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處胎經 第五卷

關燈
來入眼 亦不眼就色  分别此彼法 由識知善惡  識自無識法 耳聲鼻香别  六業自生緣 故造善惡行  聲不來就耳 鼻口意亦爾  法法相因緣 無著空無法  賢聖八品道 三十七行觀  虛空寂然界 無相無有願  行有白黑報 受對識分别  欲求識實相 不見有住處  莊嚴佛刹土 四等無所畏  解了諸法空 識滅行亦滅  菩薩成道果 無去來今法  識如幻化道 不住于彼此  識滅歸虛空 假号無真實  初入四空定 除想無系着  豎顯高法幢 演暢識相法  前識非後識 亦不離于識  三界第一尊 乃能究識性  如人在山頂 通達見四遠  分别善惡行 天眼通第一  遠見十方界 有黠智慧人  如掌觀明珠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

    八十四億衆生。

    欲得遠離六識法相。

    不樂生死流轉五道。

    發弘誓心住無識地 菩薩處胎經善權品第十九 爾時座中有菩薩名曰舉手。

    前白佛言。

    世尊。

    願聞菩薩摩诃薩權變無數不可稱計。

    佛言。

    菩薩摩诃薩常行善權。

    非此非彼非兩中間。

    随前适化義說句說思惟義。

    趣莊嚴佛土六度無極乃至相知滅。

    方便導引無所挂閡。

    不自貢高亦無憍慢。

    容貌端正法服齊整。

    受前信施非度不舍。

    光相端嚴言說清淨。

    為一衆生住壽億劫。

    留形在後餘方教化。

    如是分身難可思量。

    所可遊化無覺知者。

    在鬼神界現大神力。

    亦使彼鬼度化衆生。

    展轉相教不失道教。

    複次權變作佛形像光相炳然。

    其有睹見及聞所說法。

    初中竟語安隐快樂。

    禅定覺道明慧解脫。

    契經偈經記經授決經。

    處經出要經。

    廣長經聚經生經廣普經。

    未曾有經現經轉經。

    譬喻經因緣經。

    随所趣向與說深法解空無我。

    衆生所念各各不同。

    能令一切入解脫門。

    譬如衆源陂池。

    五河駛流各各有名。

    悉歸于海便無本名。

    亦如須彌跱立難動。

    雜色衆鳥往依附止。

    皆同一色便無本色。

    菩薩摩诃薩教化衆生淨佛國土。

    亦複如是。

    衆生心識所念不同若幹思想。

    能令一切至解脫門想定意滅。

    便無本念同一解脫。

    是謂菩薩摩诃薩權變适化不可測量。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譬如田農夫  選擇良美地 下種不失時  溉灌以時節 長養苗成就  不霜蟲蝗災 究竟獲果實  收藏無憂畏 菩薩真實法  六度無極田 消除悭貪心  溉以甘露水 善權方便道  明了去就法 導引衆生類  得至不滅處 生老病煩惱  燒諸心善根 善權方便護  解了去就法 夫人欲出家  禁戒以為首 不着飾好法  行權菩薩道 畢命不惜身  不犯如毫厘 身如草土糞  随人所[國*爪]割 忍如安明山  堅固不可沮 護戒方便道  毀譽無增減 出冥在明處  菩薩善權道 現身在人間  哀愍一切故 或現微細形  出入無挂礙 道場諸佛坐  滅結更不生 其有至道場  結盡永無餘 亦如大導師  将諸商賈等 入海采珍琦  珊瑚琥珀珠 明月随意寶  安隐還本國 父母諸兄弟  眷屬奴婢使 和悅心歡喜  如定除去想 行權菩薩等  搜求無盡藏 了别珍琦妙  自用璎珞身 善權導師長  六度為妻息 四等心覆蓋  塵垢不着心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積财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形  無複出入息 貪識随諸惡  受報甚苦辛 将至受罪處  變悔無所及 佛以權智度  就彼而說法 利根自省罪  悔心不藏匿 聞法得度脫  菩薩善權道 如人生便盲  不識玄黃色 遭遇聖巧匠  療治以法藥 昔聞有五色  青黃赤白黑 既得明眼識  不别青黃赤 菩薩善權道  分别至究竟 蕩除八難法  不生亦不滅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

    有百億居士行善權道。

    畢竟無為住無住地。