今入涅槃。
誰複當有遮奪我者。
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本利養。
如來在世禁戒嚴峻。
今入涅槃悉當放舍所受袈裟本為法式。
今當廢壞如木頭幡。
如是等人诽謗拒逆是大乘經。
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